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古村镇古民居
本站首页古村古镇图片集锦影音之窗趣闻轶事历史遗存传统建筑研究评论民俗文化动态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评论
走进李达故居



  还在学生时代,读中国现代史,我就知道了李达是一个很有学问又很了不起的传奇式人物。他不仅是最早在我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之一,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还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学问渊博,著作等身。我在心眼里一直把他当作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位巨人、伟人来敬仰和崇拜。 

  我曾经长久地为家乡这方热土培育了这样一个从零陵蔡家埠(今属冷水滩区)湘江边走出来的名噪现代史册对中国革命有很大贡献的哲学巨人而感到自豪和骄傲。参观李达故居,寻访他生命与成长的源头,是我缠绵悱恻绕于心头的夙愿。 

  那是一个李达故居申报成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并办起了李达纪念馆后不久的晴朗秋日,我如愿以偿,走进了李达故居。 

  清晨,我们乘坐“潇湘百里平湖”的游轮,驶离古城大西门码头,便如同离弦之箭,在碧绿透明的潇湘江面上飞。桔红色的太阳刚刚从小城东山巅上爬出来。两岸青山绿树倒映水中,五彩云霞飘荡碧波里,心境极桂,山水亦充满了诗情画意。耳际仿佛响起了一个遥远的当年柳子吟哦的声音:“春风无限潇湘意。”游船驶入潇湘二水汇合口,满头珠翠的蘋岛上仿佛闪现出一个青年学子的身影,心灵感应中,这个风度翩翩、意气风发的同学少年,不就是当年在这所于光绪十年(1884年)由著名抗法名将邑人王德榜创建的蘋洲书院后成为永州最高学府的蘋洲中学就读的高才生李达么?李达就是从这里中学毕业,离开故土零陵,走上革命道路,与一代伟人毛泽东结下深厚友情的。他们二人之间互以“润之兄”、“鹤鸣兄”相称,情同手足。毛主席早年在长沙创办湖南自修大学,李达就是自修大学的学长。“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行舟中有人亢奋地吟诵起伟人这首少年豪情勃发的诗,是哦,因了这一脉万古奔流的湘江清流,人世间的乡情、友情,又增加了多少动人心魄的绵绵诗意! 

  我们的游船顺湘流而下,一路谈笑风生,欢歌不断。市文物处曾东生副处长是李达故居维修和李达纪念馆陈列主要策划者和组织者。他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下和热烈的掌声中给我们聊开了关于李达的话题:李达(1890-1966),号鹤鸣,曾用名立达、江春、李特、胡火等。1905年考入家乡永州最高学府蘋洲中学。1909年考入京师优级师范。1913年东渡桑海考入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师范理科。1920年回国后,与陈独秀、李汉俊共同发起组织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主编中共第一个党刊《共产党》月刊,并参与了《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1921年7月23日,“一大”开幕,他是代表之一。大会开到最后一天,会场受到法国巡捕的搜查。李达和夫人设法在浙江嘉兴南湖租了一条船,使大会得以继续并胜利闭幕。“一大”会上,李达当选为中共中央宣传主任。同年9月,他主持中共创办的第一个出版社——人民出版社的工作,后又兼任上海平民女校校长。次年7月,出席中共“二大”,当选为中央委员。他主编的《新时代》杂志,连续发表了《何谓帝国主义》、《马克思主义学说与中国》、《中国商工阶级应有之觉悟》等极有影响的文章,阐述“二大”宣言的基本精神。北伐战争时期,李达就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编审委员会主席兼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教官和代理政治总教官,并主持学校的教务和招生工作,与毛泽东、周恩来、恽代英等分工讲授革命理论,出版《现代社会学》一书。1929年,连续出版《中国产业革命概观》、《社会基础知识》、《民族问题》三本专著。1932年8月,李达到北京大学商学院任教,撰写了《经济学大纲》、《货币学概论》两本专著。毛主席评价《经济学大纲》是中国人自己写的马列主义哲学教科书,并给予推荐。1949年,李达接受中共重托,说服程潜、陈明仁起义,为湖南的和平解放作出了贡献。解放后,李达继续从事理论研究和高等教育工作,先后担任过中央政法干校副校长、湖大与武大校长。李达一生取得了丰硕理论研究成果。他不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都有深入研究,而且在法学、货币学、史学理论等众多领域做了重要的开拓性工作。他的重要著作还有《〈实践论〉解说》、《〈矛盾论〉解说》、主编《唯物辩证法大纲》等。他卷帙繁浩的著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近代思想界走过的道路,是一份极为珍贵的思想文化遗产。毛泽东说李达是中国理论界的鲁迅。国内诸多名人学者对李达极为推崇,称赞他是中国理论界的“泰山北斗”。听着曾副处长滔滔不绝的摆古,所有的人都屏息凝神,仿佛随着他的讲述一同走入一个传奇故事里,对李达的人品学识更是敬佩之至。同时感到惊愕的是,这位话说李达的曾先生何以对李达如此地了若指掌,侃起来头是道,简直如同一部李达传奇史。接着曾先生告诉我们:1990年李达诞辰100周年,他参加了冷水滩区举行的纪念活动。为申报“省保”、“国保”和充实故居展示内容,他又多次到李达家乡寻访调查,并赴北京、武汉、长沙等地征集李达遗物和有关文字、图片资料,组织人员深入研究、鉴定、整理,继而完成了“李达生平事迹基本陈列”。我们不仅加深了对李达这位理论巨子的认识,而且对眼前这位文博敬业者也产生了深深的敬意。是他们让更多的人了解李达,向往伟人故居。 

