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古村镇古民居
本站首页古村古镇图片集锦影音之窗趣闻轶事历史遗存传统建筑研究评论民俗文化动态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文化
张谷英生活习俗

刘继德


    饮食 张谷英境内历来以大米为食,兼食红薯、小麦、豌豆、蚕豆、绿豆等杂粮,一日三餐,中午为正餐。村民大都有喜食糯米加工粽子、元宵、糍巴、粉丸等习惯。新中国成立前因土地集中在少数地主富农手中,殷实人家常年吃大米,贫苦人家除夏秋收获季节吃点白米饭外,其它时间以杂粮为主,遇上青黄不接,常以薯藤、野菜充饥。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农民分得土地,大米主食量逐年增加。5060年代,仍有少量杂粮补充主粮之不足,但至1978年以后,杂粮已成为家禽家畜饲料和酿酒及制作副食品原料,偶而人食,实为调剂口味,村民早餐多以面食为主。

  平常所吃蔬菜有白菜、萝卜、菠菜、豆角、黄瓜、冬瓜、南瓜、茄子、马铃薯等40余种。吃菜喜辣,做菜时多以辣椒为佐料,兼以大蒜、葱、生姜、胡椒、豆豉、酱醋等调味配色添香。80年代以来,菜肴讲究色、香、味、形。境内鱼塘水坝产鱼甚多,村民以鱼为菜较为普遍。所吃肉类以猪肉为主,兼以牛、狗、鸡、鸭等和黄鳝、泥鳅、团鱼(鳖鱼)及其它野味,除日常所食菜肴外,喜加工制成“腊鱼、腊肉”、“兰花萝卜”、“霉豆腐”、“腌菜”等具有特色的菜肴。腊鱼、腊肉是用鲜鱼、鲜肉按一定比例撒上盐,腌10多天后,晾一晾或晒一晒,然后再吊于烟火处熏烤月余,使呈黄色,而收藏,清香可口。兰花萝卜是将鲜白萝卜用刀切成连结不断的条纹状,提携时散开如盛开的兰花,又如民间避雨蓑衣,故名“兰花萝卜”或“蓑衣萝卜,’,佐以盐、酱油、红辣椒粉,装入紧口瓦坛,密封半月,使色赤,味香辣,脆嫩爽口。霉豆腐即腐乳,将压干的白豆腐切成四方小块,装进垫有稻草的器物中,放在比较温暖的地方,待长霉呈黄色,再拌盐和红辣椒粉,加入少量白酒,装于瓦坛密封,经半月即成,色红味辣,香鲜可口。腌菜是用新鲜豆角、黄瓜、扁豆、黄豆、绛色豆、萝卜、大蒜、刀豆、辣椒等晒成半干(豆类煮熟)拌盐,加少量清水,装入瓦坛中,密封几天或半月即可食用,酸、甜、辣,脆嫩爽口。

  饮料以茶、酒为主,1980年后兼以各种果汁、矿泉水、汽水、牛奶及系列冷饮。境内饮茶有茶叶椒子茶、生姜芝麻茶、芝麻豆子茶、糖茶、盐茶、茶等。境内饮酒以谷酒(用稻谷酿成)和各类瓶装白酒为主,小麦、高粱、红薯丝等杂粮酒饮次之。端午、中秋佳节,有喝雄黄、菊花酒的习惯,谓之可避邪。张谷英村的村民常用糯米酿成甜酒饮用。1980年后,人们喜用人参、当归、党参之类药物浸酒,并兼饮葡萄酒、小香槟、啤酒等低度酒。

