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古村镇古民居
本站首页古村古镇图片集锦影音之窗趣闻轶事历史遗存传统建筑研究评论民俗文化动态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评论
娄底古镇地理环境



  娄底古镇地处湘中腹地,距湘乡治西160里,长沙340里,是湘乡西南边陲之域。这里畛域广阔,地形多样,资源丰富,山青水秀,气候宜人,交通发达。它为娄底人提供了安居之地,衣食之源,是娄底人生活的乐园,是乡土文化的发祥宝地。 

  一、娄底其名 

  娄底其名的由来,有宿星和地理两种说法。 

  1、宿星说 

  认为娄底其名缘于二十八宿。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黄道(即太阳和月亮所经的天区)的恒星分成二十八宿:东方有角、亢、氐、房、心、尾、箕七星;北方有斗、牛、女、虚、危、宝、壁七星;西方有奎、娄、胃、昂、毕、觜、参七星:南方有井、鬼、柳、星、张、翼、轸七星,合称“七正二十八舍”。人们传说,其中的娄星和氐星东西相邻,其辉映之地曰“娄氐”,寓意星神高照,吉祥如意。后人又在“氐”字上加“广”字旁,寓意地广民众,兴旺发达。因此,“娄氐”又称“娄底”。 

  上述说法广为传流。但是,从史籍考证,此说似难立论。《史记》卷二十七云:角、亢、氐,兖州;奎、娄、胃,徐州。《晋书·天文上》亦云:角、亢、氐,郑州、兖州;奎、娄、胃,徐州。据此记载,氐星在兖州(今山东),娄星在徐州(今江苏)。这是古九洲中的两洲,一个在北,一个在南,方位并非东西向,而是南北向,且相距数百里之远,并非相邻。由此推论,现今娄底之域并非娄星和氐星辉映之地。 

  2、地理说 

  认为娄底其名缘于地貌地势。清康熙湘乡县志云:“娄底之名,始于宋熙宁六年(1073年),为湘乡八大集镇之一。”是年,灰箕铺(今娄底市娄星区花山街道办事处清潭居委会),有10多家店铺,始名“楼底”。古时,“楼”为“填”之借字,为小山丘。“箕”为边高底平的器具。娄底地处丘陵地带,灰箕铺四周是山丘,其中地势低洼,貌似灰箕,故名。南宋淳祜十年(1250年)后,因屡遭水淹,集市上迁竹山坡(今娄星区老街)。清乾隆五年(1738年),“楼底”改名为“娄底”。上述娄底地名的演变,缘于灰箕铺,其地形地貌与现今娄底地理基本吻合。 

  二、疆域面积 

  古代娄底镇域在湘乡西部边陲,与安化、宁乡两县接界,湘乡治西150~170里,是湘乡的西大门。 

  清同治湘乡县志地理志,记载了娄底境域四个都的方位、面积和边界四至。 

  丰乐三十七都 在治西150里,广50里,袤16里,合面积800平方里。东界十九都,抵杉山、鄢冲;南界三十八都,抵乌石山、杉山河、山塘、牌上;西南界三十九都,抵下阳河;西界安化;北界十八都,抵岩前、泉塘。在神童乡东北境。 

  云下三十八都 在治西南150里,广40里,袤14里,合面积560平方里。东界十九都,抵抬头山、湖潭;南及西界三十九都,抵大河、江东坳;北界三十七都,抵红旗坳、乌石山、相子铺、河口。在神童乡中境。 

  延福三十九都 在治西南160里,广52里,袤12里,合面积936平方里。东界十九都,抵湖潭;东南界四十都,抵南陇;南界四十一都,抵大井边、温泉;西界安化;北界三十七都,抵增嘉桥。在神童乡西境。 

  乐善四十都 在治西里170里,广36里,袤24里,合面积869平方里。东及北界十九都,抵平山、石上、分水坳、胜岩;东南界三十五都,抵雷公峰;南界三十六都,抵蜡树坳;西南界四十四都,抵白晃坳;西界四十一都,抵金塘坳、清溪市、山枣园;西北界三十九都,抵白泥塘。在神童乡南境。 

  清代神童乡的疆域大致相当于现今娄星区,在娄底市东境,东界湘乡市,南界双峰县,西界涟源市,北界宁乡县。包括现今杉山镇、茶园镇、万宝镇、百亩乡、石井镇、小碧乡、双江乡,还有大科、西阳、涟滨、乐坪、花山、黄泥塘6个街道办事处。娄星区东西宽23.9公里,南北长42.3公里,总面积430公里,这个疆域略大于清湘乡县神童乡的面积。 

  三、清代地名 

  清同治湘乡县志卷一地理志中详细记录了神童乡(今娄星区)四个都的地名。研究这些地名,有助于了解神童乡的历史地理概况,包括地形、地貌、山脉、河溪、水利、桥梁、渡口、寺庙、物产以及地名的人文内涵。 

