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最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的民间节庆活动,不仅作为承传久远的风俗习惯而极大地丰富与活跃着永州人的生活,给平淡的日子带来生机,增加色彩,凭添欢乐。而且,对于加深亲情、族情、民情,增强民族亲和力、凝聚力,营造和谐社会氛围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盘王节、敬鸟节、倒稿节、斗牛节、坐歌堂与送亲、耍春牛等节日、喜庆活动,热闹非凡,又独具特色。这些千百年延绵不断的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它们也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桥梁,是值得我们代以相传、精心守护的精神家园。
“盘王节”,又称盘王会,庙会,是瑶族人民祭祀始祖盘王的盛大节目。在永州瑶乡,祭祀时因地而异,一般以农历十月十六日为最多,形式为小、中、大祭,即一年小祭,时间一天一夜;六年中祭,时间三天三夜;十二年大祭,时间七天七夜。每当举行祭祀时,家家户户杀猪宰羊,人人身着盛装,请巫师苟客唱盘王歌,喃祭词,狗头旗引路,抬着盘王塑像走村游寨,敲锣打鼓,伴吹长号、芦笛、锁呐,跳长鼓舞、羊角舞,放树花炮,鼓乐齐鸣,鞭炮声,歌声呐喊声,震天动地。人山人海,万头攒动,群情沸腾。热热闹闹的场景,洋溢着浓浓的节日喜庆气氛。
“敬鸟节”,是永州江华瑶胞特有趣的传统习俗。每年农历二月初一这一天,瑶家男女老少,身着民族服装,隆重而热烈地开展喂鸟、比鸟、歌鸟等活动,祝福鸟类勇敢、快乐、长寿,学习鸟类自由自在地生活。
相传过去的瑶乡鸟害严重,无法消除。瑶家村姑赵妹姑嗓音甜脆,歌喉迷人,赛过百灵鸟。她带领村里的青年男女于二月初一这一天到山上放声歌唱,将鸟儿引至深山密林。鸟儿们竟然被她优美的歌声所迷醉,半月不醒。这年,人们播下的种子未受鸟害,破土出苗,茁壮成长,喜获丰收。自此,为纪念“歌仙”赵妹姑的以歌迷鸟而祈福,形成敬鸟节(亦称“赶鸟会”)。
节日这天,瑶山有三忌,不推磨,不舂米,不洗衣。清晨,瑶胞们像过大年初一一样兴高采烈,喜气洋洋。他们将圆糍巴一个个插在自家房屋四方和田土四角,还虔诚地在心里默默念着:“鸟神王,鸟神王,您的生日我不忘,吃饱吃好耍过够,为我农夫帮大忙。”此谓“喂鸟”。礼毕,瑶胞一家人团坐在堂屋的火塘边,欢欢喜喜地吃糯米糍粑。开席前,户主还得向天空给鸟类祝福一番,保佑五谷丰登年成好。
早饭后,村寨里的男女老少便成群结队,有说有笑地赶“鸟会”,风雨无阻,场面热闹异常。赶“鸟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一般有“比鸟”、“歌鸟”两项主要活动。
“比鸟”,十分精彩。甲、乙两方把各自的两只鸟笼挂在一起,双方的鸟便搏斗起来,众人一齐喝彩,欢呼呐喊声,此起彼伏。经过轮番搏斗,才评出“英雄鸟”的名次,然后一面给“英雄鸟”披红挂花,一面给驯鸟有方的主人颁发奖品。如获“英雄鸟”第一名者,驯鸟主人可获得一头黄牯牛的重奖。获奖者,把“英雄鸟”高高举过头顶,昂首挺胸,绕场一周,全场振奋。
“歌鸟”尤是激动人心。山林间青年男女成千上万,歌声此起彼伏,婉转悠扬,其场景甚是壮观。他们对唱瑶歌山曲,以歌为媒,结友交朋,自由恋爱。情意绵绵的歌声缭绕云端,成双成对的男女笑逐颜开,借对歌互吐衷肠,放飞心思,倾诉恋情,好不快活。一首歌,一支曲,把两颗心越牵越紧。经多次接触,加深了解,相识相知相爱,直至谈婚论嫁,有情人终成眷属。
