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官古镇,历来人口集中,民国时期集镇人口近两万人。交往密切,集会频繁,构成了诸多特有的风俗。
一、生产异俗
铜官广大陶业工人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独特的习俗。
1.休息曰“晾网”。铜官陶业工人有两个原因与渔网结缘:一是陶业的祖师舜帝曾在雷泽捕过鱼,《史记》载:“舜耕历山,渔雷泽”;二是生产淡季时,陶工以捕鱼为业,因此把晾网作为休闲的代名词,而且每个生产厂房都挂有一副破旧渔网,作为揩抹泥浆的“毛巾”。
2.四月初八烧头窑。由于以前陶瓷生产均靠自然干燥,每年的春季寒冷多雨,阳光少见,陶工无奈,只能消极等待,所以把进入夏季的四月作为开始生产的时节,又以吉利的初八日作为起始日。当天,每窑每段的业主都齐聚窑头,点火烧窑,吉时既到,鞭炮齐鸣,一种上火药鸣放的“三眼铳”响声震天,鸣放不断,陶工们望着熊熊的窑火,嘴角挂着笑容,相互交流,共同祈求一年中能有一个好的收成。
3.妇女不能上窑背。旧时烧龙窑,陶工们必须上下往来运送柴火,或两边跑动,观看窑温。然而,由于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这些活只能由男人来承担,女人绝不能上窑背,否则,有污窑神,降灾于窑货。此例规直到解放后合作化时,才被当时的管瓦社女社员蒋慈真打破。
4.拜师要拜“折子篾”。昔日陶工学艺,必须焚香点烛,鸣鞭放炮,除恭恭敬敬跪拜师傅之外,还得拜一根作为衡量坯件尺寸的竹篾片(名叫折子篾),以示在今后的学艺中,将手艺练得炉火纯青,能用一根竹片定出各种规格的尺寸来。
5.十二月二十四收手。到了农历过小年时,昔日的陶工都停止了生产,不管气候有多好都不再动手制作,名曰“收手”,一心准备过好春节,等待来年“四月八”。这种自发的休闲理念一直沿袭到合作化时才被改变。
二、敬神习俗
铜官群众,不少在人生奋斗的历程中把自己的命运与神明联系在一起,觉得通过虔诚地信奉,可以获得神明的保佑,达到实现理想和平安吉祥的目的。因此,敬神成了一种习俗。
1.家中设神龛。昔日,每家每户都设有一个神龛,除有本家历代祖宗牌位之外,正中还书有“天、地、君、亲、师”位,民国时,把“君”改为“国”,即“天、地、国、亲、师”位。每天装香敬奉,从不间断,有的还要早晚一炷香,年节设宴叩拜,祈求保佑。到了“中元节”,俗称“七月半”,还要虔备“财包”,焚化给冥中五代以内的先人,以备受用,谓之“烧包”,以示后人昌盛,香火不断。
2.各埠敬“土地”。“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是最基层的神圣,按照人们设想的范围分管一地。昔时,铜官有椅子湾、桃花坡、峡口子、袁嘉湖、沙湾寺等处的土地庙。“土地”又隶属庙王管辖。例如,沙湾寺土地隶属于泗洲寺庙王,袁嘉湖土地隶属于福湘宫庙王。居民如有吉凶祸福,涉及神明时,都得报出居宅所属庙王、土地,好似现在属哪个社区、哪个居民小组一样。
幼儿降世,为找一个共同庇佑的依托,或找人拜干爹、干妈;或找神明寄拜,叫做“不寄拜人则寄拜神”,所以“土地”、“庙神”成了保护幼儿成长的依托,逢年过节都要去上香叩头,以示亲近。
