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古村镇古民居
本站首页古村古镇图片集锦影音之窗趣闻轶事历史遗存传统建筑研究评论民俗文化动态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评论
尚书府第



  尚书府第——干岩头

  从零陵古城乘车过南津渡大桥,经207国道往南18里,然后从207国道的右边往西南方向进去20多里,到达零陵著名的何仙观乡。为何叫何仙观,因传说中的八仙之一仙,何仙姑出生在这里,在这里得道仙逝升天。传说何仙姑家里很穷,父亲早逝,她跟母亲生活在一起。每天她都要上山砍柴,把柴卖了换米。家里没有吃的,她把卖柴换来的米省下来给母亲吃,自己经常饿着肚子上山砍柴,饿了喝口清水,或是采野果充饥。有一天,她正在砍柴,肚子饿得咕咕叫,到山上寻找野果,找了半天只找了二个,吃了这两个野果后,还是饿得受不了。这时一个老人走来,见她饿得发慌,伸手给了何仙姑一个桃子。何仙姑吃了这位老人的桃子后,马上不饿了,自此以后她十天半个月任何东西都不吃也不饿,过了几年何仙姑仙化了。何仙姑升天后,人们在这里建观祭祀她,何仙姑的家乡也叫做何仙观。何仙观不仅有何仙姑的传说,还有仙人沟的传说。据说很久以前,两位天仙偷偷地从天上跑了下来,躲在这里的一座山上下棋,下得正兴浓时,鸡叫了,他们赶紧逃跑。一路奔跑,就在山上踩出一条沟,然后急急忙忙升到天上去了,棋子也来不及收。现在那山顶上有一条很深的石沟,沟中有一个个人的脚印,人们把这地方叫仙人沟,仙人沟四周的山上还有棋盘和散落在山上的棋子。仙人的传说在这一带比较流传,是因为这里处在都庞岭的山脚下,还是因为这里山清水秀,或是因为永州零陵可能是道教产生地,还得有烦后人去研究了。

  离开207国道沿着贤水河岸堤上的“零——何”乡村公路,往西南方向行车,在一望无际的富家桥田洞中穿行,朝着田洞尽头的山际,一路往里走进去,在群山的边沿,坐落一个村子,这个村子就是都庞岭山脚下的干岩头村。村子保存了零陵目前发现的最大古民居群,村子里的人都姓周,人们把这个古村落叫周家大院。

  干岩头村原名叫涧岩头,属富家桥镇何仙观乡管辖,何仙观乡也叫进贤乡。流经全乡境内有两条小河,一条叫进水,一条叫贤水。进水从村后的山上流出,环村流到村前,与发源于南面都庞岭山上的贤水汇合,仍以贤水为名向东流到大庙头乡,这条河就叫阳河了。阳河水一直流过富家桥全洞汇入潇水,贤水河是潇水的主要支流之一。

  干岩头村坐落在三面高山的怀抱之中,村后的群山峰峦叠翠,一座座山峦绵延起伏,像波浪像锯齿,所以后山叫锯齿岭。岭上的树木繁茂,楠竹与树木夹杂,成为一片茂密的青竹绿树林。村子的左边(北面)是一条延伸到田洞天边的山脉,山峰一座比一座地低矮,直至成平地,村里人把这山势叫“青石挂榜”。右边的前方是两座高耸的山峰,叫打鸟岭和牛郎岭。山峰在村子的东南方,太阳从东方升起,耸立的山峰如雄鸡昂头,村里给两山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双凤朝阳。两座山峰所在的山脉一直向东南方矗立延伸与都庞岭山脉成一体。村子的前面是无边的田洞,面向东方,非常开阔。南面大山里流出来的贤河与西面珠山流出来小江河(进水),汇合在村前,人们称为二龙汇水。村子背靠大山,村子左右两旁的山峰绵延向东逐渐消失。整个村子像坐落在太师椅上,锯齿岭为椅背,两边连绵的山为扶手,前是开阔的田野,村人概括村子的地形是“左为青石榜板,右是双凤朝阳,前面二龙相会,背当锯齿朝天”。

