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古村镇古民居
本站首页古村古镇图片集锦影音之窗趣闻轶事历史遗存传统建筑研究评论民俗文化动态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评论
张谷英村古民居建筑风水探幽



  一处风水就是一种自然生态,一处风水就是一种形胜景观,一处风水就是一种文化理念。张谷英村的地舆风水,正是这种自然生态、形胜景观和文化理念的综合,充满着奥秘和玄机。也许正是这种奥秘和玄机,才使她六百年福泽后人,绵延繁衍,以至成为今天遐迩共享的历史文化遗产。

  张谷英村的地舆风水到底蕴藏在哪里?本文试以论之。不过,这是一个很敏感和忌讳的话题,如果,不能以科学的观点去剖析她,抑或形成一种谬误,一种巫术,一种伪科学。因此,还得从“风水”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去远远地说来。

  

  何谓“风水”?单纯从字面上理解,风者流动着的空气也,水者大地之液体也。然而,地舆上的“风水”则是中国自古(将“风水”作为一种术数,始于汉,晋)以来人们对阴宅与阳宅建筑之环境的选择。

  “风水”又称堪舆、形法、地理、青囊、青乌、卜宅、相宅、图宅、阴阳等。此语最早出于晋人郭璞,郭璞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见晋·郭亚《葬经》)

  明代乔项在他的《风水辨》中亦云:“所谓风者,取其山势之藏纳,土色之坚厚,不冲冒四面之风与无所谓地风者也。所谓水者,取其地势之高燥,无使水近夫亲肤而已;若水势曲屈而环向之,又其第二义也。”

  古人对“风水”的阐释还有不少,揆其要盖为对山川地理环境的考察。其中包括山川形势、地质水文、自然生态、气候环境……,然后择其“吉”而营筑其城廓室舍及阴宅陵墓等。

  由此可知,风水是建筑意义上的一种自然环境的选择。风水学则是建筑环境选择所讲究和遵循的一种封建传统观念和理论。如果剔去唯心主义的糟粕,其精彩的部分应隶属于实用科学的范围。

  然而,对于这样一种与人类生存、生活息息相关的建筑环境选择的科学,却从它一问世就抹上了一层厚厚的迷信的唯心主义的色彩,而披上了一种巫术的外纱。什么“隐语”、“星卦”,都被那些阴阳术士们弄得扑朔迷离,玄乎之玄了。以至,《辞海》也把它定义为“一种封建迷信,是以其风向水流等形势而招致祸福的‘伪科学’”。所以,人们至今不敢公开地正视它,谈论它。若是公然谈之论之,使之用之,则会遭至宣扬“迷信”之虞了。

  若是我们能够理性地去看待它,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也正如当代学者尹弘基在1989年第一期《自然科学史研究》杂志中撰文所云那样:“风水是为找寻建筑物吉祥地点的景观评价系统,它是中国古代地理选址布局的艺术。不能按照西方概念将它简单地称为迷信或伪科学。”另一位学者潘谷西亦在《风水探源》一书的序言中指出:“风水的核心内容是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选择和处理的一种学问,其范围包括住宅、宫室、寺观、陵墓、村落、城市诸方面。其中涉及陵墓的称阴宅,涉及住宅方面的为阳宅。”凡此用现代科学语言来表述,即是集地球物理学、水文地质学、环境景观学、生态建筑学、宇宙星体学、地球磁场学、气象学和人体信息学于一体的一门综合性实用科学。它亦如中国传统中医学一样(中医学也讲究阴阳五行之类),是中国古老文化的一门重要科学,大可不必像泼脏水一样把孩子也给泼掉。我们应该正视它,研究它,整合它,使之为人类服务。只有有了这样的一种认识和理解,才有可能来共同谈论和探讨张谷英村的地旺风水。不过,即使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排斥着它,封杀着它,但它也如同地下“六合彩”那样,在民间总是禁而不止,总是那么神秘兮兮地转入“地下”,而被隐隐地广泛应用。对此,也许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与其羞羞答答的隐晦,倒不如堂而皇之地加以引导和廓清。只要剥去它唯心主义的外衣,就会放射出它原有的朴素的科学灵光。

  

  古代不像现代这么发达和理性。古人似乎凡是对于不能认识和解释的自然现象,都概之一种虚无得谁都说不清的模糊语言来加以界定。所谓“阴阳之道”则是古人诠释一切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至高定义。故有“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谓之神”的说法。似乎把“阴阳”尊之为“立天之道”了。在古人眼里:人类社会和自然王国的日月轮回、风雨时至、春生繁祉、人民和利、均备乐成皆出于阴阳之故。

