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牛舞 自南宋始,境内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表演春牛舞,以祈祷丰年。上甘棠村叫“游春牛”。一人耍牛头,一人耍牛尾,模仿牛的漫步、犁田、搔痒等姿态,生动逼真。春牛用竹篾扎成,上覆五彩绸布,四肢安滑轮,前一人牵牛,后一人扶犁,一人送饭,左右两侧各有两人背锄头,作耕田状。“游春牛”每至一地,先由坐轿的“春牛官”下来朗诵祝词,然后表演者在竹笛、胡琴的伴奏下唱起《十二月花》,且歌且舞,主人鸣炮助兴致谢。
双狮舞 又名双狮抢球,通常在春节期间进行。原为游动舞蹈,两人各扛一狮头,一人举龙珠,沿街表演。表演时,将狮子和绣球用三根牛筋和五个玉手镯(或环)吊在舞台前沿的横梁上,绣球置于双狮间。一根牛筋连接左狮头和右狮尾,一根牛筋连接右狮头和左狮尾,由表演者操第三根线,可做出“双狮戏珠”、“双狮抢球”等逼真动作。表演时,配以节奏不同的打击乐渲染气氛。
祭庙 杀牛祭庙,意思是在庙神面前杀头牛,请求庙神保佑心想事成。周围各村的祭庙日期都选在阴历十月。具体哪天各村不同。上甘棠定在十月十七,下甘棠定在十月十六。十月里的每一天几乎都有村子祭庙。各村有意错开祭日是因为祭庙是非常隆重的节日,很多人看热闹,以图制造普天同庆的热闹气氛。上甘棠共有36座庙。每年必须祭祀的有15座。15座当中以天井庙为祭祀中心。其余十四座只过过场。用作牺牲的水牛都经过专人精心养育,膘肥体壮。十月十七上午9时许,祭祀开始,看客聚到天井庙周围,人山人海。在两只牛角上各扎朵大红花,再连上一条红绸布,尾巴圈红纸。师公穿道服,手端符水在牛背上画几道符,由几名后生牵牛巡游村周围的14座庙,意思是通知各庙神来天井庙分享祭祀。天井庙内几班乐师轮流奏乐,满山回声阵阵。众师公身披披风鱼贯而入,小和尚在神灵面前烧香化纸,击磬。祭手头扎白巾,脚穿花鞋,手持三尺砍牛刀跟着师公入庙,藏于庙门内侧。砍牛刀寒光闪闪,手把微微勾起,缠上红绸布,便于双手持握。牵牛人身穿紧身衬衫,外加青色背褡,腰问束上红绸缎;到庙会前坪改变拴牛方法:解下角索,穿过牛鼻,再穿过四尺长木棒的孔眼,与木棒绑结实。乐声大作,牵牛人握木棒牵牛入庙,砍牛开始。当牛的前肢跨进门槛时,牵牛人用力撑起木棒把牛头举得高高,牛下颈皮肤紧绷。藏在门侧的祭手对准牛颈横拖一刀,深达骨骼。顿时鲜血喷射,满地猩红。牵牛人迅速牵牛返出,伤牛歪歪斜斜,下了台阶便倒在庙前的坪场。接着又砍第二头,第三头,每砍一头换一名祭手。砍牛的第二天便有人说昨天晚上做了梦,梦见庙神要求他明年祭庙,于是庙主给他买头小水牯让他放养,准备来年祭祀用。来年砍牛的多少由报养牛的多少决定。庙主有庙田四十亩,田租用于祭庙开销。自愿报名养牛的人一般在生活中多有不幸,如遇天灾人祸,或无生育或有女无儿。他们希望得到庙神的保佑,心想事成。祭庙习俗解放后被废止。
