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古村镇古民居
本站首页古村古镇图片集锦影音之窗趣闻轶事历史遗存传统建筑研究评论民俗文化动态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古村古镇
江华县宝境村


分类:文化名村(寨)
地区:永州市

  

   江华瑶族自治县以平地瑶、过山瑶为主。过山瑶由于迁徙较繁,单家独户居住在半山上,房子是吊脚楼。平地瑶与汉族的聚族而居情况相似,一般也是聚族而居。还有一些汉族,其居住的民居特点却是瑶汉结合。

   从江华县城乘车往西南方向,翻越江华县城至水口镇的盘山公路,到达大路铺镇后继续往西南方向行车,朝大圩镇去,离大圩镇三里的田洞边有一个古村,叫宝镜村,这是江华最早的三十四个古村之一。

   宝镜村离县城七八十里,位于江华县城至大圩的公路边,也是过去从江华到广西贺州去的一条古道上。村子坐东朝西,南面的小山坡上是大圩镇。村子后面是接连不断高耸的大山,宝镜村坐落在两座大山的山凹前面。这两座山一座叫狮子山,一座叫老虎山。山上绿树成荫,成为村子的一道绿色屏障。村子分上宝镜和下宝镜,村子的中间是一片古树林,林中有高大的古枫、古樟、古松和古杉,树杆笔直,耸入云端,把整个村子掩映在绿色之中。“绿树荫浓宝镜藏,笔峰献瑞绕高房。”村子的前面是一畴平整的稻田,田洞是一个长形的盆地,一直达到南面望不见的群山下。一条从南岭姑婆山流出来的崇江,从村前的大田洞中穿流而出,流到水口入沱江,汇入潇水。站在村前眺望,远处的群山连绵起伏,白云飘浮在蓝天山峰上,远山脚下隐隐约约似见一些村庄。村子左边田洞中有一座宝塔,叫白塔;右边是一口八亩多宽的池塘,像一面镜子,这村原叫竹园村,因这个原因后改称为宝镜村。这里风景秀美,有宝镜八景“槐树夕阳”、“松林淡月”、“虹桥锁翠”、“螺岫浮岚”“响泉逸韵”、“曲水回澜”、“珠塘漾碧”、“宝塔酣青”;而且空气新鲜,冬暖夏凉,1964年被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选为《牛府贵婿》的外景拍摄地。

   从公路上观村子,村南一座长50的吊脚楼把全村遮挡在楼内,只有从那耸立的马头墙上才知村内房屋栉比鳞次。吊脚楼又像一座护城的城楼,吊楼的下方是一堵封闭墙,全部用三六九大眠砖砌成,上方是密密的数十个相同的小方窗,像是一个个的炮眼,警惕地注视着前方。

   过松林从似田埂路的小道进村,与小路并行的是一条水渠,水清凉透底,渠中还有细沙,这是村人从后山的岩洞里引下来的泉水。村前有一个用青石板砌成的洗涤物什的埠头,现在仍是村里人洗物什的主要码头。水渠上倒放了一个拴马桩,清同治三年何步廷立。村口南北两方都有一个水塘,不是很大,水塘靠外的岸边修两米多高的围墙,水塘靠里近村的另一岸是用方石砌成的围墙,在墙的上方修了房子,进入村子就有了两道防线。水渠的上方是村口,八字形的门楼,门前有四副桅杆。八字门楼两边是两个台基,一条二十几级石阶的踏道登上去。北八字墙圭洞上的墙外边、水塘南岸上是一条水沟,水渠上安了一个用长条石凿成的渡槽,村里雨水、污水大多从这水沟通过渡槽流入村外的田中,看来古人对天然水质也是善于保护的呀!登上台阶,进八字门楼,右边有一小巷道,青石板铺成,十来级石阶下到吊脚楼前,另有一巷道可到横屋去。弧形的围墙围成一个狭隘口,外来人是有进无出了。过门楼走一条十几米的石板路,是第二座门楼,石板路的两边是高高的围墙。进入第二座门楼,才是村子的主要建筑——新老院屋,俗话说“宝镜两座屋”看来是名不虚传。