  村子被群山三环,村前有两条小河终年流淌,气候宜人,村内空气非常新鲜。我们来访问时正是暑天,摄氏39度的高温,城内热得受不了了,但是走进村里,走进宽阔的大院里,和煦清凉的山风夹带着山上树叶的芬香直扑而来,暑热一扫而光,没有一丝热的感觉,心情顿是非常惬意。村民说,这个村子在大暑天晚上还得要盖6斤以上的棉被,否则会被冷醒。干岩头村以前属于林区,全村137户,850多人,田地只有500多亩。遍山的楠竹,成片的杉木林,养育着这里的人们。他们靠山上的楠竹为主要经济收入,竹编的竹席运向外地,不管是农忙农闲,只要有空余时间,女人都在古老的大院屋里编织竹席,用劳动换来现代化的生活用品。

  干岩头村由六个大型宅院组成,前后建的时间不同,最早宅院是在宋末明初始建,最晚的一个宅院在民国二十年代建成,全村不是统一设计布局,建筑格式相似。每个宅院成为一个独立的单元,村子还有两个独立的周家书院。宅院的建式都是“一颗印”结构形式,按一正两排侧(横)或一正三排侧(横)屋的结构布局。院落四周高大的围墙,房屋与外界隔离。现在古居保存得完好的有四家大院、红门头(尚书府)、周府新院、周崇傅故居院。黑门头、老屋院两个院子基本上已经毁掉;尚书府保存了门楼和一进后堂屋。尚书府是明朝时期的砖木结构房,门楼上的“尚书府”匾额是周崇傅光绪甲申年题。堂屋无门,堂屋内墙为木板壁,堂前是一走廊,这座古屋是永州市唯一的一幢重檐居屋。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尽管家里很富,可以把房子建得宽阔豪华,但房子的制式,特别是屋顶是有很多规定限制的,庑殿是宫室的建筑,而建造歇山重檐居屋的一般是卿大夫以上的职官,普通的百姓不能建这种式样的房屋,这幢房屋的建筑制式是重檐屋顶,可见主人的身份不一般。

  “四家大院”于民国十六年修建,周氏一族的四个儿子统一设计,统一下基脚修建,建房屋的同时还修建了一个独立的四合院式书院——培园书院。书院后有一个花园,花园后是围墙。书院与大院相通,本宅院的孩子来读书,可以不用雨伞,从侧门直接到学校。更奇的是,大院前的大坪是用河卵石铺成的鲤鱼跳龙门花纹,大坪长15米宽20米左右,如今花纹清晰了然。坪子前面是砌在墙上的一座楼,与墙成为一个整体。从宅院的外面看是一堵高围墙,在内实际是一个炮楼台,从两侧上去是楼道,墙上有许多枪眼,从枪眼可以望见村前的整个大洞,以前他们家养过家丁。从院子的南北两侧院门口进入坪院,院门用铁皮包着三寸厚原木门,关门要用一根大横木拴门,还用一根树木撑着,关上门后里面很安全了。

  周府新院是一正四进、两排侧(横)屋(每排横屋三栋)的院落,门上有嘉庆十五年立写的“江上青峰”匾。新院与红门头之间一个书房,叫周家书房,早几年还是小学和乡中学校校址,改建的学校教室现在比较完好。

  干岩头六个院落中保存最好的是周崇傅故居。这座院落与村子同向,坐西朝东,整个院落光绪年间建成。房子结构中为四进正屋,北边是三排侧(横)三栋屋,南边是二排侧(横)三栋屋和花园,南北外墙基脚南北横长120米,东西纵深100米,河卵石砌成三米高围墙。正大门楼上有一对联“石蕴玉而山辉,水含珠而渊媚”。进入大门后一个几百平方米的方形坪子,全用青石板铺成,整个大坪的地面石板保存非常完好。走进坪院,给人的第一个印象,院落非常整洁。坪与门楼之间是一条深三尺宽一尺的下水道,下水道两头是用河卵石垒砌的天井似的水池,起着过滤污水的作用。正屋与横屋之间交错的马头墙,显示出屋子的凝重;墙上色彩艳丽的泥雕及花窗,透出房屋的华美。从坪子的侧门进去就是侧房(横屋),三排横屋之间用廊亭连接。一栋横屋前有两个天井,一走廊一堂屋两厢房。房屋高阔,采光好,空气也非常流通。房屋的窗子大多是支摘窗,分上下两部分,夏天把上部分用木棍撑起,凉风能进入卧房内。冬天放下,又可用木板遮住窗,挡住冷风吹进来。窗花的图案是一扇窗整体地设计成一个平面,雕花、镂花都有。横屋之间的廊亭空间很高,横屋的高度与正屋相同,但廊亭的顶部高出屋檐,穹隆形的天花用板条方格构成,亭上方四周用木格花雕组成,光线非常好。堂屋没门,也没有影壁,直通到最后一排横屋,一排三栋之间横屋都是相连直通的。村民们把院落和房屋打扫得很干净,门、窗、柱梁上没有蜘蛛网,连灰尘也少见,地面扫得非常干净,无杂草也没乱堆放什物,这在我们所走访的村落中较少见的。

