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古村镇古民居
本站首页古村古镇图片集锦影音之窗趣闻轶事历史遗存传统建筑研究评论民俗文化动态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古村古镇
龙山县洗车河镇


分类:文化名镇
地区:湖南省

   洗车河是酉水的一条支流。

   洗车河,土家语原称“泻泽”,“泻”,汉语意译为草;“泽”汉语意译为水。意思是两岸芳草萋萋,树木葱郁。客籍人进入后,以汉语相称为洗车河。河畔桂馥兰劳,蓼红芷白,过去又有香溪之称。

   在洗车河流域居于中心位置的洗车河镇,历史悠久,人文灿烂,风光秀丽。据在镇里出土的编钟、錞于、铜釜、铜铣等文物证明,这里在两三千年以前就有了较高程度的文明。洗车河津通巴蜀,水达辰沅,曾一度成为湘鄂渝边区水陆交接、人货出入的重要通道。入暮,上百只风篷船停泊河下各码头,拖曳成满河灯火;白天,陆路上肩挑背负者如蜂如蚁。

   走进洗车河镇,好像走进一幅浓淡相宜的古面里。古镇位于红岩溪河和猛西河的交汇口,那从大山深处逶迤而来的两条河流,飘逸如绿缎,清澈如水晶,在秀丽的五峰山下流成丫字形,于是洗车河就成了双龙相会的风水宝地。

   两座建于清代的古凉亭风雨廊桥,长虹卧波似的横跨两江,把沿河三岸连成一体。老一辈人也不知花了多少工,用一块块硕大的青条石把沿河三岸砌成东平街、新街、丁字街、湾子街、小河街、坡子街几条古街道,那踩得溜光的青石板小街上,古商铺鳞次栉比,土家吊脚楼依山傍水,令人留连忘返。

   大商埠

   洗车河镇地处湘鄂渝边区,这一带山川险峻,交通闭塞,直至20世纪30年代中期,才修了一条简易的湘川公路,通过吉首、花垣等地入川。由于这里距龙山县城及鄂西一带较里耶要近60公里,可减轻长途跋涉和肩挑背负之苦,故避远就近者甚多,形成商贾云集的一大商埠。雍正六年(1728),清政府实行改土归流,改永顺宣慰司为永顺府,雍正七年(1729)设龙山县,从此解除了“蛮不出峒,汉不入境”的历史禁令,外地汉族商人纷纷进入土家族地区进行购销活动。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国家海禁的开放,山区的桐油、生漆、五倍子等土特产有了销路,故洗车河镇亦以此三项为大宗输出产品。仅洗车河镇的桐油年输出量就达25000桶左右(每桶70公斤),其次是五倍子,再次为生漆、土碱、药材等。桐油多销往常德、武汉,当时湘西桐油出口多为美国商人所经营,仅常德施美洋行设的炼油厂储油量就可达千吨以上。亦有本埠油商在常德、武汉设有代庄的,如老商号胡元兴、欧隆和、公茂三等。

   这样,桐油为本埠交易之冠,不管什么生意都以桐油为主导。小本经营的也以桐油为资本,需款进货,可向大商号卖“期货”,商号亦付以“期票”,按价作货币使用。如清嘉庆《龙山县志》记云:“每岁桐子开花,有油之家缺钱用,向有钱者预领油价,言定油若干斤钱若干元。价亦无一定,自四月至八月按月多少之差,十月兑油或兑桐子,如期不得误。贫者油先贱售,或值桐子歉收不能以偿,致酿讼端。”洗车河镇的上水货则以花纱、布匹、淮盐、海盐、瓷器、锅铁、冰白红糖、海带、闽笋、云耳等南北杂货为大宗,欠收之年,从湖区贩运“河米”者亦不少。

