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山区建筑材料丰富,尤以木材为最。木材种类颇多,过去建房多用硬木,现在则喜用椿木,杉木次之,松木少用。主要用于房屋构架及门窗装修,由于取材方便,所用料尺码甚为富余。竹材名目繁多,有楠竹、苦竹、水竹等名称,系根据长短、粗细、厚薄划分。竹壁薄不能承重,用于间壁,部分用以代替阁楼楼板,其他竹材均作织壁用。此外包谷、麦秆、茅草、稻草等多用于简易建筑。砖石材料应用不广,主要是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仅县城镇中生产烧砖。砖一般用于较好的外墙,仅作围护结构,石材使用亦非普遍,使用情况各地不同,在凤凰一带使用较多,用作外墙或围墙。土筑墙由于当地土质多风化岩砂,黏性不足,因此土墙除大庸一带采用较多外,其他地区均少采用,一般用于杂屋。
建筑构造,就其所用材料与构造方法而言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①木构造:帖式木屋架、板壁和瓦顶:整个地区应用最为普遍,且用于各种类型的房屋,因此成为湘西的基本构造方法。
②砖木构造:基本上仍是木架构造,仅房屋外围砌筑灌斗砖墙,多用于大型房屋,砌造斗墙技术以吉首为优。
③竹木构造:仍以木构为主,竹材仅用作隔墙及阁楼铺面,中下房屋常采用。
④土木构造:简易木构造上盖草顶,四面围以筑土墙。在大庸一带采用,多用于杂屋。
⑤石木构造:大部分仍以木构架为主,石料作围护外墙或在砖墙中部加砌石材。
虽有多种名目,其实都不外乎木构架搭配一些其他材料组合而成。木构造之所以在湘西广泛流传,首先是林木资源丰富,因此采用木材比起烧砖采石,在技术经济方面均较便利,修建时自己只需在少数木工指导下,可亲自动手搭架子,细部装修可根据经济条件逐步完成;在大山区地形复杂的条件下,采用木架构有利于施工,因木柱可随地形起伏树立,不必大量平土整基;此外平面布置自由灵活,结构面积很少,易于扩建、改建或拆迁。以上均为木结构优点。存在的缺点是接榫难以密实刚固,构架容易变形倾斜。一般施工粗糙的房屋不到几年就得架撑,同时浪费木材太多。目前木材短缺,广大农村都在进行砖和石灰的生产,多兴建筑砖瓦房屋。
木构造以“排架”为组成构架的基本单元。排架由柱及枋组成。枋系水平构件,除起梁的作用外,并将柱枋串联成一体,支承于穿枋上的短柱称为瓜(又称挂或骑童),柱又与穿枋均匀地排列,构成整齐美观的山头,这成为旧有木房屋的显著特征。排架与排架之间的联系依靠枋和桁,几个排扇经用枋联系后,即构成房屋框架,一般以排扇的大小(几柱几瓜)表示房屋的规模。从三柱二瓜到六柱十瓜,柱瓜间距称为“步”,一步约60~75cm,构架的构造方法,各地略有不同,大致可归纳为三种:
①满枋满瓜:穿枋满穿排扇,全部瓜都落到最低一穿枋卜,用料纳为三种。
②满枋跑马瓜:瓜长一律,每瓜交三枋,但全部穿枋满穿排扇。
③减枋跑马瓜:瓜长相等,但穿枋不完全连续。用料较省,可按房屋空间要求或根据阁楼交通联系需要缩减穿枋。
当地木工反映:第一种形式费料,第二、三种形式不够坚固,新建的房屋中,亦多采用简单的形式。苗族的较早房屋中,有将中间排房减去中柱而在两柱之间一抬梁的做法。
人字屋架的形式在农村中早有运用,一般只用于茅草杂屋。
