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古村镇古民居
本站首页古村古镇图片集锦影音之窗趣闻轶事历史遗存传统建筑研究评论民俗文化动态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新闻
红土地上的小康村——龙山县茨岩塘镇甘露村见闻

莫成 胡域 甘秀珍


 
      【村情概貌】

甘露村位于红色老区茨岩塘镇东南方向,共有375户1314人。甘露村山林环绕,生态环境优美。村内“红二、六军团兵工厂旧址”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国家国防教育基地、国家3A级景区。甘露村推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2020年底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万元,先后获评“全国文明村镇”“湖南省脱贫攻坚示范村”“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等。

【现场见闻】

8月10日下午,记者驱车来到龙山县茨岩塘镇甘露村。放眼望去,四周群山环绕、草木葱茏,中央地势平坦,一条小溪穿村而过,田园风光尽收眼底。甘露村平均海拔910米,山下酷暑难耐,山上却有丝丝凉意。

行走在甘露村,苍翠的玉米地和烤烟地,一眼望不到边,像一张绿地毯铺开在大地上。一栋栋精美大气的楼房,星罗棋布;一条条宽阔整洁的柏油路,如项链般将一家一户串联在一起……好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环境像画一样美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甘露村原名赶鹿坪,水草丰茂、环境优美,是周边居民放牧驯鹿的宝地。1935年,任弼时、贺龙等领导红二、六军团来到茨岩塘镇,建立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为当地带来革命的曙光,得到群众坚决拥护。红军转移后,当地群众将村名改为甘露村,铭记党的恩情。

穿行于甘露村,处处感受到这种浓浓的军民鱼水情。红军兵工厂、群英山烈士墓等红军旧址,保存完好,“贺龙怒斩熊贡卿”“红军战斗在龙山”等宣传图文,随处可见。

群英山下的无名烈士墓,庄严肃穆,松涛阵阵。不时有游人来此凭吊,缅怀先烈。村部旁的姚家大屋,是红二、六军团兵工厂旧址。姚家大屋建于明末清初,为土家族吊脚楼,由左、右院组成,总面积3400平方米。走进兵工厂,红军克服艰难险阻的生产生活战斗场景,令人仿佛回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

“红色文化是我们村得天独厚的资源,今年‘七一’前后,每天都有数百人来村里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甘露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姚善早介绍,借助红色资源,甘露村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去年接待游客超过3万人次。

沿着2000米长的小溪一路前行,河堤旁的海棠、樱花、桂花、梅花,令人目不暇接。去年以来,甘露村实施美丽湘西建设,修建沿河护栏和游步道,“见缝插绿”沿河栽种2800株观赏花木,一年四季都可以赏花散步。对河道彻底清理,每家每户修建卫生厕所和污水处理池,以前臭气熏天的臭水沟,如今成为村民茶余饭后散步休闲的好去处。

公路两边,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种满花草,把院子打扮得花团锦簇。屋里窗明几净,垃圾分类有模有样。“现在居住环境好多了,就像生活在画里!”村民姚晓芹说。

日子像蜜一样甜

这些天,甘露村村民汪科军天天往山上跑。记者在山腰上找到汪科军时,他身穿防护服,穿梭在蜂箱之间,仔细检查中蜂生长情况。“眼下正是蜜蜂生长的关键时期,再有一个月就可以收蜂蜜了,丝毫马虎不得。”汪科军揭开一桶蜜蜂,看着密密麻麻的蜜蜂爬上爬下,眼里满是欢喜。

汪科军今年59岁,养蜜蜂已有40多年历史。“我们这里气候、环境好,适宜蜜蜂生长,酿出的蜜质量高,供不应求。”汪科军告诉记者,他现在养有110桶蜜蜂,年收入超过10万元,还在县城买了房,“日子过得像蜜一样甜哩!”

天上骄阳似火,林下一片清凉。正值烤烟收获时节,甘露村成片的烤烟地里,到处欢声笑语,却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一个个烤房里,袅袅白烟徐徐升起,如同一幅恬淡自然的山水画。

陈光勇今年种了40亩烤烟,上炕下架,他一天只睡两三个小时。“今年烟叶大丰收,预计总收入超过15万元。”从烤房出来,陈光勇顾不得满身大汗,又开始编排青叶,准备下一轮烘烤。古铜色的肌肤,是村民们勤劳的写照;一旁的房间里,铺满了金黄色的烟叶。

“我们成立了合作社,发展蔬菜、玉米、油茶等种植业,猪、鸡、鸭等养殖业,村民不仅享受产业分红,还在合作社务工。”姚善早告诉记者,自2018年至今,合作社仅劳动报酬就发放近100万元。

住在山腰上的村民田际贵,因身有残疾被评为低保户,但他不等不靠,发展养殖业脱贫致富,在当地传为佳话。走进田际贵家,房前屋后栽种的各种花草,正在怒放;院子里喂养的10多只鸡鸭鹅,悠然自得。“我还养了10多头猪和2头牛,去年光卖猪崽,就赚了1万多元。”田际贵的妻子周凤英一边热情地打招呼,一边从冰箱里拿出冰淇淋招待大家。

“以前打土豪、分田地,现在人人都发家致富。”提起如今的好日子,91岁的村民姚绍玉笑得合不拢嘴。

【记者手记】

山上山下,都有致富门路

莫成

有地种地,没地养牛。在甘露村,记者感受最深的是村民们不等不靠、因地制宜、通过辛勤劳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热情。

甘露村总人口1314人,耕地面积仅1434亩,人多地少。甘露人不抱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找到多种致富门路。坝子上地平土多,村民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种植烤烟、玉米、蔬菜;山腰上耕地少,村民栽种油茶、养牛养蜂,林下经济风生水起;紧挨着旅游景点的村民,开商店和餐厅,自己当老板。

村口,桑龙高速姚家垭隧道施工现场,机器轰鸣,一片热火朝天。预示着甘露村的未来越来越好。

当年,村民拥护红军;如今,党的好政策滋养着村民,使村子变美,使老百姓变富。红色土地上的小康,底色正、成色足。

原载于湖南日报2021年8月11日3版

 

来源:湖南日报
时间:
湖南图书馆 版权所有 201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