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古村镇古民居
本站首页古村古镇图片集锦影音之窗趣闻轶事历史遗存传统建筑研究评论民俗文化动态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评论
湘西传统民居的平面组成及布局类型



  概述

  湘西传统民居最普通的件房为三开间的一字形建筑,每户独占一栋,经济条件差的住户亦往往先搭成三间架子,以后逐步装板完成。一开间或两开间的房屋,只有在经济非常困难下才不得已采取,大都用茅草盖成。五开间及七开间屋为数不多,四开间及六开间的建筑则更少,因其不适于堂屋居中的对称布置。

  在一字形房屋的一端或两端接建厢楼,构成“L”形“冂”形平面,再加上围墙和朝门,组成一个完整的院子,成为农村中等以上住宅的典型。更大的组合有口字形四合水(又称一颗印)房屋,以及由四合水与过亭相接而成所谓“三进二亭”、“四进三亭”、“五进四亭”等形式。此类建筑的外围均包有封火砖墙,墙头加上艺术处理,整个房屋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

  三开间房屋大体分作住房、堂屋、厨房使用。住房在左,厨房在右,几乎为苗族布置住宅的常规,一般都因袭传统不变,仅偶见住房作出相反的布置。堂屋左右两边均作住房者,土家族采用颇多。土家族住宅每一开间用板壁分隔。苗族则不然,各开间大都连成一片,以满足在室内举行苗族所特有的如“吃牛”“接龙”等群众性活动。现在苗族也逐渐采用汉族形式,住房前后大部分隔成两间;土家族房屋前后间尺寸相差不大,使用上亦无定规。苗族则用后间作卧室,深度有时仅两三“步”间距。前间一般不作卧室,仅作起居之处,内设火坑,位置总在中柱轴线上。

  苗族较老的房屋,堂屋缩进一至两“步”,在大门外形成凹廊,作为“吃牛”活动时祭鬼摆酒的场所。房屋较矮小,出檐较短,逐步提高,出檐亦随之深远,形成一条宽阔的檐廊。堂屋大门由两扇改至四扇乃至六扇,使堂屋几乎与檐廊相连成一片。室内除堂屋外,大都满铺阁楼,以作贮藏之所。苗族房屋阁楼仅铺设前后几“步”,中央留空,室内火坑烧火,较能保证安全。较好的房屋中,阁楼旁边加设搁杆,愈觉美观适用。

  房屋左右建厢房的布置,一般并不对称,厢房与正房相接成直交或斜交,依地势而定。此类出厢多利用地形建成两层楼房,歇山翘角屋顶,加上花窗栏杆,成为整座建筑物的突出部分,但其高度不得超过正屋,否则认为有“奴欺主”的不祥之兆。厢楼有所谓“走马楼”与“转角楼”之别,前者三面围以走廊,后者仅两厢配置走廊。厢楼在苗族中普遍采用,据说是供节日或迷信活动时作看台之用。楼上房间多布置客室,楼下则布置谷食柴房或猪牛栏。为了牲畜的安全及便利饲料的供给,粪便的处理,牲畜栏与厨房、厕所相连,因此住宅卫生条件很差,现在逐步改善中。苗族使用的家具均比较小,以免多占主要房间的空间。

  湘西传统民居的平面组合

  1)平面布局的核心:堂屋与火塘

  在湘西地区,一般平民住宅,包括土家族、苗族乃至其他少数民族的住宅,都以堂屋为中心组织室内外空间,即使汉族大型宅院也是由一系列的厅堂构成轴心,进行院落空间组合的。因此,堂屋是民居平面布局的核心,而使堂屋成为平面布局核心的内在原因是民族信仰和宗教崇拜。

  椎中祭祖,求神还愿是苗族的习俗,村寨中有祭祀的场所,家中有敬奉祖先和神明的位置,居于堂屋后部中。土家族的堂屋也在后部设祖坛,位置与苗族无异。居室的其他功能则围绕堂屋展开。湘西地区的少数民族住宅,其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往往是合一的。堂屋既为人用,也为神居,既是家庭劳作、休息、婚丧嫁娶、筵宴宾客的场所,又是人神相通,与祖宗对话的空间媒介。复合多用的功能是堂屋的主要特征。

