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古村镇古民居
本站首页古村古镇图片集锦影音之窗趣闻轶事历史遗存传统建筑研究评论民俗文化动态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评论
湖南古塔的类型及特点



  1.类型

  湖南古塔分布广,品类多,形态美。据新近出版的《湖南佛教寺院志》记载,湖南省目前保存下来的古塔共有71座。就形态而言,湖南古塔主要有楼阁式、密檐式、单层塔三大类,以楼阁式居多。一般均为砖石塔,极少有木塔。湖南主要受禅宗影响,藏传佛教在湖南的影响不大,反映在塔建筑上,北方常见的喇嘛塔和金刚宝座塔在湖南没有。

  湖南古塔主要有佛塔、风水塔和惜字塔等类型。

  (1)佛塔

  湖南佛寺建塔的最早记录,有岳阳慈氏塔,为“晋沙门妙吉祥造”。以及据唐李邕《古麓山寺碑》记载:南朝刘宋元徽年间湘洲刺史王僧虔重修麓山寺时曾“作为塔庙”。说明随着佛教进入湖南,建塔也随之出现。湖南现存的楼阁式古塔中,有桂阳鹿峰塔,唐宋时曾有寺庵七级浮屠,现存的塔为明代重建。除此之外还有澧县花瓦寺塔、武冈东塔寺塔等。

  (2)风水塔

  风水塔由佛塔演变而来,是佛教教义世俗化的一个产物,是道教阴阳五行思想的实际运用,用来勘山理水、补地势等。其作用一是用来镇妖压邪,民间普遍信仰塔能镇妖孽,压水患,是镇妖驱邪、正义功德的象征。湖南河流众多,水患严重,因此很多古塔被用以镇压水妖。例如永州回龙塔,据《零陵县志》记载:“因郡城水势瀚漫,捐金造回龙塔于北江,以镇摄水患。”而是用来弥补风水之不足,这是一种风水观念和科举仕途思想的结合。择吉地建塔,以象文笔。湖南各地建有为数众多的文峰塔、文星塔、培文塔、魁星塔等,均属此类。明清时期风水塔盛行,湖南各地可见,在现存各地古塔中约占多半。

  (3)惜字塔

  古代人尊重知识,尊重文化。凡有字之废纸皆要集中焚烧,不准随意丢弃,可见古人注重文化、尊重知识的态度。焚烧字纸的焚炉往往建成塔的形状,叫“惜字塔”。湖南各地建有许多惜字塔,规模大小不一,小的仅像香炉,大的和其他塔无异。

  2.特点

  古塔是建筑的综合艺术,它包括了雕刻、绘画、书法等其他艺术。湖南古塔的建造,历来被认为是积德倡善之举,地方官员、名人学者、乡贤良臣、诗人艺师或倡导建塔或题诗作赋,可以说是地方文化艺术水平的集中表现。塔中的诗、书、匾、联都有深层的文化意蕴,起点景、美事、教训、助胜、表彰等作用,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1)兴文风。明清时期文风盛行,古人建文峰塔之目的就在于借佛法灵力佑助科举的隆盛,因此有许多文峰塔的门联以及其他一些碑刻诗词都用以表达兴盛当地文风。如洞口青云塔,门两旁有对联云:“胜据山河钟洲气,光联奎壁启文明。”

  (2)点景。古塔的建造地点,或屹立高山之巅,或矗于河流之滨,与美丽的江山形成一幅动人的画卷,因此有些古塔的诗、书、匾、联,用以赞景、点景。而一些文人墨客在游历古塔过程中,环塔凭栏俯瞰,山川景物尽收眼底,被古塔的美景深深地触动,便用诗词束抒发这种情怀。这些诗词有的被雕刻在塔内的石碑中,有的口头流传下来。如耒阳凌云塔,门联:“舟小如松,横织江中锦绣;塔尖似笔,倒写天下文章。”郴州南塔,北宋诗人阮阅在郴江百咏中有南塔诗云:“江岸南峰对石城,僧房高在乱云层,台前天阔秋月多,塔上风微夜有灯。”

  古塔承载着人们的美好愿望,由此流传出许多美好的传说,世代相传,形成一种独特的民间口头文学,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传说既不是真实人物的传记,也不是历史事件的记录,而是人民群众的艺术创作,因此文献一般不会记载,多是民间口口相传的。湘山古塔,相传湘山原是洞庭湖龙王太子的身躯变成的,山上有一寺庙,每到月圆之夜,这座山便载上湘山寺的和尚顺流而下到湘潭看戏,天亮又回到这里,后来老百姓发现了这个秘密,担心这块风水宝地走失,于是修了这座塔来镇住这块宝山。

  湖南古塔的雕刻有砖雕和石刻,手法囊括线刻、浅浮雕、高浮雕、半圆雕、圆雕,内容主要是一些代表吉祥如意的动植物图案和佛教人物形象,而仿木构的砖构件中,会做出复杂的斗拱构件以及各种形状的砖雕通花窗。动植物图案包括卷草、莲花、狮子、麒麟、龙、凤、鱼等等;人物图案包括佛像、菩萨、罗汉、力士、学士、八仙、乐伎等等,这些雕刻不仅内容非常丰富,而且纹样生动逼真,充分显示了湖南匠师们在雕刻艺术方面的卓越才能和娴熟的技巧,是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塔重点雕刻位置一般为塔的须弥座、柱础、塔顶、门联、匾额、檐部等处。

来源:《湖湘建筑 湖湘文库》
时间:2013-02-20
湖南图书馆 版权所有 201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