   船家

   上上下下的物资流通,促进了民间船运事业的发展。洗车河镇出现了大批船运专业户和造船厂家,以梁家寨的梁心龙、张家寨的张荣祥最有名气。他们利用山区木材资源优势,每年总要造上几艘大船,可装桐油800桶。各大船只能停泊在隆头,另雇小船由洗车河镇装运桐油至隆头集装。趁春夏汛期水旺直达常德或汉口,待桐油卸岸后,将新船作商品处理,连珠带椟一售而尽。洗车河河小滩多,平时只能行驶35吨的风篷船,每船载油4050桶。这种风篷船,船形如梭,风篷半圆,齐水不深,航行全凭篙桨之力,上滩需负纤而行。虽然辛苦,但力资不菲,所以洗车河流域有乡谚形容船工:“上船像雷公,上滩像虾公,上岸像相公。”

   为装卸停泊的方便,洗车河镇乡绅先后捐资兴修了河东的老码头、王家巷子码头等10多处码头,均以青石为阶,从街上直至河下,每个码头扛抬搬驮者川流不息。停泊在各个码头上的风篷船首尾相衔,舷舭相抵,形成古埠独特的风景线。

   大小凉亭桥

   洗车河镇是桥镇,全靠两座古凉亭桥把因两江汇流而形成的丫字形三岸连为一市,以内河水运之优势而繁华数百年,博得“小武汉”之称。

   这两座古凉亭桥,一座称大河桥,一座称小河桥,南北向。据清嘉庆《龙山县志》记载,大河桥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系本埠乡绅肖家霖等捐修。河中两墩均为梭子形尖角青石墩,各接头铆有铸铁衔口嵌紧。墩高11.5,墩上为木梁结构,俗称“喜鹊楼”,材质均为古椿木。桥面为走廊式风雨凉亭桥,小青瓦盖面,青砖垛脊,桥两头砌有青砖封火墙。桥廊长43.3,中高4.8。檐高3.9,两边雨板各伸出1.1,桥中的廊柱、枋、檩、座凳、栏杆、雨檐板及桥面铺板均采用优质杉料,以榫卯结构合成,无铁钉铁铆。整个建筑布局严谨,石木工艺精湛,是湘西保存得最好的一座风雨桥。

   小河桥横跨猛西河入汇口,据《龙山近百年大事纪述》记:“光绪十三年(1887),洗车河镇乡绅易得新在洗车小河上建桥一座,此桥两台一墩,上架凉亭,名小河桥。”是通往苗儿滩、隆头、里耶等地的必经之路。其式样与大河桥完全相似,为走廊式风雨凉亭桥。与大河桥双壁辉映,横亘二水,形成洗车河镇八景之一的“双虹卧波”。

   正是这两座古凉亭桥,使洗车河镇这个被两条河水分割成三块的原始河谷连成一体,辟为商市,经过数百载的艰苦创业,就在这沿河三岸长达数千米的堤坎上,因地造势,修建了数百栋富有土家族建筑特色的吊脚木楼。

   夏天的洗车河凉亭桥十分热闹,那从河谷吹来的风,裹着岸芷汀兰的薰香,悠悠拂面而来,给人惬意的舒适感。被商务农活搅得酷热难当的客商市民,总要忙中偷闲来桥上坐坐,享受大自然这种超凡脱俗的恩赐。这廊桥两边是有座位的,那是用山区优质木料做成的两长排“美人靠”,从桥这头一直拉到桥那头,既是座椅又是桥栏,被人们坐得溜溜光,透出橙红木质本色。

   洗车河大凉亭桥逢圩日是布匹、绸缎、织锦市场。收市后成了人们休闲避暑之所,谈天说地的一待就是大半天。

   挑担摊有卖米豆腐、卖面条、卖汤丸、卖烧腊卤肉。其中最有名气的,当数刘寿山的烧腊、张二疤的担担面、袁世忠的米豆腐、李包包的晒腩肉、李艳梅的酸萝卜。

   这些地方风味食品固然令人望而生馋,更令人着迷的还是凉亭桥上那浓浓的文化味儿。

   就拿说书来说,分“大书”和“小书”两种。大书,一人独说,不用家伙,惟醒木一块,纸扇一把。小书亦称弹唱,表演者一至二三人,有说有唱,配以三弦二胡等乐器。

   “三棒鼓”又名花鼓,亦是外地传入。明《留青日扎》记曰:“吴越间妇女用三棒上下击鼓,谓之三棒鼓,江北凤阳男子尤善,即唐三杖鼓也。”它以表演者轮翻抛动三根嵌有铜钱的棒子击鼓,边击边唱而得名。

