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名镇里耶文学艺术研究会于1946年3月成立,1948年秋解散,历时两年多时间。虽然该组织生命不长,规模不大,只有会员七十多人,连同聘请的顾问、指导老师等人在内也只近百人。但是它是湘西最早的文学艺术研究之首创组织,其历史价值甚为可贵。
正如古人所云:“无巧不成书。”原来这个文学艺术研究会的前身,是古镇里耶失学青年求知读书会。这个读书会是1945年冬我与里耶部分失学青年自发组织的,并办了一个墙报式的《求知月刊》。当然,办《求知月刊》本无非议,但由于当时有些失学青年自学了一些鲁迅先生的著作,受到反帝反封建思想的启迪,加之对当时社会上两极分化的不合理现状不满,写了一些带有讽喻性的文章和诗歌。如在《求知月刊》上发表的《谈为富不仁》、《人情与世态》、《里耶的公盐到哪里去了?》及《除臭虫》等文章诗歌,都是影射和抨击地方某些当权人士的自私之作。其中《除臭虫》诗写道:“吸血的虫,大腹便便,是多么贪婪无厌,又是多么的凶残!……但是,你得当心,大扫除的一天,吸血者是要用血来偿还的!”至于《里耶的公盐到哪里去了?》一文,更是直接露骨地批评质问当局有关负责人,揭发其化公盐为私有以饱私囊的卑劣行径。因此,《求知月刊》遭到了有些权贵人士的忌恨和攻击,进而指责这个“读书会”是不法组织,甚至暗中造谣说:“求知读书会有异党活动之嫌。”(当时“异党”指共产党)并上告到龙山县国民党县党部,要求予以取缔。此一时闹得满城风雨,而且风声越闹越大。为了解决这个政治嫌疑案问题,以适应广大青年求知读书之需要,我和杨楚行、张觉夫、陈国权等人反复研究,找当时里耶国民党区党部书记彭世植联系商讨,争取到他的支持,决定把“求知读书会”改名为“龙山县里耶镇第三区分部党员文学艺术研究会”。由于从头衔上冠以国民党的政治名义,利用这个招牌作为合法的外衣,可确保顺利继续进行自学求知研究活动。于是,由我起草了该文学艺术研究会的组织章程。其宗旨是:“为培养地方青年文学艺术研究兴趣,开发地方文化,普及社会民众科学知识,破除和减少民众封建迷信思想,达到移风易俗之目的。”其组织形式:设正、副会长各一人,下设文学艺术研究股,图书管理股,文娱书画体育活动股,财务管理股等四个股,各股设正、副股长各一人,其会员有七十多人。上报龙山国民党县党部,并转报湖南省党部,很快就批准下来。批文是“旨趣甚佳,应予照准”八个刚健有力的毛笔行书字。从此,该会成了合法的自学研究之组织,于同年农历五月上旬一天借用彭杰生先生的大屋作会址(现里耶区的区公所),十分热烈地召开了庆祝成立大会。会场上布置得朴素庄严,会场门上悬挂着大红布的长条横幅,横上贴着“龙山县里耶镇第三区分部党员文学艺术研究成立大会”的字样,会场大厅中悬挂着孙中山先生遗像;两边对联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大会还特地邀请了地方名流绅士官员学者和其他各界来宾三十余人,连同本会会员七十多人,共百余人参加大会,会后合影留念。这天下午,里耶汉剧研究社还特地演戏庆贺。自此在彭杰生家的大屋门口右边正式悬挂了“龙山县里耶镇第三区分部党员文学艺术研究会”的金色底面蓝字的大木牌子。根据该会组织分工,开展了以下活动,主要有:
第一,开办图书室,为失学青年提供了自学场所,增强了青年求知欲,为扩大知识面,该会搜集了图书4000多册。其图书分类是:①四书五经(包括《史记》、《汉书》);②历代论文选集;③各种诗词集(分新、旧两种);④鲁迅先生著作;⑤当代名作家小说,如巴金的《家》、《春》、《秋》,茅盾的《子夜》,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啼笑姻缘》等;⑥各种旧小说,人物传说,读书笔记、散文特写等;⑦楚辞、汉赋;⑧自然科学书(包括初中高中的数理化书);⑨《辞源》、《辞海》等工具书(包括《说文解字》、《康熙字典》);⑩书贴、画谱等琴棋书画歌咏类的书。还有各种报刊杂志,如长沙《国民日报》,沅陵《神州日报》,上海《新观察》,湖南《社会评论》及香港《大公报》等报刊。据不完全统计,1946年下半年,每天约有30至50人在图书室阅读图书报刊,仅这年下半年就有4000多人次,既给不少穷苦失学青年提供了自学场所,也解决了没有图书借阅的困难,因而受到社会各界人士好评。如从长沙回里耶探亲的中校级军官凌隆荣在借阅《朱元璋传》时对我说:“你们这着棋下得很好,对解决青年们的读书精神粮食问题很好,对发展里耶文化很好。
第二,开展文学艺术研究活动,开阔了视野,活跃了青年思想,激发了进取精神,并取得了一些成果。由于在文学艺术股杨楚衍、张兴夫的积极影响和安排下,结合各人的爱好兴趣,采取自学为主讨论为辅的方法,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了对《水浒》、《史记》、《聊斋》、《楚辞》、《红楼梦》和鲁迅先生著作等的研究。同时,对群众所喜爱的传统汉剧、高腔(又名“辰河腔”)也作研究探讨。如对《月下来迟》、《王十朋认母》、《百花赠剑》、《陈姑赶潘》等高腔剧本艺术的研究探讨。这些研究活动,均取得了一定效果。如该会会员张觉夫通过自学研究《水浒》、《聊斋》后,写心得笔记和文章30多篇,计6万多字,就是其中之例。统计两年中各会员先后共写了自学研究心得笔记、文章、诗歌等约40多万字。其中有20多万字的文章诗歌分别由湘西沅陵《神州日报》、长沙《国民日报》、龙山《民报》选用发表。例如《谈人情与世态》、《漫谈杜鹃两题》、《论法治与赏罚》、《漫谈“骄傲”》、《论楚汉相争何以汉兴而楚亡?》、《为弱小的冤民而呼吁》、《话江枫渔火之红》、《从军行》、《太太万岁》、《人情=钱》及《如何肃清贪污?》等等。而且其中有些文章是五至七千字的长文。由于这些文章立意新,主题好,文采丰富,笔调多样,很有时代感,因而受到不少人的好评。甚至连湘西权威大报沅陵《神州日报》社的社长杨清璋先生也多次写信表扬,并与该会约稿。还表态支持该会创办出版《湘西风云》季刊(由于当时国共之战急剧变化,时局动荡不安,故《湘西风云》未办成)。
第三,起到了典型示范和进取先进的影响作用,成为川湘黔鄂四省边界县的仿效之楷模。由于该会旨趣甚佳,是广大青年自学和研究文学艺术的颇受群众欢迎的组织。因此,里耶镇周围的邻省、邻县的一些有关负责文化教育工作的官员,派人或来函要求介绍其做法经验。先后有四川省的秀山、酉阳县,湖南省的保靖县,湖北省的来凤县等,派来仁人志士,到该会参观学习。保靖县民众教育馆的馆长陈泉斌来到里耶后,与该会有关人员作了详细了解,最后告别时说“这是加强民众教育,提高民众文化素质的一种很好的群众性的自学组织形式,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就是其中之例。
这个文学艺术研究会,从创办到解散,虽然只有两年多的时间,生命不长。但这两年时间里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已受到人们好评。当然,由于我们水平低,经费困难,加之,当时政局动荡,人心不安,也出现不少问题和缺点,以致于在1948年初秋就夭亡了。作为会长的我,现在回忆起来,也颇感痛心,一直引为内疚。然而,它毕竟是湘西地区最早首创的一个文学艺术研究组织,而且曾起到过积极进步的作用。对加速开发湘西落后山区文化建设,引导青年走自学成才之道,是有一定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