  丰乐三十七都 洪家山、马鞍山、石栗峰、潘仙峰、神仙岭、庚子峰、古牛山、黄鹊山、大能山、乌石山、大树山、鹞子岭、乌雀山、西阳水、冠曹水、壶天水、桥亭水、涧山水、龙潭、大埠桥、小碧桥、丰乐桥、增嘉桥、仙人桥、黄獭桥、桐子铺、栗山坳、红旗坳、杨梅冲、义字坪、十字铺、同安、襄荷、紫营乡。 

  云下三十八都 冠曹山、牌上、二十九岭、乌石山、观音山、寨子岭、石山岭、杉山河、松江、对江、碧溪、神仙岭水、石塘、古塘、石花、石底、山塘、西冲、乌口、郎滩、犁头嘴、冠曹、永光洲、熊家州、紫营乡、桥溪港、山口、高灯铺、草子坳、江东湾、澄清渡、白道渡、缢公渡、建公渡、雷公桥、仙人桥、高车。 

  延福三十九都 茄子峡、珍琏山、五旗垴、神山峰、回龙山、天花岭、花山、牌头山、包围山、禅和崖、荀山垴、凤凰岭、蜜蜂岭、凤里岭、冠曹水、仙桥水、印溪、虹井、白茅井、白泥塘、青龙潭、高溪、冷水坑、黄泥塘、对江塘、温泉水、松江水、傅家洲、杨柳井、田心、丰乐洲、双河口、大坡、陶萝洞、分水石、童家坝、沙草塘、小溪、温水、东温、西温、石狗滩、相车、娄底市、茶亭子、石门、洞冲、井头冲、拖坪、斗罡、桑林坪、花桥、四巩桥、关王桥、大坡桥、保德桥、向阳桥、三圭桥、温水桥、洲上渡、南阳塅、罗家塅、天王寺、祖师殿、井头冲、岭背底、梅子湾、江东坳、下襄荷、六甲。 

  乐善四十都 槠山、茶园山、花园山、上井岭、梽木山、仙文寨、枫梓山、雷公峰、三支寨、南冲坪、春溪、思乐坳、羌佳冲、荷叶塘、芦苇塘、廖家塘、石鼓、石头埠、新庄、磨子石、星壁港、万宝坪、毛田、伞把坳、柳家湾、尹家水、分水坳、童家桥、路口、芝麻塘、东冲、荞麦冲、双江口、毛田水、半塘、南冲坪、麻阳洞、方田坳、龙潭、大井、芭蕉、独木桥、思乐渡、黄泥浒、田心、白晃坳、金甲山、桥头水、小江、傅家渡、童家洲、坳子口、托塘水、小禾溪、大禾溪、南陇、托塘水。 

  上述地名,粗读似乎枯燥乏味,但仔细品味其内涵,却很有趣味。例如:延福三十九都有座三圭桥,据传当地曾有三位闺女有善举,集资修一座石拱桥,利民往来,后人不忘三闺女的德性以桥名,曰三闺桥。闺省作圭,又名三圭桥。清人有诗咏三圭桥: 

  一架石桥横一方,三闺遗迹竞传扬。 

  往来不作霓裳咏,过客临流仰女桑。 

  丰乐三十七都有个西阳村,以方位得名。地当湘乡之西,乌石峰之南,涟水之北,山南水北曰阳,此村故名西阳。乐善四十都有个万宝坪,原名烂草坪,据传明代有个村民在草坪牧牛,从草坪挖得宝石,能生万宝,得名万宝坪。丰乐三十七都有个恩口村,据传清代有村民饲养鹦鹉,开口学话,遂名为鹦口,乡音转为恩口,并有祈恩求德之意。 

  上述清代神童乡地名,有些至今沿用,有些因时有异,有些已经消逝。1982年,涟源县人民政府编印了全县地名录,当时,娄底归属涟源,包括了现今娄星百亩、万宝、茶园、西阳、杉山、双江、小碧、石井7个乡镇和1个办事处的地名。本书附录于卷十二,以供对比和参考。 

  四、地貌地形 

  娄底镇域地处雪峰山脉向洞庭湖平原的过渡地带。其地形大体可分四种类型:北部山地,高山耸立,群峰连亘;西部丘陵,小山成片,连绵起伏;南部冈地,冈峦较低,地面稍平;中及东部平原,河川冲积,平坦宽阔。地势的基本特征是三面居高,一面稍平;自北向南降陂,自西向东趋平;三高似屏障,两水夹其中,呈“C”字马蹄形。 

