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崽井这个名称好怪,咋一听,给人一种扑朔迷离之感,它是一口井的名字?还是一个地方的称谓?为什么又叫“鬼崽”呢?这一串串的疑问在我心中回荡,牵动着我拜谒鬼崽井的欲望。今年初夏,我们寻访了鬼崽井。
我们驱车从零陵出发,一路风尘来到道县文管所,稍息片刻,重新上路。通过县里老黄的介绍和查阅资料,我初步了解了一些情况:鬼崽井,是一个地名。它位于道县城西南20公里的祥霖铺镇田广洞村的南面。因为很早很早以前,这个地方时常出土一些稀奇古怪、大小不一、形态各异、雕琢粗犷又似人非人的石雕像,有的完整,有的残缺,有缺胳膊少腿的,也有的有身子无脑壳的,村民不知为何物,只是感到怪异,而把这些东西叫“鬼崽东西”。由于当地的语言习惯,把精灵的小孩叫“小鬼崽”,把连环画称作“小鬼崽书”或“小人儿书”,这地里冒出的小人石像,自然也叫“小鬼崽把戏”,久而久之,这个出小人石像的地方就被老百姓喊成了“鬼崽井”了。
其实,鬼崽井只是一个俗称而已,其由来是有历史依据的。早在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当地一位名叫徐咏的贡生就实地考察过这件奇事,还撰写了一篇《田广洞栎头水源坛神记》,并镌刻于碑石上。碑文写道:“惟天地有奇气,故有奇水,有奇事,而土石亦间而显其奇。田广洞之水源,名栎头。林木荫翳,蒙蔽天日,夏月坐之,可以摅暑,有奇石自土中出,俱类人形,高者不满三尺,小者若在数寸,千形万状,不可胜纪。或曰:此阴兵夜从山下经过,闻鸡鸣而化石。故有全身者,有半身者,有只露眉目者,而最奇者在树上。余始见而叹其数之奇焉。倘鸡不鸣而尽出坛上,三军搴旗,必有奇功可见,何致抑困在此!然相传能祸福人,生死人,出云降雨,利济乎人,故至今香燃盛。则数虽奇矣而未奇,而转喜其遇之奇。因思人生于世,有奇节而后可以表现,有奇文而后可以立名,有奇行始能警世而骇俗,苟碌无奇,直土石不如耳。余素不爱奇,每闻人言辄心非之,故一生无奇节奇文奇行,因无奇遇。今观此石,叹为神奇。宜其享此邦之血食。然而后知人苟欲名于世,不可大奇也,亦不可无奇。”通过这位自谓“一生无奇节奇文奇行”的徐贡生给后人留下的这篇因遇“奇事”而写“奇”的奇文,我们不仅知道了这鬼崽井还有一个很雅的名字叫“栎头水源坛”,而且还了解到他传递的历史信息:“奇石自土中出,俱类人形,高者不满三尺,小者若在数寸,千形万状,不可胜纪。”虽然由于他认识上的局限,对鬼崽崽现象百思不得其解而将之看作像人们猜测那样为“阴兵”,给它披上了一层极为神秘的面纱,其观点充满着迷信色彩,当然不足为信。但是,他对神秘古文化探究的精神却是令人感动的,尤其是他由此而发出的关于“奇”的感慨,更是发人深思。一百多年后,今人观之也会情不自禁地像他那样“叹为神奇”的啊!
