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古村镇古民居
本站首页古村古镇图片集锦影音之窗趣闻轶事历史遗存传统建筑研究评论民俗文化动态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评论
关于祠庙的概述



  1.祠庙建筑的性质

  祠庙是中国古代的祭祀建筑,中国传统的祭祀不是宗教,而是一种感恩和纪念。宗教是遵守一定教义的行为规范,和对一个非现实的神灵的固定信仰。而中国传统的祭祀既没有明确的教义,也不是对于某个神灵的固定的信仰。而仅仅是对某一个人物(而且是现实的、真实的人物)或者某个自然对象的感恩和纪念。

  祭祀建筑有“坛”和“庙”两类,合称坛庙。一般祭祀自然对象的叫“坛”,例如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社稷坛等等。祭祀人物的叫“庙”或“祠”。而祭祀人物的祠庙又分为两类,一类是祭祀著名人物的名人祠庙,例如纪念屈原的屈子祠、纪念柳宗元的柳子庙、纪念蔡伦的蔡侯祠等等;另一类是家族祭祀祖宗的,叫“祠堂”或“家庙”。因为中国古代的祭祀是属于儒家传统的礼仪活动,因此有的将坛庙称为“礼制建筑”。崇圣贤、祭祖宗活动,由来已久。《礼记·曲礼》说:“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庙祠建筑居于重要的地位。

  “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后来发展为独立的建筑。古时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民间不得立祠。《礼记·王制》:“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到明代嘉靖“许民间皆联宗立庙”,后来倒是做过皇帝或封侯过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称宗祠。家庙即家族为祖先立的庙。庙中供奉祖先神位,依时祭祀。建造祠堂有的是以小家族为单位,有的以大家族为单位,有的由同一姓氏组成的村落则以整个村落为单位,集资建造。作为家族财富地位的象征,成为家族之间相互攀比竞争的对象,极尽豪华富丽之能事。偏远贫瘠之地,则祠庙建筑往往也较为简单。

  民间的家庙和祠堂现存大多为明清遗物。因地理位置和社会地位的不同,形制差别很大。总的特点是与当地居住建筑形式风格一致,具有乡土建筑特点。在聚族而居的地方,族人众多,则一族建一祠堂。平时供奉祖先神位,有事则成为宗族会堂。这种宗祠的建筑规格总是当地最高的,有其南方很多地区宗祠建筑装饰都极铺张华丽。

  2.祠庙建筑的功能

  祠庙建筑可分为家族祠堂与名人祠堂两大类。

  (1)家族祠堂

  家族祠堂,又称宗祠、家庙、祖祠、祖厝等,各地方叫法不一。它是家族族人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也是家族内部举行各种仪式活动,处理内部事务的地方。家族祠堂在民间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是中国传统建筑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类建筑。中国民间有家祠祭祀文化的历史渊源:“人必归族”,“族必有祠”,“效法先祖,不违祖训”。反映了伦理观念在中国传统社会强大的观念影响。

  一般来说,家庙是祠堂中规格最高的一类,一般只有皇帝和贵族,或者社会地位极高的著名人物才叫家庙。皇帝的家庙叫“太庙”,今北京天安门城楼东侧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就是清朝的太庙,即清朝皇帝的家庙。又如,孔子家庙,因孔子地位特殊,其家族后人可立家庙。遍布全国过各地的孔庙、文庙是古代礼制规定的教育建筑(参见第二章),也可以算名人祠庙,性质有所不同。而孔子家庙则是孔子家族的祠堂。孔子家乡山东曲阜除了属于国家祭祀的孔庙以外另有孔子家庙,就是这个道理。浙江衢州也有一个孔氏家庙,是南宋时北方金兵南下,孔氏家族随朝廷南迁,在立脚,建立家庙,延续香火,一般人不知道,在湖南浏阳也有一个孔氏家庙,这是孔子后裔南迁以后,其家族的一支迁移到这里建立的家庙。

  民间建造家族祠堂,上可追溯到秦汉代时期。宋代以后开始普遍发展,明清时期尤为兴盛,尤其是南方。由于战争、灾荒等等原因,中原地区汉人大量南迁。每到一处,聚族而居,建立祠堂,教育后人,认祖归宗。