  何谓阴阳?古人简单地把它统而归之于一个“气”字。把“气”看成是构成“道”——天地宇宙的一种“物质”——的形而上和形而下的那个肉眼看不见的气体“物质”。古人认为:所谓形而上者乃轻轻之气也,正是这种轻轻之气上浮而形成了宇宙中的“天”。所谓形而下者乃重浊之气也。正是这种重浊之气下凝而形成了地球之“地”。由天地而推之,又引伸到人类社会的宗法伦理上,即父者阳也,天也,母者阴也,地也。再引伸之,又男者阳也,天也,女者阴也,地也。进而推之日者阳也,夜者阴也;明者阳也,晦者阴也;南者阳也,北者阴也;刚者阳也,柔者阴也;盛者阳也,衰者阴也……凡此种种,似乎世界上——自然宇宙和人类社会的万事万物皆是由一个“阴阳”聚散分合而成。是故老子在《道德经》这部中国古典哲学名著中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古人就是凭这样来认定“阴阳相济”而生万物的。大凡这就是古人——东方古典哲学对于宇宙自然、人类社会最原始、最朴素、最朦胧,也是最有古典权威的一种解释。对这种解释如果不是削足适履的话,其实其朦胧中却也存蕴着一定的客观唯物成分。

  正是因为“阴阳之道”是古人解释一切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最高概括,所以“风水”之道也源子这一“理论”基础而衍生了。所以,“风水”也叫“阴阳”。阴阳相济谓之生(吉),阴阳相悖谓之克(凶)。“风水”是顶讲究阴阳相济相生的。所以,择“风水”者无非是运用古人那套阴阳生克理论,选择一处阴阳相生相济的人居佳处。尽管其语言信息和文字符号都不无费解而充满“迷信”的色彩,但其本源并非完全以“唯心主义”和“封建迷信”所能概括尽的。即使其唯心主义化了,封建“迷信”化了,也是后来那些阴阳术士们所弄成神秘玄乎了的。应该承认风水堪舆学理论的本质还是人居环境的最佳选择,即所谓现代人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既然,“风水”堪舆之道是选择最佳的人居环境,而且又充满朦胧费解的迷信色彩,那么,古人又是以一种什么样的说法和方式来择定“风水”地舆的呢?

  这里就有“风水”流派之分了。古代的“风水”学也如同其它学术流派一样,经过时间与空间的演绎,形成了许多大同小异的源流。又经过历史的兼容和淘汰,最后形成了两个大的源流,即理气派和形法派。

  理气派始于闽中(福建)其源甚远,“及宋王仅乃大行。其说为,主于星卦,阳山阴向,不相乖错,纯取五星(五行)八卦,以定生死之理”。也就是说这支发源于福建的“理气派”风水源流,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不怎么重视龙砂形势的,而主要注重于星卦向位——即从罗盘上去决定风水好坏凶吉。显然,这是一种纯唯心的学说,因而,甚鲜流行,濒于萎缩。

  另一支是形法派。形法派始于江西,肇于赣人杨筠松、曾文遄及赖大有、谢之逸之辈,尤其精学。形法派与理气派不同。其为说,主于形势,厚其所起,即其所止,以定位向。专注龙、砂、水、穴之相配,其它构思,在所不论。似乎这一派还有点客观“唯物”的倾向。所以,“其学盛于今,大江南北,无不遵之”,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所遵循而流行的风水堪舆理论,多是源于江西“形法派”的理脉。

  相传杨筠松乃唐·僖宗朝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管灵台地理事,后从京城阍阙人民间,居赣州兴国三僚带徒传授,其风水理念注重山水形势,故称形法宗,亦称形法派或形象派。广被后人效法,大行于天下。张谷英老先生“由吴人楚”,谙熟形法宗派。所以,张谷英老先生在堪舆选址中运用的完全是江西杨筠松的形法宗风水理论。

  通观江西杨筠松形法派风水堪舆理论,所遵循和注重的还是一个“气”字。可以说“藏风聚气”这四个字是江西杨筠松形法派风水堪舆理论的全部精髓和原则所在。它具体归结为和体现在“觅龙、察砂、观水、点穴”这四个方面中的理论与实践之中。

  所谓“觅龙”,觅者寻也、找也、选择也,“龙”者山脉也、地势也。因其山势逶迤曲折,跌宕起伏宛如龙蛇,而故名。“觅龙”就是选择好的山势地形——龙脉。也就是说觅龙者,“不外考察山川地理形势,择其形胜之处,因势随形而营邑立城,割宅筑室”者是也。

