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寨的居民住房以鼓楼为中心,逐层扩散开来,形成一个个或大或小的建筑群,民居是完全生活化的空间,以实用为考虑根本,故没有鼓楼或风雨桥那样多的装饰和复杂的结构。侗族的民居建筑从最早的缘木“巢居”到原始的“棚屋”,到家庭公社共居的公房,最后发展到今天普遍可见到干栏式吊脚楼,其间经过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侗族的民居建筑就大类型而言,属于典型的山地干栏式木楼建筑。所谓干栏式建筑,是指在地上或水中打桩立柱,树栏杆,将房屋构筑其上,用这种方式修建的房屋通称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在全世界皆有分布,此种建筑最初体现出的最实用的功能便是防水淹、防潮湿、防蛇虫、防野兽等,侗族多以干栏式居屋为主。这是由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生态环境、森林资源以及文化传承等诸多因素决定的。
干栏式吊脚楼一般是三层建筑,底层接触地面,较为潮湿,易受虫蛇侵扰,是不住人的,用来安放舂禾的石碓、堆放农具柴草、圈养家畜等等,第二层是住人的区域,有火塘、卧室、楼梯间、宽廊以及其他辅助空间,这是人们生活的主要空间。第三层一般是朋来存放粮食,以及一些不常使用的生活用具,基本上是一个仓库。有的人家也把这一层装为卧室,以备待客时使用。占用面积最大的既独立又起连通作用的,当属二楼的长廊,它是侗族民居内部的重要空间,在长廊内往往放置着供妇女劳作的纺纱机、织布机之类的工具。宽长廊一端与楼梯相连,内侧与同廊道平行的各个小家庭的火塘间、寝室等相通。侗族的一幢大木屋,往往是一个父系大家庭共居的地方,兄弟之间各自结婚组成家庭后,有分家不分房的习俗,几个小家庭共同居住在同一幢木屋内,长廊就是由几个小家庭组成的父系大家庭的不分彼此的公共空间。

侗寨民居建筑
一、侗寨民居的建筑类型
侗族主要分布于湘、黔、桂交界的山区,各地受当地经济、文化、居住环境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建筑形式不尽相同,但大体形势一致,从形式上可分为高脚楼、吊脚楼、矮脚楼和平地楼。
1、高脚楼
高脚楼又称“干栏楼”,即是全干栏形式,以通道独坡等地山区的民房为代表。有二至四层楼不等,楼高三至四丈。第一层较为潮湿,是堆放农具、柴火、安滩、舂米和关养家畜、家禽的场所、第二层以上颇干爽,是住人的楼层。第二层设有火塘,是待人接客和全家人活动的中心。火塘下面以一根立柱支撑,柱落地处有石础防潮,接近楼面部分为倒立梯形结构木盒,中间填埋沙石和柴火灰以防火塘火烧穿,这种全木结构房在二层设火塘结构十分合理,从中可以看出侗族人们的聪明才智和独具匠心。三层以上是卧房或粮仓,房屋多为三开间,两边搭有偏厦,呈四面流水。外间是长廊,设长登,是全家人休息及妇女纺纱织布做针线的场所。另一端是待客的客房,中间是堂屋,堂屋中央设置有神台。第三、四层,除了部分作卧室外,还分作挂禾把、存放谷物的仓库,以及晾晒衣物之处。顶棚层为堆放杂物之处。

通道皇都侗寨高脚楼火塘结构形式
2、吊脚楼
吊脚楼足高脚楼的一种变体楼房,半干栏形式,与苗族的大体相同,为适应山区的需要,吊脚楼建在斜坡上,后部与坡坎相接,前部用木栏架空,或接廊柱,像是吊着一根根柱子,故称“吊脚楼”。

吊脚楼
它在保持楼居的传统下,允分利用斜坡地形,并将楼房与平房联为一体,前半部是架空的楼房,后半部是接地的平房。有的人家为进出方便,大门开在后面,或利用偏厦修围廊以通前廊,无须楼梯上下。如通道县芋头侗寨,有的人家是在70度的陡坡上建造房屋,楼屋顺着山势层层往上叠起,按坡度,第三层以上的吊脚楼上方为人所居,第二层为堆放杂物或喂鸡鸭,底层关牛羊,以此形成三级吊脚楼,这在侗旅地区是少见的。
3、矮脚楼
矮脚楼也是干栏式建筑的一种变体房屋。这种楼一般为四排五柱,楼高二层,一楼有堂屋、火塘和卧室,二楼为仓库和客房。一楼的两端另配以偏厦,一端偏厦设在楼上,另一端偏厦设在灶房,畜舍则另建,这种建筑形式一般建在自然条件较好平坝地区侗寨,与当地汉族建筑没有多大区别。

侗寨矮脚楼

配有偏厦的矮脚楼
4、平地楼
平地楼与矮地楼的结构无区别,只是第一层楼无地板防潮,直接用以泥土夯实整平或以泥土和石灰混凝土作为地板。这种楼多分布在靠近平地木料缺乏的乡村。这种楼一般都较矮小,仅一层。二楼以上便是棚板,不能住人,只能堆放杂物和晾衣物。