   渔鼓亦由湖北传入,曲调有平腔、杂花等,有说有唱,由一人自敲自唱,颇有风趣。

   街道建筑

   洗车河古镇的主街道有东平街、湾子街、坡子街、小河街。东平街沿街多深宅大院和寺庙会馆。李家大屋,在东平街上看上去并不起眼,但这个宅第却出过皇封的诰命夫人。又如关帝宫,这是儒家文化传播之地,以义字当头,仁为核心,使古镇成为遐迩称赞的礼仪之地。万寿宫则是江西会馆,古镇有“无江西不成码头”之说,可见影响之深。如最早在洗车河镇发迹的“天成升号”,业主胡元兴就是来自江西的客籍人。初来只带一把伞,后在东下街开了“天成升号”,日收斗银,遂使刘姓、王姓、张姓等江西人千里迢迢来寻商机,开店立号皆成大富。

   湾子街是全镇的中心区,富甲一方的陈氏家族,占据了古镇的黄金地段,形成公茂一条街。湾子街走完是一个古老的弧形砖石砦门称为“笱门口”,笱,是方言,指竹制的捕鱼器具,洗车河水美鱼肥,过去这里应是卖鱼具的地方。笱门口下面是一条阶巷,称巷子口,拾级而下至专卖炭薪的柴行,岸上一堆堆柴薪,河下一排排树料,镇上那些熬糖煮酒、磨豆腐的作坊主人和饭店老板接踵而至,一袋旱烟,彼此谈成交易。

   小河街较为清静,以经营客栈、饮食、豆腐业为主,过去有佛堂、陈家祠堂、戏楼等建筑物。古镇有两个剧场,一个在河东关帝宫,一个在小河街,繁华时日夜兼场,以演龙山地方剧汉剧为主。

   坡子街过去是津通巴蜀的唯一通道,背靠茶果飘香的五峰山,西临一坡竹林之下的猛西河。它是用一块块有棱有角、过了细錾的青条石一级一级硬砌上来的一条石梯古街,人称“天街”。从下至上共265梯,每梯1020级,石阶平均长度不到3,梯与梯之间按坡度大小收砌成15级平台。平台有大到百来个平方的,小的不过方丈而已。在梯街两边,人们又用一块块有棱有角、过了细錾的青条石砌成一台台宅基地,宽处一亩有余,窄处可竖两室。这样因地造势、高低错落地修起百十栋华堂丽舍,现挺拔于何家祖宅旁的那株丹桂树,高盈百尺有余,中杆粗及两抱多围,树龄当在两百多年。它枝繁叶茂,四季葱郁,中秋时节,婆娑送香,馨及全镇。坡子街过去是本埠陆路的出入口,地居要冲,是各地桐油、漆、五倍子等土特产的首入之地,素有“银子窝”之称。各商家早抢头市、晚拾遗市,在这里纷纷拦截货源,故商号越修越高,一直到坡顶还有一栋“胡家大屋”经营油行。

   坡子街半坡之上,临路有栋很方正的石门框砖房,大门紧闭,人声寂寂,却给人以悠远的传统文化气息。踏上三步石阶,便是白石门槛,门槛两端方正的石磉上竖起方正的石门框,其上端有石刻蝙蝠,蝙蝠之下是7字联语:

   满堂和风流市面,

   四围清荫到坡头。

   门楣上刻有横批:退后宽。

   对这个横批,当地人有两种解释。房子临街,门口逼仄,后退一步可看到宽敞的内屋。另一种解释是更具深意的,颇有文化修养而胸怀淡泊的主人,作为治家格言留给后人:退后一步,海阔天空。

   “退后宽”现在的主人姓田,是镇上有名的民间乐手,会吹土家乐器“咚咚奎”,会唱很多山歌。但他显然不是“退后宽”当初的谋划者。对于令游人徘徊沉吟的刻在门楣上的格言,他似乎司空见惯,颇为淡漠。