  龙脉地势,最讲求是一个“势”字,即所谓指“山为龙兮,像形势之腾伏。其势要求来脉幽长、巍峨雄峻、蜿蜓起伏、状若奔龙”,即“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其来脉气势最大,关系人福祸最为切要”,故才有“天子葬高山,诸侯葬连岗”的定制。

  觅龙,讲求三法。法一,要从山脉的出处开始,即所谓“看山第一看峦头,有了峦头穴可求”。法二,从峦头找近处的山脉人首处。所谓人首处即到头结穴的地方。千里来龙,在快结穴时,先束气过峡,忽然耸起山体,准备结穴。此段山脉形势称为“入首”。

  觅龙在讲求出首人首的同时,要重视其它山峦的多寡形态(此为法之三),观其由远而近的祖山、少祖山和主山。古人认为真正的“龙脉”居于中。正如宋代风水大师黄妙应在《博山篇·论龙》中云:“‘真龙’居中,后有托的,有送的;旁有护的,有缠的。托多、送多、护多、缠多,龙神大贵、中贵、小贵,凭这可推”。也就是说最好的风水,其“龙脉”深寓在群山环抱之中,有依有靠,有凭有借,环山越多,越主大贵。为什么“真龙”要居中?周围要群山拥抱呢?这就又要回归到“藏风聚气”之上来了。如环山拥抱,‘真龙’居中,重重叠叠,关山阵阵,当然是最能藏风聚气的啦!此其理也。即风水堪舆学上的“觅龙”者是也。

  所谓“察砂”。察者观察也,选择也。砂者主脉山畔的群峦山丘也,即龙山之周的阜丘形山也。如果觅龙是讲其山脉之“势”的话,那么察砂则是讲求的阜山之“形”。山形者山之像形也。像什么样的形最好?即要像鹄立之形、从龙之形、绕抱之形、侍立之形最好。故曰:“两边鹄立、从龙抱拥、绕抱穴前、面前待立。”亦云“两边鹄立、命曰侍砂、能遮恶风、最为有力。从龙抱拥、命曰卫砂、外御恶风、内增气势。绕抱穴前,命曰近砂、平低以揖、拜参之职。面前待立,命曰朝砂、不论远近、特来为贵。”也就是说龙山之周要有侍奉之山、护卫之山、参拜之山、朝觐之山。然而这些砂山之命名,都是依这些砂山之像形之状而曰侍砂、而曰卫砂、而曰迎砂、而曰朝砂的。对此,后人又推演和总结出所谓“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诀语了。显然都是一些拟物化或拟人化的。按照形法派堪舆理论,大凡有了这样的完美“风水”形胜,才算称得上大贵大富之吉地了。然而,要构成如此完美无缺的风水地望,也是难得浑然天成的。抑或是一种理论要求吧!不过,之所以要有如此完美的“察砂”要求,大凡亦在于“藏风聚气”吧。

  所谓“观水”。观水之旨亦在“藏风聚气”。古代风水堪舆是最看重“水”的。因为水是人居中最重要的生命物质。无论是我国古代先民,还是北美印第安人,初始栖身定居都选择在濒水之滨。因此,大江大河都是人类祖先的发源襁褓。长江、黄河是炎黄祖先的母亲河,密西西比河、圣劳伦斯河是北美民族的母亲河。水除了生命生活之需要以外,它还有聚气之功能。因为水能吸收热能,可挥发和蒸腾出一种“气”来,使之氤氲蒸腾,天地融合,天人感应在一起。虽然,“气”是一种地舆的存在物、标志物,然而,气却又是一种无形无色、轻之又轻、微之又微的形之上的“物质”。这种“物质”经不起风吹,一遇风则散矣。凡气散而不能聚的地方,恐怕绝对不是什么好的人居环境。既然“气”对于风水堪舆如此重要,那么,又有什么最好的藏气之法没有?有!那就是“水”。古人认为“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那是因为风在野外吹,气在水中藏的缘故。气藏在水中,无论什么穿透之风也是吹不走涵养在水中之气的。所以风水家们得出一个结论:“风水之法,得水为上”。可见古代风水理论对“水”在风水勘舆中所确定的重要位置。

  既然,“水”在风水堪舆中具有如此之大的重要作用。那么,如何“观水”——选择“水”呢?观水之法首先要观其“水口”。所谓“水口”乃是位于人居环境中水的入口之处和水的出口之处。

  风水家们把水的人口处谓之“天门”,把水的出口处谓之“地户”。并要求对水的人口处即水的源头要开敞,对水的出口要求要闭合。这样才能主财旺,即所谓“天门开则财来,地户闭则财用不竭”。