  与堂屋联系最密切的是火塘间。各地少数民族都在居室内设有火塘,如四川羌族的火塘置于堂屋正中,湘西土家族、苗族的火塘则偏于一侧。这些火塘同源于原始人的灶坑,煮烤食物,御寒取暖以及防卫照明是它的原始功能,人们从对火塘的物的感情进而上升为对神圣的崇拜,踏越火塘是禁忌,围绕火塘有尊卑次序,常年烟火不断并不完全是为了生活的需要。湘西苗族住宅,一般均有独立的厨房,火塘仍然弃而不舍,人们仍围绕它休息谈天,进餐待客。火塘间是居住活动的主要空间,对家人有很大的精神凝聚力。此外,火塘上常从屋梁上吊下炕架,供烧烘腊肉、烘干湿物、孵化蚕卵等用。因此,火塘是家庭生活的中心,火塘居左或居右又与特定的民族文化相关联。

  “三柱六骑”的土家族住宅,三开间中间为堂屋,作祭祖先、迎宾客及办理婚丧之用,左右两间为“人间”,即住人之意。“人间”又以中柱为界分为前后两小间,父母居左面“人间”后小间,前而小间作厨房,设火塘,晚辈居有边“人间”。土家族以左为上(重左)是母系氏族社会的遗俗,至今仍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如中老年人喜穿的左襟袄等)。苗族的火塘间和父亲卧室在左在右都有。相传苗族部落九黎、三苗居于中原,由于部落战争被迫迁至洞庭湖、鄱阳湖一带繁衍生息,后又因故往西迁徙至湘西一带,因此,东方是他们的恋慕之地,这在葬俗及其他习俗中部有反映,火塘的位置也常设于屋之东侧。

  2)独具个性的空间形态——吊脚楼

  据史料记载:苗族初迁湘西,多居山洞,结草为庐,以蔽风雨,事起而建岩墙木屋,耸以吊楼。可见,苗族的吊脚楼,早自苗族初迁湘西时就已建造。另据传,湘西土家族沿酉水一带居于洞穴,后在峭壁上建屋,屋的一部分便往外悬挑,以争取面积,形成了今天的吊脚楼。这说明吊脚楼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与地形有密切的关系。时至今日,吊脚楼仍是当地人民理想的居住形式,不仅沿河建吊脚楼,靠坡建吊脚楼,常见地势较平坦的地方也建,有些吊脚楼甚至与正房并无高差。吊脚楼已不仅限于在坡地建,其用途亦不是出于争取面积,出挑的外廊常很狭窄(净空70100cm),廊上休息、观赏成为空间的主要内容。足见一种既定形式已在人们心目中成为追求的目标,发生功能和空间意义的转化,吊脚楼四面不加围护,空敞不用,更能说明这一点。

  临水建楼是湘西民居的特色之一。湘西沱江、酉水、猛洞河等主要河流沿岸均建有吊脚楼,面向河流,房屋设廊出挑,两岸遥相呼应。对于水,当地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特殊的理解,迂徙和交通运输依靠河流的指向性和水负载能力,灌溉及日常生活均离不开水。除了水的实际用途,水还有另外的精神意义,水是龙的住所,水是财源,这就是当地人对水的特殊理解,即使异常封闭内向的房屋,临水也要开窗设廊,吊脚楼临水而建也就不足为奇了。亲水性是吊脚楼的特征之一。

  在无水或远水之地,吊脚楼则敞向空间开阔之处,寻求良好的视野和景观,临水建楼也为同样的目的所使,一般吊脚楼常为闺房,廊上为姑娘刺绣之所在,从心理意义上讲,丰富的视野,开阔的水面,可陶冶情操,诱发灵性,苗族、土家族姑娘出色的刺绣艺术品似乎也与其所处的空间环境有着一定的联系。

  湘西传统民居的布局特点

  1)体态自由、秩序明确

  湘西地区山峦起伏,河流纵横,地形地势呈现出三维的空间特性,基于这种特性,房屋多沿等高线排列,依山脉、河流的趋势和指向,而不强求坐北朝南,整体布局和单体形态均表现出不规则的自由倾向和多方位的空间特征。除了自然的地形地势之外,路径街巷和邻舍是构成自由多变的空间体态的主要原因之一。