  四种地形占境域总面积的比例,冈地占43.2%,平原占20.2%,丘陵占19.4%。山地占17.2%。 

  1、北部山地 

  为丰乐三十七都,今双江乡。与安化、宁乡毗邻,以高山峻岭为界。主要山峰有洪家山、马鞍山、石栗峰、蟠仙峰、庚子峰、大树山、神仙崙、古牛山、乌石山、观音山、大能山等10余座。海拔500~800米,坡度15°~20°。洪家山875.8米,观音山659米,乌石山641米,马鞍山508米。 

  2、西部丘陵 

  为云下三十八都,延福三十九都,包括今小碧、石井、百亩等乡镇。以小山、山坳、山崙为主,有江东坳、石山崙、寨子岭、二十崙、牌上、神仙崙、大石山、五旗垴、淘萝洞、花山、蜜蜂崙、牌头山、包围山、神古峰、凤凰岭、江东坳、回龙山、珍涟山、禅和崖等。海拔高度普遍低于北部诸山,坡度15°~20°。神仙嵛351.5米,大石山295米。 

  3、南部冈地 

  为乐善四十都,包括今万宝镇、茶园镇。以山冈、山寨、山坳为多,有枫梓山、丰子山、寨子垴、仙女寨、三支寨、梽木山、上井崙、分水坳、伞把坳、雷公峰、石鼓等。最高的山寨有寨子垴348米,仙山寨309米,丰子山247米。坡度一般为5°~10°。 

  4、中、东部平原 

  为丰乐三十七都和云下三十八都东部,包括今杉山、西阳、涟滨、大科等镇和办事处。是涟水、蓝田水交汇处,又有西阳、冠曹、碧溪等支溪贯通。沿河冲积平原有涟滨、西阳、杉山等田垅,土质肥沃,地势平坦。最低点为西阳的吉祥寺,海拔85°,地面坡度小于5°。 

  五、山脉河川 

  娄底镇域有一派令人陶醉的山光水色,百里龙山森林公园经这里迤逶而东,涟水和蓝田水两大河川交汇于这里蜿蜒而东。高山流水,相依相伴;青山碧水,互陪互衬,构成了“娄底八景”的美丽图画。 

  1、龙山 

  龙山是湘乡千山之王,万水之宗。清乾隆湘乡县志称:龙山“在治西一百八十里,涟水出焉,连亘数百里,踞湘乡、安化、邵阳、新化四县之域,直立高耸,环湘二百里外,望如阵云浮碧,山巅有池,池中有鲤。常有烟霞护绕,据传为龙所居也,故名。”上世纪末年,经国家林业部批准,先被定名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后更名为“国家级百里龙山森林公园”。 

龙山瀑布

  龙山主峰在涟源市杨家滩南境,素有48面龙山之说。由集祥乡而东至神童乡,有龙山余脉数十座山峰。诸峰美若千姿仙境,幽似雅丽山庄,静若神灵屹立,动似蛟龙漫游。诸峰各有特色,或突兀高耸,或蜿蜒环抱,或数峰并立,或秀丽清奇。 

  娄底镇域的名山有:红佳山、观音山、乌石山、妙碧峰、乌云山、神古峰、雷公峰、上井仓、珍琏山、花山、天霞山等。 

  红佳山 又名洪家山,在丰乐三十七都,冠曹水出焉,界连宁乡、安化。宁乡名红皆山,安化名栗树坳。连亘数十里,石宝仄径,人所罕到。 

  观音山 在丰乐三十七都,山势似观音坐莲,群石环绕。 

  乌石云 在丰乐三十七都、云下三十八都,山有乌石洞,洞南有冠曹石。顶平高数尺,宛如人坐其上。西南有龙虎山、插旗山,其间平畴千顷,泉甘土地,可称佳境。 

  妙碧峰 在云下三十八都,有豹谷洞,宋神童贺德英墓葬在此。旧称“豹洞晓雾”,为娄底八景之一。 

  神古峰 在延福三十九都,突兀于蓝田水岸。嵌崟突兀,俯瞰蓝田。 

  雷公峰 在乐善四十都,五峰并列奇特,山腰有洞如层楼。山下多泉,积流成渠。 

  上井仑 在乐善四十都,毛田港水出焉。 

  珍琏山 在延福三十九都,南界安化,与龙山对峙,涟水别支经此。 

  花山 在延福三十九都,界安化,绵亘二十里。 

  天霞山 在延福三十九都,又名禅和岩,石岩峭峻,因穴建寺,开穴若门,结构自然,湘潭陈恪勤年微时尝寓此。 

  2、寨堡 

  娄底地处湘乡西部边陲,山农素有立寨建堡之举,以为防御。碉堡建于边界高山之巅,或关隘之口,或岩洞之外,外挖长壕,中有炮台,常有武丁驻守。娄底重要的寨堡有下列数座: 

