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古村镇古民居
本站首页古村古镇图片集锦影音之窗趣闻轶事历史遗存传统建筑研究评论民俗文化动态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评论
湘西传统民居的建筑技术



  概述

  山区建筑材料丰富,尤以木材为最。木材种类颇多,过去建房多用硬木,现在则喜用椿木,杉木次之,松木少用。主要用于房屋构架及门窗装修,由于取材方便,所用料尺码甚为富余。竹材名目繁多,有楠竹、苦竹、水竹等名称,系根据长短、粗细、厚薄划分。竹壁薄不能承重,用于间壁,部分用以代替阁楼楼板,其他竹材均作织壁用。此外包谷、麦秆、茅草、稻草等多用于简易建筑。砖石材料应用不广,主要是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仅县城镇中生产烧砖。砖一般用于较好的外墙,仅作围护结构,石材使用亦非普遍,使用情况各地不同,在凤凰一带使用较多,用作外墙或围墙。土筑墙由于当地土质多风化岩砂,黏性不足,因此土墙除大庸一带采用较多外,其他地区均少采用,一般用于杂屋。

  建筑构造,就其所用材料与构造方法而言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①木构造:帖式木屋架、板壁和瓦顶:整个地区应用最为普遍,且用于各种类型的房屋,因此成为湘西的基本构造方法。

  ②砖木构造:基本上仍是木架构造,仅房屋外围砌筑灌斗砖墙,多用于大型房屋,砌造斗墙技术以吉首为优。

  ③竹木构造:仍以木构为主,竹材仅用作隔墙及阁楼铺面,中下房屋常采用。

  ④土木构造:简易木构造上盖草顶,四面围以筑土墙。在大庸一带采用,多用于杂屋。

  ⑤石木构造:大部分仍以木构架为主,石料作围护外墙或在砖墙中部加砌石材。

  虽有多种名目,其实都不外乎木构架搭配一些其他材料组合而成。木构造之所以在湘西广泛流传,首先是林木资源丰富,因此采用木材比起烧砖采石,在技术经济方面均较便利,修建时自己只需在少数木工指导下,可亲自动手搭架子,细部装修可根据经济条件逐步完成;在大山区地形复杂的条件下,采用木架构有利于施工,因木柱可随地形起伏树立,不必大量平土整基;此外平面布置自由灵活,结构面积很少,易于扩建、改建或拆迁。以上均为木结构优点。存在的缺点是接榫难以密实刚固,构架容易变形倾斜。一般施工粗糙的房屋不到几年就得架撑,同时浪费木材太多。目前木材短缺,广大农村都在进行砖和石灰的生产,多兴建筑砖瓦房屋。

  木构造以“排架”为组成构架的基本单元。排架由柱及枋组成。枋系水平构件,除起梁的作用外,并将柱枋串联成一体,支承于穿枋上的短柱称为瓜(又称挂或骑童),柱又与穿枋均匀地排列,构成整齐美观的山头,这成为旧有木房屋的显著特征。排架与排架之间的联系依靠枋和桁,几个排扇经用枋联系后,即构成房屋框架,一般以排扇的大小(几柱几瓜)表示房屋的规模。从三柱二瓜到六柱十瓜,柱瓜间距称为“步”,一步约6075cm,构架的构造方法,各地略有不同,大致可归纳为三种:

  ①满枋满瓜:穿枋满穿排扇,全部瓜都落到最低一穿枋卜,用料纳为三种。

  ②满枋跑马瓜:瓜长一律,每瓜交三枋,但全部穿枋满穿排扇。

  ③减枋跑马瓜:瓜长相等,但穿枋不完全连续。用料较省,可按房屋空间要求或根据阁楼交通联系需要缩减穿枋。

  当地木工反映:第一种形式费料,第二、三种形式不够坚固,新建的房屋中,亦多采用简单的形式。苗族的较早房屋中,有将中间排房减去中柱而在两柱之间一抬梁的做法。

  人字屋架的形式在农村中早有运用,一般只用于茅草杂屋。

  砖、石及土墙构造,各地大体相同,砖墙一般采用斗墙,下部砌石块或眠砖勒脚,上部一眠一斗,中填泥土或碎石,高度有10余米者,用薄线砖砌,一般为清水墙面,构图规整美观。