3.定期赶庙会。铜官古镇昔时的庙会,可谓一年四季不断:正月十五敬神会、二月初二土地会、三月十五财神会、四月初八少白龙王寿辰庆寿会、五月十三关圣帝君寿诞庆寿会、六月初六舜帝寿辰庆寿会、七月十五盂兰会、八月十五中秋烧宝塔赏月会、九月初九重阳佳节会、九月十九观音寿诞庆寿会、十月冬至酒宴会等。届时,都要庆祝。比如,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日,相传为少白龙王诞辰,人们用八人大轿抬着少白龙王神像从东山寺起程,走社坛街、椅子湾、高岭上、誓港街、沙湾寺、袁嘉湖、峡口子,经铜官下街、中街,回到上街东山寺,举行祭神活动,吃庙酒捐资,往往有好几百人。那时主要由商民推选的“首士”负责迎班演戏,并筹办筵席。远近来此捐资祭神吃酒席(俗称吃会台酒)的达数百人;四境前来观戏的男女老少,衣冠楚楚,人山人海。农历六月初六,陶业的祖师舜帝寿辰,更有一番热闹景象。铜官五埠的窑主都要派人前来泗洲寺庆祝,祭拜“窑神”,“寿酒”宴席终日不断,迎班唱戏一连数日。当时长沙有名的“华兴班”、“湘春园”等湘戏班常被请来,使陶工们沉浸在欢乐快慰之中。
4.有病求菩萨。解放以前,由于社会制度的黑暗,老百姓生活条件差,病痛凶灾频频出现,加之科学不发达,医疗条件缺乏,无奈只能把平安健康寄托于神明,当遇上疾病束手无策之际,就求神拜佛,用迷信的方式寻求解脱。昔日,铜官习惯使用“收吓、许愿、关符、立禁、冲傩”等方法。
家人得病,高烧不退,昏迷不醒,胡话连篇时,认为是魂不守舍,“三魂七魄”被邪祟吓跑,则由患者的亲人拿着患者常穿的一件贴身衣服,点燃三根神香,到大门前向过往神明祈求将患者魂魄送回。
当患者“收吓”未见成效时,则认为有可能未给神明回报。因此,特备“三牲九礼”向当地神明许愿。一般许诺是献上一盘香或一斤香油。条件优越者,则许诺献上一顶神帐或一件龙袍。
当患者久病不愈,卧床不起,饮食少思,则进一步找来儒人、道士,“关符、立禁”,震慑妖邪。镇邪符器有纸符、桃符、梨头符三种。并规定七天或十天禁止“生人”接近,或患者十天、半月禁止外出,意在回避妖邪侵袭。
对于病入膏肓者的最后一搏是请来“法师”(又叫“师公”),在堂屋内立下神案,“师公”身着彩条裙,头戴五折花边帽,手执“宝剑”,来回跳动、转圈,口中唱着“傩腔”(一种所谓驱邪镇妖的词语,诸如“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孔、孟、关、岳,在天之灵,隐恶扬善,除邪却凶”等),意在与妖邪斗法,名曰“冲傩”。
这些依靠神明招魂、巫士驱邪治病的徒劳之举,耽误了许多人治病的机会,不少人因此枉送了性命,直至解放以后才逐步被人们认识,不信迷信信科学,有病看医生,不去求菩萨。
三、节日习俗
每逢农历的节日,铜官都要自发地组织一些传统的娱乐活动,主要节日的活动还比较隆重、热闹。
1.闹元宵。每年的腊月三十(除夕)到次年的正月十五(元宵)是最欢乐的时光,称之为“过年”,并讲究“三十晚上火,元宵晚上灯”。除夕晚吃团年饭,都要吃“炖萝卜”,叫做“有钱有钱,萝卜团年”。当晚,一家人都要围着火炉品尝花生、薯片、麻花根、炒米糕等副食品,畅谈各节,通宵不睡,谓之“守岁”。长辈还要给小孩压岁钱。
正月初一,称大年初一,也叫“大时大节”。开始给自家人拜年,规定“初一崽,初二郎(女婿),初三初四拜地方”。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是铜官最热闹的时节。昔时,分铜官街、峡口子、袁嘉湖、沙湾寺、誓港街5埠组织舞龙,游行竞赛。从正月初十至正月十五,每天都有。虽没有竞赛条例和评委打分,但通过节目展示的技能,数量排列的多寡,在群众中自然形成评价。各埠根据自己的实力也能心中有数。游行时走在队伍最前头的是大鼓响锣,都是质量最好,声响最强的。接着是彩旗、抬锣,看谁的数量最多。然后是抬故事、彩马、彩蚌,看谁装扮得最好。