   洗车河镇有“肖家的银子,贾家的谷子,刘家的顶子,罗家的锤子”之说。肖家是指清乾隆年间出资修大河桥的肖家霖,贾家是指民国时期当过古丈县长的贾宝山之曾祖父,贾姓在洗车镇发迹早,每年收租谷数千担。刘家则是从江西迁来的刘发第的后裔。其子刘三乐、刘三章在嘉庆年间双双考为秀才,有一门五秀才之誉。罗家亦为洗车河镇望族,励精尚武,常习锤棒,清代有罗教全考为武秀才,任过湘军中的武术教官。

   王蒸斋,名王树森,立商号为“树森堂国药号”,由于经营有方而大发其财。在烂泥湖修有几进几重的大宅院,门临通往永、桑、庸、澧的古官道。沿官道东行里许,是他家的庄屋,俗称王家新屋,一条称为马家沟的小溪流从门前潺潺流过,他利用溪水,修了油坊、水碾,整个庄屋占地两亩有余,内有堂舍数十间,青瓦屋面、高低错落,四周是白粉墙,透出一种僻静中的幽雅。为防匪盗,王树森又在新街修了一栋碉楼式的三层青砖楼房,采用实心绵墙,牢不可摧。

   下巷子口,沿河有条石板路,上行百米即至“颍川世第”,当地人称为陈家新屋,临河依山而建,形成一个高低错落,气势恢宏的大庄园。门前阶墀之上,竖有八字朝门,与围墙连成一体,皆砖石为之,以白色为底、黛色为框的门楣上,以行楷书有“颍川世第”四字。

   20世纪30年代以后,洗车河镇形成了花纱布、土特产、百货、肉食、小吃、牲畜、竹木、粮油、栈宿等专业市场,出现了“日客3000,夜宿800的繁荣景象。

   富族丽舍

   洗车河流域山重水复,勤劳善良土家人在这里依山傍水而居。

   土家人住房多分正屋、偏房、吊楼子、朝门四个部分。土家吊脚楼结构紧凑,造型雅致,非一般工匠所能造。房屋四周,或插篱为院,或筑土成垣,或垒石为墙,中留一门,土家人称为朝门,其式样多为八字形,亦有牌楼式,前者严实厚重,后者坚且华丽。土家人对朝门看得很重,讲究风水朝向。

   土家族这种“干栏”式的建筑风格历史悠久,它作为人们的栖居之所,在承载历史的风风雨雨中,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步从古代的防御性建筑,发展到古色古香,充满诗情画意的栖居之所。它是古代干栏式建筑演变发展而成。明代田汝成的《炎徼旧闻》载:“舍,茅而不涂,衡板为阁,上以栖人,下畜牛羊猪犬,谓之麻栏。”其特点是“依树积木,以居其上。”正如清嘉庆《龙山县志》载:

   土民依山结层,层垒排比无次第,每间撑五六柱,无窗户,檐低户小,俯首出入,设火床,翁姑子妇同卧处,客民至其家,眠一塌无嫌。牛羊鸡犬居其下,相习莫知其秽。

   自改土归流以后,任民垦植,洗车河流域出现了一批靠种植油桐发家的大富,于是,清光绪《龙山县志·风俗》有了“富族丽舍,一里率二三家”的记载,如贾家寨巴沙湖的向姓六大家,兔吐坪彭家、靛房魏家寨魏家、天生桥刘家、高坪周家大屋等,都很有气势。