龙舞 旧时每年农历正月,村里有耍龙习俗。龙分布龙、纸龙、草龙、板凳龙等,以布龙为主。龙用竹篾扎成,龙身一般有9至12节,每隔2米左右系一木棒(棒长约1.7米),棒顶系圆柱形竹篾,篓与篓之间以绳联结。在唢呐、打击乐伴奏下,表演者持棍而舞,可变换出滚龙、困龙、盘龙和龙打脚等多种姿态。在疏密有致的鼓点声中,龙身翻滚、盘旋、跳跃,整套动作融舞蹈、武术于一身,刚柔相济,婀娜多姿,流行至今。舞龙队表演,祈祷风调雨顺。
牌灯 又名骨牌灯,有龙必有骨牌灯。清代以来,每逢春节、元宵节,民众为庆祝新春,自行组织灯队表演,每队10到20人,3人一组。1人为跪灯,另2人为生灯,每人手举写有不同字样的牌灯,可以相互穿插,冲散对方队形,扰乱对方阵式,最后以排字的快慢而分胜负。
跑马灯 由四名道士分别扮演王、马、殷、赵四大元帅。每人腰身前后系一篾扎纸糊的马头马尾。马的颜色与四大天神的红、黄、白、黑脸色一致。场地南端置一方桌,桌上挂帐帘,上书南、北天门。在锣鼓爆竹声中,四大神骑马从南天门奔出,以遛马、跑马、坠马、并马等动作体现集合、排队、泅渡天河、过火焰山等过程,最后从北方门归去。其中以过火焰山最为精彩,场中用纸钱烧一堆熊熊大火,四天神在火焰上窜来窜去,纸马不沾星火。
独角戏 境内独角戏由祁剧、花鼓戏中的丑角选段演变而来。演员1到2人,模仿祁剧、花鼓戏的小调唱腔,间以俚语方言,生动活泼,诙谐风趣。用大简、京胡、锣鼓、唢呐伴奏。服装多为折子襟盖元功。道白讲究单突、双实,一般一韵到底,最后半句甩腔。独角戏形式灵活,演出方便,但对演员要求较高。
小调 小调以唱为主,以说为辅。唱法有独唱、对唱、齐唱三种,以二胡、琵琶、月琴伴奏。小调形式轻快活泼,曲调婉转优美,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
弹词 一人表演,以琵琶、月琴等伴奏,边唱、边奏、边道白。境内流行的曲目有《西宫夜静词》等。
刺绣 村内妇女尤其是瑶女擅长刺绣。手法分手绣和结绣两种。刺绣材料有棉布、绸缎和丝线,主要用于各种服饰。花纹图案除动植物外,还采用三角形、正方形、菱形、圆形、波浪形、之字形等几何图案,并在其边缘用彩色丝线系上颜色各异的金属薄条,钉上银花扣。图案花纹中有花,近看五彩缤纷,美观大方;远观明珠灿烂,鲜艳夺目,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瑶家姑娘逢喜庆节日爱穿自己手绣的艳丽服饰,让人观赏,并将绣花的头巾、提袋、香袋、荷包作定情物赠给情人。
扎绣 境内瑶族姑娘八九岁时即学习扎绣,先用纸剪成图案式样,紧贴于面料上,以五彩丝线绣成。有的妇女能直接在面料上绣出绚丽多姿的花纹图案。图案以飞禽走兽、树木、花草、鱼虾为主,多绣于衣领、衣襟、衣袖、衣脚、裤筒、头帕、披肩、围裙、绑腿、布鞋和被面。
编织花带 花带用五色花线手工编织而成,长2米左右,宽50厘米至2米不等。多编喜、寿、福、禄等字样,有的还织成“盘王过海”、“龙凤相配”、“喜鹊咏梅”、“石榴报喜”等图案。如果将8根花带缝合在一起,就成了珍贵的八宝被面。
剪纸 婚嫁喜庆时兴。多用大红或金色纸剪成。剪字有“双喜”、“天长地久”、“荣华富贵”等字样;剪花有莲花、石榴、牡丹、芙蓉等,更多的是剪龙凤,工艺精细,形态逼真,享有盛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