还有玩镗和踩高跷的,看谁的技艺高超。罗汉面具则是一种搞笑的装点,看谁玩得滑稽有趣。然后是“摆龙”,这种龙的头特大,彩纸扎成,龙身由彩色布缝制,一条摆龙由13~15人操作,摆龙象征吉祥、福泽,并接受民间的敬奉。紧挨着的是“套士龙”,这种龙龙头很小,身很瘦,像一条彩带,一般10至13把,每到一处,都要在不停的鞭炮声中耍上几个套路,十几个人前后左右轮番跳动,变换招数,时而散开,时而聚拢,有时结成一团,有时摆成一线,其动作内容丰富,有“孔雀开屏”、“麒麟送子”、“仙人引路”、“孔明推车”、“枫树盘根”、“猛虎跳涧”等数十种。
2.赛龙舟。每年的端午节,古镇铜官除5埠之外,还有来自洪家洲、苏廖围、马厂湖、花果园、万家垅等地共十余艘龙舟进入湘江河中竞渡,加上靖港、新康等处的龙舟,以及到江中观龙舟的彩船,游来荡去,似有百舸争流之感。五月初二至初五的下午,各处龙舟插上彩旗,装配锣鼓,挑选精锐之师,下水游动,寻找战机,一般从洪家洲西侧水面向誓港街北端水面斜线竞划。随着有节奏的锣鼓声,执桨人划动桨叶,形成合力,将船推进,先到者为胜。这种习俗,虽是由纪念屈原而来的传统竞技,但实际上是一种强身健体的民间体育活动。当时,在竞争中各有千秋,而洪家洲的渔民平时驾船捕鱼,双臂摇桨不息,练就了独有的划船臂力,在龙舟竞赛中成了“常胜将军”。
3.烧“宝塔”。这是铜官特有的风情,也是在得天独厚的条件下形成的习俗。每年八月十五夜晚,皓月当空,银光铺地,家家户户团圆赏月之余,则去一块空坪隙地,借着月光,用铜官特有的陶器碎片,一圈圈一层层地向上搭砌,形成一个高两米左右的镂空陶片宝塔,底部留有一道约60平方厘米的塔口作为投柴的火门,一切妥帖之后,将柴火点燃投入塔中,不断添柴,由于塔身孔隙满布,火苗喷出,万道焰苗环绕塔身,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景观。待陶瓦烧红之后,人们即停止添柴,将谷糠洒向塔身,顿时,谷糠燃烧,万点蓝光与烧红的陶片构成一种金黃色的焰体裹罩塔身,成为“黄金宝塔”,与银色月光相映,谓之“天银地金”,构成丰收的景象。
4.放风筝。清明节前后,春风回暖,万物复苏,百花齐放,百鸟声喧。昔时铜官的陶业工人在闲暇之余,邀朋结友去龙窑的尾端或河边的沙滩上放风筝,看谁的风筝放得高,放得稳。当时的风筝都是用竹篾扎成骨架,糊上皮纸,然后用彩绘勾出各种人物形象和动物的体态:有平面几何图形的,比如瓦形风筝、六角形风筝等,一般是小孩执掌;有曲线对称勾画历史人物的,比如关公、李逵、孙悟空等,受风面积不大,老少皆宜;还有大型立体组合的,比如2~3丈长的蜈蚣,都是用若干细竹制成的圆圈糊上皮纸,扎上一根平衡的篾片,一个一个重叠起来,组成一条蜈蚣。放蜈蚣风筝往往要好几个成年人,拉线也要粗大结实,放上天的蜈蚣,迎风摆动,遨游天空,引来观众无数。有时几条蜈蚣和数十只风筝齐飞共舞,映在蓝天白云之上,构成了一幅绚丽的空中彩图。
5.穿花针。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家家户户的女孩都要带着针线,到户外借着星光月色,将一根丝线穿入绣花针孔,以锻炼针线活的能力,谓之:“家家穿乞巧之针”,这一天因此也叫“乞巧节”。这种习俗到民国中期就已不很流行了。
四、集结习俗
昔日,社会不宁,生活难定,故人人寻求保护之道。依存家族的监护,效法古人“结义”和“聚义”以扩大力量,维护自身安定。铜官主要有三种形式。