我们一路交谈一路思考,坐车不知不觉驶入了田广洞地盘。一行人弃车步行四、五百米来到一方广约一亩的水塘前,只见塘中水色清碧,水草游动,鱼翔其中,不时冒出阵阵水泡。清泉沿着一条灌溉小渠婉蜒流向田野,滋润着肥沃的土地。问渠那得清泉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原来这方水塘有井泉为其源头。老黄用手一指:“这就是鬼崽井。”大家诧异的神情不一会就凭添了几许欣喜。因为在老黄的指引下,我们发现了距鬼崽井二十多米开外一个“V”字形的小山坳中隐约可见许许多多几回梦牵魂绕的似曾相识的“鬼崽”石造像。一株株高大挺拔的松树,像一个个威武雄壮的哨兵守卫在石像的两旁。山上是郁郁葱葱的树林,绿波荡漾,满目青翠,初夏和煦妩媚的阳光里,清爽的山风,习习扑面而来。我们精神大振,疾步如飞来到石像前。一块用青石板砌筑的神台上面立着一排排石像,环绕神台周围,又摆满了大大小小数百个石雕造像。这些用青石雕刻而成的“石鬼崽”大小不一,形神各异,有的怒目圆睁,凛然逼人;有的眉飞色舞,喜不自禁;有的满脸愁容,神情哀婉;有的面带微笑,和蔼可亲;有的满腹心事,郁郁寡欢。人物刻画,细腻生动,衣纹飘举,栩栩如生。虽说是久闻其名,但眼见为实,看到这些稀奇古怪的石雕“鬼嵬”仍然让我们瞠目,惊愕万分。我们小心翼翼地摩挲着它们,不停地给它们拍照摄影,仿佛很真切地感受到它们通过举止面容、衣着打扮所传递出来的丰富的内心世界。那种原始的美、质朴的美、纯真自然的美呼之欲出,一览无余地展示在我们的面前,让我们刻骨铭心,惊叹不已!只可惜啊,由于人们认识的局限,如此神奇而宝贵的东西却在往昔岁月里不为人们所珍惜反而遭受到十分粗暴的破坏!已出土外露的石像,完整的不多,而大多数是身首异处,或残臂断腿,其状惨不忍睹。然而,就是处于如此尴尬境地的场合,它们还是不可遏制地以其自身极大的魅力,传递着极为丰富的文化信息。我们七手八脚地忙碌起来,有的量尺码大小,有的描图绘其形状,有的用宣纸拓出雕刻的纹路或有的图饰,试图找到破译石像的密码……
如何正确地解读鬼崽井这种奇异现象呢?老黄告诉我们,在此之前,已经有了一些研究,对鬼崽井的怪异现象有三种认识:1986年,道县文物普查时发现了鬼崽井现象,文物工作者初步认为这是一个祭祀遗址。两年后,湖南省洞穴考古调查组实地调查鬼崽井时称“鬼崽井石像,大部分属战国扁平人像,可能是战国时期遗留下来的祭祀遗址。”他们的调查初步结论将之定为“战国社坛”,石造像则是为打仗祈祷祭祀的遗留物。原则上支持了“祭祀遗址说”,基本界定其年代为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2002年,北京社科院原院长高起祥等人考察鬼崽井现象,也赞同是“祭祀遗址说”,却把其年代确定为原始氏族社会时期,时代更早。而这批专家中有的却提出了“宗教遗址说”,就如同清末徐氏所言为神坛遗物,且年代为元代。此外,还有一种研究极为大胆而奇特!研究者认为,这满山遍野的崽鬼石雕,是帝陵出土的石俑,属随葬、祭祀遗物,其时代为新石器时代。他们通过实地考察,从山水形势具有古代《堪舆学》所认为的帝王风水特征、禹王庙白象庙是大禹与象为墓主人守灵的象征、迎圣祠是家族祭拜和迎接圣人的产物以及鬼崽岭后“虚土山”是人工填垒的陵山等几个方面的论据进行综合分析论证,得出这座拥有众多石俑造像的古帝王陵为舜陵的结论。对此,湖南电视台公共频道曾以《道县“鬼崽岭”古文化探秘》为题做了系列报道(见周承儒著《德行天下——鬼崽岭下九嶷魂》)。国内媒体为之掀起了轩然大波。田广洞村打破了往日的寂静,人们纷至沓来,争相目睹鬼崽人物石雕造像的神秘迷人的风采。对鬼崽井出土的石雕“鬼崽”石像的怪异现象,尽管截止目前的解读仍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它是一处文化性质独特文化内涵丰富的古文化遗址则是无庸质疑的。遗址分布在一片松树阔叶林中,西南倚靠鸡冠山,东南屹立着陈钢岭,北向田广洞村,前面是一片水田、鱼塘、山丘。这里地势平坦开阔,山林葱郁,阡陌纵横,能灌溉千亩大洞的田广洞之水源流淌其间,可谓山青水秀,生态环境幽雅,是一个“有奇气、有奇水,有奇事”的钟灵毓秀的地方。遗址所在,旧有禹王庙(俗称“雨王庙”)、象庙(又称白象庙)和迎圣祠,如今祠庙虽无存,但残余的石柱础、墙基及破碎的“秦砖汉瓦”等遗迹,仍依稀可见。地面上横七竖八地躺着数百个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石雕小石人像。