这种习俗在瑶山村寨广为流行,尤以江华岩口铺神仙洞白头山的赶“鸟会”最为壮观。节目这天,即便是风雨潇潇,春寒料峭,但在白头山下,神仙洞傍,仍聚集一、二万人,盛况空前。
“倒稿节”,欢乐而别有风趣。时在农历十月十六日。在这之前,谁种谁收,不准乱割滥收,违者按乡规民约处罚。过了这一天,任何人都可以上山下田“捞秋”,收拾残余果实,谁收谁得。这种奖勤罚懒,确保丰产丰收的措施是个深得民心的优良传统。
节日的白天,大的瑶寨要举行一次大规模的“斗牛赛”。赛场选在大田垅或平旷野地上。吃完丰盛的“倒稿饭”,寨上的男女老少穿上色彩斑斓的民族服装,戴上熠熠闪光的银饰,兴高采烈地聚集赛场,远远地围成人圈。当主赛人牵出一头角上系有红绸的膘壮体大的水牯牛宣布比赛开始时,寨上的青年小伙子自告奋勇地站出来,长辈人给他头上扎好“英雄结”,并讲一些吉利祝愿的话。之后,参赛小伙便持棍棒上阵与牛角逐搏斗,凭智凭勇凭技巧,直到把大牯牛斗得筋疲力尽,自动认输退阵为止。整整一天,斗牛场人山人海,人们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呐喊助威声,掌声欢呼声,有如海浪排空,此起彼落,响彻云天。斗牛赛结束,主赛人与长者共同公平裁判,评选出获胜的“英雄小伙子”,为其披红戴花,颁发奖品。“英雄小伙子”举着奖品,昂头挺胸,雄纠纠地绕人群一周,俨然像一位凯旋而归的将军,意气风发,令人羡慕。此后,他便成为瑶族姑娘追恋的主要对象。
到了晚上,男女青年分山寨自动集合在一起唱庆祝丰收的“倒稿歌”。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约定一个晒谷坪场为歌堂,吃完晚饭后,烧上一堆篝火,男女青年围着火堆纵情歌唱。二是小伙子在姑娘家大门口唱“引歌”,姑娘在屋内唱“迎歌”,双方唱得对味后,姑娘打开大门,把小伙子迎进家门,捧出自酿醇甜的“瓜箪酒”,摆上土特产,边吃边唱,通宵达旦。一般每首歌都带有“咪咪嘿嘿,吔丁啊也”的配调(谣语,美好的意思),歌词可随情境自编自唱,充满着喜悦、美满、幸福的激情。通过对歌,男女双方情投意合的,惜别时,除了赠送礼品,还留下对方的手电筒、背袋或提篮之类的物品,意思是相约下次再来。
“斗牛节”,又称阿妹节、女儿节,因为这被称作“斗牛节”的节并非斗牛,而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瑶妹“会餐”(俗称“打平伙”)。时间是每年农历4月初8日,是姑娘们自己的节日。
节日这天,各村寨的未嫁成年女子邀朋约伴,结伙成群,选择本地风景幽美的山林或泉水边“打平伙”。她们自带花糖、花蛋、花糍粑等自制食品到野外相聚。这些冠以“花”的美味食品,是姑娘巧手绘制图案在上面的熟食品。如蛋,绘有织花边的图案,糍粑刻有一朵绣荷,糖,则用熟米粉压成方块,再用黑白芝麻在上面镶成各种图案。现在一般用花花绿绿的纸包糖代替。此外,还有花生、板栗、锥栗等土产果品。姑娘们相聚在一起,一边追逐嬉戏,唱山歌、讲故事,谈论生活情趣,诉说苦乐情怀,一边欣赏品评“三花”食品,谁的花样翻新,玲珑精巧,奇特美观,谁便是心灵手巧的人,就会受到大家的称赞和推崇。姑娘们通过这样的观摩评比取经,一个个心灵手巧,成长成熟起来,不仅织出的花边、头巾,绣出的荷包常能别出心裁,推陈出新,而且相互谈论生活,开阔眼界,增长了见识,丰富了知识阅历,增添了生活情调,人更美,心更灵,情更柔,手更巧。
按照瑶寨传统习俗,阿妹“斗牛”,纯属青年女子的世界,外人尤其小伙子是不允许偷看的。一旦发现小伙子偷看,只能乖乖地接受姑娘们的处罚。罚他为她们拾柴烧火、寻找野果、采摘山花、煨烤食品,而不能逃跑,否则,就会被姑娘们取笑,传扬开去会成为笑柄,连与他最相好的姑娘也会瞧不起他,和他告吹。尽管后果如此严重,却并不能阻止那些好奇心极强的小伙子来偷窥。每次阿妹们的“斗牛节”,都会发生小伙子被罚的趣事。