  院落里的石雕木刻雕琢精细,以花纹为主,莲花图的户对,村内保存许多古家具,雕花床,嵌镶的太师椅,显示出零陵民间艺人的高超手艺。

  干岩头村的院落大约是明代景泰年(1450——1457年)到光绪年间(1875——1909年)年相继建成。村民说他们属于周敦颐之子周寿之后,元末明初由江西迁入永州,最先建成老屋,后才建新院。到明末时建尚书府,是永州周希圣(1551——1635年)“致仕回籍”所建。周希圣于万历十七年(1589年)中进土,中举后被授于四川成都华阳县令,因政绩突出,升任为山东监察御。后因上直谏宫中滥取官扇之弊,被贬为灌阳典史,辞官告假还乡十七年。万历三十九年,周希圣平反复职,任尚宝司丞,后一年升迁光禄寺少卿。天启元年,任南大理寺卿,后升刑部右侍郎。在刑部任职其间,平反冤狱甚多,秉公执法,清廉为政。因政绩突出,天启四年,晋升南京户部尚书。天启五年,左副都御史杨涟,弹劾魏忠贤,列二十四罪,魏反诬杨,迫害杨涟,致使杨屈死狱中,周希圣因杨冤死直谏,魏诬杨、周同谋,周受株连削职为民。回原藉后著书,刻《种德堂集》《森森阁诗稿》于家。崇祯元年(1628年)复其官,辞不就。崇祯八年(1635年)病卒于家。周希圣为官刚正不阿,甚为时人称颂。干岩头的尚书府,村里人说是他在世时修建的。大门前的石门当及门楼梁上的莲花驼峰,也可说明其建筑是明朝的。在旧《永州府志》中载周希圣生于永州城内,这是因为“至明末造尚书元订公致回籍,他的次子笃生复由零陵迁进贤乡涧岩居焉”。周氏家族在原藉建有房子,在零陵城内也有公馆。四家大院的弟兄们在零陵文星街建有公馆,供他们进城购物、小孩求学和赏玩之用。周崇傅在零陵城内也有住房,可以说干岩头的房屋是周氏家族收田租或是故土别院之类。周希圣死后葬在零陵接履桥的尚书岭。

  周希圣的第十五代孙周崇傅是清末湘军负责后勤给养的主要将领之一。生于公元1830年,卒于1892年,死后葬在双牌理家坪,理家坪镇政府大院内还保存他的墓。周崇傅,字少白,又字子岩,其《周氏族谱》载周崇傅墓志铭曰:“诰授资政大夫二名顶戴,特简新疆喀什噶尔兵备,道署理镇兼接察使衔。”他的父亲是乡贡生,周崇傅于同治元年(1862年)举京兆试,观改兵部;同治七年(1868年)考取进士,入翰林,第二年为散馆授编修。后丁父忧三年,再次进入京城,光绪元年大考,改官中书。这时恰好左宗棠率湘军收复新疆,就上疏,调周以道员襄办营务佐戎筹计,从言,所奉出塞,驻伊犁督治屯垦采运榷税诸事。他参与决策,督办军需,保证供应,垦田收草,不用中原之粮,保证征兵自给有足。因功绩卓著,左宗棠上书褒奖,赏戴孔雀花翎,加盐运使衔,同都转三品,权摄甘肃镇、平庆、泾固等处观察使。光绪八年以后,又随左宗棠出镇两江整饬纲,“处盐场腥膻之区,丝毫无所沾染”,两袖清风,清廉为政,为时人所称颂。不久,乞归永州,受永州知守杨翰所请,主讲萍洲、濂溪、群玉书院。后起命为备兵喀什噶尔,转署理镇迪道兼按使,积劳成疾,卒于官署。其故居是周崇傅回永州时开始修建的,其子助建而成。

  干岩头村原有一座高大的石牌楼,文革中被炸毁,旧址上还有许多石块。进村的公路边有一个岩洞,叫红玉洞,已建成一个酒家,可在洞内饮酒,也可在洞外楼阁住宿,还可在门前河中钓鱼,到这里来避暑度假很方便。

来源:《永州古村落》
时间:2014-06-27
湖南图书馆 版权所有 201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