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古村镇古民居
本站首页古村古镇图片集锦影音之窗趣闻轶事历史遗存传统建筑研究评论民俗文化动态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趣闻轶事
趣闻轶事·边城走出的老红军

龙翠梅 欧治中


  84岁的石邦智同志是边城茶洞走出的老红军。他曾担任过湘西苗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湘西苗族自治州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长,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主任,中共湘西苗族自治区地委委员,中共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委第二书记、书记处书记,中共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委党校校长和州委党校校长,中共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书记处书记、副书记、书记,湖南省革委会副主任兼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副主任,中南行政委员会委员,中共全国第八至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代表,全国第一至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石邦智同志出生在边城茶洞茶园坪村,小时家里只有两间小茅屋,两丘不足3分的水田,一家6口人,靠上山砍柴卖、开荒种杂粮、外出打工维持生活。石邦智同志6岁起就开始放牛、割草、挖野菜。他挑柴到边城茶洞街上卖,受地痞恶棍的欺凌,14岁时放牛吃了寨上有钱有势人家的麦子,父亲被迫引他到龙山里耶躲避,在那儿遇到贺龙的部队,参加了红军。 

  (一)在军队里,战斗是英雄,生产是模范 

  石邦智同志跟随贺龙部队转战湘鄂川黔,在红军队伍里他从一个目不识丁的苗族放牛娃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他16岁时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过雪山草地到达陕甘宁边区,入了党,打击日本侵略者,保卫陕甘宁。1938年10月以后抗日进入相持阶段,蒋军对陕甘宁边区进行军事、经济封锁,党中央毛主席作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决策,石邦智同志所在的359旅赴南泥湾开荒。他领导的生产小组在生产运动中先后立功五次,被评为团里的一等模范。中央曾用小册子将他与另外三位劳模的先进事迹介绍到各抗日根据地,号召军民向他们学习。在大练兵中他又获“贺龙神枪手”的称号。抗日战争胜利后他转战东北剿匪。解放战争中,参加了辽沈战役。1948年10月15日解放军攻克锦州。截断了沈阳之敌退入关内的通道,而黑山是阻击敌人逃跑的战略要口,当时任八十二团三营营长的石邦智同志23日带领七连进入尖山子胡家铺一带阵地投入战斗。敌人从西坡进攻,他把机枪调到西翼阵地,打退敌人一次次进攻。敌人从东坡进攻,他又把机枪调到东翼阵地打退敌人进攻。他灵活指挥,为黑山阻击战旗开得胜立下了第一功。24日开始,敌人以五个师的兵力在飞机大炮配合下向我军阵地猛打,101高地首当其冲成为敌我争夺的焦点。敌倾注五倍于我的兵力,向高地发起疯狂进攻,26日清晨,坚守101高地的八十二团一营伤亡严重,撤出战斗,101高地被敌占领。石邦智同志带领三营,在我军炮火掩护下再一次发起猛攻。石邦智和指导员两人各端一挺轻机枪,冲在最前面,一声令下几十上百个手榴弹甩向101高地,一阵猛烈的反冲锋,把敌人打下去,冲上101高地。三营不顾疲劳闪电式迅猛地向敌人追击,他冲锋在前,荣立一等功。后又参加平津战役,从东北打到华南,千里追敌到重庆,然后率部回湘西剿匪,根除百年匪患,建立人民政权。就这样他参加战斗150多次,立下赫赫战功,为人民作出巨大贡献。 

  (二)心系人民,殚精竭虑,为人民造福 

  刚解放时,湘西只有一条湘川公路通其境,1952年从军队转到地方任湘西苗族自治区主席的石邦智同志,到各县检查、指导工作,都要牵着驮行李的马,穿草鞋徒步跋涉。他想过去到北方平原打仗,那儿交通便利,走哪里都是马车拖,要改变湘西面貌,必须狠抓交通建设,实现县县通公路。要实现这目标谈何容易,当时全国百废待兴,湘西人力、财力更困难。在困难面前,他决心依靠人民群众。他率领区(州)政府一班人向人民群众宣传要致富先修路的道理,而后动员群众义务修路。群众动员起来了,自己又亲自兼任永顺至大庸、吉首至凤凰公路建设委员会主任,抽出精力抓公路建设。当要修永顺至龙山公路时,石邦智同志和齐寿良同志亲赴省城,找有关领导落实修永龙公路的事情。“一·五”期间,向上级要得563.6万元辅助资金。就这样领导全州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相继修了10条公路。1959年吉首至古丈通车后,实现了州内县县通公路。1970年国家修枝柳铁路,途经自治州,石州长抓住这一机遇,不仅组织全州民兵投入建设,而且忙着给修铁路专业队拨地皮修住房,动员州直单位腾出房子给修铁路工人住,还组织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终使枝柳铁路州内段顺利修成。现在湘西自治州乡乡通公路,绝大多数村也通公路,铁路、公路、水路纵横交错,形成现代化交通网络,都是以那时为基础建成的。 