“坐歌堂与送亲”,是永州瑶家姑娘出嫁时一种别开生面、情趣曼妙的民族礼仪。
坐歌堂分为小歌堂和大歌堂。出嫁前两天举行小歌堂。这一天要在本氏族的祠堂举行“上位”和“下位”仪式。事先从新娘的亲友中选定相貌端庄,父母双全,会唱嫁歌的少女为“坐位女”。举行仪式时,新娘穿红衣,披云肩,戴凤冠,由母亲搀扶着,由盛妆的坐位女陪同,从家走进祠堂。参拜祖先牌位后,新娘位于祠堂正中,坐位女分别坐在两边的座位上,大家合唱《上位歌》。当仪式结束新娘离开座位时,又合唱《下位歌》,表达新娘婚前的忙碌和对家乡、亲人的依恋。
结婚前一天的歌堂谓之“大歌堂”。场景更是隆重而热烈。这一天晚上,堂屋里张灯结彩,摆着丰盛的糖果一类土特产品。伴嫁的坐位女和亲邻好友陪着新娘,围着一堆篝火,完成“上位”仪式后,便摆开架式,奏起民族乐器,开始对歌。
对歌分成两拨。一拨以新娘和伴嫁坐位女为一方,一拨以新娘婶婶、嫂嫂和已出嫁姐妹为一方。双方互唱互答。对歌分说郎、道情、盘歌三部分。歌堂摆开,先唱说郎歌。由婶、嫂们提问,新娘或未嫁姑娘唱答。提问唱的歌词幽默诙谐,趣味横生,以逗引新娘把新郎的人品、外貌和双方恋爱的经过唱对出来为快事。新娘回答时,自然是羞羞答答的,歌词含蓄隐讳,欲言又止,伴嫁的姑娘便代替新娘形象具体地表达出来。如:嫂子逗歌唱道:“一条扁担四个钉,两个肩膀压百斤。左挑右挑三五载,阿妹挑中哪个人?”新娘唱答:“挑柴不怕山路远,挑水不怕井水深。小女长到二十岁,一根扁担挑到今。”回答不具体,还有点答非所问了。这时,伴嫁姑娘则接着新娘往下唱道“一根扁担挑到今,又挑柴水又挑人。远近百里挑一个,挑中瑶家好后生。”说郎环节唱完后,转入“道情”。
“道情”是歌堂对歌的中心环节。对歌双方运用大量的比喻、双关等手法,回忆共同相处的美好岁月,表示依依惜别之情。歌词深沉委婉,感情真实深厚,具有打动心弦的魅力。父母兄嫂在道情歌里,要把如何待人接物,尊老爱幼,勤俭持家,处理好婆媳、夫妻、邻里间的关系等唱给新娘听,新娘都一一作答,表示谨记在心。比如,娘唱道:“十指连心心连肉,小女随娘二十秋。明日过门到婆家,尊老爱幼记心头。”女儿应唱:“婆婆门前一条沟,连着娘家水长流。出门不忘娘教女,点点滴滴怀里兜。”在这个环节里,新娘哭嫁更是声情并茂,声泪俱下。主要是哭父母,哭亲人,哭女友,哭自己。其中有悲有怨。新娘有充分自由,可以任意哭诉,尽吐离家之愁、难舍难分的别离之苦与依恋之情,而且,越哭唱得眼肿声嘶,越显得新娘难舍父母难舍娘家的哀婉和悲痛。这种哭嫁歌,除了大歌堂晚上唱,在出嫁当天早饭前,还要边哭边唱地向家人和亲友一一哭别,向每个人献上一首“离乡歌”。哭别的歌词内容因人而异,即兴而唱,一般是对长辈表示感谢养育之恩、教导之德,对弟妹则嘱咐要孝敬父母、努力读书、勤劳助家,对平辈亲友如结拜姐妹便诉说交往之情、勉励祝福。而对方如果是女性,则必须还歌,以达到情感的沟通。
“盘歌”是坐歌堂最后的一道程序。双方在对歌时,请对方猜谜,引得刚刚哭嫁哭得眼肿声嘶的新娘开心、发笑。盘歌开始,有人就会逗新娘:“阿妹阿妹你莫愁,彩云要飘水要流。云飘美了花容貌,水流才有鸳鸯游。”新娘破啼为笑,伴娘并立即唱谜让新娘猜。如:“什么生根最像娘,连弓带箭土里藏?哪是弓来哪是箭,干弓万箭射何方?”婶、嫂们往往故意打岔,答得对不对都没关系,唱道:“阿妹生来要离娘,连弓带箭心里藏。情弓搭起相思箭,射穿石崖九重山。”新娘最后揭开谜底:“竹子生根最像娘,连弓带箭土里藏。竹鞭似弓笋似箭,三月笋箭满竹山。”参加坐歌堂的亲友几乎都要对新娘进行一番祝颂,唱的内容很多,目的是唱得新娘摆脱绵绵别情,心旷神怡地走向新生活。“盘歌”的歌声婉转悦耳,歌堂情景逆转,呈现一派欢快热烈的气氛,一直唱到雄鸡报晓,接亲队伍到来为止。