砖、石及土墙构造,各地大体相同,砖墙一般采用斗墙,下部砌石块或眠砖勒脚,上部一眠一斗,中填泥土或碎石,高度有10余米者,用薄线砖砌,一般为清水墙面,构图规整美观。
室内装修一般较为细致,板壁大部分采用“应壁”、“落档壁”、“两面锦”、“玛瑙牛”等形式。竹编墙壁有直编、横编及织蒿等形式。前两种又有不加粉刷和加粉泥土或牛粪的做法,图案样式很正,外观美丽,但使用较差,因此采用不多。门窗做工更为细致,成为重点装饰的对象,各种花格式样繁多,变化无穷,美不胜收。
房屋采光是一个突出的问题。过去社会秩序紊乱,土匪猖獗,为了安全,一般在外墙很少开窗。后间卧室均无窗户,室内终日一片漆黑。前房开窗虽不算小,但由于房间进深太大,窗上花格过密,加上室内被柴烟熏黑,所以光线仍感不足,在较大的房屋中,外墙亦少开窗,采光依靠天井。此外卧室面积较小,又位于靠山一面的后侧,冬季比较温暖。
木构架及材料
湘西民居建筑通常有瓦屋、茅屋、A字棚、杉木皮屋四类。
(1)瓦屋
通常2~3间至5间为一栋,三柱四瓜或三柱五瓜为进深。
开间3~3.6m,进深为5~6.6m,中柱南3.3~6.6m。每建屋先立柱,再上檩(春檩)、针橡皮、盖瓦,周转四壁有筑土墙,挟竹子壁,有装木板墙也有砖墙,视经济及当地材料而定。
(2)茅屋
多为三柱无瓜,一二间成一栋,柱上架剪刀架,架上安檩,檩上针纵横向板条,再以茅草盖之,其四周也有筑土墙,挟竹子或包谷秆为壁以蔽风雨。
(3)A字棚
贫寒之家,无钱起屋,而欲栖宿以蔽风雨,常用A字棚。此棚构造简单,不用柱,只用木料作成剪刀架,上用草木茅草盖之即成。以外形似A字,故称。目前由于经济发展,生活改善,此类屋均不住人,只用作杂屋。
(4)杉木皮屋
山区多杉木,居民以杉木皮代瓦,较经济。杉木皮质薄而轻,材宽而长,有内外两层,雨雪不易透入,经久不易腐烂,若铺设2~3层杉木皮,则可与瓦屋媲美。
木构架的基本形式
就地取材,因材致用,是民居传统建筑的最大特点。湘西山多人少,是盛产木材之地,木材易加工、扩建,因此木构架被广泛地作为房屋的骨架用作当地民居的承重结构。常用的构架有穿斗架式、人字架、抬梁式,其中以穿斗架更为普遍。
(1)穿斗架
其特点是不用横梁而用柱直接落地承屋面荷载柱与柱之间联系,为便于装板壁,则用穿枋横穿柱心,至出檐则变为挑,承托檐端。穿枋在结构上还起到构架稳定作用。穿枋多为矩形,高宽比通常为3:1左右,视架大小而定,架子越大,穿枋也越多。
关于“穿枋”,在湘西苗家有一种古老的传统,“枫树”苗语称为“堵米”,“堵”汉泽是树或木,“米”汉泽是妈或母亲,苗家称枫树为“堵米”,则汉译为“妈树”或“母亲树”。苗家以枫木做一穿,将前后柱(通常为五柱)以穿枋相连,意味枫树是掌管全寨的神树,以枫树作穿,象征一家大小,相亲相爱;五族同宗,团结一心。可见当地穿枋的使用由来已久,也是十分被看重的。
穿斗式构架,柱子多,每根柱子负担荷载相对少,柱子断面普遍较小,材料易找,故被广泛应用,为防止木柱落地受潮,碰撞损坏,柱下常设有规则或不规则的石柱础。
随房屋进深加大,架数增多,在穿斗架的处理上,不是增加落地柱,而是代之以“瓜”(也有地区称为“骑”)。“瓜”即“瓜柱”,其上承楠,其下落于穿仿,这种做法既省木料,又扩大了空间。在两个落柱之间有一瓜、二瓜乃至三瓜,瓜与瓜间约为60cm。还在于湘西气候温和,屋面不需铺设防寒隔热材料,屋面载轻,以瓜代柱,以方代梁,才有可能。