  范家坪 在丰乐三十七都,界湘乡、宁乡、安化三县之交。四面高峰峭拔,路仅一条。其地泉甘,里人在此立寨堡。 

  成冈寨 在延福三十九都螺子坳,明朝流贼剽掠,里人聚居于此。 

  广容岩 即麻阳洞,在乐善四十都,岩洞广可容人,明朝里人避兵于此。 

  仙女寨 在乐善四十都。前距涟河,后抵胜岩,四面险峻,中有二泉。咸丰九年,里众在此建立寨堡。 

  3、涟水 

  娄底镇域有涟水和蓝田水两大河流,相汇于犁头嘴。 

涟水神童湾

  首先要说明一下两河古今地名的变异。据古代史志记载,涟水源于龙山的界江坳,水程380里,流经杨家滩、犁头嘴、谷水、潭市、湘乡县城,至文家滩流入湘潭县,于河口注入湘江。 

  蓝田水源于邵阳红茅岭,流经新化至安化蓝田,故曰蓝田水。又经东北至犁头嘴,右会涟水,两水合流后仍称涟水。 

  这是自汉桑钦《水经》以来2000多年的历史记载,一而贯之。1951年9月,涟源建制之初暂定县名为“蓝田县”。因与陕西省蓝田县名重合未能获准。1952年8月,奉令改蓝田县为涟源县,并同时更改了涟水和蓝田水的地名,将涟水自源头,经杨家滩至犁头嘴的上游改名为孙水,以源头孙家桥而得名。又将蓝田水改名为涟水,取涟水之源之义,而定县名为“涟源”。于是,涟水的上游改名了,蓝田水消逝了。两水易名本不符合历史事实,给古今地名造成混淆,又为叙史带来诸多不便,叙古不合今,称今不合古,不古不今,不伦不类。本书既是史志,为尊重历史,沿用古名,或曰正本清源。因此,请读者特别注意,切勿混淆了古今地名,不要误解了笔者的本意。 

  据清同治湘乡县志记载,涟水自集祥乡清溪四十一都,至荷叶塘入神童乡乐善四十都,再人云下三十八都,共45里流程。县志云: 

  涟水自四十一都又东至荷叶塘入四十都,稍东至小江,桥头水自东南来注。折而东北至磨子石,有水自右来注(出羌佳冲)。又东北至石头埠,有水自左来注(出四十一都托塘);又东北有三小水自左来注,又东北有壁港水自右来注(出方田坳至麻阳洞,潜入复出)。洞广可容数百人,奇石林立,具各物状。其左有洞尤大,中露天光,一名广容岩。黎射斗《步有容岩》诗:“青苔披翠壁,曲径绕层巅。隐此千余载,于今胜始传。峰高惟有月,树密更无天。只许幽人到,岩阴任意眠”。折而北经仙女寨(涟水行四十都地三十里),折而东北至火石滩,入十九都。又东北至石洞(涟水行十九都地十里),又东北至朗滩,入三十八都。折而北至犁头嘴,蓝田水自西南来会。折而东北至白道湾(涟水行三十八都地十五里);折而东至河口,复入十九都。 

  4、蓝田水 

  蓝田水在娄底镇域流程最长,经延福三十九都,云下三十八都,约80里。据同治湘乡县志记载: 

  蓝田水至新车桥,入县之三十九都,温水自西来注。又东北经石狗滩,又东北至黄泥坑,一水自右来注(出安化笋山垴,经关王桥),一水自左来注(出油箩洞,会龙窟潭水注之)。又东北至双河口,湄水自西北来注。又东北至丰乐洲,阳河水自西北来注。又东北至桥溪(北为三十八都)。又东北,松江水自左来注(出三十八都水口)。又东北至鹦口,有水自北来注(出三十七都神仙仑)。折而东至四拱桥,珍琏水自西南来注。又东至碧溪,有水自右来注(出白茅井)。又东经娄底市(巡检驻此),一水自右来注(经井头冲),一水自左来注(经仙人桥)。又东至渡头坪、冠曹溪水自北来注。折而东,北经澄清塅。颜大登陶唐《澄清秋浦》诗:“漪漪湘浦极澄清,渡口人来趁晚晴。白水远从花港汇,蓝天遥接谷溪平。前滩舟饱归帆影,夹岸村喧打稻声。秋意满天看不尽,江亭危坐酒频倾。”入三十八都。又东北经对江,有水自左来注(经雷公桥)。又东北至犁头嘴,右会涟水。 

  5、溪流 

  娄底镇域以涟水和蓝田水为主干河,有大小溪流西阳水、桥亭水、壶天水、冠曹水、毛田水、温江、箕荷水、温泉水、仙桥水、托塘水、小禾溪、大禾溪、小江、小溪、磨子石水、龙潭水、独木水、尹家水、东冲、春溪等二三十条。 

  西阳水 源出县西十六都,会翻江、涧山、壶天诸水,南入涟水。旧志按: 

