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古村镇古民居
本站首页古村古镇图片集锦影音之窗趣闻轶事历史遗存传统建筑研究评论民俗文化动态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文化
侗乡富家团的孽龙舞

王举金


  芷江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侗民族为主的多民族杂居地。侗民族文化底蕴丰厚,侗民能歌善舞,民俗民间文化源远流长。流传于土桥乡富家团村的“孽龙舞”习俗,是现今芷江境内保存最原始、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民间文化之一。富家团村距县城约48公里,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侗族山寨,此地风景优美,民风古朴淳厚。

  富家团寨背,有一座山,名唤雕鹏界。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雕鹏界上古木葱茏,参天的林中山珍异禽遍布,百鸟和鸣,甚至还有传说中其鸣“则天下之鸡悉鸣,潮水应之矣”的神鸟金鸡。一天,雕鹏界的一只金鸡下金蛋,由于蛋大难产,痛得“咯咯咯”地叫唤了七七四十九天。金鸡痛苦的鸣叫声惊得富家团的寨民日夜心惊胆颤,同时也招来了一条凶恶的大黄蛇。大黄蛇早就对林中金鸡垂涎三尺了,只是苦于自己在地上爬而金鸡在空中飞,它终目望着头顶上飞来飞去的“美食”兴叹,馋得直流口水。金鸡难产不能振翅高飞,大黄蛇高兴了。它寻声悄悄爬向金鸡,谁知还没接近鸡窝,就被警惕的金鸡发现了。金鸡惊吓逃命的瞬间,产下一枚硕大的金蛋。眼见到口的美味转眼间又飞了,大黄蛇气急败坏,就想把金蛋吞吃了。哪能曾想金蛋太大且外壳极其坚硬,贪婪的大黄蛇咬不碎吞不下。大黄蛇想吃掉金蛋又无从下口,便整日蜷缩在鸡窝,守着金蛋打起了歪主意。时间一长,金蛋得到适宜的温度,孵化破壳钻出一个蛇头鸡身的怪物来。大黄蛇本想守着金蛋一饱口福,谁知从蛋里钻出一个怪物来,吓得没命地逃走了。大黄蛇离去,金鸡归巢,尽情地哺育着小怪物,小怪物一天天长大。一日,长大的怪物突发一声响彻天空的怪叫,仓皇飞出金窝。怪物所过之处,早灾泛滥,庄稼颗粒无收,甚至连山坡上也见不到丁点绿色,都被虫吃光了。灾情迅速向四周蔓延,方圆百里,民不聊生,灾民纷纷拖家带口,四处逃难。

  正当富家团的乡亲们绝望之时,来了一位冠巾道袍的堪舆相术之士。术士有感于富家团乡民的悲惨遭遇,决心救乡亲们出水火,围着富家团转了三天三夜,踏遍了方圆十余里内的山山水水。术士最终认定,富家团是块宝地,不是那里的风水有问题,给乡亲们带来灾难的是寨背雕鹏界蛇头鸡身的孽龙。术士苦苦思索半月之久,终于觅得了破解之法。

  术士回到富家团,拦住了最后一手批即将出逃的乡民,泪流满面。恳求道:“乡亲们啊,不要离开故土,富家团可是一方宝地啊!”

  瘦骨嶙峋的乡民们虽被术士诚恳打动,但仍然坚持要离开生养之地:“你也看见了,不是我们要走,天灾泛滥,田里稻子结不出一粒谷子,菜园里长不出一蔸菜来,实在是活不下去了!”

  术士苦苦哀求,并道出了自己认定造成富家团虫灾泛滥的真相:“富家团是块富庶之地,给你们带来的灾难,是寨背雕鹏界的孽龙在作怪。”

  乡亲们哪里肯信:你说是寨背雕鹏界的孽龙在作怪,我们怎么知道你说的是真还是假?