  房间可以不方,院落可以不整,也不恪守常规的结构逻辑,使其空间体态体现一种洒洒落落、随心所欲、粗放浪漫的情调,在内部空间上,也能体现出复合多种功能于一、随意安排的散漫迹象,开间房屋仅卧室加以围隔,其余各部分融于一大而敞的空间之中,空间使用灵活自由。

  空间体态的灵活自由,是由于居住空间各部分的形态、大小、方向和位置的变化而带来的,但并未因此而失去其整体空间的基本组织关系,使其从不规则和变化之中表现出较为明确的秩序来。

  小型住宅以堂屋、火塘为空间组织和生活起居的轴心,大型住宅则以一系列厅堂为轴,联系各部分空间,建立居宅空间的秩序。小兴寨某宅,以堂屋为轴心,堂屋前为院坝,后为厨房、贮存室,右为火塘间,火塘间又为空间联系的次中心,前设楼梯至二层吊脚楼,后至主人卧室,空间具有主次之秩序,这种秩序感还体现在空间的序列上,从大门进院坝,从院坝进堂屋,从堂屋进火塘间,后至其他部分。即使堂屋与其他空间复合为一大空间,也常利用地面高差区分不同功能的空间。

  稍大一些的住宅,以天井、回廊、楼梯为一体,合理组织室内外空间,成为空间前后、左右和上下联系的中枢,沟通门厅、敞厅、上下楼层。如乾州沿街某宅,以一天井为中心,天井前为门道,后为敞厅,侧为敞门棚,敞厅一边设楼梯达二层,敞棚一隔设楼梯抵地下牛栏和茅厕,二层回廊环绕,天井覆亭顶遮阳避雨,一个天井前后上下交通联系,空间浑然一体,充分发挥了天井的中心作用。

  大型住宅,如大庸等地的住宅,由于为汉族所有,表现出封建宗法的理性秩序,与其他地区的汉家大宅并无二致。而湘西苗族、土家族的住宅,虽有秩序,但缺乏理性成分。顺应自然,富于变化,在自由的格局中求得秩序是湘西民居布局的主要特征之一。

  2)顺应自然、巧于取舍

  利用地形高差组织居住空间:三拱桥乡某宅,位于路旁,隔路为稻田,路与宅基高差约1.5m,厢房楼层仅与地面高约60cm,从院中可见半地下层的牛棚,喂牛则在院中地坪上。由于高差,牛进不得院中,临街另有牵牛和清理牛棚的出入口。楼上则为住房,设有外廊,空间平和近人。乾州上河街某宅、三村某宅皆为巧妙用地形高差组织空间的例子。

  争取更多的可用面积:由于地形和邻里的关系,地形平而形状常为不规则,为争取居住空间,房屋则随地蜿蜒曲折,寸土必争。如沧水某宅,宅之左侧完全依水池洪沟趋势而建。在集镇或城镇中,不管地形如何不规则,宅院也完全依街巷和邻里所限定的地形而建,以尽量争取使用面积。

  舍与让:以上两种情况主要是取与借,而且是在保证主要房间基本完整的情况下,尽量争取。舍与让则是为环境所迫而作出的割舍和返角供街巷通道用,内部则为不规则形。亩斗寨某宅,因其后部为邻舍,房屋一角被斜切掉一块,诸如此类在湘西民居中还有很多,由于受地形限制而促使内部空间不规则的情况比比皆是。

  顺应自然,充分利用地形条件不仅使内部空间富于变化,也造成住宅的外部体型错落,是形成居住整体空间复杂多变的主要机制。

  3)开合有度,出私分明

  ①空间的转折,层次和私密性 运用空间转折增加层次和增加私密性是湘西传统民居特征之一。以沧水龙宅为例,此宅院门设于一侧,从街上进大门,迎面是一吊脚楼作为阻隔,转而进入堂屋,迎面为祖龛,左转为一火塘,与堂屋相通,面壁再转上吊脚楼为居室,右转为父母卧室。处于每一个层次的空间进入另一空间都需转折,空间从外到内,由大变小,明暗分明,而每一层次的变化都有空间的实体作阻隔或照应,私密性的梯度从大门开始依次为院—堂屋—火塘间—卧室,逐渐增强。