  我们沉浸在历史人物传奇经历的悠悠岁月中,似乎瞬间,游船停靠在位于湘江河畔的油榨村一个简易的码头边。上岸步行一会儿,一座绿荫掩映的村落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这里地势平坦,湘江从村旁流淌而过,平野田畴,泛起层层金浪,空气中散发着晚稻浓郁的芬香。鳞次栉比的村舍,已不多见旧式的宅院,代之而起的是一幢幢错落有致的红砖瓦房,不少二层楼房还贴了彩色瓷砖,在秋日的阳光下特别抢眼。它们向世人展示着新农村巨大的变化。我们在这新旧农舍对比鲜明的色彩里,很容易地径直找到了李达故居。 

  走进故居,我差点惊叫起来!啊,它太普通太平常,完全不像我梦里寻它千百度时所想见的模样。这种惊叹,一如我第一次瞻仰毛泽东故居时那般震颤:这寻常的农家小院里竞走出一个个足以惊天动地的人物!于是,我观览眼前的李达故居,神情愈加庄重,目光愈加仔细入微。这是一座不大的农家宅院,正屋一排山墙开设一道有雨檐的走廊。其中央处,传统的石抱门式大门略显宽敞。楣额上悬挂的一块黑底金字由现代书法家唐棣华先生题刻的“李达同志旧居”大理石横匾,苍道古朴,劲道十足,有些眩目地昭示人们,这平凡农舍大门内,便是名噪宇内的历史杰人李达的生长之所。入门,宽阔的长方形天井,把蓝天、白云、阳光和清风吐纳,带给旧宅院缕缕生机。越过青石板铺作的天井坪,拾级而上,便是二进正堂屋。堂前廊屏门的花格,没有旧时大户宅院常见的精雕细琢的花饰,而是简易几何形结构的窗格,却也明洁大方,古意盎然。堂屋四壁悬挂着李达画像、巨幅毛泽东《答友人》诗屏以及毛泽东给李达三封信的手书复制品和李达诞辰100周年纪念日活动永州名人题赠的书法墨迹等展品。两侧开间的厢房,木柱板壁结构,下首一间复原陈列着李达青少年时期的书房、卧室及其相应的用品用具,显得朴实而具有人物历史生活的原真韵味。上首一间,原来是李达父母的卧室。堂屋往右去,是一幢土坯农舍,显得有些低矮昏暗。这里是李达父母早年佃耕居处,1890年10月2日,李达就出生在这幢简陋的房子里。李达的父亲,早年得亲友资助,读过私塾,是那个时代农村不可多见的能识文断字的乡土秀才。李达幼年发蒙识字,先是随父亲念《三字经》、《百家姓》,后来又念《四书五经》。父亲是他的启蒙先生。在二十世纪初叶,父母的辛勤劳作和节俭持家,使其家境渐渐有了较大的改善。他们买下了自己多年租种的土地和租住的房屋。三十年代,李达有了出息,才为年迈的父母重新扩建了如今被称之为旧居正屋的这幢房子。他还亲自在庭院里栽种了桔、柚、樟树。六十多年的春雨秋风过去了,我们还看到他栽种的樟树依旧生机盎然,在这秋日的阳光里,厚密的枝叶覆盖出一片浓荫。正屋左边的一排横屋,面向正屋,开设四方天井,环以回廊,有券门与正屋相通。这里图文并茂地展示着李达生平事迹。这个基本陈列分四个部分简略而层次鲜明地介绍了李达不平凡的一生及其所创立的辉煌业绩。在陈旧而笼罩着岁月烟云的一幅幅历史图片前,我流连忘返,印证着自己脑海中曾经有过的关于李达的种种印记,温习着曾经学习过的关于李达的种种知识,眼前呈现一个个犹如电影闪回的镜头,李达的形象竟然如此般地生动鲜活起来:那个戴着眼镜,双目炯炯有神、面容清癯、聪慧透顶、满腹经纶、学问精深的理论家的人物形象从幻化的迭影中愈来愈清晰地走进了我的心灵深处。 

  回首李达故居,我深深地感觉到,这座具有明清时代建筑风格的农家宅院,记录着诞生于此又从这里走出去的一代伟人的历史足迹,又印证着中国由贫穷、落后、起伏、动荡到繁荣、富强、安定、和谐的巨大历史变迁。故居内不仅浓缩了一个历史人物的不平凡人生轨迹,同时也折射了一部华夏民族从积贫积弱,备受屈辱的苦难时代走向独立自强繁荣昌盛的辉煌年代近现代史所闪烁的耀眼光环。故居外,绿树红花,金黄稻菽,袅袅炊烟,声声牧歌,呈现出祥和安定、文明富裕的万新气象。这,不正是李达等先辈门上下求索并为之浴血奋战的么?这,也正是我辈发扬光大并为之努力奋斗的。 

  依依惜别李达故居,在返回游船的路上,面对着这充满希望的永州之野,我思绪起伏,感慨万端,如同川流不息的潇湘江面忽而惊起一阵阵奔腾汹涌的浪潮……

来源:《古郡零陵》
时间:2007-08-19
湖南图书馆 版权所有 201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