  西阳水出十六都白佳仑,东北流至棋头,一水自右来注(出龙宫山),一水自左来注(自宁乡来)。又东北至营盘山,二水自左来注(一出唐家冲,一经东仓湾),一水自右来注(出营盘山)。折而东,有水自左来注(出告训嘴)。折而南,二水自左来注(一出蛇形嘴,合东坝冲水;一出黄杉冲)。一水自右来注(出小山冲)。又南至高枧桥,碧溪水自左来注(经碧溪区合芭蕉水注之)。 

  黄宜中鹄亭《碧溪故居夜坐有怀》诗: 

  三湘汇洞庭,我家湘水上。鱼雁富游翔,风帆终日向。 

  不到故人书,望云增惆怅。寒宵耿不寐,簷月窥素账。 

  起揽参斗横,霜威欺挟纩。默坐转无聊,癯影相偎傍。 

  故乡咫尺尚如此,万里睽违更何似。 

  忽忆阿季滞吴东,一缄欲寄何时通。 

  呼僮暖酒且自酌,林乌飞起半窗红。 

  折而东南至横塘,潆溪横溪二水自右来注(一出潆溪,一出横溪);屈而西北,又折而东南入十七都,经东塅,有水自左来注(出黄黍冲,经鹿角山,山产异石),翻江水自东北来注(出崟塘,经翻江,合三小水注之)。折而南,经谭公桥入十八都,至新桥,有水自左来注(出十七都燕子岩,合龙溪诸水注之)。折而西南,入十九都,至罗家边(西为十七都),稍南经永远桥,涧山水自西北来注(出十八都涧山,迴龙潭合三小水注之)。又南入三十七都,壶天水自西来注(出十八都四角峰,经壶天市,合各小水注之)。折而东南经大埠桥,至西阳河口入涟水。 

  毛田港水 源出县西南四十都上井仑,合雷峰(出雷公峰)、春溪(出芦茅塘)、荍冲(出苦蔽冲)、芝塘(出芝麻塘)、柳湾(出十九都,经柳家湾)、花亭(出花亭子)诸水,至十九都毛田港,北入涟水。 

  温水 源出安化常安乡之路管,西南流入县之三十九都,花山水自左来注(出花山仑,合一小水注之)。折而东南至东温,合东温水,西温水亦自安化来注(东温水出县西南石山塘,西温不出安化东南钟家坳。二源相对,同注路管水,谓之温水。按旧志:“安化县东南有二穴,涌出一清一浊,合为一溪,四时常暖。”其水略同,惟未详东温水源出自县境耳)是为温水。又东南经温江桥,入蓝田水。 

  湄水 源出安化县西丰乐乡肖家冲,至湄塘坳,潜入复出,是为湄水(旧志载:湄水自安化界奔流数里,有石岩当水中,水入岩伏流五里,复从一岩洞出,三穴瀵涌汇为潭,所谓岩即湄塘坳也)。东流入县之三十九都,折而东南至双河口,入于蓝田水(衡阳刘近鲁庶仙《同夕堂老人泛月寻懿庵别业》诗:“载酒酬奇字,鸥俦一棹携。片云回野渡,万岭郁湘西。凉吹轻双影,滩花笑短藜。鹿门知近远,渐入虎塘溪。) 

  阳河水(一作蘘荷) 源出县西南三十七都义宇坪,合马鞍山水,折而南入三十九都,至丰乐洲南,入蓝田水。 

  珍琏水 源出安化县常安乡明镜井。东流至祖师殿,入县之三十九都,经珍琏山,折而东北经印溪,合温泉水(出四十一都温泉)。至四拱桥,入蓝田水。 

  冠曹溪水 源出县西南三十七都红佳山,东南流入三十八都,经杉山,合乌石山水,至澄清渡,南入蓝田水。 

  6、水利 

  境域的水利都是依山傍河天然形成的灌溉工程,有水潭、崖洞、水坝、水井、水港等。 

百亩井

  龙窟源 延福三十九都水利,有2穴,清泉喷涌,深不可测。 

  油箩洞 延福三十九都水利,洞水清澈,积流成渠,经龙窟潭会温水入涟水。 

  善际坝 云下三十八都水利,在冠曹、水口,因石成坝。 

  7、险滩 

  涟水和蓝田水是娄底古镇境域的母亲河,也是重灾区。春夏之交,多雨倾盆,水灾泛滥。秋冬两季,水浅滩干,航行艰险。境内有多处急湾险滩,两岸陡峭,河中有礁,船易撞沉。民间云:“涟水三百六十湾,船户到此泪潸潸。”有《险滩歌》: 

  涟水曲折出龙山,奔腾东过文家滩。 

  西有蓝湄南有测,船挂风帆自返还。 

  舟子苦,上滩难!好比抬石上高山, 

  俯着身儿棕纤直,仰着身儿竹篙弯。 

  舟子苦,下滩难!生命货物霎时间, 

  沙搁浪翻真可怕,暗礁尤忌浅水滩。 

  建设事业莫空谈,大家责任大家担! 