  术士见大家还是不信,只得道明真相,说自己并非一般的相术之士,而是遍游大江南北的堪舆大师。为了救众人于倒悬,他已度过了半月之久的不眠夜,并已想得破解之法。他告诉乡民,唯有用竹篾扎成蛇头鸡身的孽龙,以宝开路舞龙,以此嬉戏、感化它,不再去危害庄稼,富家团及方圆百十里内,才可过上平静富足的日子。术士见乡亲信仍是半信半疑,跪地祈求上苍。如若不能救富家团的百姓于水火,他甘愿受上天的惩罚。走一步看一步,乡民们见术士发下毒誓,这才提心吊胆地留了下来。

  术士又将孽龙的扎制之法手把手地教给乡亲们。他还谆谆告诫,牢记扎制孽龙时的禁忌:材料不能用苦竹,取龙不离水之意,水竹为上乘,上山砍竹前须净身,竹子砍回后在族长堂屋神龛烧香祭祀过后,才能开竹破篾。

  按照术士的指点,村民们上山砍来水竹,沐浴斋戒三天,焚香祭祀过后,用竹篾将龙身扎制在一根六尺长的竹棍上。纸为龙肤,颜色以老黄为主,再用毛笔勾勒出龙鳞,十余步远望去,栩栩如生,达到了几可乱真的地点。宝用竹棍做骨架,用篾织成一个直径一尺五寸大小的圆球队,外用红、绿绸布蒙上,内用一粗铁丝做轴,旋转自如,任凭风吹雨淋,宝内烛光不灭。

  孽龙扎成了,心急的乡民就要去田间地头、各家各户舞龙驱灾。

  术士拦阻道:“不可,还不是时候。”

  众人不解:“救灾如同救火,难道还要选择良辰吉日?”

  术士连连摇头晃脑:“非也,非也。”

  人们不知术士还要使什么法术,也就不敢多言。或许是担心术士的法术是否灵验,其中一大胆乡民强打精神,问术士:“活神仙,人看老百姓都成了啥样,还要等到什么时候?”

  术士严肃地说:“不管等到什么时候,都得进行最后一道程序,否则,就不灵验。”

  术士所说的最后一项程序是祭祀仪式。人们想尽办法弄来三牲祭品,摆在族长堂屋门前的供桌上,燃起红烛香纸。术士身披道袍,头戴八卦帽,手摇法器,口诵祝词烧香叩拜一番后,用三根香在龙的咽喉处烧出三个小洞。这一仪式很有讲究,俗称“开咽喉”,又叫“点红”或“点舌”。只有开了咽喉的孽龙才有灵性,才能百无禁忌入院进户。

  祭祀仪式完毕,开始舞龙。三天三夜,富家团锣鼓喧天,鞭炮声不断,人们起劲地从寨头舞到寨尾,舞了一遍又一遍,舞完农家院落,再到田间地头去舞。说来奇怪,自从舞了孽龙以后,一度泛滥的虫害没了踪影,富家团的乡民们又过上了平静富足的日子。

  术士交代富家团的族长,孽龙出在富家团,扎制“孽龙”的工艺、仪式和舞“孽龙”的基本技法不得传于外族。交代完这一切,那位自称堪舆的相术之士也和来时一样,在人们的不经意之间,突然消失,再也找不到踪影了。

  富家团的人们有感于术士的恩德,都深信不疑,说那位救百姓于水火的人,根本就不是什么堪舆相术之士,而是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下凡,是来搭救受苦受难的百姓的。

  舞“孽龙”又称“孽龙舞”或“独龙舞”,是我国“龙”系列中一种独特的“龙”。“孽龙舞”始于富家团村,隋末唐初开始在芷江一些倔族山寨流行,而扎制“孽龙”的工艺和祭祀仪式时的诵词却始终只有富家团为数不多的人掌握,外人无从知晓。

  从隋末至今一千多年的演变,土桥乡富家团村的“孽龙舞”不论是其扎制的工艺过程和舞龙的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且赋予了丰富的地方文化内涵。扎制龙身竹篾的大小、厚薄都有讲究,支撑龙身的竹竿以成年人手掌握住为宜,且不长不短,只能六尺。宝的直径也是不多不少,只能是一尺五寸,一成不变。破竹篾扎制龙身时,老师傅一边手持竹刀破篾,一边半闭着眼睛诵咏:

  翠竹节节高,

  破篾扎龙袍。

  出门送福禄,

  年年大丰收。

  “孽龙舞”一般由两人表演,一人舞龙一人舞宝,有“单宝戏龙”、“双宝戏龙”两种形式,舞宝者身材较舞龙者相对矮些。表演的时间一般在春早秋后和农历正月,表演的地点仅限于田问地头和农家院落。春早秋后在田间地头舞,以驱虫免灾祈求风调雨顺,农历正月进农家舞,以示庆贺。进农家院落舞要燃放鞭炮,上香烧纸,接龙、送龙。在农家院落舞龙,不受场地限制,可以在堂屋里,也可以在晒谷坪上,甚至还可以在农家平时吃饭用餐的方桌上进行。但不论是在田问地头还是农家院落,或是一方小小的饭桌上,“孽龙舞”的基本表演方式只有五种。而最为精彩的“孽龙舞”表演,首推在方桌上,最为夺人眼球,舞龙者与舞宝者闪展腾挪,险象环生,尽在方寸之间。

  雪花盖顶——舞宝者呈半蹲状,舞龙者随之站立一旁不动,踏着锣钹鼓点节奏,手舞孽龙,在舞宝者头顶上下、左右翻飞,令看者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古树盘根——此表演难度系数最高,表演者相对而言立于方桌角上,在有限的空间里表演各种高难动作,一边舞一边移动方位。方桌空间有限,稍微不慎就有掉下桌来的危险,难免会伤筋动骨,直看得人提心吊胆,喝彩连连。

  青山牛摆尾——舞宝者踏着鼓点,作左右摇摆逗引状,舞龙者也随之大幅度左右摇摆。青山牛摆尾主要是看表演者的笔上功夫,宝和龙舞得活不活,全在两人的默契配合与对各个动作要领的精准把握。

  鸽子翻身——孽龙舞中最为精彩的动作,表演者在表演的过程中分别作三百六十度旋转。表演过程中,表演者两人身子始终紧贴在一起,稍有失误,宝和龙就碰到了一起砸了场子。“鸽子翻身”表演者没有一年半载的硬功底子,不要说在一方小小的饭桌上表演,就是宽敞的晒谷坪里,也很难做到。

  黄龙缠腰——舞宝者作半蹲式,“孽龙”顺时针方向围舞宝者作缠绕状。此动作全在考验舞龙人的表演技巧与基本功。在一方小小的饭桌上,舞宝人半蹲不动,舞龙者手舞“孽龙”围着转圈,先是由下而上,再就是由上而下,作缠绕状表演。此动作的难点是,舞龙者跑快了怕掉下桌,慢了龙又舞不活,把一条栩栩如生的龙舞成了一条“死”龙。

  “孽龙舞”并不轻松,五套动作表演完,无论是舞宝者还是舞龙者,都是满头大汗,气喘吁吁,直不起了腰身。所以,只适合身强力壮的年轻人表演,稍一上了年纪的人就不能胜任。

  农历正月十五“龙”舞完了要化龙,而“孽龙”与其他龙在化龙的方式上有所不同。化龙与开咽喉一样有一套完整的祭礼程序。化龙仪式一般选择在河畔或小溪旁,摆上猪头等三牲祭品,仪式完毕后当场将“孽龙”置于稻草上烧掉。芷江民间有“是龙归大海之说”,孽龙化了随水入海,就不再危害乡里了。

  富家团的“孽龙舞”虽然是我国“龙”系列中最具原始性和最具民俗代表性的一种独特的“龙”,由于有不传外姓的族规历史局限性,在发展与传承上却遭遇了空前的挑战。现在的富家团村,能够称得上“孽龙舞”一代宗师的只有田宗林、田希洪、田志泽三位,而会扎制“孽龙”的只有徒家冲的老艺人田宗和一人了,且四人都已年逾古稀。因此,该民俗艺术具有稀有性、独特性、唯一性和濒危性。为了保护好侗民族“龙”文化中的这一艺术瑰宝,芷江县委、政府对此极为重视。

  2005年,芷江侗族自治县委、县人民政府责成县文化部门对富家团“孽龙舞”进行抢救性挖掘,并随之成立了“富家团村侗族民间艺术团”。

  2009年2月,经四年多的努力,富家团村“孽龙舞”列入湖南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10月确定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为田宗林。2010年5月,富家团村“孽龙舞”列入全国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10月,代表性传承了田宗林人选湖南省级传承人代表名单。

  至此,芷江土桥乡富家团村“孽龙舞”这一侗民族的民间文化奇葩,尽管在以后的发展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在保护与传承这个问题上,总算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来源:《名城古韵》
时间:2012-05-26
湖南图书馆 版权所有 201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