平地楼
二、单体侗寨民居的基本结构
湘西侗族传统的民居多使崩穿斗式干栏木楼作为主要的建筑形式,“干栏式”楼居与地居结合的建筑型制,是“干栏式”建筑与山地的生态环境及生计方式结合的独创侗族地区的民居,一般分正屋、厢房、前厅、偏厦等。正屋是主要部分,一般坐北朝南,有三柱屋、五柱屋、七柱屋、八柱屋等。正屋两边是偏厦和厢房,使整座房屋形成“凹”字形。有些殷实人家还建有前厅,使整体结构形成四合院的形式,但为数不多。
传统的干栏式侗族民居以木材为主建造,以楼层作为日常起居的主要生活居住层面,生活居住层面的基本单元由满足生产活动和生活居住习俗基本要求的各功能空间组成,即具有垂直交通联系功能的楼梯空间、满足休息和家庭手工劳作功能的宽廊半开敞空间、接待来宾及炊烤设备的火塘、必不可少的家人休息空间以及其他辅助空间。上述各主要基本功能空间在进行平面组合时,可以将其在一个开间柱往内自入口向纵深方向穿套布置完成,也可以随居住要求的完善扩展成为两开间或多开间,单元组合自由衍生。侗族民居的入口大多设在山墙面一侧,以方便人员出入。
传统的湘西侗寨民居采用卯榫结构的木结构架构,用三柱四瓜或五柱七瓜的建筑型制,结构严密,并在窗棂、枋头、柱头等部分雕刻富有乡土情趣的图案。一幢大木屋,建筑体量较大,一般有3~4层的楼面,这样的大体量建筑是一个父系大家庭共居的地方,兄弟之间各自结婚组成家庭后,有分家不分房的习俗,几个小家庭共同居住在同一幢木屋内,宽廊就是由几个小家庭组成的父系大家庭的不分彼此的公共空间。

五柱七瓜的木结构
在了解了侗族干栏式木楼民居的这三层楼面的空间属性之后,可以作这样的类比:似乎侗家人将平原地方的人居住环境中的院坝搬到楼房中来了。干栏式木楼的底层相当于后院,宽廊相当于主院坝,这种将平面转换为立体而兼顾了功能的建筑想象,实在是被侗族所居的山地条件通出来的一句话:环境之使然也。侗族民居的另一特征是“倒金字塔”形状,即第二层在第一层的基础上挑出60厘米左右,第三层又在第二层的基础上再挑出60厘米左右。形成上大下小的倒金字塔形木楼,这是侗族劳动人民充分利用空间的一种办法,这种占天不占地的办法真可谓是巧夺天工。

单体的侗寨大木屋
三、侗族建房
侗族人是天生的艺术家,侗族地区的民居不论大小,建造者皆为当地的侗族民间工匠,侗寨称这些建房的民间工匠为“梓匠”,他们的建筑才能十分高超,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因此,建筑技术只能靠师徒的口传身授,不要小看这些也许不通书文的匠人,其实他们都有着高超的手艺和技术,他们的农忙时上山下田的普通的农民,农闲建屋时就是能工巧匠。一般来说,侗族建房多选在秋冬的农闲季节。

侗寨木结构建筑
传统的建筑材料有杉木、松木、竹子、茅草或土砖、土瓦、石灰等。最近几年,部分地区才开始使用钢材、水泥、涂料、瓷砖、玻璃等新型材料建造民居。
侗族的建筑匠师在建房时凭借的工具只是一杆传统的度量尺,称“匠杆”。“匠杆”用一片竹子临时制成长度相当于房屋中柱的长度,刮去青皮用曲尺、竹笔和凿刀把一座楼房的柱、瓜、梁、橡、仿等部件的长度和尺码绘刻在上面,使用起来,横比竖量无不得心应手,传统的侗族匠师还使用一套世代相传的建筑符号一般有26个符号但常用的只有3个。这些像汉字又不是汉字的符号只有侗族的匠师才看得懂,它们被刻在“匠杆”上和建筑构件上。这种侗族乡土的建筑学工具不愧为一种简便易用的工具,虽然简易但却有神机妙用。

侗族工匠的建筑符号
“建房”在湘西广大的农村地区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一般家庭建房都是经过多年的准备,一些家庭把全家多年的积蓄全部拿出,甚至向外借债也要建房,因为这关系到家族的兴旺大事。在农村,有房子是极其重要的,它包含子女婚嫁等大事,这一点和现代城市生活没有区别。湘西侗族建房也要经过砍树、发墨、发锤、立柱、砍宝梁、上梁、开门等一系列程序,每一程序就是一个小小的仪式,其中祭祀和禁忌是少不了的。

