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南民居的单体建筑形式承袭了徽派民居、客家建筑的造型元素,但它又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自成一体。村落大都有着优美的环境,它依山傍水,依山就势,有着合理的平面布局,在青山绿水间高低错落。远眺湘南民居村落,它在你眼前呈现出一种整齐、均衡、和谐的美感,青砖、青瓦、青石板路、清水墙、高耸上翘的马头墙、附属于建筑上的装饰物是湘南古民居中的精髓。木雕、石雕、砖雕、彩绘等精美绝伦,其艺术表现手法既有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特色,同时在题材和用材方面又有强烈的地方色彩,如大量采用青石、杉木、樟木以及用柴火烧制的青瓦、青砖等。
保留完好的湘南古民居村落有不少,如永兴县马田镇板梁村,始建于宋末元初,是原高亭县(现永兴县)的重要集镇,也是桂阳、耒阳、常宁官道商埠必经之地,有连片的、古色古香的青砖墨瓦古建筑300多幢。全村同宗,分上、中、下三个房系,浑然一体,延绵3000余米。在青山绿水中,栉比鳞次的古建筑依旧壮观美丽,历经数百年沧桑,它们依然那么巍峨雄浑。那一幢幢保存完好的屋舍,雕梁画栋、飞檐斗拱无一律同,石雕、砖雕、木雕样样齐全,人物、花鸟、山水栩栩如生,到处流淌着湘南水乡独有的清秀灵气。
板梁村是一个保留完整、规模宏大、极具湘南特色的明清古建筑村落。村庄视野开阔,清溪绕村而过,雷公泉从村落后的象鼻山涌出,村前有古塔,村内有建于明朝永乐年间的寺庙、宗祠,青石板路连贯全村,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宝塔、古井、石板路布局精巧,全村人同祖同宗,是集湘南的古风水文化和宗族文化之大全的典型的湘南古民居群。
另有桂阳县正和乡境内的阳山村,青山环绕,秀水萦回,自明初何氏族人来此定居始,聚族而居已逾600余年。村落始建于明代弘治年间(1497年),成于清代康乾盛世,而盛于道光年间,占地万余平方米,现存古建筑60余幢5000平方米。村落坐北朝南,依山造屋,傍水结村,水溪流贯全村,谓之“金带环抱”。房屋结构严谨,错落有致,屋檐飞翘,雕梁画栋,在通风、采光、排水、防火处理上独具匠心,壁檐彩绘,木雕石刻,精致素雅,栩栩如生,历经数百年沧桑而不毁。村落布局上讲究“天地人和”,结构上体现出儒家的“中和”思想。
特殊的生活环境,形成了湘南古民居的特色。在迁徙的历史,入居的地理环境、社会环境,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等因素的作用下,再加上宗旗制度的强化,湘南农村大姓氏、大家族的观念意识有所保持。历史上,湘南先民在这种宗族制的背景下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心理素质,其表现有两个方面,即公共建筑设施的不断完善和族谱的连续修撰。在聚族而居的村落,各氏族都高度重视祠堂的建造,祠堂的位置十分强调风水,重视堂号家声,如在汝城县土桥镇的方圆约5000米内,集中了明清以来13座建筑华丽、做工精美的古祠堂,为国内罕见。据不完全统计,在汝城县境内,仅保存相对完好的祠堂就有70多座。汝城的祠堂文物有几大特点:一是成群,仅土桥镇金山村就有5座保存非常完好的祠堂;二是年代久远,建造时间有明确的纪年,从明万历年直到清光绪年各时段的祠堂建筑均有,这在考古学上为湖南明清时期古建筑的分期断代提供了客观的标准;三是木雕工艺精湛,祠堂内众多的木雕戏剧故事、神话传说展现出精湛的木雕工艺;四是保存完整,至今仍是各村开展民俗活动的公开场所。再则就是出现了超大型的单幢民居,如桂阳城郊乡的魏家大屋,占地1000多平方米,为五进式,中有大小天井12个,此外还有桂东贝溪乡的聚龙居。这些超大的民居建筑都是以大青砖为建筑材料,做工细致,墙体坚固,规模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