   巴沙湖向家是从向国书手上发家的。向国书生于清道光年间,咸丰年间考上贡生。可他性格古怪,淡泊名利,不事官场重农耕。他要6个儿子农耕为本,孝悌传家。他家从搓咱里搬到巴沙湖,就是看中了这里地旷土肥。6个儿子在父亲的教育下,勤苦垦植,把漫山遍野的荒山营造成成块连片的万亩桐林。纵横三十多里都成了向家的油桐领地。三月桐花开,漫山白如雪,那种盛大、兴旺之气,给向家带来年年好运。“六大家”每年平均可检桐籽五万多挑,可榨桐油四万多斤。光绪以后,随着国家海禁的开放,桐油出口价格大幅度上升,巴沙湖向家的油桐生产进一步扩大。向恢驰生于光绪二十年,身材魁伟,食量过人,传说他每餐可吃一升米,五斤肉,他秉承勤俭家风,春垦夏耘,至民国年间,他一家每年的桐油产量就达2万多公斤。他家修有6个油坊,一年四季榨油不止。他减少销售中间环节,实行自产自销,分别在贾家寨、沅陵、常德设立庄号,统称“元春油号”,雇有专人经销,形成产销一条龙的经营模式。当时桐油的市场销价是每担70块大洋,向恢驰一家每年可收入大洋4万多元,年复一年光洋越来越多,向家除购置大量田产外,就把钱用在修造“大庄园”上。

   巴沙湖向氏“六大家”的庄园由十四栋封火墙大宅院组成,均依山造势,组成气势恢宏的庄园格局。每栋宅院的前面,都建有牌坊式的岩朝门,门柱、门楣更是精湛至极,门额上分别题有“德润心”、“静致远”、“谦受益”等治家格言。每家的朝门都高出路面二、三米,使整个建筑更显得伟岸雄峻。寨子四周是向家百年蓄起来的风水林,四季林木苍郁,鸟语花香,不是桃源,胜似桃源。

   坡脚乡多谷村的彭家大屋,更是富甲一县。从现在残存的墙垣、基石和几处岩朝门来看,当时的建筑规模,建筑工艺和因地造势的建筑格局,其原貌至少不会比巴沙湖油桐山庄逊色。这确实难以令人置信,这个海拔达1180多米且又极其偏僻的土家山寨,当时人不足三百(现有人户120户,总人口408人,有些人均年收入不足300元),为什么会有如此辉煌的建筑遗存,真是一个令人费解的谜。据寨上老人介绍,房主人叫彭泽泮、彭泽清,两弟兄以山麓为界,各占一山,修了这两栋九重天似的封火统子,从谷底一直修到山顶。时间不过一百多年,这是不是当时的河运经济留下的辉煌?像这样的富族丽舍的遗存洗车河流域比比可见。

   洗车河镇的豆腐

   洗车河镇豆腐特别出名,主要是因为猛西河的水质好。好水才有好豆腐。猛西河本地人又叫小河,发源于洛塔高山,沿途接纳数十股洞泉。这些洞泉皆冬暖夏凉,清澈甘洌,含多种矿物质,汇流后相解相溶,产生一种特别物质,打出的豆腐柔韧白嫩,香味醇厚。

   这豆腐的制作工艺也特别精细。原料要用当年出产的新鲜黄豆,粒粒饱满,去壳,浸泡,用石磨磨成浆,取沸水冲浆,用白细布过滤去渣,煮沸装桶,浆水结成油膜,取豆皮下膏。下石膏是关键一着,一定要把好火候。瞬间形成豆腐脑,装箱压干,便成又白嫩又细润的白豆腐。这种豆腐筋丝好,刀划两面光。现在,豆腐是洗车河的主要特产,热销一些大城市,年产值近千万元。

   还有盐豆腐,干豆腐的制作,各有讲究。

   霉豆腐更是上乘之品。将精制的白豆腐切成一小块一小块,低温发酵,待真菌布满呈白色,满室幽香,喷以少量包谷酒,裹上精盐,入坛密封腌制一定的日子,再以熟茶油浸泡,几年几载,味鲜不变。有家老字号“常发荣”,创办人是清末秀才。这家的名牌产品“刘氏香辣霉豆腐”,已有80年历史。质地细,腐皮薄,味道鲜,口感好,氨基酸含量高,久存不变味。

   血豆腐是土家人的家常菜。以新鲜猪血,调盐和佐料,与豆腐拌搅成泥状,加入适量肉丁,拌匀捏团,上炕烘干。食用时鲜味如瘦肉,味道极佳。

湖南图书馆 版权所有 201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