由于木材易加工,因此在结合山川、河谷地形上可灵活自如,需(高低)错就铺,该挑则挑,除充分利用了地形外,还给建筑外形带来丰富的变化,同样给建筑的扩建,加接带来很多方便(只需在交接柱上加榫连接)。
(2)人字架
外平形式,是扩大了的剪刀架,以梁木取代瓜柱,所有檩木直接架在斜木(梁)上,再由梁通过柱子落地。这类构架只在山区见到。
(3)抬梁式构架
和“官式”或汉民居一样,由柱子承梁,梁上设童柱,再由童柱承檩。这类构架通常只用在大型民居(大庸西溪坪张宅)、宗祠(永顺连洞)及城市商业建筑中,这样构架从柱础到梁枋、花架、挂落、栏杆等做法均很讲究,并有当地民族喜爱的雕花。
屋面
湘西属亚热带气候,气候温和,因此对屋面在抗寒隔热上无严格要求,一般只在檩上钉椽,在椽上铺瓦。这种做法既经济又有利于烟雾排除,在一些盛产木材之地,也有椽上铺木板,其上钉以树皮代瓦,更具地方特色。
民居中这类屋面做法,由于步架间距相等,在选料上容易,易于标准化,方便施工,同时也符合建筑形制。
屋脊通常平正,无明显升起,但有的地区由于匠人爿惯在近山稍有升起,每间升7~10cm,以五开间为例,端部升起约20~26cm,折合为脊长的1.5%~2%。
出檐及其装饰
出檐是造型的需要,更主要是功能上的需要。由于湘西民居多数为木构架,木板墙、土墙等,为遮风雨,令雨水远离墙脚以保护木构及房基,也由于夏季气温高,为减少阳光的直射以改善室内环境,还由于阴雨天多,为方便人们交通、活动,当然在建筑外观上更为协调环境,使建筑形体丰富、轻巧,所以出檐一般均较大,出檐宽为檐柱高的1/3左右。
出檐方法,除少数公共或纪念性建筑(亭子、戏台、牌坊)采用了斗拱出挑外,其余都采用挑出檐,出挑的种类有:单挑出檐、双挑出檐。
(1)单挑出檐
单挑出檐又可分为硬挑和软挑、撑拱、吊墩四种。
硬挑:出挑的挑枋是由一根穿枋穿过前后柱心,然后伸出来的挑承挑檐墩,这类挑通常用于进深不大的建筑中。挑枋厚度一般为12cm。
软挑:挑枋只穿过一根檐柱或廊柱柱心,前端头部承挑檐檩,后尾则压以梁枋,这种挑的作用与斗拱中的“华”的作用相似。软挑常用于进深较大的建筑。
撑拱(斜撑):常用于屋角,在角柱上用斜枋支承挑枋,使挑枋、撑拱成三角形。其功能可防角檐下沉,为美观起见,在撑拱上常雕刻动物或植物花纹。有的地方即使不进行雕刻,也找一曲形材料来作撑拱,以显示构件本身的造型美。
吊墩:在挑头的头上,用吊柱下垂,柱下端头部雕刻花草,做法华丽美观。
(2)双挑出檐
“双挑”也即二层挑枋,是直接由穿枋出挑,其上挑为一步架,下挑为两步架,用来承托挑檐或挑柱。在民居中最常用的双挑,是直接由穿枋出挑,其上通常为硬挑,即前后柱穿过柱心出挑,其下为软挑,在城镇常在双挑上作装饰,以显示房主的经济地位和文化层次。其做法有:
双挑吊墩:在挑头上片{吊柱吊下来,也有用挑头支住承吊柱,挑柱头延伸到挑的下面,并刻成花朵等垂柱头形式,由街头望去,绮丽之至,再配以整洁而素雅的砖墙,灵巧如飞的层层重叠的马头墙,使建筑醒目而丰富多彩。
双挑坐墩:吊柱不吊下来,而是坐立在下挑的挑头上。坐墩的形式各不相同,有鼓形、莲花形,甚至有象鼻等动物形象,给人以纤秀、亲切感。
(3)外檐装饰