1.同姓修谱。这是一个有血缘关系的集合,人们视自己的家族为一个依存的团体,把入谱看成是一种归宿,一种荣耀,一般每个姓氏都要推举有威望的长者或能人为族长,建立自己的祠堂,立有历代本姓先祖的牌位,祠堂一般都有田地作为经济来源。每年清明节和农历七月十五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根据家族的经济实力,每隔五七年或十余年要录丁修谱,凡载入家谱的人丁即为正宗后代,没有录入家谱的人丁视为“野丁”,因此,大家在修谱期间都积极出资登录。录丁时只录男性和异姓配偶,本姓的女性不收录,待婚后录入男方家谱中。家谱的名字都要按派名收录,以不致乱伦,有失尊卑。录丁者称“行修”,编制者称“纂修”,主持者称“主修”。
从前,铜官、靖港、新康、乔口各地都有一些大姓建立了祠堂。铜官李姓最多,在铜官街建有李氏家庙;乔口刘姓最多,在田心坪建有刘氏三房祠堂;靖港侯姓最多,在靖港街建有祠堂;新康钟姓最多,在新康建有祠堂。家族的形成也确实对同姓成员起到了保护作用。大家用姓的谐音总结为:铜官的“李”子摘不得,新康的“钟”撞不得,靖港的“猴”(侯)耍不得,乔口的“流”(刘)断不得,沱市的“箫”(肖)吹不得,水叽口的“羊”(杨)杀不得,土家湖的“虫”(程)捉不得。
修谱的习俗历时长久,直至解放后国家建立了户口,才逐渐停止。
2.异姓结盟。人们仿效“桃园三结义”,联络志同道合的知己,结成异姓盟兄弟。有三五人,七八人,十余人,几十人不等。一般结拜的日子选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三日关圣帝君寿辰之日,届时立起关帝牌位,备好酒宴,盟兄弟都一一跪拜,有的还立下“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从此,结盟兄弟互帮互助,团结一心。不冲击政治,不危害社会,从某个角度上讲,这样的结盟还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但也有少数仗势欺人的。
民国时期,铜官有代表性的结盟组织有“二十四孝”、“十二大劲”、“天九猫”等。“二十四孝”是由姚天广等24人组成,提倡以孝敬父母、尊敬长辈为宗旨;“十二大劲”是由陶工中身强体壮、力大如牛的陈魁、胡宝林、曾树初、胡竹林等12人组成的,目的是以力抗人,不被欺侮,或偶见不平,拔刀相助;“天九猫”是按骨牌中的“天牌”、“九点”、“斧头”命名的,意在标榜自己无人可敌,铜官当时有周坤(天)、李长生(九)、曾子奇(猫)三人组成“天九猫”。
3.“汉流”集结。人们仿效梁山好汉,结集势力,时称“汉流”,又称“圈子会”。他们把组织的由来和活动宗旨编成了顺口溜:“唐朝起,宋朝兴,历经唐宋元明清。谁人上过梁山寨?谁人会了宋公明?都是五帝留的后,个个英豪个个能。劫富济贫称好汉,三山五岳人上人。”每个团体都有10个“头领”,按照1~10的顺序称:龙头大爷、圣贤二爷、当家三爷、金花四姐、红旗五爷、乘风六爷、银花七姐、白旗八爷、江口九爷、么满十爷。其中龙头大爷是宋江式的人物,统领全会,但不在家,权力又移给么满十爷。红旗五爷有宰杀之权,圣贤二爷类似军师,当家三爷管理内务、财经,白旗八爷负责内部监管,金花四姐管理女性事宜。分工严密,各行其是。
参加圈子会的既有一般平民,以保护人身安全为主;也有地方富户,以保护财产为主;还有现职军官,以保护官位为主。他们共同推崇的是江湖义气,对内称兄道弟,对外祸福齐担。由于圈子会成员结构复杂,官府、平民、军界、富豪结集一起,构成了庞大的势力。民国时期,铜官圈子会的头领有金友生、彭运生、杜汉生等,金友生的圈子会发展成了一支地方武装,势力颇大,后来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对革命事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彭运生成了一个为群众排难解纷的调解员,群众称他为“婆婆大爷”;杜汉生则成了一个跑江湖的袍哥。