  六、气候气象 

  娄底镇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大陆性特征较浓。四季分明,春暖、夏热、秋凉、冬寒,光照充足,雨水充沛,无霜期长。冬季受北方大陆气团影响,夏季受南方海洋气候影响,冬、夏时间长,春、秋时间短。 

  昔时,民间流传着一些气候、气象的歌谣、歌诀,反映了娄底四季气候、气象的变化及其与人们生活、农事的关系。 

  湘乡气候歌 

  湘乡地处湖南中,气候略与长沙同。 

  立春之后至立夏,草木到处见青葱。 

  春雨绵绵不停息,北风还紧衣莫松。 

  清明断雪是老话,立夏小满湿热蒸。 

  东南风来气压低,兴云作雾霉易生。 

  大暑直至处暑节,温度此时渐渐升。 

  华氏最高百一十,农夫割稻太阳中。 

  白露以后至大雪,天晴气燥爽精神。 

  雨量稀微气压高,不冷不热好做工。 

  小寒大寒白雪降,有时厚到两尺深。 

  华氏温度至三十,围炉烧火过严冬。 

  (注:华氏110度,相当于摄氏43度。华氏30度,相当于摄氏0度。) 

  古代,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和掌握了气候变化与农事季节规律,将每年12个月划分为24个节气。其先后顺序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其中有“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8个节气,以区分四季。这24节气的开始日期,在阳历里几乎年年不变,最多相差一两天。一般说来,上半年的节气总是在每月6日左右,中气在21日左右;下半年节气在每月8日左右,中气在23日左右。民间有歌诀排列24节气的顺序和开始日期: 

  春雨惊蛰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暑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来六、二十一,下半年来八、二十三。 

  二十四节气农谚歌 

  正月:岁朝蒙黑四边天,大雪纷纷是旱年。 

  但得立春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耕田。 

  二月:惊蛰闻雷米似泥,春分有雨病人稀。 

  月中但得逢三卯,到处棉花豆麦佳。 

  三月:风雨相逢初一头,沿村瘟疫万民忧。 

  清明风若从南起,顶报丰年大有收。 

  四月:立夏东风少病遭,时逢初八果生多。 

  雷鸣里子庚辰日,定主蝗虫损稻禾。 

  五月:端阳有雨是丰年,芒种闻雷美亦然。 

  夏至风从西北起,瓜蔬园内受熬煎。 

  六月:三伏之中逢酷热,五谷田禾多不结。 

  此时若不见灾危。定主三冬多雨雪。 

  七月:立秋无雨甚堪忧,万物从来一半收。 

  处暑若逢天下雨,纵然结果也难留。 

  八月:秋分天气白云多,到处欢歌好晚禾。 

  最怕此时雷电闪,冬来米价道如何。 

  九月:初一飞霜侵损民,重阳无雨一冬晴。 

  月中火色人多病,若遇雷声菜价高。 

  十月:立冬之日怕逢壬,来岁高田枉费心。 

  此日若逢壬子日,灾殃预兆损人民。 

  十一月:初一有风多疾病,更兼大雪有灾魔。 

  冬至天晴无雨色,明年定唱太平歌。 

  十二月:初一东风六畜灾,徜逢大雪旱年来。 

  若遇此日天晴好,下岁农夫大发财。 

  七、交通邮电 

  自宋代娄底形成神童镇以后,就有水、陆两路交通抵境外各地。清末民初开始有了近代铁路、航空运输和邮电通讯,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1、驿道 

  驿道即古代传递官府文书和民间运输的大道。据清湘乡县志记载,娄底有古道四条。 

  娄湘大道 为古驿道干线,明万历丙辰年(1616年)纠捐重修。起自老街望湘门,经澄清渡、雷公桥、谷水、棋梓桥、普安堂、十里石、潭市、锦屏寺、泉塘、濠塘口至湘乡县城,全长60公里。沿途设驿亭、南杂、客栈等,自谷水至娄底有60余家。民国二十三年,仿汽车路工程,拆掉石板,铺盖砂石,路面加宽到8市尺。 

  娄永大道 起自老街人和门,经思乐坳、独木坳、茶园山、杨柳坪、洪山殿、走马街、歇肩铺,至永丰,全长40公里。民国十八年,湘乡修壶永路,永丰沿此路通壶天。二十三年,路面加宽至5~6市尺。 