   进第二门楼一个小坪,右边又是一座门楼,这是新屋门楼,左边是老屋了。从右边门楼进去,一个大坪院,用杂砖墁地,坪院南北两旁是吊楼,也可从吊楼的两侧进入院内。坪前(院屋的西面)是一堵半人多高的矮墙,墙下是池塘类的天井,可以蓄很深的水,井池前又是用高墙围住。如果有人从这墙上翻过来的话,掉下来是一个池塘,跑不出去。宝镜村处于大山中,又是瑶族聚住的腹地,与广西交界,院屋建筑有两道防护,围墙是两层,门楼前后两座,进村口的水池也是两口,设计的理念处处是以防护为重,房屋建筑是吊楼与坪院楼阁结合。

   坪院的正面是宝镜保存得最好也最有名的院落——新院屋,新院屋一正两排侧(横)屋。三进正屋,每一进屋呈阶梯递上,一进比一进高,正屋进深达50多米,正屋面宽达15。进入倒八尺,天井地底大青石板铺墁,不杂其它砖块,天井的四周用长条石围砌,最上层是刻四条长纹的条石沟沿,条石很长,有四米多达五米;天井里放置了六至八个石块,做进上厅的踏步,重要的客人必得从天井进厅屋。一般的人若不从踏步走,也可从天井两边厢房走廊进入上厅。厅堂无门,高粗的屋柱是正方形的,这是永州唯一一个正方形的屋柱,柱下的石础也是正方形,石础的大小与方柱的面积一样,是建筑的主人统一规划了的。从柱梁的高粗大可见宝镜所处之地的木材之丰富和原始特点。正屋的正堂后壁安置一个木楼梯,从左右两边上楼,上楼后可以走遍整个大院的楼层。正堂后面有门,后门出去还有一座后院,也是四合院式,院内一块小坪,院子三面是吊脚楼,楼下有走廊,后院一个耳房门可以出入院落外。面向正屋,南北各一排侧(横)屋,一排横屋三栋。正屋的倒八尺两旁有一个台阶,从那儿可进入横屋,台阶用木栅栏围住,上台阶是一门,门是厚重的大木块做成,门前还有一层木栅栏。正屋每进间的走廊也有耳房门进入横屋,这样横屋与正屋内部相连,又有独立的空间,便于各房人员的自由活动。横屋前的长天井同样是用长条石与方石铺成,一直通到后院。横屋与天井间是走廊,比较窄。横屋也是一堂两房结构,堂屋无门,全是抬梁式架构。屋内的窗子有雕刻细腻的窗花,也有用条木刻成各种不同的条格窗棂,竹节型的,条木型的。院落里的门都是两道,即板门与栅门,板门厚实。板门前的平石门槛凿成孔,有圆形有方形,也有菱形。一旦有情况,就用木条插上,外人打不进来,偷东西的人进来被发现了就出不去。大院的南面横屋后是长吊脚楼,吊楼独立成单元,楼下是一排牛栏,专用于养牲畜。楼上是一排大小相同的房间,房间前也是走廊,村里有的人说是杂屋,放一些农屋;有的人说是给佣人住的;可能还是用于防护吧。因为吊楼的地面比院落房屋低十几级石阶,吊楼与院落横屋后面的基脚墙形成一条濠沟,若是有土匪进村,就像是《地道战》里的巷道战可穿梭于村子各个巷道之房间。这座新屋共三堂九井十八厅一百零八间,老屋稍小一点,其结构布局与新屋相同。

   宝境村突出的一个特色,正屋的厅堂、横屋厅堂的正梁上大都挂匾,全村现保存清朝时期匾有十三块之多。匾额上的字迹清晰,色彩还较鲜亮。有钦点探花及第日讲起居注官提督湖南全省学政品于大清同治三年为贡生何育栗七十一岁题的“望重古稀”匾,湖南善后督辩唐生智为何家人题的“齿德兼尊”匾,还有湖南学政、督学使者、永州知府、道州知州、江华知事等官员为何氏题的匾额。从这些匾中,可知何氏与主流社会联系之紧密了。

   院落的后面,紧靠后山建了一座了望楼,叫明远楼。登上楼可望见前面整个田洞及远处山上的情况,稍有异常就在掌握之中。从宝镜的房屋建筑看,村子的建筑也是以防护为主,村后以群山为依托,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村前是两墙两池两门的防线,南面的吊楼实为阻止外人所用;北面是一片树林,树林中也有一口很大的塘,现在已平为洼地。宝镜下村也是从两道门楼进去,门楼修建于道光壬寅年,比上村两大院建的时间还早。全村就是用几层的防线保护着。