五、婚嫁习俗
婚姻是男女终身大事,是人生道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繁衍传承的基本行为,因此,都慎重其事,讲究礼仪,讲究规矩,形成了风俗。有史以来,全国各地的婚嫁习俗虽大同小异,但也有各自的特色。铜官习俗以清朝及民国时期为例,例规虽不十分苛刻,但也颇为讲究。
1.托媒。儿女长成,根据“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客观需要,依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定规,都要托当地善于撮合的媒婆,沟通理顺,名曰“做媒”,也叫“牵红线”,俗称“搓糠头绳”。也有家人事先物色了目标向媒人交底说合的;也有全权委托媒人选择的。总之要尽量“门当户对”、“女貌郎才”。待男女双方都认定之后,则马上进入第二个程序。
2.相亲。由于过去缺乏社会交往活动,虽同住一地,也很少见面,特别是女性青年,要谨守闺门,更难接触异性,所以媒婆选定一个黄道吉日,一般由男方上女方的门,通过对方“面试”,决定取舍。是日,男方衣冠整肃,举止斯文,在媒婆的引导下,小心翼翼地进入女家,女方除长辈直接见面,并“考”问一些有关事宜之外,一般都不直接接触,只是躲在一旁窥视,等待父母的决定。
3.合“八字”。相亲无异议,则要看是否有缘。男方用红纸、女方用绿纸将各自的生辰八字写好,交给对方,压在神案的香炉下,等待一月时间,家中顺当,则“天赐良缘”;如不顺当,哪怕是打碎一只碗,吵了一场嘴,也认为不吉利,可以将该婚姻否定。
4.订婚。合上“八字”的男女,则基本上确定了关系。要像签合同似的办一个公认的手续,择日订婚,届时,由男方备一桌或多桌酒席,请女方及长辈、地方绅士、权威亲友、媒人聚会,酒席宴前,媒人宣布“订婚”,男方向女方提交金戒指、玉手镯等信物,这种互相交换信物的行为又叫“拨庚”。
5.报日。订婚之后,男方经过一段时间准备,则带上礼物,向女方“预报佳期”,择曰完婚。
6.陪媒。结婚先一天的晚餐,由男方备酒宴款待媒人,以示感谢,男方亲友及族人均来参加。
7.亮轿。昔日,女嫁男方,要用花轿迎接。迎亲的先天晚上,由地方上有权威的女性长辈用一面镜子将花轿的里里外外、前前后后照个透彻,口中念念有词,以祈趋吉避凶,然后将花轿封闭待用。
8.迎亲。喜庆当日,男方在媒婆的带领下,拉着迎亲队伍尽早赶路,经济状况不同的家庭,排场和嫁妆各异。以较富有家庭为例,迎亲的队伍有旗锣鼓伞,彩衣童子,三眼火铳,长号唢呐,花轿、礼轿,红色花轿坐新娘,绿色礼轿坐岳母。过去岳父和其他亲友当日都不送亲。然后是“抬货”,为一种前后两人抬着行走的敞顶木箱,里面可摆放床上用品、日常梳洗用具和四季衣裳,从女方迎亲返回时,都分别摆满了这些物品。“抬货”的件数越多越显阔气。一路吹吹打打,招来路人观看热闹。
迎亲队伍到达男方家后,先迎岳母入内,然后由一名男性青年背着新娘进屋,双脚不能沾地,以免邪疫之祟跟踪而至,旁边一厨人手拿一只罐内正在燃烧的陶罐和一个木槌,当新娘进屋时,手起槌落,将陶罐打碎,名曰“打火罐”,表示该家有镇火神的功力,以警邪恶。