  观水不仅要选择水口,还要讲究水形。风水家们认为:“洋潮汪汪,水格之富;湾环曲折,水格之贵。直流直去,下贱无比。”所以风水学上要求“山要环,水要复”。因为,古人认为“山环水抱必有气”。

  观水不仅要看水形,更要看水质。这叫做“寻龙认气,认气尝水。”那么,又是什么样的水质才最好呢?风水家们定了一个标准要求,即“其色碧,其味甘,其色香,主上贵;其色白,其味清,其气温,主中贵;其色淡,其味辛,其气烈,主下贵;若酸涩,若发馊,不足满”。其实对水质的这种要求是不难理解的。因为水是生命的元素,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居者的健康。所以,就是不谙风水的人们也自然会把它作为人居环境选择的最重要的条件。仅此亦见古人风水理念的某种科学性。

  不过自然界的物质也不是像风水家们所想象的那么天造地设,完美无缺。若是没有那么完美怎么办?那就只有采取人工改造的法子了。所以,古人还特别重视对“水”的环境的改造。即在水的出口处,人工修建一些坝、堰、桥、亭、庙之类的建筑物,以此扼住水口,使之达到“地户闭合”的这一风水要求。这种对水环境的改造,不仅弥补了风水要求的不足,而且,也改善和美化了人居的环境,还方便了人居对生产生活的需要。

  且借铁山水库来说说吧。虽说铁山水库的修建不是因风水而人工改造月田、毛田等库区的风水环境的,但铁山水库的修建确实改善和美化了月田、毛田等库区人民的人居环境。绿水青山,碧波荡漾,濒水而居,充满诗意,如处画图之中。且藏风聚气,也使小气候得到了改善,而使之冬暖夏凉,使人能够居之而安。同时,从风水学上言,大坝拦截,恐怕也客观地锁住了库区人居的水口关津,使其地户闭合,更能聚气生财。如果风水确有灵验的话,恐怕月田、毛田等库区乡镇确因铁山水库的修建而大兴财道,受益无穷呢!

  所谓点穴,如果说“风水”之觅龙、察砂、观水是人居之大环境的宏观选择的话,那么,点穴则是对阳宅或阴宅具体位置的微观确定。“风水”学不仅是只重视大环境的宏观选择的,而且,也同样很重视小环境的微观确定。如果前者是选址的话,那么后者则是定点。虽然,大环境固然重要,但小环境也不可忽视。点穴——定点不准,即未点中“真穴”,也同样不能发挥“风水”效应。君不见有些屋场或坟墓筑在同一龙砂水口之间,却有的吉利有的不吉利,有的发旺有的不发旺,恐就是因为没有点到“真穴”的缘故。

  既然,点穴也如此重要,那么风水家们对点穴也有什么要求吗?当然同样也有。大凡其一是定向——定朝向。最好的朝向当然是负阴抱阳,坐北朝南,其二是定基——定屋基,即根据地形来确定具体屋址地基的位置。根据屋基的地形抑或是“山包屋”,抑或是“屋包山”。不过在古人眼里最重要还是在于“穴”与水、与山、与朝向的生克关系。凡是,形与穴相克的,穴小水大的,穿破堂局的,穴前割脚的,过穴反背的,尖射穴的,都是风水上所要禁忌和所要避免的。一句话就是不能当煞。当煞必然当凶。当然此中都是迷信,但无疑也有某些科学的成分。比如穴前割脚恐怕屋基不牢,会要垮坡。

  以上就是我国古代风水理论的基本法则。尽管它是用一种迷信的理念和语言所作出的表述。但,吹沙沥金之处,也有现代科学的哲理思辨。即古人所说的“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亦即现代人所言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人生活在自然空间之中,谁都想找一块好的“安身立命”的场所。显然,这种理想的人居生活场所,应该是山青水秀,空气清新,风景宜人,安全舒适之处。恰好正如古人的“风水”观念和要求所相一致的。只不过思维的理念和表述的语言不同而已。把科学的东西迷信化了,把唯物的理念唯心化了。其实,若是去其封建迷信之糟粕,取其科学合理之精华,也许能够达到某种相应的同合。故而,可以把历史的传统的东西改造成为现代的适用的科学了。

