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古村镇古民居
本站首页古村古镇图片集锦影音之窗趣闻轶事历史遗存传统建筑研究评论民俗文化动态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评论
涟源市三甲乡铜盆村世业堂



  涟源三甲乡铜盆村的世业堂,位于村的东南角,三面环山,一条小溪从堂边流过。它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主建筑物系梁鼎缃所建,两边厢房则是由其儿子“达举人”(梁治达)所建。

  三甲是一片令人羡慕的灵土福地,这里汇集了古建筑、雕刻、书法绘画、诗歌楹联、民俗等多重文化元素,更有多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历史层次感十分明显。钟灵毓秀的三甲古村落人文底蕴十分深厚,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人们前来参观。

  铜盆冲,在涟源市城区的西北方。一条蜿蜒的小马路在叠翠的群山间爬行着,和一条小河曲折平行,通往山的深处,只不过四周都是一些小山,恰像一个带把的铜盆。山清水秀,地灵人杰。

  经过铜盆学校,这是原先的铜盆冲大祠堂,现在已没有一点旧有的痕迹,早变成了教师宿舍和一栋三层楼的教学楼,不免让人有点遗憾,我们为什么不能爱惜先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呢?当然,它为我们培育了许多有志之士、有用之才,也足以令人聊以自慰了。

  学校后面有一棵巨大的古槐,经考证已有240多年历史,现在仍旧枝繁叶茂,大有枯木逢春、老树发新芽之势。

  通往世业堂大槽门的水泥路代替了原先的青石路(那也是通田心坪、邵阳的古驿道),路边的上马石和下马石如今也不全了,只剩下了上马石,两块相对竖着的石头,仿佛一对可爱的孪生兄弟,一般高矮,一般动人。上面都雕刻有精致的花纹,纹路非常细腻,光滑异常。相同的位置上下都有两个孔,只是上面一个是方形的,下面则是圆形的,这还是道光帝特嘉许而建的,让过往官员一律下马步行,以示对房主人的尊重,由此也产生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来到了大槽门前,只见一条古老的土围墙,中间是一个双层的木结构大门,前面是实木,里面却是一个对称的镂空雕花门楼。世业堂依山而建,八字槽门朝东开,风火墙呈圆形。进入大槽门,里面是一个宽敞的院子(空坪),但新中国成立后却新建了许多土砖房,对古老的房子有亵渎之嫌。细一打量,这个大槽门不是开在正中间,而是开在西北侧,传说是那个时候两个员外斗法,那三分地怎么也兑不好,只好建在侧边,后来虽然又建了个槽门,新中国成立后再遭毁坏,已被一些土砖房代替了。

  从坪中过去上几步石阶后,世业堂的主要建筑物就坐落在台阶上。建筑两边4米多高的方形大石柱令人称奇,这比之前在杨市大冲彭家祠堂的要粗许多,且上面刻有的纹饰相当精美,各不相同,足见屋主人身份之显赫。

  上得台阶首先进入的是西厢房“可以居”(新中国成立后涂上龙门大队),它和东厢房一样,都是达举人增建的。可以居门前是一块石头排成的小空坪,里面有堂屋和天井。两边房里都住满了人,楼上虽然矮些,也可以睡眠休息。它和世业堂主建筑物比地势要矮一些,约40公分,前后都有一个小门,以供出入。因门前有一小段地兑不好,只好将前襟墙用土砖建成,并稍矮,取名“可以居”。虽然主墙体高高耸立,又分级错立,然地面都有飞檐遮盖,人走在阶檐下,可以通行于整个建筑物。

  世业堂主体分三进(三个堂屋),两个天井,外面青砖作墙,大门同样是木结构的,只是让人觉得前襟墙的第一层大部分是大门了。它高三层,第一层约4.3米,第二、三层也有3.5米以上(整栋楼高三丈六,梁治达若没有中举,皇上不开恩,民间房屋最高不过三丈三),所以尽管在这么拥挤的建筑物中,并不影响采光。里面房屋则是把江南建筑的特点同清朝建筑的特点相结合,用木料构建,采用镂空图案,花草人物,栩栩如生,真是雕镂彩绘,秀丽灵巧。门楼则以木料为主,隔扇都是镂空的木料,古色古香,给人以大气感。可惜“文革”时人为地把一些人物头像破坏了。前后两个天井,都是采用故宫排水的方法,江南雨水多,并常有暴雨,但总能及时排出去,从未因此闹过灾。后天井虽小,却也神奇,竟不知水一下子流往何方(图)。后天井旁有一石墩,隐隐有图案,好像一对张开大口的怪兽,或许是守护着这个家,或许是来吸干这天井里的水。