9.拜堂。拜堂是决定男女终身相处的关键礼仪。一般都要行儒教之礼,届时,男方正屋张灯结彩,“礼生”分立两旁,新娘戴着头盖,披着霞帔,在伴娘的伴同下,与新郎来堂前过礼,拜天地祖宗等,然后在唢呐声中进入洞房。至此,媒人的“任务”基本完成。叫做“新娘进了房,媒人丢过墙”。进洞房后,新郎要用一根裹着红绸的小棍棒挑开新娘的盖头,这时四目相对,不免含情脉脉腼腆一笑。接着在伴娘的引导下,喝下交杯茶,伴娘赞道:“荔枝荔枝,早生贵子;红枣红枣,同偕到老。”此时,幸福和喜悦达到了高潮,新婚夫妇沐浴在爱河之中。
10.闹新房。喜庆的当晚,新房内热闹异常,一些年轻好友别出心裁,制造难题,为难新郎新娘,挑逗取乐。在“三天不分大小”的理念中,新郎新娘只能竭力应酬,忍“辱”负重。诸如,夫妻抬茶敬客时,客人赞茶后,则提出一碗芝麻豆子茶中有多少颗芝麻、多少颗豆子,如果回答不出,则抬着茶久站不止;吃糖果时,叫新娘咬在口中,新郎要从新娘口中咬出一半,咬不出,则无休止地催促,弄得新郎新娘十分尴尬,而闹新房者十分开心。这样的气氛,直到深夜方止。
11.下厨。完婚第三天,新媳妇要回娘家,称为回门。回门之前,婆婆要带着新娘下厨房做饭,又是一番热闹景象,好玩者,又出诸多难题,解释不出,或不愿为之,则要丢红包才能解脱。例如进门处,放一些稻草,新娘如果走在草上,则讥笑为“走草”(母猪发情时称“走草”),为了不受“辱”,则丢下红包,请其撤掉。炒菜时,要煎一条干鱼,不准弄碎,放在10只碗中(此题实际上是现在的脑筋急转弯:只要将10只碗叠起来,将鱼放在上面那只碗中即可);还有的把公公找来烧火,新娘要讲:“公公快来烧火。”用以取笑,带来乐趣。
12.回门。下厨之后,女方父母派人接新娘回门,称为“归宁”。新郎陪同前往,这虽不是迎亲时那样隆重热闹,但也是婚姻程序中不可少的一环。条件宽裕者,备轿接送,也有步行者。从此,标志着两家结为秦晋,夫妻携手共同开创未来。根据往昔封建社会的习俗,夫妻相伴到老,特别是女性必须从一而终。如遇丈夫英年早逝,一般都不改嫁,谓之“守节”,也叫“守寡”。其中也有生活所迫改嫁的,但很少见。而男性则不然,如妻子早逝,还可再娶,谓之“续弦”,是在“男子九堂花烛,女子一路时光”的重男轻女世俗偏见下形成的。
六、饮食习俗
古往今来,铜官人在饮食上有独特的爱好。
1.风味菜肴。颇有名气的是:
(1)砣子肉。亦名红烧肉,是铜官民家遇红白喜事、迁居寿庆办酒席必备的一道主菜。砣子肉取“五花三层”的带皮猪肉,煮到七成熟,切成4~6厘米四方一砣,经料酒、食盐、冰糖、酱油、胡椒粉烹制,待脂肪溢出,肉体松酥,金黄透亮,香甜鲜嫩,令人垂涎。以往的菜碗一碗可装下20~30砣。食量大者,一次可吃一碗不腻。
(2)火焙鱼。火焙鱼是将打捞的一种体圆、刺少、肉嫩的“磨嫩子”小鱼,剖去肚肠,沥干后,用清水冲洗,均匀地摊在尚有余火灶膛上的热锅子里,锅上擦点菜油使小鱼不会粘坏。焙干后金黄焦香,烹调时炒豆豉辣椒或将青椒蒜仁切细同炒,起锅时加少许酱油、麻油,脆嫩香甜,十分可口。据说毛主席爱吃火焙鱼,70年代洪家洲的渔民专门打捞挑选清一色的磨嫩子鱼,精心焙制,送给毛主席。
(3)炒米鲜肉丸子。取半瘦半肥的猪肉,用快刀剁成肉泥,伴进适量的炒米(亦称人参米)或捣碎的饼干,再加上食盐和胡椒粉,然后用刀挑起肉泥在手掌中刮成橄榄形的肉丸放入盘中,数量有十六个或二十个(供八人一桌或十人一桌,平均每人两个),入笼上火蒸熟,出笼时在肉丸上盖上稍许云耳,以作点缀。这种鲜香可口的肉丸子,人人爱吃,成了筵席中一道不可缺少的主菜。
(4)白辣椒炒肉片。将青辣椒放到沸水中烫软,揉入食盐,晒干则成白辣椒;肉片以瘦肉为主。先用油盐将肉片炒好,然后将白辣椒配上酱油、香油、味精等佐料一起翻炒,白辣椒脆嫩鲜酥,肉片香辣可口,令人食欲大增。
