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古村镇古民居
本站首页古村古镇图片集锦影音之窗趣闻轶事历史遗存传统建筑研究评论民俗文化动态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古村古镇
凤凰县书架堂村


分类:文化名村(寨)
地区:湖南省

   书架堂村是凤凰县黄合乡的一个土家村寨,自元朝始建,已有近700年的历史,明朝开始修建寨墙,清朝形成现在的规模。

   老人回忆,当年这里有48口塘,塘内鱼肥鳖圆,水藻丛生,如今池塘已所剩无几。

   古城堡往东去1000有座高山,名王坡,著名“南长城”的古营盘即在此山顶。北门坡势稍平缓,可以步入,其余两门均陡峭如悬,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更奇的是营盘内有两条20余米长的自然奇石,褶皱蜿蜒,恰似两条巨龙雄卧山顶,头向东方。距石龙3处又有一石形如飞凤,栩栩如生,欲向东北方展翅腾飞。

   站在王坡山顶往四周眺望,只见群山起伏,莽莽苍苍,美丽的景象尽收眼底,其气势无比宏伟壮观,令人神思飞扬。不由使人联想到南方长城中兵营城墙、碉堡古屯及烽火台唇齿相依缺一不可的关系。书架堂村正是我国南方长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书架堂村背山而建,分上、中、下三寨,寨墙高5多,寨墙用本地所产青石筑起。石基牢固,缝细紧密,风雨侵蚀,依然如故。寨后还有两个城堡,如今城堡被毁坏,遗迹尚可看到。

   书架堂村周围,有南长城兵营遗址,王坡兵营遗址是保存得最完好的。书架堂村因为周边的这几个兵营,所以百姓才能在这山凹中,繁荣兴旺,安居乐业。也因为如此,本地才子文人辈出。书架堂村的人全都姓杨。村寨因文风昌盛,家藏万书,故名“书架堂”。

   明朝万历年间,南方苗民起义,朝廷为镇压起义军,特拨白银万余两,历时4年,重新筑固了书架堂及周围的古营盘。书架堂山下建兵营,山顶建连环屯,从而形成一个城堡。

   书架堂古城堡有两个特色。

   一是古老而奇妙。古城堡周围由构筑恢宏的古城墙环绕,略呈圆形。古城墙分上下两层,可供人行走或跑马,每隔3有一个瞭望口。墙身由大块青石粘石灰糯米浆砌成,最重石块达750公斤。墙形曲折蜿蜒,极富变化。全城共设3个大门,雄踞东、南、北三方,其中以与王坡屯遥相呼应的东大门规模最大,此门分两进,上有阁楼供护城卫士守护,岩石坚固整齐,易守难攻,是一座坚不可破的古老兵营。经千百年风风雨雨,古城堡虽残败发黑,但依然显现出一种苍凉之美。

   古城堡建筑规划合理,巷道错落有致,多为丁字型,通往全城上、中、下寨。城中巷道全部用青石板铺成,走在上面“嗡嗡”有声。房舍布局合理,庭院深深,颇有“迷宫”韵味。其房屋构建,也显示出古代皇家气派与民俗文化风韵,特别是湘西独特的多民族人文氛围。门窗雕刻工艺精湛,人物造型栩栩如生。

   城中现存13户石制大门,皆由整块条石凿成,门匾上各有题词,这些题词字体多样,笔法严谨,内涵深远,如“坦荡常履”等,令人体会到古城堡的神韵。古城堡往北0.5公里处的茶树垴有两处练兵场,往南建有雄伟的镇邪塔。古城堡周围还有不少文物古迹,有待开发考证。

   二是古朴秀美。书架堂古城堡东、南、西三面有山溪环绕,溪流清澈见底,还有诸多池塘围城,形成天然防卫系统。

   书架堂是石头艺术的殿堂,不光指它只是一座石头寨,石大门上有不同的题字。有清光绪年间恩科举人杨济川的碑记;有武将用来练武的石锁,其中一个重360多斤,今天已无人能举起;有“四边来蝠(福)”、“福禄寿喜”、“渔樵耕读”的窗花。