  

  到了后天井,神龛上的镂空雕刻非常醒目,这些雕刻不仅精美,还闪着金灿灿的金属光泽。这是我们寻访多日来,在湘中地区见过的为数不多的镀金雕刻之一,即便曾国藩的富厚堂也没有,足见屋主人的富有非同一般。神龛上方悬着一块牌匾,上书“世业堂”三个镀金大字,熠熠生辉。它高约2.5米,长约3米。虽蒙了很厚的灰尘,光线不是太好,但边上一些小字却依稀可辨,“道光二十八年岁次戊申季冬月……”。

  两边的住房因房主人不在家而看不到,稍感遗憾外,总觉得与富厚堂相比,世业堂建得更加富丽堂皇,巧夺天工。每间房都有门和窗,都能从天井或其他过道采光,加上空间大,所以每间屋都是亮堂堂的。

  东厢房虽倚附主建筑物,却又是独立的住宅组群,它们之间有一条青石铺成的甬道,直通后山,翠竹古槐,景色怡人。

  世业堂总的建筑面积大约20000平方米,呈井字形的三横三纵,世业堂采用典型的江南建筑方式,倚山偎翠,方圆错落,檐角分明。远望青砖黑瓦,古色古香,近看气势恢弘,安全坚固,历经240多年而能安然无恙。

  世业堂有关的人物,从族谱里可略见一斑。真可谓人才辈出,后浪推前浪。朝填公次子崇合,崇合次子鼎缃,梁鼎缃的长子梁治达,梁治达有四个儿子,分别是梁学钊、梁学鏸、梁学■、梁学钧,其中学钊的两个儿子梁裕漳、梁裕洵,都是成大器者。

  梁鼎缃,字经书,号帖堂,太学生,例封文林郎,诰赠资政大夫。生于清乾隆三十五年,卒于道光二十五年。娶妻谭氏,中年即丧,梁鼎缃竟感念妻恩,至死未再续,发奋攻读,终于成就一代名豪。

  后人评价:孝友成性,质学本天,仁能活竹,义不续弦,督耕星月,绕课读桂,兰腾斯一,生之实迹,于是乎得真诠。

  梁鼎缃长子梁治达,字民望,号庄,官名献廷,道光甲午科举人,任澧州直隶安福县教谕,例授文林郎,诰赠资政大夫。生于乾隆五十八年,卒于咸丰四年。娶妻陈氏,系本地胡家坝人,陈氏在出嫁前,突发眼疾,双目失眠,已觉不般配,遂以实情相告,治达则受其父影响,只问了声是何时瞎的,当听到瞎得不久,便毫不犹豫,即刻答应完婚。新娘刚进了世业堂,又当即神清目爽,娇媚动人。当真乃好心得好报。

  后人有诗评价:绪绍前徵,文开后起,光霁之襟,浑璞之美,望懋海林,教渐漕水,馨香奕杞。

  达举人长子梁学钊,字子敬,号济川,别号海舲邑,增选花翎侯选道员,后任直隶知州等职,封典加赠光禄寺卿。生于清嘉庆十八年,卒于同治六年。据说他还在孩童时代,曾经到后山游玩,把头伸到一个一人多高的小洞,正好像头上有一个顶戴花翎,令人称奇,感叹此人不凡。

  梁学钊早在曾国藩奉旨组建湘军围剿太平军时就参加了湘军,有勇有谋、屡立战功,深受曾国藩器重。天京变乱后,石达开负气出走,同治帝连下铁、铜、银、金四道圣旨牌,梁学钊被派往云贵阻击石达开,在试验一种新型大炮时被石达开侦知,被火炮击中左腿,不治身亡。有诗为证:“学邃董帷,勇投班笔。气霭春和,计全仁术。八省筹勋,九重赠邮。裕后光前,芬流竹策。”

  皇帝为表彰他的功绩,其子梁裕漳、梁裕洵都承荫入国子监。梁裕漳,原名裕彰,官名焕章,字一屏,号谷城,入国子监,铨选知县升任同知直隶州,加运同衔特赏正四品,封典赏戴花翎,官运亨通。梁学钊次子梁裕洵,字成仲,号少舲,捐名桂萼,由国子监铨选府经历五品衔,也是官运发达。

  梁裕漳之子梁经树,娶杨家滩刘岳昭(清湘军名将,官至云贵总督)的孙女刘添九为妻。

  梁鹰,梁学钊第七代子孙,祖居世业堂,后迁至涟源市白马镇。现任国务院办公厅副巡视员。

来源:《娄底古民居研究》
时间:2015-03-31
湖南图书馆 版权所有 201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