  ②室内外空间的分与合 空间的分合与民族习惯、生活方式和地域气候乃至社会秩序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湘西民居的堂屋,常在正面完全开门,使堂屋与室外空间完全融通,有利通风采光。但房屋开窗却很小,一般是一米见方,至于卧室则一般不开窗,面积狭小、黑暗,有条件的仅在卧室顶部覆亮瓦形成很小的采光天井。尤其是苗族,对光线的需求并不高,室内空间较为幽暗,堂屋异常开敞,卧室极为封闭,家庭内部出私界线分明。湘西民居的封闭性有时表现出反气候的特征,如山江、古信一带民居外墙用土坯石块封严,出檐也很小,给人以厚重之感,这是出于防火防盗的需要,防火是经常性的需要。

  湘西传统民居平面类型

  1)构成元素

  ①间(开间) “间”是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组合的基本元素,它由结构框架而限定,是房屋结构体系和建造技术的一个模式。常言的“三开间”、“五开间”是指房屋的结构规模,而不是确切的空间概念。湘西民居的“间”,面阔一般是34m,大的到5m,进深36m不等。进深大小以“柱”、“挂”(挂同“骑”,设于柱间,以“穿”支撑,供架梁、檩用)作为衡量尺度,如“三柱六骑”、“五柱八挂”、“七柱十二挂”等。“五柱八挂四品排房”即进深为五柱八挂四个开间的房屋。苗族居住地区,如吉首、凤凰等地房屋进深多为“五柱八挂”,土家族居住地区,如永顺、保靖等地进深多为“三柱六骑”,各民族混居地区二者间或有之。开间多少则视具体情况而定,三到五开间都有。同时,各民族居住地区建造房屋并不严格拘于“三柱八挂”或“三柱六骑”的定式。

  从湘西各地对“间”的面阔、进深的称渭来看,“间”也是一种结构概念,因为“间”的结构框架只有加上围护件或进行分隔或叠加之后才具有空间和功能上的特定意义,一个规整的“间”可以是一个独立的空间和功能单位,而特定的空间和功能又可以由“间”的分隔或叠加来实现。因此,“间”是一个基本的结构单元。同一个结构单元,由于围护、分割的方式的不同,可以变异出诸多的空间单元,以满足居住的各功能和要求。表示一个基本单元的空间分隔,前部分为生活起居空间,后部分为卧室,是苗族民居中典型的分隔方式。

  ②亭、廊、楼梯 亭、廊和楼梯是空间联系过渡的构件。这里的亭并非指设于公园中供人休息观赏之用的亭,而是指和居住生活密切相关的、位于院落或天井之中的亭。立于院落中的亭,常结构独立,四周不加围隔,亭顶高出四面屋宇,既遮阳蔽荫,又无碍通风和采光,空间高敞畅怏;天井中的亭,一般是利用房屋的柱子,加一亭顶,使天井空间更加封闭,采光不足则在顶上覆以亮瓦。亭除了具体院中的功能以外,还是居住者生活起居和家庭劳作的所在。

  廊在民居中应用甚广,主要有以下儿种:

  内回廊:设于院落或天井四周,供前后或四周房屋水平联系,遮阳避雨及休息之用,结构上与房屋一体,或挑或凹,局部独立设置凹廊设于入口处堂屋之外,是湘西民居中较普遍的门廊形式。

  外挑廊:内回廊具有向院落和天井中心围聚的空间意向,外挑廊则向外发散,取得自然空间的沟通。住宅临河面街在二层多设挑廊,吊脚楼则三面设廊,呈转角状。外挑廊视野开阔,空间宜人,为湘西地区各族人民所喜爱。

  湘西地区土地较少,居民多建楼或利用屋顶结构空间做阁楼,楼梯是必不可少的交通联系构件。楼梯的设置与廊综合考虑,有回廊的设于院落和天井的一侧,吊脚楼设于室外和挑廊连通,也有室内室外兼设的。阁楼一般不设固定的楼梯,而是用活动的梯子,供上下阁楼存取杂物用,不用时可随时移开。阁楼上若住人,位置则较固定。为节省空间,一股楼梯均较陡,坡度在45°以上。

