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古村镇古民居
本站首页古村古镇图片集锦影音之窗趣闻轶事历史遗存传统建筑研究评论民俗文化动态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建筑
炎陵洣泉书院

廖静仁


  洣泉书院位于湖南酃县(今炎陵县)新市街,原名黄龙书院。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知县张瑶建于城西北。乾隆十九年(1754),知县周仕魁重修,并拨官田充实经费,改名“烈山”。嘉庆二年(1797),知县赵宗文增修斋舍,因“县有洣水发源南境之根索岭下,自东南流入西北,贯穿县境”,故改名为“洣泉书院”。历为讲学之所。道光五年(1825),知县沈道宽迁建至北门外校场坪,改名“酃湖书院”。同治二年(1863),邑绅万典璋迁回原址,复名“洣泉书院”。邑人曰:“山上出泉,泉为水源,纯一不杂,学宜如之。学者诚能如泉之涓涓不息,则百川学海无不可至。”自后兴学不断,山长有安仁周元和、宁乡王开璋等。1908年至1911年,有识之士受梁启超戊戌变法思想之影响,废科举,改书院为“洣泉一高”。现在看到的书院是按同治时原貌修复的。

  

  炎陵洣泉书院

  洣泉书院处洣水发源地,“背青台面鹿原,遥望云秋,诸山布列”,坐北朝南,建筑面积1485.9平方米,砖木结构,阴阳合瓦屋面,硬山顶,封火山墙,属江南清初三进两厢的祠堂建筑形式。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为大门、讲堂、大成殿;东西两侧为斋舍,相互对称。整个书院为砖木结构,硬山顶,小青瓦屋面,封火山墙,房顶四角起翘高挑。

  大门为门廊3间,门前立有2根圆形檐柱,没有额枋,六边形石雕柱础;门上悬挂黑底金字“洣泉书院”匾额。

  

  炎陵洣泉书院毛泽东住室

  

  炎陵洣泉书院内景

  讲堂是书院的中心建筑。东西两侧山墙砖砌,南北均为木制隔扇门墙,堂内立有4根椭圆形木柱以支撑抬梁式屋面,柱下均设有六边形石雕柱础。以讲堂为中心,讲堂两侧的走廊与回廊将j进院落连成一个整体,经过回廊可以进入大成殿和东西斋台。

  大成殿设在讲堂后,由前厅、后厅和两厢组成,大成殿前两侧分别设有天井,过两侧天井分别进入东西斋舍。东西斋舍各有20间,分别组成一个长30米、宽3米的天井。

  1928年3月,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离开井冈山,接应湘南暴动部队。途中,第一师第一团首次攻克酃县(今炎陵县)县城,并在洣泉书院门前大操坪召开上千人的群众大会。同年4月下旬,毛泽东率军队自湘南回师井冈山时,再次来到酃县县城,第一团团部也设在书院内。毛泽东和团长张子清等在这里部署了接龙桥战斗,胜利完成了掩护湘南暴动部队向井冈山转移的任务。鉴于此,酃县县委决定将书院辟为井冈山革命纪念馆,并于1969年重建书院时,在书院的中厅和东厢房辟“毛泽东在酃县革命活动陈列馆”,陈列了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和工农红军在炎陵县的革命活动及酃县的革命斗争史;1977年9月15日,郭沫若亲自题写了陈列馆馆名。

  1927年到1937年的10年间,在酃县战斗过的红军部队达42支,很多指战员成了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军队将帅,这里还保存着约300多条红军标语,书写的部队番号有66个,纪念馆保存的革命纪念文物真实地记录了那个年代的历史,引人深思。

来源:《千年湖湘胜迹图志》
时间:2010-08-11
湖南图书馆 版权所有 201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