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水流域习惯称丧事为“白事”,亡人年龄在七十岁以上又称白喜事,当然,这种说法是出于对亡者家属的安慰。
人怕少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酉水一带习俗,三十岁以下死去的人叫“化损子”,把未满六十岁死了的人叫“死人”,满六十岁以上死的人叫亡人,办理丧事也各有不同。不满六十岁的人死亡,除在自家的病死外,凡在外死亡的一律不准抬进屋,只能在屋外一侧搭一简易棚子,棺木放上二三天,很简单办一下丧事就人土为安了。不到三十岁死了有的干脆早死晚埋。“化损子”不得好死,没有尽到儿女责任,就撒手不管大人了,亲人们再伤心悲痛,也得早早入土,边埋边骂:“你这个化损子,早不死、晚不死,丢下幼儿和家人不管你就走了……”
办理六十岁以上老人的丧事,是很有讲究的。主人家要请先生根据死者死亡日子和时辰,测定其安葬的日子。一般有“三早”、“老三早”、“五早”、“七早”的讲究,或测定更久的停放时间。一般情况下年岁越高,相对在家停放时间越长,同时根据家庭条件,选择停放时间,条件好的多停几天,条件一般的少停几天。凡年满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去世,最短的时间也得停放三天(即“三早”),少于“三早”的,别人会骂其子女“忤逆不孝”。酉水一带湖北、湖南、重庆的临河地区多数按此规矩办理丧事。
凡家里有六十岁以上老人死亡,这户人家必须在大门上方贴上“当大事”几个大字。就是告知周围村寨七亲八眷及邻里乡亲,家里有老人过世了,要当大事来对待。知道不幸消息后,亲朋好友都会自觉前来帮忙。确定一名有威信的长者主事,主持全盘大小事务。大寨小寨所有的事全部为此让路,以此为大。主事要做的事太多,起码最开始做的事,是堂屋准备停放“老屋”(棺材),把堂屋正前方壁板,农村木屋一般是四块大门拆下来,放宽通道。堂屋中间从神龛往外摆上长一米、宽十五公分、高五十公分的两根长凳子。然后请人将已准备的“老屋”摆放在长凳子上。“老屋”两头要突出一尺左右,打开“老屋”盖子清扫内堂,看是否有灰尘和其他杂物,同时看内堂漆是否脱落,“老屋”一般分十一盒,十三盒。十一盒“老屋”,即用较大的杉木十一根做成,底板三根木头,两墙各两根木头,盖子三根木头,两头挡墙用一根长木头分成四段。十三盒“老屋”即用稍小杉树,底三根,盖三根,两边墙各三根,两头档墙一根木头分六段用。内空一般长不低于4.8尺,不超过5.1尺;宽不低于1.25尺,不超过1.35尺;高不低于1.25尺,不超过1.4尺。有名气的老木匠在做“老屋”时,知道该老屋是不是这屋主人用,但就是不讲。讲了主人会不好想,农村做“老屋”木匠说法的版本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
然后给死亡的老人洗澡穿寿衣,要求从里到外全部新衣裤,一般十年一套,即六十岁,穿六套,七十岁穿七套,以此类推,且全部为单衣,不准穿夹衣,更不得穿棉衣。必须用一岁一根黑棉线作捆裤腰用。袜子一般只穿一双棉袜,布鞋是特制老人布鞋,男黑,女红,全部穿戴完后,还要用一小块银子(或金子),一般用妇女银首饰一小段即可,放在老人嘴里叫“含口银”。传说老人嘴含银子,阎王爷才收,阴间人才看得起。
“老屋”,内用皮纸(草纸)折成三角形,一张压一张摆放在棺底,形成鱼鳞状,有多少年岁老人折多少张纸。枕头下面摆放七块青瓦。准备完毕,就用提尸被把老人慢慢放进“老屋”,再盖上尸被,老人如同酣睡。脸上用纯棉小方巾盖上,将原老人穿过、用过的衣服及常用物品随之放进“老屋”,扎紧尸体四周内棺间隙。老人身穿的新衣裤必须用燃香烧一小孔,做上记号。这样老人才能得穿,否则会被阴间其他恶鬼抢了去。
老人放进棺材内,将棺盖半闭半开,斜放棺木之上。等老人的所有亲人到齐后见最后一面,再择时闭棺,道士先生闭棺时口念一套经文,然后将棺盖用八颗方钉钉牢。老人所有子女和晚辈都必须披麻戴孝,用草绳捆腰,以示哀悼。男人须发再长也不能剪,待孝期过后,才能理发,女人们不准穿颜色鲜艳的衣服吊孝。
灵堂的布置也有讲究。停放三天的简单些,停放五天为“小事务”,停放七天以上为“大事务”,“小事务”以上,灵堂门前的图文佛语、经幡条幅布置是很有讲究的,全部由道士和帮忙的行家里手用手工制作,其程序规矩多,内容十分丰富。道士先生一般入乡随俗,念经、做法事,基本按照这户人家的条件来确定道场的时间、内容及场面的大小。其基本程序为“开路”、“传灯解结”、“天女散花”、“绕棺”、“唱孝歌”、“出殡”等。灵堂内不论几天几夜,灯火香火不灭。出殡前晚上叫大葬夜,通宵不睡,在吊孝期间,只吃素不吃荤,一直到上山埋葬后,帮忙人员和亲朋好友才能吃肉喝酒。白事一般都杀猪、宰羊,以猪、羊血祭奠亡人。当地习惯红事不杀羊,白事不杀牛。随着社会变化,有些习俗也在有所变化。
安葬老人也有许多讲究,墓地要认真选择。风水宝地,日后出人,当官发财是祖坟埋得好,就是这个意思。一般情况,坟地比活人居住地的位置要高。民间素有坟对包,屋对垭之说。即选择坐南朝北,或坐北朝南,很少有人选择坐东朝西或坐西朝东。墓位前方空旷视野好,后面要顺山脊龙脉作“靠山”。道士先生对何时出殡,何时下葬都有时辰要求,不得超时或提前,违反了会犯“重伤”。信者有,不信者无,这些都是长期流传下来的一种说法。有的也正巧碰上,信不信由你。出殡时由长孝子搬灵牌子,由次孝子双手捧老人遗像,其他孝子贤孙跟着送葬队伍,慢慢前行。抬棺人一般十六人,前八人后八人,边抬棺木边闹烟酒,有意整孝男孝女,但不管怎样嬉闹不能影响下葬时间,这是原则。抬棺前已知道何时“下井”即下葬,“帮忙人”一般视情况而定。要是平常儿女不太孝敬老人,就偏在这时整一整不孝儿女;要是平常非常孝敬老人,关心老人,也就耍闹一阵了事。
安葬后,孝儿孝女要按来路原路返回,且边走边喊亡人的尊称,一路喊回去,一直到屋。进屋后全体儿孙在堂屋等着道士“安神”,把老人遗像和灵牌子放在神龛上,烧香烧纸完毕,整个悼念活动才算完成。从上山这天算起,要连续三天到坟上烧夜火,以给亡人作伴。亡人新来乍到,怕其孤独。新坟三年,家人必须祭社,替代挂亲,三年满后,按常规作清明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