(5)冬笋炒腊肉。铜官乡下盛产南竹,冬笋是冬天长在南竹主根上尚未出土的嫩笋。腊肉是半瘦半肥的带皮腊肉。烹制时,先将腊肉炒出油香,再拌入脆嫩的冬笋,加进适量食盐、酱油、麻油,该菜鲜香可口,成了铜官一道特殊的菜肴。据传曾国藩还将此菜推荐给了宫廷,成了清官“满汉全席”中的一道菜肴。
(6)富粉汤。此乃席上之甜品。先将生粉调匀,鸡蛋搅碎待用。根据需要量把水烧开,放入白糖、玫瑰、枸杞、橘饼片、胡椒粉,当水沸腾时,倒入生粉,淋进蛋汁,片刻即成了色泽金黄,甜美润口的稠汤。
2.进补副食。根据“药食同宗”的原理制作。
(1)当归蛋。“当归蛋”也算是铜官的特色小食,女同志更是情有独钟。制作时,选料要精。首先,鸡蛋要选新鲜的土鸡蛋,煮熟剥壳,再配上好的当归、黑豆、红枣一起放在小锅里慢煮,等到当归和黑豆微烂,鸡蛋颜色变深时,就可以出锅食用,有益气补血之功效。
(2)地菜子煮鸡蛋。“三月三,地菜煮鸡蛋”,这是铜官一带流行的一句俗语。地菜子即荠菜,春季开花,花呈细小三角形状,白色。农历三月初三,将地菜子和枫球子一起煮鸡蛋,放点红枣、生姜、蔗糖,吃了有“祛风去湿”之功效。
3.礼节茶饮。最有代表性的是:
(1)豆子芝麻茶。豆子芝麻茶在铜官家家户户都作为招待客人的一道礼节茶。豆子芝麻茶看起来容易做,但要使做出的味道恰到好处也难,简单的环节都十分讲究。炒豆子,炒芝麻,都要熟而不糊,豆子可以选黄豆或黑豆,茶叶以鲜绿细嫩的为宜。煎茶时,先把姜块捣碎,加盐适量,然后搁入豆子、芝麻、茶叶,用滚开水一冲,顿时清香扑鼻,香味袭人。此茶又称“铜官茶”。
(2)红枣荔枝煮蛋。每逢正月,亲朋戚友上门拜年,都要煮上,用红枣、荔枝、桂圆等熬汤作辅料,再加入食糖、乔饼、柿饼,配制成一大碗,一般放一个蛋,客气一点的,每碗放两个蛋款待客人。
七、流动行业
古镇铜官的民俗风情中,有一种由个人流动经营的小行业。大多是肩挑背扛,走家串户,既是大行业、大商号经营的补充,又是一种便民的举措,由于关系百姓的生活,颇受群众欢迎。
1.午夜馄饨。每当夜深之际,在铜官的街市中,会出现一种售卖馄饨的小担,挑的是一种一尺见方、高约2尺的方形木柜。一只木柜置放火炉,火炉上置一口隔成两半的铁炉锅,一边盛着翻滚的骨头汤,一边盛着沸腾的开水;另一只木柜下面是两层抽屉,放置调羹、碗碟和包好的馄饨,上面是一块有边框的平板,置放油盐酱醋和胡椒粉、辣椒末、葱花、香油、榨菜末等佐料。每到一处,经营者都用两片竹板“笃、笃、笃”地敲个不停,直至招来顾客。一般是陶业工人加夜班收工补充生活所需,也有大商号的老板、太太、小姐们午夜在楼上搓麻将,打骨牌,听到竹板声,则从走廊上放下一只竹篮将需要的馄饨吊上去宵夜。经营者掌握大体时间来回运作,以供需求,这成了夜间街市的一种点缀。
2.铜铁兑糖。昔日,铜官有一种熬制姜糖的匠人,用米糖加入少许姜汁,熬制出一大块一大块香脆可口的姜糖,又称“扯马糖”,装在一只圆形铁盒内,撒上千米粉,以防粘结。这种糖小孩最爱吃,经营者不是卖钱,而是用糖当货币收购破铜废铁。这种特殊的交易,实际上是经营者获取两道利润的经营手段。每到一处,经营者“叮、叮、叮”地敲响铁板,每家每户则搜寻破铜废铁赶来兑糖,有烧窑烧熔了的火叉,有打土震断了的铁环,有打碎的铁锅,根据废铁多寡,经营者用铁板钉在糖块边缘,一片一片将糖敲下来,是否恰当,一般都不争执。一次,一小孩拿着爷爷用的白铜水烟袋前来换糖,经营者见状,知道小孩不明事理,又吃糖心切,连忙敲下一块糖送给小孩,摸摸他的头说:“孩子,吃吧!这烟袋拿回去,你爷爷还要用它抽烟呢!”孩子接过糖,腼腆地离开了。