  娄蓝大道 起自老街观化门,经骡子坳、南阳塅、三圭桥、祖师殿、明镜、关王桥、石马山至安化蓝田,全长40公里。民国二十五、二十六年,补修拓宽至5~6市尺。 

  娄杨大道 清道光五年(1825年)补修。起自老街观化门,经桑林梓、百亩井、黄土岭、水洞底、甘溪坳、湖坪至杨家滩,全长21.5公里。民国十八年,仿汽车路工程铺砂石,路面拓宽8市尺。 

  2、航道 

  娄底水路航道有涟水和蓝田水两条,共81公里。涟水航路西经羊角凼、天堂、梅林江等码头,抵杨家滩;东经磨子石、谷水等码头,抵湘乡县城,远至湘潭、长沙、汉口等地。蓝田水航道,从娄底西至蓝田,东至犁头嘴注入涟水。 

  水路运输以货运为主,或顺路兼带旅客。水运工具有两种,一种是水帆船,俗称“倒划子”,形状似梭,两头尖,吃水浅,无头尾之分,倒顺均可行驶。俗云:“倒划子,两头尖,有水上得天。”另一种是竹杉排筏,首尾相接,长达10余米。 

  3、石路 

  清代至民初,以娄底镇为中心,有通往境内四个乡镇的石板路。 

  云下乡 由娄底至黄莲潭石路。 

  延福乡 由澄清亭至娄底、扶青坳、腊树坳、桑林坪、分水坳石路。 

  乐善乡 由石塘坳至石头埠石路,夏梓坳至木鱼山石路,梽木山至寒婆坳石路,南冲坪至白茅冲石路,高禄冲石路。 

  4、铁路 

  抗日战争时期,湘黔铁路曾一度通车,自东向西穿过娄底境内。此铁路始建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由德国财团和上海银行团合作贷款,浙赣铁路局抽调技术人员负责勘测和修路。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2月8日,从株洲始发通车至娄底。次年1月,又通车至蓝田。3月,铺轨至冷水江太平里。6月,为防止日本侵略军沿线西进,湖南省政府奉令“毁路抗日”,由沿线湘潭、湘乡、安化三县政府组织民工毁路。9月结束,路轨和桥梁等毁坏殆尽,其他设施大都拆除。 

  5、航空 

  民国三十三年九月,湘乡县政府令各乡民工1000余人,在娄底清潭地段突击修建简易小型飞机场,跑道1000余米,飞机起降3次,抗日胜利后废弃。 

  6、邮政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7年),湘乡始办大清邮政。宣统三年(1911年),辟湘乡经娄底至新化干线邮路,串连潭市、谷水、娄底、杨家滩、蓝田,全程150公里。娄底设邮政代办所,为娄底邮政之始。民国四年(1915年),长沙曾森昌创办私营民信局,设分局于娄底春华店内,承办邮件、包裹、汇兑业务,与公办邮政竞争。民国十年(1921年),娄底邮政代办所提升为三等乙级邮务局,直属湖南省邮政管理局。次年,娄底开辟乡村邮路,取缔曾森昌私营民信局。十八年(1929年),湘乡设军政邮政局,由湘乡经娄底至新化军事邮路,传送军事邮件。抗日战争时期,外地学校、机关入迁娄底,邮政业务随之增加。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娄底邮政提升为三等甲级局,下设代办所1个,信柜15处。 

  娄底邮局所辖乡村邮路分为三段,各段每五日环行一次。 

  甲段 自娄底局起,经恩口、水口、松江、桥溪港、渡头塘、印溪、关王桥、明镜井、祖师殿、三圭桥,回娄底局。 

  乙段 自娄底局起,经白茅井、凤冠山、羊角凼、荷叶塘、磨子石、斗牛垴,回娄底局。 

  丙段 自娄底局起,经高车、高灯铺、犁头嘴、陈家塘、火石滩、星壁港、独木桥、茶园山、儒佳庄、万宝坪、石头埠、石安里,回娄底局。 

  7、电信 

  清光绪七年(1881年),湘乡始设电信局,办理电话和电报业务。电信与邮政合并办公,称邮电局。 

  民国十八年(1929年),为建立龙山防空监察哨,架通湘乡经娄底至杨家滩电话线,全长98公里,娄底装有交换机,始有电话。 

  八、旅游胜地 

  娄底境内山河秀丽,景色优美,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其中有古迹“娄底八景”,还有雄伟拔秀的仙女寨、圣仙洞,恍若仙境的水府庙著称省内外。 

  1、娄底八景 

  清乾隆年间,举人彭华翥、颜大登畅游娄底山水,写有《娄底八景诗》,篇目为“澄清秋浦”、“花岭云蒸”、“仙桥月朗”、“豹洞晓雾”、“石门返照”、“化井长虹”、“珍涟雪霁”、“冷水圆折”。 

  澄清秋浦 指城东北澄清塅一带自然景观。涟水、冠曹水在此会合,古塔倒影,江亭边有船可渡,由黑石壁乘船上溯,经天王寺到娄底古镇。沿途风光绮丽,在秋意满天、两岸村喧的收获季节,更令人陶醉。 