  服饰 在清末时,村民衣料为自织加染土棉布。殷实人家常用绸缎和绣花布。男女上衣款式为大襟长、短衣和对襟短衣两种,而以大襟衣居多。下身以扎腰裤(俗称高腰、超腰裤)、套裤(谷称马裤)为主,腰系裤带。富家妇女多穿滚袖边绣花大襟短衣。中青年妇女喜于上身围土布抱裙。民国初期,布料款式无多大变化,城镇居民出现少量“洋布”(进口细纱棉布)、印花土布、绸缎。民国中期以后,款式布料大有变化,布料多为夏布、竹布、丝绸、线丽、阳丹士林、直贡呢、毕叽呢等,男穿中山装、西装、学生装,女穿旗袍、围裙,少数殷实商人、士绅,穿貂皮大衣和其它皮大衣,衣扣为蚌壳扣和骨扣,农民仍多为大襟式和对襟式。

  新中建立后,50年代长袍、长衫、旗袍被淘汰,男穿中山装、学生装、青年装、工作服,女装以列宁装、春秋衫、两用衫为主。农民普遍为汉装,中年男女穿便裤、西装裤,布料为机制棉布,条件较好的以卡机布为最佳衣料。60年代初,机制棉布、平板绒、灯芯绒、呢绒、绸缎、毛线等品种增加,土棉布日趋减少,灯芯绒、平板绒服装成为时尚。“文化大革命”时期,青年男女一度盛行黄色军装,腰扎皮带。70年代以后,特别是1978年以来,服装款式变换不定,衣料向人造纤维、皮、毛呢料发展。80年代,青年男女以西装、夹克衫、中山装、运动服、教练服、牛仔裤、西装短裤为时髦,女装夏季以百折裙、套裙、连衣裙、超短裙居多,讲究色彩、款式,并逐步向轻爽舒适、文雅大方发展。

  清末,不论男女皆蓄长辫,男子盘在头顶,女子垂于脑后,女子结婚时将头发盘成髻(俗称粑粑头)或梳成螺蛳头,老人爱留胡须。辛亥革命后,“粑粑头”被“下江头”(头发留至颈项下)取代。50年代至70年代,男子多剃平头和西式头,老人剃光头,青年女子蓄双辫,额前留“刘海儿”。70年代后期,男女青年多剪运动头、青年头、学生头、披肩头、西式头,中年妇女留齐颈短发。80年代后,男女青年喜电吹烫发,做各种发型。

  新中国建立前,女子大多头戴宫花、发夹、辫网,手戴钢镯、玉镯。富家女子头戴钢簪、银簪、银扦、金钗、金耳环、银耳环、玉耳坠、项链,手戴戒指、金环和银、玉、金镯等饰物。新中国建立后至60年代,妇女戴首饰被当作“资产阶级贵族小姐生活”而被弃除。70年代后期开始,金、银或仿制首饰开始兴起,待到80年代,金、银、玉耳环,耳坠,戒指和金项链为女性的时尚装饰品,头发上插人造花也很流行,男青年亦以带变色太阳镜,博士镜,金、银戒指为时髦,但不普遍。

  清末及民国初期,乡村居民多穿草鞋、手工布鞋、棉鞋,雨鞋为油鞋、木屐,城镇到民国中期,兼有少量皮鞋和胶底鞋。50年代至60年代,农村仍以布鞋为主,兼以胶鞋、塑底布便鞋、硬塑凉鞋、套鞋和木板拖鞋,城镇居民穿皮鞋的日趋增多。70年代后期,鞋类品种增多,皮鞋、皮靴、皮凉鞋、胶鞋、球鞋、热塑凉鞋,在城乡较为普遍,并逐步向高档牛皮、羊皮、猪皮和人造革鞋类发展,手工制鞋已为罕见。

  住宅 清末民国时期,境内居民住宅多为座北朝南的砖木结构,兼少量土墙茅屋。殷实大户讲究“上、下几重”,几十甚至数百问连为一体,构成深宅大院,整座屋或134厢房,或134横堂,条石下基,青砖青瓦,正堂后墙立家神,供节日和喜庆祭祀祖先。一般人家,房屋简单,多11偏或21偏,有的几代同室而居,正屋住宿,偏屋烧火做饭,兼有少数连3间(中堂、两边正房、另搭偏房烧火、饲养牲畜)。