侗族木匠的“发锤”
侗族竖房立屋,事前一定要先请风水先生(也有叫地理先生)看好地形,找好地基。选择宅基的风水,一般宅基地不能正对坟山,庙宁、祠堂等公共建筑也是要避开,大门不要正对大路等等,民间有“一龙二穴三风水”之说,可见风水在民居建造中甚为重要。在宅基选择时一般还要请村寨有经验的老人与风水先生共同查看屋基是否很实,是否能避开雨季的山体滑坡及山上下来的水等自然灾害。宅基以地势平缓、群山环抱、坐北朝南、通风向阳的地点为最理想,东西向的房屋很少。地基选好后上山看好木材,回家准备好两头肥猪、几百斤米和酒水,然后方可开始建屋。
砍树仪式,在物色好木材后,带着鸡、酒以及香烛纸钱,到山上找一棵准备作中柱的树作祭祀,主要是祭山神,巫师把吉词念完之后,象征性地动斧砍树,仪式结束后,众人才能将树砍倒。
选建房开工的日子至关重要,寨民不论家庭贫富,都要花钱请“八字先生”选择黄道吉日,具体的方式是首先要从上辈年庚八字推测是否有无属相相克,再从建房屋主人夫妻及其子女的年庚八字推测是否有无属相相克,如都无克相,即是吉日,吉日开工。
侗族的“发锤”,由主人请来手艺高超的木匠师傅,带着酒、肉、角、糯米饭、香纸、斧子、锯子、尺子上山选好一棵茂盛、粗壮、挺直的杉木作新房的中柱,称为“架马”。

新房的中柱--“架马”
整个房子的枕、柱、瓜等构件做完后动工开始排扇,在动工前由掌墨师用香烛米酒和红公鸡祭天地,请鲁班诸神,用木锤在大柱上敲一下,仪式结束才着手排扇。排扇结束,在选定的时辰内由掌墨师再用香烛米酒和红公鸡祭天地神后开始竖柱。在排扇、竖柱完成后,整个房屋大的架构完成,侗族也和苗族一样要在正屋顶中央横根大木梁,侗族叫宝梁,砍宝梁也是很讲究的,先由屋主人上山找粗、直、长的大树,大都用椿木或梓木,有“椿木为王,梓木为将”之说,也有用杉木,找好以后不能自己去砍,由掌墨师在选定的时辰内带香烛米酒和红公鸡祭天地神后带人去“偷”,这样才吉利,一般树的主人不但不会生气,反而很高兴为“偷”树的人祝福。“偷”回来的树在路上不能着地,要直接抬回后,架在马上,由掌墨师去皮后,再选择合适的时辰进行加工,先在加工好的宝梁正中处凿一小洞,放进谷穗、金、银、笔墨,喻示屋主日后发富发贵,后代知书达理。上挂红布,上书“紫微高照”四个大字。

杉木结构的侗族民居
在上梁时,亲戚朋友要鸣放鞭炮以示祝贺,掌墨师穿着主家事先给他准备好的新鞋,挂上大红布,吟唱《上梁词》,拽梁者便高声喊“人财两发”、“家和物兴”之类的吉祥颂语,接替由掌墨师向四周抛撒“宝梁粑”,掌墨师撒宝梁粑时祭酒三杯,将十二块粑粑摆在梁上,念吉利词。问主人:“要富要贵?”主人答:“富贵都要。”然后扯开被面在下面承接,掌墨师念“要富赐你福满门,五谷年年得丰登,六畜兴旺般般好,金银宝贝垫墙根,要贵赐你出贵人,又有武来又有文,文的提笔安天下,武的走马定乾坤”,唱完后,将几对“富贵粑粑”和利市丢在被面上由主人包好,收藏起来。丢过“富贵粑粑”和利市之后,又才向东南西北中五方丢粑粑给小孩和看热闹的人去抢,边丢边唱:“粑粑撒撒向东,代代儿孙坐朝中。粑粑撒撒向南,子孙万代坐朝堂。粑粑撒撒西边,主家富贵名远扬。粑粑撒撒北方,金银粮食满屋装。粑粑撒撒向中,文武双全乾坤同。”念毕,把所有的宝梁粑粑四处乱撒,在屋架下的人们争先哄抢,都以抢到宝梁粑粑为吉利,宝梁粑粑撒尽,上梁仪式才告结束。

侗族房屋正中的宝梁
开大门仪式,大门建成后众亲友均来祝贺,主人先将大门关上,在门外贴上用红纸书写的“开门大吉”四个大字。等在门外的人高喊:“开门咧。”里面的明知故问“你们是哪里来的什么人”,外面的人则答“我们是天上财神,地上谷神,来送富贵的”,答完,鞭炮齐鸣,大门敞开,迎接人们进去,仪式就算完毕。

隆重的上梁仪式
侗族房屋建筑中的忌讳也不少:忌四,讲究三柱、五柱、七柱、八柱落地;忌“破”字,如柱子不慎弄破,也只能说“柱子开了”;忌在竖屋时往下丢东西,连最小的一颗木钉也不可以;忌踩掌墨师的木马;忌踩宝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