   上下村相连的中间是一座洪都庙,现改为忠烈祠。庙比较小,内有一个小天井,庙屋的梁上墙上都有彩画。正堂墙上画的是洪都爷的像,两旁墙上是宽5.42.6的巨幅壁画。左为洪都天祠,画的是除恶去邪图;右为“出巡”图,迎接神兵天将归来的情景。颜色鲜艳,栩栩如生。过去这里是何氏祭祀祖先的地方。据说宝镜开山祖先何应祺最初来宝镜时居住在这个庙里。宝镜村每年农历十月三十日,是记念洪都爷和祖先的日子,也是宝镜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亲朋好友都来聚会,唱大戏,现在年年都是如此,从未间断过,已经成为宝镜特有的习俗。

   宝镜祖先原是道县车坝人,顺治七年因分家另立门户,沿沱江溯崇江而上,一路放鸭子,一路走来,见这里风景优美,土地肥沃,就在这里定居。后跟当地的寡妇杨氏结合,勤俭持家,慢慢发达起来。宝镜以何应祺顺治七年来此定居为开脉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现在全村有200多户,1000多人,有些迁居到外地。

   何氏的祖先靠勤劳恳田买田地发家,富裕起来后供后人读书,他们在村内建书房,请先生来教书,也把子孙送到外地求学,或到永州的书院,或到长沙的书院,村里考取进士有十多名,有清朝抗法将领、有国民革命时期北伐将领,也有最早的中国共产党员,宝镜人在中国历史各个阶段都有杰出人物,这是难得的呀!正是宝镜与主流社会联系在一起,所以有许多名人宦达为之题墨写文。清朝大书法家何绍基为何育栗写的祝寿文,在《何绍基文集》中未收,现补录如下:

   恭祝修职郎育栗先生大人八悌开一荣寿

   岁甲子余主讲城南书院,有江邑何生云门从事于余,余喜其同宗。更喜在志,因问曰:“子何不惮千里而来乎?”对曰:“遵祖父命。”曰:“乃祖父几何?”曰:“已七十晋一矣!”曰:“嘻!人生七十古来稀,寿星翁也。”曰:“闻之天寿平格,乃大德之所邀,人寿几何,惟仁者之自致,吾祖德不及人,乌足言寿。”曰:“非也!古之人虽有贵德、贵爵、贵福、贵亲之不同,而要莫不可尚齿,而引年之贵乎天下也,久矣。”曰:“信如师言,恳赐言以为寿。”曰:“世俗之所颂寿者,多每辅张扬,而不切实于其人,余兴乃祖未知容貌若何,行事若何,心术若何,而遽操觚立就,毋乃虚浮而不切乎?”曰:“吾祖朴实自守,沉静寡言,貌如是。”曰:“是即仁厚貌也,仁则必寿。”又曰:“吾祖耿介自持,临得无苟,行如是。”曰:“即廉洁行也,廉则必寿。”又曰:“吾祖怜悯为怀,施兴不吝,心如是。”曰:“是即慈悲心也,慈则必寿。由是进溯其为有敦伦纪以孝友,闻睦宗族,以恩义闻,和乡党,以信惠闻,而且创修庙宇,印送阴隙除道成梁,年荒救饥,以及排大难解大纷,一切利济之事,知无不为。虽年方二十余,而大父见肯,未遂青云之志,列例贡主持家政,令祖宗基业焕然一新。择名师,课子侄,受职者有人,成均者有人,游泮食饩者有人,至今更目击二子双出贡焉。岂非先生之善培元气以致见辈着斑衣,而跻堂介寿乎。因更访其里,居前云山列,寿屏也;后有狮岭滚,寿球也;左有螺石献,寿怀也;右有溪水酿,寿泉也而皆为先生效其灵信乎?地灵者人物尤奇乎?迄于今先生四代一堂,诸曾孙之□茁者,且绕膝而三焉。其文孙之层出者五六,长孙云门已游泮而食饩矣。他日学成而名立德修,而报至紫诰频频,宠锡迭至,无负先生千里命学之意。而先生且得以含饴弄孙,以乐天年,永赓难老之词也,岂不懿兴余也。恨相去远,未护踵其门,登其堂,为先生寿,亦惟是综叙生平,望风怀想,以当南山之一祝云。

   钦点翰林院前任四川提督学政宗愚弟绍基顿首拜撰,大清同治三年岁次甲子季春月谷旦。

  

 

湖南图书馆 版权所有 201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