  新中国建立后,村民住房条件逐步改善,茅屋、土屋日见减少,青砖瓦房普遍兴建,多为连3间、连4间、明55、明36、明59、明510结构,农村多用木花花格窗,城镇多为油漆玻璃窗(张谷英大屋大都是在这段时间,拆老换新的)。1982年后农村推行承包责任制,农民收入不断增加,房屋翻新、改建、扩建及新建的日益增多。80年代中期以来,农村住房向砖混结构楼房发展,多为双层,城镇多为24层,少数联户建房高达5层,有2111厕和3111厕等,内墙以石灰砂浆抹面,外墙以石灰砂浆粉刷为主,兼有少数水泥、水涮石装饰,水泥地板,23油防水屋面和人字形双向大红瓦屋顶。居室讲究宽敞、舒适,装饰美观大方。

  境内居民旧时砌屋有很多讲究,首先请“风水先生”择地定屋向”和选破土下墙脚时间。破土前,主家先插香于地基,以酒肉敬奉“土地神”,然后用锄头象征性地在5方破土,接着,便有发木、竖大门、行墙、上楼脚、上主梁、安家神等主要程序。各程序中要给工匠“红包”(喜钱)。竖大门、上主梁要择时定日,工匠赞词恭贺主家。上主梁时,东家从屋顶上撒糖果、饼干、香烟,给看热闹的人吃,以讨吉利。房屋竣工后,还请和尚、道士念经,同时奏鼓乐,鸣鞭炮,或主家自己燃香放炮,烧纸敬神,大谢土地。还有箭屋压邪之俗。

  旅行 县境旧时出门旅行规矩、禁忌较多。长辈、晚辈同路中,晚辈随长辈后,忌趋前行;学生路遇先生(老师),垂手侍立于旁,向先生问安,请先生先过;路遇熟人,笑脸相迎,互打招呼,或打恭作揖,或握手问安,或点头示意,异性相遇则仅点头问好;空手走路的让路给挑担的,挑轻担的让路给挑重担的,行下坡路的让行上坡路的,步行的让坐轿的,坐轿的让坐车的;新娘结婚时,路遇同天结婚的,相互交换小手帕,以求日后和睦相处;进别人家门应先道恭喜和敲门,忌不言不语直入;对出门归家的日期有“七不出,八不归,初九出门惹是非”之俗;清晨已婚妇女忌出门,认为妇女早上带煞气;男人出门忌遇妇女,尤以做生意者、做官赴任者、赶考求仕者为甚,认为出门遇见妇女,会沾晦气,前途不顺;出门碰见担水的则喜,认为有水才行船,将有财喜;出门看见或遇到乌龟则喜,认为龟背有八卦,神钦鬼伏,会有好事;出门忌遇鳖鱼(谷称团鱼),认为遇鳖不吉;出门前须将东西备齐,忌出门后又返回拿东西。各行各业更讲究行路规矩,裁缝路遇石匠、木匠,则拱手让石匠、木匠先过;石匠、木匠在裁缝后赶路,裁缝须站立路旁,让其先过;石匠出门做手艺,忌路上被树枝挂破衣服;船民出航,若八人过河时,中有一女性,则不开船,怕翻船;忌十六人同渡,认为十六人为抬丧人数,不吉利;忌三十六人坐船,有“三十六人同船渡,遇见关云一脚收”的俗语;木排、大船行驶洞庭船过洞庭庙时,须敬洞庭王爷,锣鼓敲至城陵矶下擂鼓台止;经商者忌逢单日出门。新中国建立后,县境许多行走旧习已经消失。在城镇则须遵守交通规则,人靠右行,三人以上不得成横排队行走,横穿马路须从横道线过,机动车,遇红灯则停等等。

  

来源:《民间故宫张谷英》
时间:2014-07-10
湖南图书馆 版权所有 201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