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古村镇古民居
本站首页古村古镇图片集锦影音之窗趣闻轶事历史遗存传统建筑研究评论民俗文化动态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文化
土家族吹管乐“咚咚奎”

田隆信


  相传很久以前,土军与敌军作战,由于众寡悬殊,土军被围于凤凰山。眼看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土王便令将士们尽情娱乐,并派士兵从山上砍来小山竹,做成乐器,号召人人吹奏,以鼓舞斗志。顿时,山上乐声四起,营中军威大振,敌军听了心惊胆寒。土王乘机发布命令,奋起反击,迅速打败了敌兵。后来,人们就将这种能鼓舞我军军心,涣散敌人斗志的乐器叫做“咚咚奎”。

  “咚咚奎”,它的准确读音应为:“DǒngDǒngKui”,有的地方又叫:“DǒngDǒngKuāi”。它长约四至五寸,用小竹尾制成,三孔一筒音,以刀削竹头成簧片发声。音质高亢、明亮、清脆、悦耳。由于它取材方便,制作简单,在土家族聚居地区,大部分人都能吹奏,尤其在妇女儿童中,最富吹奏特点。

  “咚咚奎”有它固定的音乐曲牌,有词有曲,能唱能吹。其内容大都以土家儿歌为主,伴以风趣的衬句,轻快活跃,别具特色。唱词全系土家语言,演唱不择场地、不加伴奏。演唱者以轻快的节奏,丰富的表情,连讲带唱,情意盎然。吹奏也有多种形式,早期,一般以单吹为主。后来出现了双吹、齐吹、合吹等多种形式。演奏方法更与其他乐器不同:左手食指按舌簧下第一音孔,右手食指、中指分别按第二、第三音孔,用口衔住上部舌簧处吹奏,左手食指专打节奏(部分曲牌例外),右手食指、中指专按旋律。乐器的固定音孔发音,相当于简谱唱名中的“1235或“5672,擅长演奏以宫、徵调出现的各种曲牌。由于节奏音孔与其他三个音孔的旋律音程相对协和,故每演奏一首乐曲,都能出现较好的和声效果。

  咚咚奎是土家族的一种独特吹管乐器,音质高亢清亮,节奏轻快跳跃,曲调风格别致,乡土气息浓郁,有其广泛的群众基础。但也有它较大的局限性。其一:音域窄。整个乐器只有“1235四个音孔,除演奏传统曲牌外,再不可能演奏其他乐曲,更谈不上伴奏了;其二:音准差。在制作咚咚奎乐器时,没有严格校音。因此,在平时表演时,只求唱准,不求奏准,在演奏时只讲究过硬的技巧和准确的节奏,而对音准强调不严。根据上述情况,早些年,我对咚咚奎进行了一些创新尝试:一、扩大音域。在制作咚咚奎时,基本规格不变,而在小竹管上多开几个孔,便于演奏其他乐曲;二、强调音准。按照传统乐器的基本规格,妥善处理好音程关系,在制作乐器时,严格校对每一个音孔,要求唱好,更求奏准;三、创作新的曲牌。针对咚咚奎发音清脆,打、颤音兼备的特点,创作一些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时代精神的作品。如新编咚咚奎乐曲《枣古得》(即:清晨),既反映了土家山寨鸟语花香、人欢水笑的秀丽图景,又保持了咚咚奎的特色,在土家人民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此节目曾参加过1983年全国乌兰牧骑演出队文艺会演,受到首都各家报刊的赞赏及首都文艺界的一致好评。

  多年来,咚咚奎从一种古老的儿童玩具,发展到现在能登台表演,并受到各级领导及广大音乐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曾多次录像、录音、广播、报道,这充分体现了党对少数民族地区文艺事业的关心。

来源:《古镇——里耶》
时间:2013-11-19
湖南图书馆 版权所有 201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