  室内装修一般较为细致,板壁大部分采用“应壁”、“落档壁”、“两面锦”、“玛瑙牛”等形式。竹编墙壁有直编、横编及织蒿等形式。前两种又有不加粉刷和加粉泥土或牛粪的做法,图案样式很正,外观美丽,但使用较差,因此采用不多。门窗做工更为细致,成为重点装饰的对象,各种花格式样繁多,变化无穷,美不胜收。

  房屋采光是一个突出的问题。过去社会秩序紊乱,土匪猖獗,为了安全,一般在外墙很少开窗。后间卧室均无窗户,室内终日一片漆黑。前房开窗虽不算小,但由于房间进深太大,窗上花格过密,加上室内被柴烟熏黑,所以光线仍感不足,在较大的房屋中,外墙亦少开窗,采光依靠天井。此外卧室面积较小,又位于靠山一面的后侧,冬季比较温暖。

  木构架及材料

  湘西民居建筑通常有瓦屋、茅屋、A字棚、杉木皮屋四类。

   1)瓦屋

  通常23间至5间为一栋,三柱四瓜或三柱五瓜为进深。

  开间33.6m,进深为56.6m,中柱南3.36.6m。每建屋先立柱,再上檩(春檩)、针橡皮、盖瓦,周转四壁有筑土墙,挟竹子壁,有装木板墙也有砖墙,视经济及当地材料而定。

  2)茅屋

  多为三柱无瓜,一二间成一栋,柱上架剪刀架,架上安檩,檩上针纵横向板条,再以茅草盖之,其四周也有筑土墙,挟竹子或包谷秆为壁以蔽风雨。

  3A字棚

  贫寒之家,无钱起屋,而欲栖宿以蔽风雨,常用A字棚。此棚构造简单,不用柱,只用木料作成剪刀架,上用草木茅草盖之即成。以外形似A字,故称。目前由于经济发展,生活改善,此类屋均不住人,只用作杂屋。

  4)杉木皮屋

  山区多杉木,居民以杉木皮代瓦,较经济。杉木皮质薄而轻,材宽而长,有内外两层,雨雪不易透入,经久不易腐烂,若铺设23层杉木皮,则可与瓦屋媲美。

  木构架的基本形式

  就地取材,因材致用,是民居传统建筑的最大特点。湘西山多人少,是盛产木材之地,木材易加工、扩建,因此木构架被广泛地作为房屋的骨架用作当地民居的承重结构。常用的构架有穿斗架式、人字架、抬梁式,其中以穿斗架更为普遍。

  1)穿斗架

  其特点是不用横梁而用柱直接落地承屋面荷载柱与柱之间联系,为便于装板壁,则用穿枋横穿柱心,至出檐则变为挑,承托檐端。穿枋在结构上还起到构架稳定作用。穿枋多为矩形,高宽比通常为31左右,视架大小而定,架子越大,穿枋也越多。

  关于“穿枋”,在湘西苗家有一种古老的传统,“枫树”苗语称为“堵米”,“堵”汉泽是树或木,“米”汉泽是妈或母亲,苗家称枫树为“堵米”,则汉译为“妈树”或“母亲树”。苗家以枫木做一穿,将前后柱(通常为五柱)以穿枋相连,意味枫树是掌管全寨的神树,以枫树作穿,象征一家大小,相亲相爱;五族同宗,团结一心。可见当地穿枋的使用由来已久,也是十分被看重的。

  穿斗式构架,柱子多,每根柱子负担荷载相对少,柱子断面普遍较小,材料易找,故被广泛应用,为防止木柱落地受潮,碰撞损坏,柱下常设有规则或不规则的石柱础。

  随房屋进深加大,架数增多,在穿斗架的处理上,不是增加落地柱,而是代之以“瓜”(也有地区称为“骑”)。“瓜”即“瓜柱”,其上承楠,其下落于穿仿,这种做法既省木料,又扩大了空间。在两个落柱之间有一瓜、二瓜乃至三瓜,瓜与瓜间约为60cm。还在于湘西气候温和,屋面不需铺设防寒隔热材料,屋面载轻,以瓜代柱,以方代梁,才有可能。