由于出檐通常较大,古建筑外檐部分都进行了装饰,在民间由于檐通常不高过4m,一般只在挑檐和檐柱出挑梁下钉斜的木板。在城镇,由于檐高在6.66m,因此做法上较讲究,有卷棚、花格窗、卷棚加栏杆。
吊脚楼
吊脚楼的平面布局和功能是一种从属、辅助的联系,但在造型图上给人从视角上却又构造了整个建筑的丰体,因此人们常以纤巧、秀丽、富于变化的吊脚楼作为湘西传统民居建筑的代名词。所谓“吊脚楼”,顾名思义,这是一种离地架空周围不落地的建筑。这固然是人类祖先为防蛇、虫、兽类的袭击和防潮湿而长期积累并总结的一种形式,但当今看也不失为高山、河川复杂地形的一种较理想的民居形式。
据土家族老人介绍:土家族祖先原聚居酉水河边的岩石洞中或森林中的大树上,随人类活动发展,洞穴树巢已太小,便有由洞穴及树上架搭外部有遮盖的活动用房,以树权搭架,以茅草盖顶的民居,土家人称“茅叉犀”,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成为吊脚楼(这种洞穴在永顺、王村猛洞河尚有遗迹)。时至今日,吊脚楼与正房仍是一个从属、辅助的关系。根据当地传统“客不欺主”的原则,吊脚楼的高度比正房低,通常吊脚楼的中柱与正房前全柱同高(也有个别例外,但这类吊脚楼均属扩建,而不是一次建成的)。
吊脚楼的构架,通常为三柱四瓜,三柱六瓜、三柱二瓜,檐柱外为挑廊,结合出檐做成吊柱,吊柱头做垂花雌刻,十分秀丽。
在吊柱面设栏杆,由于吊脚楼原为主人女儿的绣房,是女孩子户外活动场所,栏杆花纹种类多而纤秀,吊脚楼下则多为杂房。
翼角:吊脚楼的屋面常用歇山顶,屋角有起翘或不起翘,视经济条件、地区及工匠习惯而定。翼角平面比正出檐大15~21cm,相当于2/3椽径。其翘角高度,按方5斜7原理斜出。为使翼角完整、美观,在翼角屋面起翘点开始通常还做俸檐(相当于衬檐)。翼角顶端通常设置了当地民族喜爱的动物形象。
吊脚楼的挑廊是作为房主交通和妇女绣花活动之地,挑的方式正方向为吊柱,转角加斜挑、斜撑,类似撑拱。
墙体
民居主体都是木构架,相当于框架,因此所有墙体仅作为围护和隔断。
(1)内墙
土家族常以木板做隔断,自地而至楼板底,楼板分板楼(在卧室以上)与条楼(在火坑以上)两种。楼面以上一般不住人,所以也不做隔断。苗家一般均不隔断,即少数有隔断也做成折装式,因此有“苗家无间壁,翁姊子妇、兄弟妯娌群处无避”之说,只是因为苗家户户都有高大的帐子,成不透光的黑色,帐门随时关闭,无沦翁姊子妇,兄弟妯娌均须回避。
(2)外墙
①木板墙 在柱与穿枋形成的框之间镶板,板的方向有横向或竖向两种,木板不刷色漆,只刷桐油保护木板,而且保留了木质古朴的本色。
②土坯(砖)墙 由于未经烧结,七砖强度低,抗弯性能差,因此一般侧砌。这类土墙有整个墙面的,也有只起一定高度其上用木或用竹或用草做围护体的,为保护土砖,一般在砖外刷石灰浆。
③竹、草编织墙 这类墙面部先编后挂,固定在穿枋上,其外抹泥。
④垒石墙 用片石、块石、卵石垒砌而成不规则墙体。在用卵石垒砌时,门、窗洞口,往往选用规则片石镶边,以作门、窗框、这类墙体,尤其是卵石墙体,色彩丰富而协调,给人古朴、纯真之感。
⑤砖墙 由于主架为木构造,为防火的需要,在砌砖墙的同时均做成封火墙,其高出屋面部分做成马鞍形或阶梯的马头墙,外轮廓丰富而挺拔,造型纤秀而大方,有强烈的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