3.轻装布贩。昔日,有一种贩布的商人,用一根很长的布腰带系在一个包着布匹的包上,布包放在肩上背着,腰带尾端捏在手中,一条竹尺插在衣领中,走在人居密集的坡岭小道上,放开喉咙叫着:“买布啵!有青布、蓝布、印花布、香云纱!”其时,有离街市较远和很少出门的闺门女子听到喊声,则将商人叫进屋里,打开布包,看好布料,谈好价钱,一般都能买上几尺,确有“不去闹市寻绸缎,却有衣君送布来”之韵味。
4.米制豆腐。往昔,铜官百姓爱吃米豆腐(又称米干子),一来价格便宜,二来可以当饭。有做汤吃、炒吃、凉拌吃等多种方法,经营者应运而生。民国时期,蔡家塅有刘中林、沙湾寺有胡富生、椅子湾有张若成,几乎成了家喻户晓的贩米豆腐专业户,他们晚上在家磨米烧浆制作,白日挑着一担水桶,里面搁着金黄色的米豆腐走家串户,叫卖兜售。虽然辛苦,但也能混到日食。私塾先生刘松寿说,他们是“白天肩挑红日(太阳映在两只水桶中)街前卖,夜晚手握乾坤(手把磨盘磨米浆)岁月酬”的便民使者。
5.箍缸篾匠。解放前,铜官陶业是一家一户生产经营,所制的大缸、小缸为群众日用所需,消费者要求打箍,避免破损。一种上门服务的箍缸篾匠,每天背着一把竹片,提着一只小箱,来到陶家货场商定后,将要箍的缸一一打量,然后计算出篾片的长度,锯好、刨光,挽成圆圈,两端用铆钉扣紧,从缸底套进去,用木尺徐徐衬至缸弦处,将缸箍紧。这门技术看上去好似平常,但要恰到好处,光洁美观,还是很需要技术的,因此箍缸篾匠成了古镇铜官的一种特殊匠人。
6.糯米香团。古镇铜官的村庄盛产糯米,当地有人将糯米蒸熟,拌入白糖、胡椒粉、芝麻、面粉,搓成茶杯大小的糯米团,放入滚油中炸一下,再撒上熟芝麻存放铁桶中,挑着叫卖,人们习惯叫“屯米团”,可以当点心充饥。经营者常在下午陶工做事需吃点心时叫卖,以供需求,也乐得自己多做生意。
7.小挑杂货。一种摇着“货郎鼓”的杂货担,时常出没在背街小巷,挑担上的日用小百货十分齐全,有缝补绣花用的各种针线,有洗漱用的毛巾,装饰用的木梳、头油、小镜子,还有陶工绘画用的各种狼毫、扯泥皮用的钢丝、毛缸弦用的母布、雕塑用的各种小刀,给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8.贩卖草纸。解放前,铜官有不少私人造纸作坊,用当地稻草生产黄草纸,基本上是就地销售。一是大小南杂店,用于包食盐、白糖、面粉等粉状商品和绿豆、黄豆、芝麻等圆滑商品;二是民家用作卫生纸和擦抹油污用纸,用量均较大。产销之间的桥梁则是贩卖黄草纸的专门小贩。他们到厂家批发进货,分散零售给商店和居民,获取中间利益。虽说本小利微,但也是一种生存手段。
9.黑瓦炊壶。说也奇怪,铜官是烧制陶瓷的名镇。品种繁多,门类齐全,但日用烧开水的陶器除土罐、花罐之外,却没有较大容量的制品。而在湘阴烧烟瓦的地区,用烟瓦原料制作的一种像今天铝壶式样的黑色瓦质水壶,俗称炊壶(铜官方言又叫“催壶”),在铜官却很有市场。炊壶胎体薄,重量轻,容量大,式样美观,提携方便,价格便宜。一般直接置放在煤火、柴火上烧水,也有吊在柴火灶头上使用的。民国及解放初期,靖港李铁斌、李铁臣兄弟专门经销此壶,一担能挑五六十只。虽说是在铜官窑上贩窑货,但不是欺铜官人不能制作,而是行业中因地制宜的一种自然分工。
10.贩卖黄泥。黄泥何用?民家烧煤掺和黄泥,能增强结构,不易散碎。过去没有机制藕煤,只烧煤团,且用户不多,但黄泥也是一种必需的物资。民国时期和解放初期,铜官蔡家圾熊春生、熊健生兄弟家境贫寒,找到了这种无本生意,每天挑着泥桶到黄马山、万家垅山中挖掘优质黄泥,挑到铜官的街市和做窑的大户,乃至靖港的商店贩卖,以敷日食,体现了一种勤奋自立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