  ③天井、院落、晒坝 从外部空间形态来看,间的组合形成空间实体,空间实体和其他元素(大门、围墙等)共同围合成住宅的室外空间——天井、院落和晒坝?这些室外空间承担着多重居住功能:通风、采光、家务劳作、休息、贮存、晾晒以及空间联系过渡等等,是居住生活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井和院落的区别主要在于高与阔的比例,有时甚至难以区分。湘西地区用得更多的是天井,“三合水”、“四合水”是两种主要形式,也有由房屋和围墙等围合成的杂院。晒坝不同于前者,一般仅有空间的平面范围,或是作象征性的空间划分,或是利用地形前后高差所形成的坎来限定,但是,三者仅是围合程度的差异,都具有室外空间的特点,承担着相应的室外生活功能。

  ④入口大门和围墙 入口处的大门和围墙共同限定了住宅和外界的空间界线,围墙是阻隔构件,大门有界分和内外联系过渡的双重作用,除此之外,在门口休息,停留观望也是入口的功能之一。

  湘西民居入口的大门,无沦是上家族或苗族都做成向内凹的八字形,在街巷和入口之间形成一片供人回旋的余地,以缓斛局促和紧张之感,八字形通常并不规则,或是利用房屋的山墙或檐墙构成八字形,有的则仅呈现一种内凹的空间趋势,八字是表象,凹是空间的实质,与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以及人们在入口处的行为和心理有着内在的联系,狭街窄巷,人们肩扛背负,在凹的入口具有回避、收拢、聚合、纳入的空间意向,又和当地民间俗话“要发不离八”相默契,对湘西人以求人丁发达、财源兴旺的心理无疑是一种较好的表现形式。不侵占街道,向自家宅院凹进,作出礼让,与修桥补路一样,是当地人民谦虚朴素的道德观念的体现。门上雨篷可供路人遇雨不时之需,也能说明这一点。

  石桥:三拱桥乡有许多住宅临泄洪沟,住宅入口和街巷用一长约2m的石板小桥过渡,是一种与外界联系的较独特的方式。常见人们站在自家门口和石板桥上观望过往行人,闻听街上趣事,也是一种休息。

  象征性过渡:一宅大门,两侧虽已成残垣断壁,鸡犬不挡,宅主并不在意,大门依立如故,且横枝竖幅。一般院坝里的矮棚也是一种象征性划分的构件或符号,它仅给人一个视觉信息,不便贸然越入。当然,任何方式的入口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不过程度不同而已。

  ⑤衍生部分 居住空间的衍生形态是在房屋周围贴建或隔一定距离搭建的辅助部分,常不受间的制约,或仅是间的变形,用途为厨房、贮存间、牛栏或茅厕等。根据地形及需要自由组合,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这种不规则的衍生形态常不被人们所关注,然而,它既是居住功能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又为居住整体的空间形态赋予了多种变化,是湘西民居较有特色的基本元素之一。

  2)基本元素的组合方式和类型

  ①间的横向拼接——“一”形间沿横向依次拼接,形成三开间、四开间以至五开间以上的“一”形布局,是湘西村寨中最常见的住宅形式。其实,这种类型也不仅仅是间的排列,常加上院坝或加围墙形成院落:由于居住的其他功能需要,还常附以披屋等衍乍的基本元素。

  ②间的纵横联结——“「”、“冂”和“口”形“一”形是由同一个方向(横向)依次拼联,垂直此形加另一“一”形则形成“「”、“冂”和“口”形。现分述如下:“「”形:即一正一厢的形式。湘西地区常将厢房做成两层或三层,其底层常随地形高差架空或稍加围隔,用于贮存杂物或牛棚等。湘西典型的“吊脚楼”是“「”形厢房部分加上外挑廊,一般是两面或三面构设,功能与一般的“「”形基本相同。吊脚楼一般为两开间,进深比正房小。从平面和空间形态来看,“「”形已具备了一定程度的围合意向,但一般吊脚楼不加围墙、大门,而强调与外部环境的空间融合和视觉沟通,或仅以矮墙围合,以免阻挡楼层视线。

  “门”形: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两侧均建吊脚楼的外向形;一种是“三合水”的内向形,前者虽有三面围合,体型上此型有更强的围合意向,但空间布局向外发散,有容纳外部空间于内部的趋势,永顺王村向家宅、桑植某宅即属此种;后者呈现一种与环境隔绝、自我封闭的空间特性,如武水镇张宅,两者之别主要在于设或不设大门和围墙。矮寨龙宅为一典型的“三合水”宅院,原为龙姓地主所有,院墙高筑,大门设于正中,面对正堂,两厢对称,封闭森严,与汉族的“三合水”住宅如出一辙,是苗族地主追求汉族世家生活方式的表现。