形体大者高约1米,小者在4-9厘米间。这些光怪陆离的石雕作品,有的暴露在地面,还有不计其数的埋在土里,据历史碑刻记载,旧时还有的挂置在松树枝上。石像的造型古朴典雅,形态无尽然相同者,而神情态势更是怪异多姿,难以胜纪。或坐或立或跪,或弯足曲肢,或俯首仰脖,真是百态千姿。面部神情的刻划更是人物万象,或慈眉善目,神态安祥,宛若原始女神形象;或怒眉瞪眼,神态凶猛,酷似一尊佛教中的金刚造型;或不亢不卑,一脸端庄肃穆,一如不食人间烟火的菩萨;或舒眉展目,呲牙露齿,一副得意洋洋状;或愁眉苦脸,满腹心事,哀思缕缕爬上脸颊……真是喜笑怒骂,神情万端,难以尽然描述,还真应了那句“人上一百,形形色色”的俗语。自然,还有许多经风雨剥蚀变得面目全非而成为写意作品者。石像造型采用了线雕、圆雕、透雕、浅浮雕、镂空雕等多种手法,极尽雕刻技法之能事,富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石雕人物的服饰也是丰富多彩,有的着装朴实,腹部垂一宽带延伸至地;有的披蝴蝶结丝带披肩;有的束腰,腰间刻饰有兽首图案加以装点;有的为武士装束,手里握剑,剑尖朝地;有的为骑士服,右手握缰绳,胯下石马四蹄撒开成奔跑状,马腹圆鼓,尤显健壮有力。五花八门,也是难以尽然描述。
鬼崽井祭祀遗址2006年升格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它是一处具有丰富历史信息和深厚文化内涵的古文化遗址,年代下限不会晚于南朝时期。它对于研究湘南地区独特的原始崇拜、宗教祭祀及其他宗教信仰活动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科研价值。它所呈现的石像形态各异,雕刻古朴,线条粗犷,形象生动,形神逼真,且表现手法多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该遗址地处道县南境,与江永相毗邻,属于世界文化一绝——江永女书的核心流传区域,有不少神态生动的石雕人物像具有古代女神的特征。它们与女书文化现象之间究竟有什么内在关系,是很值得专家和学术界研究和探讨的一个十分有趣的课题。鬼崽井的怪异文化现象备受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的关注,国家文物局、湖南省考古研究所拟把它作为考古发掘研究课题立项,将通过科学发掘,揭示它所包容的文化内涵,拭去岁月的尘封,撩开神秘而朦胧的面纱,它终究会有那么一天以自己神奇的文化魅力和真实的绰约风姿展示在世人面前。人们将拭目以待。
我凝视这石像群和它周围的那青山、那绿树、那依旧冒着袅袅余烟的红烛、那祥光环绕的田畴村舍,任思绪的缰绳带动那数千年的石像情怀自由驰骋:这里曾经是瑶汉杂居的古越辖地,瑶汉先民们重鬼神,喜淫祀。他们塑造这些威风凛凛的石像,是企求以健强的灵魂对抗着自然的威力?!还是他们将生存的苦涩、心灵的渴望,对神灵的敬畏和依赖都表现在这些形形色色的石雕中?!抑或这里自古以来就是舜后裔世世代代栖身之地,他们祖祖辈辈守护着德圣舜陵,把对圣祖的崇拜祭祀的虔诚都寄托在这大大小小的鬼崽石雕祭品上?!无论是巫术的、宗教的,还是情感的、写实的,也无论今人的解读和诠释的结果怎样,它们都是一个民族的一种精神和一类文化的具体体现。这些石像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历经岁月风雨雷电的千万次冲刷与锤炼,虽已伤痕累累,残缺不全,但仍坚韧、顽强地存在,在深山幽壑的旷野里,无声地呐喊,苍老、劲健、孤独地展示着令人震憾的沧桑和神圣,把生命演绎得异常悲壮宏阔,使游览者、朝拜者、研究者沧海桑田、天荒地老的感觉澎湃胸际,无一例外……
这是一方神奇灵秀的水土孕育了一种古老璀璨的文化。它是鬼崽井灵气的清凝蕴结,是瑶汉两族先民心灵的思想轨迹的凸现,是湘楚之地文化的丰厚积淀和结晶。尽管它充满了神秘与怪异,却也是先人们雕琢成的一块奇特而雄浑的历史文明的瑰宝。千古奇观,引人神往。
正午时分,我们启程返回。回首之际,只见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相映成景,如诗如画。金色的阳光照耀着那古老神秘的鬼崽井,虚虚幻幻,迷迷离离。让人痴迷的古“鬼崽”石雕造像昭示我们:星移斗转,沧海桑田,一切如过往云烟,唯有这精神的、文化的东西才是历史的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