开福寺位于长沙市湘春路,是禅宗临济宗杨岐派著名寺院,始建于五代时期,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现存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为清代建筑,其他建筑均毁于战火,为1990年代后新建。
后唐五代时马殷割据湖南,建立楚国,史称“马楚”。马氏以长沙为都城,在城北营建行官,在此处建会春园,作为避暑之地。天成二年(927)马殷之子马希范将会春园的一部分施舍给僧人保宁,创建了开福寺。马希范继位后,又在附近大兴土木,旁垒紫微山,北开碧浪湖,使开福寺一带成为著名的风景胜地,曾有内外“十六景”。开福寺兴盛时,住僧达千余人。后历经宋、元、明、清各朝,香火不绝,名僧辈出。
开福寺规模宏大,红端黄瓦,金碧辉煌。占地面积4.8万平方米。轴线式规整布局,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山门、弥勒殿、大雄宝殿、毗卢殿及两厢堂舍等,观音阁、钟鼓楼等建筑为1990年代以后新建。
山门为清代原物,古朴别致的牌坊式大门,三门四柱,左右与之相连的朱墙将寺院环抱,体现了佛教建筑的典型特征(图1开福寺山门)。

图1
正门有“古开福寺”四字匾,为光绪年间福山总兵陈海鹏所书。门上有石刻楹联:“紫微栖凤,碧浪潜龙”是嘉庆年间书法家韩葑所作。门坊上分栏为浮雕彩绘,或为人物,或为树木花草,色彩斑斓,栩栩如生。山门两旁立有石狮、石象各一对,雕刻生动。
进入山门内有放生池,为原碧浪湖残部,上架单拱花岗石桥。左右的钟鼓楼,方形平面,四周两层围廊,重檐歇山顾,为1990年代新建。前殿为弥勒殿,又称三圣殿,面阔三间,四周围廊,外檐方柱,内檐圆柱,均为花岗石整石凿成。殿内抬梁构架,单檐歇山顶,覆黄色琉璃瓦,彩色琉璃屋脊。殿内原供奉西方三圣,现已无存,重塑弥勒佛、韦驮菩萨、四大天王(图2开福寺弥勒殿)。

图2
中殿为正殿大雄宝殿,清代建筑,1923年重修,高20米。面阔三间,四周围廊,单檐歇山顶,黄色琉璃瓦。殿内檐柱、金柱全为上半截木柱,下半截石柱,正面装雕花隔扇门。出檐深远,翼角高翘,尾面陡峻,屋脊正中做宝瓶、宝轮。脊吻饰有龙凤禽兽,四角飞檐垂有铜铃,风动铃声清脆。大殿中供奉着汉白玉雕释迦牟尼佛像,宝相庄严。两边是披着红色袈裟的弟子阿难和迦叶。释迦牟尼佛的背面,供奉着金色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两侧有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
后殿毗卢殿,为清代建筑,单檐硬山顶,覆小青瓦。前檐装雕花隔扇门,简洁朴素。三殿之间有庭院,植古树名花,并立有清代石碑数座,显得十分古朴典雅。三大殿东侧为客堂、斋堂、摩尼所、紫微堂,紫微堂上为藏经楼,西侧为禅堂、说法堂、念佛堂等。建筑皆为硬山小青瓦屋面,各堂之间用封火墙相间隔。中轴线主体建筑的东边有观音阁,重檐歇山式两层楼阁,是1990年代新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