   书架堂现有居民185户,1200多人。北宋时期,杨家将后代杨六郎第三子杨再思,奉旨镇守南方,见这里山清水秀,地势险要,便在此安营扎寨,筑墙屯兵。明万历年间,湘西先后发生了大规模的苗民起义,南方长城逐步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千百年来,深藏在这群山环抱中的古村落,由于地理位置偏僻,长期与世隔绝,从而得以完好地保留下来。

   书架堂有五多:

   城墙多 前人云:“凤凰自古有边墙,边墙当数书架堂。”经长城专家断定,书架堂的老城墙已有800年历史了。太平天国时期,石达开的入川大军就屡攻不下这座坚固兵营。之后,也未被其他军队攻克过,这也成了它至今保存完好的一个重要原因。整座森严壁垒的古城堡,其防御体系是古代军事家们按阴阳八卦图周密设置的,这便是它固若金汤的奥秘所在。

   雕刻多 旧宅里的各种木雕石雕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门窗大都雕有造型各异、惟妙惟肖的精美图案,多取材于民间故事,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木雕艺术,都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与研究价值。“清白家声”、“动出万全”、“周旋中理”等治家古训,反映了当时人们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既是古城的文化精髓,也是时代的鲜明见证。

   古井多 在古城堡中,终年汩汩不竭的古井就达六七口之多,水质最上乘的是素有“凤凰秀水”之称的“活堂井”。其泉水清洌甘甜、沁心润肺,经取样化验,水中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是优质的地下矿泉水。难怪村里人说“生喝比熟喝更养人”。该井位于镇东的一棵参天大树下,井旁立一块古痕斑斑的青岩石碑,上面详细记载了泉水来源、水质状况,捐银人名及掘井年代,这口井重修于清咸丰九年。古井由4个大小不等的方形水池一字排开,第一口水池是供饮用的,第二口水池是淘米洗菜的,第三、第四个水池分别是浆洗衣物和清洗脏物的。这口典型的汉人井,设计科学,功用齐全,今天在湘西一些农村,还沿袭这种古老的掘井方法。

   银杏多 古城南1公里,便是一山翠绿挺拔的银杏。而其密集量之大,在湘西已不多见,银杏俗称白果也叫公孙树,是地球上残存最古老的植物活化石之一。每到深秋时节,这里层林尽染,红黄相间,宛如一幅绝妙的“山中秋色图”。

   营盘多 经实地统计,在城堡及周围的古营盘就有近10座。其中保存最完好、景观最诱人的要数离城东2里远的王坡屯古营盘。它雄踞群山之首,其城墙南北长150,东西宽50,墙高46,墙身均用一色乱石砌成。整座古营盘呈纺锤形,并设3道石门。在通往山顶的羊肠路边,有一峭立的石壁,上面开满了一朵朵洁白如玉的石花,形似菊花,它们三五一团,明暗有别,大的有碗口粗,小的铜钱大,至于其成因,现在还是一个谜。

   古镇有着悠久的习武传统。门槛边摆放着一块块方形石墩,便是过去人们练武用的器具,小的每块也有一二百斤。练射箭时将它摆放在自己的臂膀或大腿上,以此锻炼手劲和腿劲。城北茶树垴一带,有两处大的练兵场,人们习武既能强健身体,又能防御外敌。平时耕作,战时出征,尤其是在清朝时期,民间习武活动十分活跃,时至今日,仍有一些人还会舞刀弄棍玩上几手。

   在古镇历史上,书架堂村是一座铁打的军事营盘,也是远近闻名的书香之地。据族谱记载:这里曾出过2位进士,3位举人,十几位秀才。城边的栓马石即可为证。石高约1,上刻“光绪癸巳年恩科举人杨济才”字样。寨中,有一所清朝时兴建的学堂,它与沈从文先生就读过的凤凰文昌阁小学一样有名。

   从唐风宋韵中走来的书架堂,是由原始石头构筑和渗以丰厚儒家文化滋润起来的。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壮观的苗疆边墙,众多的文化景观,淳朴的乡土风情,在南方长城中是独树一帜的。正如联合国亨利博士20007月到此考察时所说:“我还没有见过比书架堂村更古老、更完整、更幽美的古城堡了。”

湖南图书馆 版权所有 201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