  由于木材易加工,因此在结合山川、河谷地形上可灵活自如,需(高低)错就铺,该挑则挑,除充分利用了地形外,还给建筑外形带来丰富的变化,同样给建筑的扩建,加接带来很多方便(只需在交接柱上加榫连接)。

  2)人字架

  外平形式,是扩大了的剪刀架,以梁木取代瓜柱,所有檩木直接架在斜木(梁)上,再由梁通过柱子落地。这类构架只在山区见到。

  3)抬梁式构架

  和“官式”或汉民居一样,由柱子承梁,梁上设童柱,再由童柱承檩。这类构架通常只用在大型民居(大庸西溪坪张宅)、宗祠(永顺连洞)及城市商业建筑中,这样构架从柱础到梁枋、花架、挂落、栏杆等做法均很讲究,并有当地民族喜爱的雕花。

  屋面

  湘西属亚热带气候,气候温和,因此对屋面在抗寒隔热上无严格要求,一般只在檩上钉椽,在椽上铺瓦。这种做法既经济又有利于烟雾排除,在一些盛产木材之地,也有椽上铺木板,其上钉以树皮代瓦,更具地方特色。

  民居中这类屋面做法,由于步架间距相等,在选料上容易,易于标准化,方便施工,同时也符合建筑形制。

  屋脊通常平正,无明显升起,但有的地区由于匠人爿惯在近山稍有升起,每间升710cm,以五开间为例,端部升起约2026cm,折合为脊长的1.5%~2%。

  出檐及其装饰

  出檐是造型的需要,更主要是功能上的需要。由于湘西民居多数为木构架,木板墙、土墙等,为遮风雨,令雨水远离墙脚以保护木构及房基,也由于夏季气温高,为减少阳光的直射以改善室内环境,还由于阴雨天多,为方便人们交通、活动,当然在建筑外观上更为协调环境,使建筑形体丰富、轻巧,所以出檐一般均较大,出檐宽为檐柱高的13左右。

  出檐方法,除少数公共或纪念性建筑(亭子、戏台、牌坊)采用了斗拱出挑外,其余都采用挑出檐,出挑的种类有:单挑出檐、双挑出檐。

  1)单挑出檐

  单挑出檐又可分为硬挑和软挑、撑拱、吊墩四种。

  硬挑:出挑的挑枋是由一根穿枋穿过前后柱心,然后伸出来的挑承挑檐墩,这类挑通常用于进深不大的建筑中。挑枋厚度一般为12cm

  软挑:挑枋只穿过一根檐柱或廊柱柱心,前端头部承挑檐檩,后尾则压以梁枋,这种挑的作用与斗拱中的“华”的作用相似。软挑常用于进深较大的建筑。

  撑拱(斜撑):常用于屋角,在角柱上用斜枋支承挑枋,使挑枋、撑拱成三角形。其功能可防角檐下沉,为美观起见,在撑拱上常雕刻动物或植物花纹。有的地方即使不进行雕刻,也找一曲形材料来作撑拱,以显示构件本身的造型美。

  吊墩:在挑头的头上,用吊柱下垂,柱下端头部雕刻花草,做法华丽美观。

  2)双挑出檐

  “双挑”也即二层挑枋,是直接由穿枋出挑,其上挑为一步架,下挑为两步架,用来承托挑檐或挑柱。在民居中最常用的双挑,是直接由穿枋出挑,其上通常为硬挑,即前后柱穿过柱心出挑,其下为软挑,在城镇常在双挑上作装饰,以显示房主的经济地位和文化层次。其做法有:

  双挑吊墩:在挑头上片{吊柱吊下来,也有用挑头支住承吊柱,挑柱头延伸到挑的下面,并刻成花朵等垂柱头形式,由街头望去,绮丽之至,再配以整洁而素雅的砖墙,灵巧如飞的层层重叠的马头墙,使建筑醒目而丰富多彩。

  双挑坐墩:吊柱不吊下来,而是坐立在下挑的挑头上。坐墩的形式各不相同,有鼓形、莲花形,甚至有象鼻等动物形象,给人以纤秀、亲切感。

  3)外檐装饰

  由于出檐通常较大,古建筑外檐部分都进行了装饰,在民间由于檐通常不高过4m,一般只在挑檐和檐柱出挑梁下钉斜的木板。在城镇,由于檐高在6.66m,因此做法上较讲究,有卷棚、花格窗、卷棚加栏杆。