  湘西山多缺水,十年九旱,石州长带领全州人民大办水利。他说:“我在湘西自治州工作25年,考虑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发展农业生产。”一年夏天,他坐车路过花垣佳民冲,看见农民顶着烈日抗旱,心就不安起来,停车下来看到田开裂、禾枯焦,心很难受。有一老农民向他建议,把兄弟河水引到这边佳民冲来。这句话正合他的心意。而后他邀管水利的石元机副州长来实地调查确定,花垣县委组织人力测量后,组织人民群众奋战8个月零8天,引水隧洞全面完成,一股清清亮亮的河水穿山涌出洞口,不仅灌溉农田,而且解决了花垣县城的用电、用水问题。 

  他心系人民,看到水比粮食还贵重的古丈田家洞缺水,就攀越悬崖,去断龙山找水源;看到水比油贵的龙山洛塔缺水,就找干部座谈,发动群众找水源。而后他不仅参加了古丈断龙山开山劈岭的劳动,引来吊洞和白虎洞的水浇灌良田,而且还鼓励龙山洛塔人下天坑、堵阴河、开渠道、修堰塘、造梯田梯土,水从地下冒出来灌良田,粮食大增产。 

  如今人民面对四通八达的公路、汪汪水库、明亮的电灯、充足的工业电力供应、水渠、良田,抚今追昔,怎不感激为民造福的石邦智同志呢? 

  (三)廉洁奉公,保持人民公仆本色 

  石邦智同志参加红军后,在枪林弹雨中奋不顾身,立下战功,转到地方后,造福于民。他始终不忘自己原本是一个贫苦苗民的儿子,始终不忘红军战士的光荣传统,始终不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本色。他和普通人一样常穿草鞋到各县检查指导工作;他到花垣小排吾挑土,到麻栗场犁田,到古丈断龙山推土、打岩;到保靖卡棚煤矿进煤洞和工人挖煤、运煤,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60年代初,他和人民一起勒紧裤腰带过苦日子,由于营养不足,州委领导班子11人,有7人得了浮肿病,石州长也全身浮肿。他不仅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而且每时每刻都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他说:“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心中首先考虑的是人民群众,如果我们共产党人不能使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我是坚决不同意的。”泸溪县浦阳乡岩门溪水库,因“文革”干扰,临时溢洪道没开通就停工了,1967年5月连降暴雨,库水陡涨,大坝有冲垮的危险,县领导带领干部民工冒雨抬岩背土加固坝堤,堵塞漏水,雨越下越大,危险的信号不断出现。石邦智同志从电话中得知此情况后,连夜乘车赶到工地。他被奋不顾身抢险的干部、民工们的行动感动了,但见随时有垮坝的危险,他考虑人民的生命安全,毅然鸣枪收工。10分钟后,洪水冲垮坝堤,汹涌的洪浪席卷田野,数千名干部和民工得救了,流下了感激的泪水。后来他又指示州、县财政拨款重修坝堤,不仅灌溉了浦阳、长坪、浦市三地的农田,而且解决了浦市的用电、用水问题。“文革”中,大庸造反派哄抢武装部枪支,发生武斗,造成人员伤亡。石邦智同志为了人民的生命,不顾个人安危,奔赴大庸劝说,就这样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始终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不懈的人生追求。 

  石邦智同志严于律己,生活不搞特殊化。他到古丈断龙山检查、指导工作,工程指挥部为他备便餐,加了一只鸡,他发现桌上有鸡肉便下令将其端走,只吃白菜、酸菜,一点不特殊。 

  他要母亲及子女、亲友与普通群众一样,不做“特殊公民”。1959年12月,天气寒冷,石邦智70多岁的母亲搭他的车从吉首到花垣。司机愿意开车送他母亲去茶洞,他不同意,要母亲自己买票坐车回茶洞。1974年他的儿子高中毕业,当了知青下放到吉首丹青公社。三年后多次要求回城工作,石邦智同志说:“比起我们爬雪山、过草地,你们现在吃点苦算什么?”不同意回城。石邦智同志的兄弟姐妹及爱人的亲戚来找关系要求安排工作,都被他拒绝了。1983年他又一个儿子结婚也约法三章:不摆酒席,不请客送礼,不用公车迎亲。 

  他抓湘西公路建设轰轰烈烈,但从茶洞到他老家茶园坪村没通公路,他要回老家看望90岁高龄的母亲都是徒步跋涉。现在茶洞到茶园坪的公路是石邦智同志退休后,时任州委书记的郑培民同志关心红军家属,几次徒步跋涉到茶园坪村看望石邦智同志的母亲,深受石邦智同志毫无私心的精神所感动而支持修建的。石邦智同志不谋私利、廉洁奉公、保持人民公仆的本色受到人民钦佩。 

  边城为走出这位廉洁奉公,为人民造福的老红军而骄傲,而感到无上光荣。

老红军、原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石邦智同志故居

来源:《感受边城》
时间:2009-01-27
湖南图书馆 版权所有 201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