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古村镇古民居
本站首页古村古镇图片集锦影音之窗趣闻轶事历史遗存传统建筑研究评论民俗文化动态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评论
溆浦“都江堰”——千工坝



  千工坝,坐落在奔腾不羁的溆水河上,一条水泥灌浆抹面的堆石坝横空锁江,卧似蟠龙,这是明朝修建的引水工程。因为它有五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其上游称二都河,所以被人誉为溆浦的“都江堰”。

  溆水是沅水的主要支流,纵贯溆浦县南北全长一百四十多公里,年平均经流量16亿多立方米。这丰富的水利资源哺育着两岸勤劳善良的人民,延续着全县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命脉,也曾给这里的人民带来了无数灾难。

  明代成化元年(1465),一个年近古稀的覃姓草民,走村串户,邀得志同道合者12人,决心拦河筑坝,凿渠引水,浇灌万顷良田。

  他与同伴128人饮鸡血酒,海誓山盟,坝不完工,誓不回家。他已八十高龄,头发花白了。大坝竣工后,见滔滔溆水进了稻田,淌进了桔林,湿润了蔗园的情景,他与建设者以溆水代酒,畅饮祝贺。当时,灌溉受益面积三千亩农田,被百姓称之为“绿色宝库”,并为工程取了个寓意深刻的名字——千工坝。

  千工坝虽然建成受益了,然而,在漫长历史长河中,屡受摧残,演出一幕幕浸满血泪的悲剧。几百年风云变幻,千工坝被贪官污吏和乡霸作为鱼肉百姓的工具,成了套在人民脖子上的沉重枷锁。用水、争水,曾发生无数次械斗。仅1909年一次械斗,一场鏖战,死9人,伤百余人,事后还打了一年的官司才算了结。

  解放后,劳动人民翻身做了主人,千工坝已重见天日,得到了新生。溆浦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和关心这项溆浦的“都江堰”工程,主坝经多次加固、加高、加厚,干渠经多次改造、拓宽。目前,干渠延长13公里,新建支渠30多条,总共130里。另外,在干渠上还修建了10处水轮泵站,10处电灌站。灌区受益3个乡、120个村、210个村民小组,灌溉面积由原来的3000亩增至31000多亩,并且全部旱涝保收。同时,解决了灌区4万多人的生活用水和10多个国营企业的生产用水问题。

  千工坝水静静地流淌,流出了金灿灿的水,流出了溆水河畔人民红红火火的日子。

来源:《走进怀化》
时间:2010-01-12
湖南图书馆 版权所有 201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