  吊脚楼

  吊脚楼的平面布局和功能是一种从属、辅助的联系,但在造型图上给人从视角上却又构造了整个建筑的丰体,因此人们常以纤巧、秀丽、富于变化的吊脚楼作为湘西传统民居建筑的代名词。所谓“吊脚楼”,顾名思义,这是一种离地架空周围不落地的建筑。这固然是人类祖先为防蛇、虫、兽类的袭击和防潮湿而长期积累并总结的一种形式,但当今看也不失为高山、河川复杂地形的一种较理想的民居形式。

  据土家族老人介绍:土家族祖先原聚居酉水河边的岩石洞中或森林中的大树上,随人类活动发展,洞穴树巢已太小,便有由洞穴及树上架搭外部有遮盖的活动用房,以树权搭架,以茅草盖顶的民居,土家人称“茅叉犀”,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成为吊脚楼(这种洞穴在永顺、王村猛洞河尚有遗迹)。时至今日,吊脚楼与正房仍是一个从属、辅助的关系。根据当地传统“客不欺主”的原则,吊脚楼的高度比正房低,通常吊脚楼的中柱与正房前全柱同高(也有个别例外,但这类吊脚楼均属扩建,而不是一次建成的)。

  吊脚楼的构架,通常为三柱四瓜,三柱六瓜、三柱二瓜,檐柱外为挑廊,结合出檐做成吊柱,吊柱头做垂花雌刻,十分秀丽。

  在吊柱面设栏杆,由于吊脚楼原为主人女儿的绣房,是女孩子户外活动场所,栏杆花纹种类多而纤秀,吊脚楼下则多为杂房。

  翼角:吊脚楼的屋面常用歇山顶,屋角有起翘或不起翘,视经济条件、地区及工匠习惯而定。翼角平面比正出檐大1521cm,相当于23椽径。其翘角高度,按方57原理斜出。为使翼角完整、美观,在翼角屋面起翘点开始通常还做俸檐(相当于衬檐)。翼角顶端通常设置了当地民族喜爱的动物形象。

  吊脚楼的挑廊是作为房主交通和妇女绣花活动之地,挑的方式正方向为吊柱,转角加斜挑、斜撑,类似撑拱。

  墙体

  民居主体都是木构架,相当于框架,因此所有墙体仅作为围护和隔断。

  1)内墙

  土家族常以木板做隔断,自地而至楼板底,楼板分板楼(在卧室以上)与条楼(在火坑以上)两种。楼面以上一般不住人,所以也不做隔断。苗家一般均不隔断,即少数有隔断也做成折装式,因此有“苗家无间壁,翁姊子妇、兄弟妯娌群处无避”之说,只是因为苗家户户都有高大的帐子,成不透光的黑色,帐门随时关闭,无沦翁姊子妇,兄弟妯娌均须回避。

  2)外墙

  ①木板墙 在柱与穿枋形成的框之间镶板,板的方向有横向或竖向两种,木板不刷色漆,只刷桐油保护木板,而且保留了木质古朴的本色。

  ②土坯(砖)墙 由于未经烧结,七砖强度低,抗弯性能差,因此一般侧砌。这类土墙有整个墙面的,也有只起一定高度其上用木或用竹或用草做围护体的,为保护土砖,一般在砖外刷石灰浆。

  ③竹、草编织墙 这类墙面部先编后挂,固定在穿枋上,其外抹泥。

  ④垒石墙 用片石、块石、卵石垒砌而成不规则墙体。在用卵石垒砌时,门、窗洞口,往往选用规则片石镶边,以作门、窗框、这类墙体,尤其是卵石墙体,色彩丰富而协调,给人古朴、纯真之感。

  ⑤砖墙 由于主架为木构造,为防火的需要,在砌砖墙的同时均做成封火墙,其高出屋面部分做成马鞍形或阶梯的马头墙,外轮廓丰富而挺拔,造型纤秀而大方,有强烈的地方特色。

来源:《湖南传统民居》
时间:2013-11-22
湖南图书馆 版权所有 201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