  家族每年固定时节祭祀先祖,族人重大人生礼仪,如婚丧嫁娶等都在祠堂中进行。在祠堂里制订族规、族约,规范族人道德行为。如忠君爱国、尊敬长辈、孝顺父母;禁赌、禁毒、禁嫖、禁盗等,其内容在目前看来大部分仍然具有教育意义,而又是在神圣的祖宗面前订立的规矩,更能引导族人自觉遵守。若有族人违反族规,干了坏事,则召集族人在祠堂里执行“家法”,以示惩戒,并教育族人。节日庆典活动时,祠堂里还请戏班来演戏,供大家娱乐,所以大多数祠堂里建有戏台。

  祠堂也是公益事业的议事之所,如修桥、铺路、造凉亭之类的公益事业在祠堂里议就后,族人会出钱出力,并刻碑纪事,传之后人。

  (2)名人祠庙

  名人祠庙祭祀纪念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有的称“祠”,有的叫“庙”。性质、意义相同,例如孔子庙、关帝庙、屈子祠、柳子庙、司马迁祠、张飞庙等等。《礼记·祀法》讲“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安国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

  名人祠庙规格最高的是孔庙。作为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和中国第一位大教育家,孔子自汉代以后备受历朝统治者尊崇,祭孔列入国家祀典,孔庙也均为官方建筑。在孔子死后第二年即公元前478年,鲁哀公下令,将他生前的三间住房改为祠庙,以行祭祀。祭祀先贤名士的祠庙开始出现。在随后的2000多年间,文庙和各种祠庙星罗棋布,蔚为壮观。

  曲阜孔庙最初就是孔子故宅建立的简朴祀庙,后经历朝扩建修缮形成现在的规模。这是中国连续存在时间最长的一座古建筑群。孔庙的核心部分是一组廊院,中央是主殿大成殿与寝殿。两庑配享先贤。寝殿后有圣迹殿,主殿前庭院正中,有相传为孔子设教的杏坛。大成殿前的中轴线上,布置有一系列的门和坊,门坊两侧种植森森古柏,这是增加祠庙建筑纵深感并创造宁静深沉气氛的习惯手法。孔庙这类特殊的祭祀建筑在本书《文教建筑》专章中有详细介绍。

  名人纪念祠庙是官方或民间为国家和地方名人建立的纪念性建筑,它的性质有别于宗族祭祖的宗祠。各地名人祠数量很多,往往由地方官吏首倡、民间集资共建。多有文人雅士参与其事。一般建在人物出生或去世的地方,或者他曾经活动过的地方,人们建庙以为纪念。例如汨罗屈子祠是因为屈原在汨罗投江而死,同时在屈原的家乡湖北秭归也有一座屈子祠。而且由于人们对屈原的敬仰,同时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屈子祠,不过规模最大,最宏伟的就是汨罗和秭归的这两座。又如永州柳子庙,纪念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柳宗元。当年他被人诬陷,贬至永州做官,在此做了很多有利于当地百姓的事情,并写下了《永州八记》、《捕蛇者说》等千古名篇。永州人民建造了柳子庙,世世代代以为纪念。

  历史名人专祠是官方或民间为国家和地方名人建立的纪念性祠堂,有别于宗族祭祖的姓氏祠堂。历史名人专祠一般不进行族姓的祭祀活动(但有的群众也上供品或进香,举行非集体的祭祀仪式),不设神主龛、神主牌,也不修族谱,仅为了弘扬历史名人的功绩、品德、气节等。一般堂中多有名人塑像或画像供后人瞻仰。同时,常陈列与名人有关的文物等等。此类祠堂的形制与姓氏祠堂相似,建筑风格也从属于地方传统。历史名人专祠虽然在数量上无法与姓氏宗祠相比,但其历史意义却远在一般宗祠之上,表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和美德,至今仍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来源:《湖湘建筑 湖湘文库》
时间:2013-02-20
湖南图书馆 版权所有 201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