  正是因为古人的许多“风水”理念,与今人的人居环境要求的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人们无一不在本能地自发地选择着自己最理想最中意的居住环境,或者运用人工的方式极力地在改造着自己的居住环境。只要这样的选择和改造符合当地的统一村庄规划,也是无可厚非的。遍观古今中外又有哪几座城市抑或名门旺族是建在穷山恶水之间的?就连远古先民氏族部落也是繁衍在依山傍水之间。这也足以证明了我国“风水”理论的适用性和广泛性。正如世界杰出的科学史家、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jospn Neednam)先生所言:“风水理论包含着显著的美学成分和深刻哲理。中国传统建筑同自然环境完美和谐有机结合而美不胜收。”他不无赞美地说:“再没有其他方法表现得像中国人那样热心体现他们伟大的设想,人不能离开自然的原则。风水在很多方面都给中国人带来了好处,比如,它要求植竹种树防风,以及强调住所附近的流水价值。”

  

  如果我们在此早已摒弃了对古代“风水”理论的“历史偏见,不再用唯心的理念和迷信的语言去玄乎它、渲染它,而且,还能够科学地把它提升到建筑生态学的轨道上来认识它、驾驭它的话,这才有了我们一起谈论张谷英村那片古民居建筑“地舆风水”的共同思想基础了。否则,会有人指责我们是在讨论和宣扬“伪科学”的。在此,姑且让我们不带任何历史的成见,也不带任何现实的“左”见,仅从环境生态学的角度,去观照一下张谷英村这片拥有600多年历史的村落风水文化的魅力和奥秘吧。也许从中能够得到许多有关建筑生态方面的审美感受;也许能使我们破译出某些传统风水理论中的许多实用价值的奥秘;也许能够使我们感悟到张氏先祖谷英老先生那睿智和渊博的风水地舆知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于风水地舆上的“龙、砂、水、穴”既要远观又要近俯。于是,我选择在张谷英村正面的笔架山下凭高远眺,依势近俯,遥望那巍巍东来的五百里幕阜山群峰余脉,氤氲冥冥,苍山阵阵;群峦起伏,山势宕迭;浩浩乎如蛟龙之人海,巍巍乎其势之若奔。你看那群山出首处,结穴一座山丘,依偎在高峨的主峰之下,状若盘龙,昂首匐伏,状其形而谓之“龙形山”。观夫其山,翘首南望,摆尾西北,正合古人“真龙居中”的风水理念。辅之,“当大门”之内人工所辟的两口烟火塘,对称相嵌,宛如两只“龙”的眼睛;村舍左右两条溪流,东西环绕,蜿然而下,聚于门首前交汇,宛如两道龙的“触须”;“龙形山”之正前方百米之处,突兀一尊崖石,直径三米,硕若一颗“戏龙之珠”。所有这些如此天造地设般地形成了这样一处绝妙的地脉龙形。

  观夫其砂,前后左右,四尖四坳(大峰尖、旭峰尖、小水尖、笔架山;梓木坳、桐木坳、佛坳、大墩坳)散落在主脉之周围。如托如送,如护如缠;如迎如朝,如拱如揖。重峦叠嶂,各具形态。环山拥抱,闭合聚藏。大墩坳宛如一道雄关,巍然横亘在饶村堡那悠长的峡谷之上,形成扼关锁津之势,只有越过这道天然屏障,才方可进入渭洞陇中。这种闭合式地形,不仅藏风聚气,且极富有安全感,大有桃源仙境之绝胜。

  观夫其水,两条渭溪之清流,幽幽然泻出林壑之间。天门开启,地户闭合。曲曲弯弯,抱村交合,四季长流,宛如玉带抱村。溪上横桥,如虹卧波,百步三跨,锁水聚财,胜造水口关津;溪边古道,东极洪都新府,西通巴岳洞庭,十里长亭,行人往返,带来四方地望人气。临溪濯足,品其水质,清凉甘饴,心旷神怡。溪边古井,清澈映人,捧之饮之,如饮甘醇,不涸不溢,不串不侵;又是好一处绝妙奇胜。

  观其屋舍村庄,点穴居中,以屋包山,依山傍水,“U”形闭合,因势象形,坐北朝南,步步高升。村口平畴,良田数顷,阡陌交通,绿树成荫。每当炊烟与氤氲相媾,山风与日照相随,简直是一个世外桃源,梦幻仙境,大有退隐之幽谧,蓄势之长啸也!

  观其古村,“龙砂水穴”无处不体现“藏风聚气”之风水精髓;无处不感悟“天人合一”之儒家理念,无处不映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科学精神。难怪乎张谷英村绵延六百年,历经数世纪而经久不衰。既未遭兵燹,又未临火害。莫非正印证了其风水地旺之灵验哉!大凡这就是人居环境的生态效应,大凡这就是张谷英村古民居建筑六百年后中兴之所在吧!

来源:《张谷英风物史话》
时间:2013-11-24
湖南图书馆 版权所有 201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