男方迎亲要请吹鼓手,抬着花轿来接新娘。新娘轿子进村后,先在门楼前,由司礼宰一只公鸡将鸡冠血绕轿滴一圈,同时大放鞭炮,鼓乐齐鸣。侍郎侍娘伴新郎出迎新娘。新郎一般要吟诵四句诗,如“万里香轿到此中,人间天下配合同。闪开一道红云路,恭请嫦娥下月宫。”侍娘高唱:“请高升”,启轿帘引新娘下轿。而娘家一方则要“送亲”,也是热烈隆重。出门时,母女抱头痛哭,难以分舍。这时,礼炮鼓乐声大作,正值热潮,娘舅上前背起新娘就走,欢送的人们也就随之送出了家门。当新娘到达新郎家时,在门前必须用一个新脚盆,倒上一盆清水,把双脚洗干净后,穿上新的鸡公鞋,才进入房门。这个程序表示,新娘在家时一身干干净净,洁白无暇,也预示着出门后将是一尘不染,永葆姑娘时的人品和美德。拜堂之后,新娘进入洞房,新婚夫妇喝交杯酒,年轻人还要闹洞房。
“耍春牛”,是流行于江永瑶胞居地的传统习俗,也是当地群众隆重盛大的迎春仪式。每年春节或立春那一天,人们身着节日盛装,热热闹闹地迎春牛、看春牛、送春牛。春牛所到之处,男女老少前呼后拥,鞭炮锣鼓声响成一片,洋溢着浓浓的喜庆气氛。这种气氛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萦绕了千多年,久盛不衰。
类同耍狮子,耍春牛的春牛也是由两个身强力壮的后生扮演的。他们扎黑绑腿,穿紧身衣,扛竹纸扎的牛头,举青布做的牛身,耍起来,活像一头春牛。长犄角,大眼睛,身上描绘着旋涡状的毛纹,层次错落,色彩分明,一条尾巴还在身后甩来甩去。二人密切合作,把牛的各种特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越形象逼真,越逗人喜爱。此外还有一个鼓乐队和农耕队参与表演。
耍春牛活动开始,鼓乐队在前,春牛居中,农耕队随后,依次到各村寨表演。每到一处,全村男女老少列队相迎,在一片“春牛春牛,黑耳黑头。耕田耙地,越岭过沟。四季勤劳,五谷丰收”的欢呼声和鞭炮鼓乐声中,将队伍拥进表演场地。“春牛”在场内跳跃、追逐、撒欢、滚水,活灵活现地做出各种逗人捧腹的动作,引来阵阵喝彩。观者都想摸摸春牛眉心,据说谁摸到了谁就能在这一年得到意想不到的幸福,而要摸着牛的眉心却是一件十分不易的事。这么一来,又引起阵阵欢声笑语,逗得人笑疼了肚皮,笑出了泪水。接着农耕队表演各种农事活动,如挖田角、培田埂、犁田、下种、锄草、抛秧,用优美的歌舞再现田间耕作的场景。表演的人必须赤脚,即便春寒料峭也是如此。他们给春牛套上牛轭后,要唱一首大家喜爱的山歌。如“赶起春牛唱起歌,深耕细耙插香禾。十月酿了香米酒,郎请阿妹妹请哥。”农耕队表演,一边演绎劳动舞姿,一边唱调子。曲调是当地流行的民歌调,歌词现编,好懂易记。内容主要是包括一年四季每个节气的主要农事,告诉大家什么节气该干哪些农活。如:“正月里来正月花,莫耍东家走西家。塘坝有漏早点堵,犁耙有锈快点擦。……三月里来三月花,先下谷种后锄麻。茄苗怕冷盖牛屎,小心虫婆咬菜芽。……”唱完十二月花后,田也整好了,这时由农耕队一个身背竹篓的人入场撒谷种。谷种用谷壳代替,他开始向地上撒,尔后又向人群中撒。人们尽情地欢呼跳跃,任谷壳纷纷扬扬地落在自己身上,直到一个男扮女装的“农妇”背着孩子,手提饭篮挤进人群,宣称给忙春的人送“点心”来了,大家才恋恋不舍地将春牛队送往下一个村寨,尽欢而散。
永州的民间节、庆活动,神奇、美妙、丰富多彩,别开生面。千百年来,它们延绵不断,代以承传,美化着永州人的生活,增进了民族间的团结与和谐。它们使潇湘云水充满了柔情与曼妙,让永州人的精神家园富有了神奇与灵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欢笑与快乐。它们具备了中国文化的灵魂,如同玉液琼浆,香醉人间数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