  “口”形:此即“四合水”住宅,由间或廊四面围合而形成。建于城镇的“四合水”,大门临院设于中轴线上,进门为门道、天井或正堂,门道或正堂向天井敞开,以利通风和采光。村寨的“四合水”大门一般偏置一侧,面对大门为厢房,进天井后转折达到敞厅或敞廊。无论村寨或城镇,四面围合的间或廊,常因地形限制形成不规则状,很少见四面方正的“四合水”、“三合水”。邻里房屋、街巷、水沟直接影响着房屋的整体形态。

  ③两开间的纵向排列——狭长形 此种住宅以两开间为一组,沿纵向狭长布置,中间设天井,天井周围为房间、敞棚或回廊,多见于用地紧张的集镇、住宅大门设于一侧,进门后为一带亭顶的天井,天井设二层回廊,回廊下屋一侧为敞棚作厨房,天井前后房屋为卧室,后房临河设挑廊,临河地下一层为牛棚和茅厕,并设门与河相通。狭长两开间,功能合理,空间丰富,前后两个天井左右设置,两开间的较长布局不显得单调。

  ④不规则形 不规则形住宅主要是由于地形的不规则而导致基本元素的不规则和空间整体形态的不规则。其他建在前后高差约5m的坡地上的住宅,基本房间都不方正,内部空间上下穿插、交错,适当部位设天井,内部空间的复杂多变使人一时难辨,各部分的组织关系、外部体形由于不平的檐口屋顶,显得格外丰富。当地人对付复杂地形组织空间形态,有着特殊的应变能力。房间可以不方,院落天井可以不整,也不恪守常规的结构逻辑,从而使其空间形态呈现一种洒洒落落、随心所欲、粗放浪漫的情调。唯有一点是必须遵从的,那就是不破坏地形和环境,与自然协调,与街巷、路径、山石、树木、邻舍所构成的环境协调,这是人们建造房屋的准则。

 湘西传统民居空间特性

  1)居住空间的民族差异

  居住空间的民族差异主要表现于土家族、苗族和汉族之间。一般土家族住宅通常均设后门,出檐也较深远(约1.82.0m),空间组织也较散漫、开放;苗族住宅则一般不设后门,出檐在1m左右,当然,也有根据地形设置后门的。组织居住功能的差异从卧室来看,苗族一般仅占一个柱距的进深,约为56m2的斗室,内部封闭黑暗;土家族虽也以柱划分居住空间,但柱距一般在3m左右,卧室面积较大(10m2),且常开窗。二者的明显差异主要还体现在吊脚楼的空间组织上。

  湘西民居中的吊脚楼从外观看虽基本相同,但空间的组织却是有差异的,土家族的吊脚楼一般从室外直接设楼梯上吊脚楼,并不像苗族那样需进堂屋,转而至火塘间,再进吊脚楼。这种表现在楼梯位置上的差异,是对空间的不同态度所至。一个为外向布局,从外即直接上楼,与堂屋、火塘无甚联系;一个为内向收束,需入室内转折而至,与内部居住空间联系密切。同时,经过室内较之直接从室外进入又有安全内聚之感,体现了家庭内部的凝聚力。

  从单位住宅的布局上,土家族和苗族也不相同。土家族常较为分散,且隐于树丛之中,苗族相对较为集中,布局紧凑,一般是合族而居。

  汉族的住宅一般位于城镇,大门通常正置中轴线上,严谨对称。而土家族、苗族则与此不同,门常偏置,空间转让较多。当然,同居一地域之内,各族之间居住空间组织又有融通之处,尤其是汉族世家的居住方式,体现了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2)就地设楼

  湘西民居就地设楼,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临水、沿坡、平地设楼,沿街也设楼,且楼多设廊,楼与地面有一定垂直距离,隔离地面,争取空间和良好的视觉环境是楼房设置的前提。常见正房异常封闭,吊脚楼却又极开敞,空间上是鲜明的对照。

来源:《湖南传统民居》
时间:2013-11-22
湖南图书馆 版权所有 201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