  花岭云蒸 即老街附近之花山仑。岭上浓荫蔽天,杜鹃、野菊、山茶花,四时不绝。云蒸霞蔚,叹为奇观。 

  仙桥月朗 即城北清浪滩对岸之仙人桥。一块两丈长的整石,横架在自妙笔峰发源的小溪上。传说遇仙成桥,至今桥面留有仙人“足迹”。不远处是涟水青龙潭,潭水清冽,深不可测,小桥怪石,相映成趣。 

  豹洞晓雾 即杉山镇泉福村和涟滨乡民福村接壤处相通之豹谷洞。为宋代神童贺德英墓地,靠近妙笔峰。此地怪石林立,在晨雾缭绕中,形似各种石兽,时隐时现,蔚为壮观。 

  石门返照 指市区东北、涟水东岸的黑石壁。石壁临江屹立,为一整块石灰岩,高5丈余,面积100多平方米,为旧时娄底天然门户。每当夕阳返照,黑石壁泛红光,尤为壮丽。 

  化井长虹 化井即娄底老街观化门外之观化井。有多股泉水涌出,依次形成6口水井。每至晨雾蒸腾,日光照耀,即有长虹映于井底。现虽在6井之间修建了水泥石桥,仍不失为娄底景观之一。 

  珍涟雪霁 指石井乡与涟源市接壤的珍涟山(原名金铃山)一带景观。山高海拔400米,上有珍涟洞,下有珍涟水,自斗笠山蜿蜒而来,每当雪后初晴,登高远望,别是一番景色。 

  冷水圆折 指在涟滨乡南阳村冷水坑经过的一一段冷水。流入涟水处,为神童湾沙洲所挡,形成回水,银珠飞溅,蔚成奇观。 

  澄清秋浦 

  漪漪湘浦极登南,渡口人来趁晚清。 

  白水远从花港汇,蓝天摇接谷溪平。 

  前滩舟饱归帆影,夹岸村喧打稻声。 

  秋意满天看不尽,江亭危坐酒频倾。 

  豹洞怀古 

  宣谷居然小洞天,云埋荒冢草芊芊。 

  十三人里推才子,四百年来有滴仙。 

  莲炬烛穷方外境,芒鞋踏破岭头岭。 

  只今犹说栖文豹,谁是留皮继古贤? 

  2、仙女寨 

  仙女寨位于城南7公里处的孙水南岸仙女寨山,方圆约3平方公里。山上怪石嶙峋、沟壑深幽,山涧蜿蜒曲折,树木葱郁。山势宛若仙女临风起舞,一峰突起,四面险峻。民间相传是天宫三仙女修炼成仙之地。南宋期间立寨于山巅,在主峰下北坡百米处建有仙女殿(今存遗址),故山得名仙女寨。在仙女殿东有一天然溶洞,名天籁岩,又名潇洒岩、胜岩洞。洞口建有庵堂。入洞即有可容纳百余人的大厅堂,洞壁面龛上塑有如来、观音像。厅右有清泉,四季不涸,随饮随涨,也不溢出。前进分上、下两洞,上洞幽邃莫测其深,尚待探明开发;下洞有七厅,直通钟鼓潭。 

仙女寨

  3、天籁岩 

  东二百米处曾建有古刹东林寺,现存遗址。孙水流经山北麓,清澈见底,似玉带围绕。南岸新边港是境内有名的水运码头,历史上曾繁荣近百年,有名的半边街,至今原貌尚存。街前河面宽阔,水流平缓,水深1~3米,可供游泳,泛舟。钟鼓潭位于河道拐弯处,可上通胜岩洞。 

  登临山顶,远可览百里群山,近可观星城万家灯火、溪口点点渔舟,是境内一处登高揽胜,下河泛舟,入洞探奇,集峻、险、宏、秀为一体的风景区。明清以来,官绅、文人墨客多有来此游览,曾一度出现“日有万人朝拜,夜有千盏明灯”的盛况。文人墨客留下的足迹甚多,较有名的有明代龙吟《赋游天籁岩记》、清代曾国藩手书“天籁岩”等。 

天籁岩

  4、圣仙洞 

  圣仙洞位于市区北20公里的双江乡尖子山白石岩,为一天然洞穴群。首为圣仙洞,次为子牙洞、白果洞、雷公洞、牛角洞、钓鱼洞、奇辉洞、出水洞、扁洞、温洞等,分布在2公里长的山中下部,有圣仙十八洞之称。圣仙洞规模最大,已探明洞景3000余平方米,据烟雾和水漂流物探测,与涟源市仙洞乡雷鸣洞相通,洞长数十公里。洞内空气清新,溶洞结构以洞群组层为特色,层次分明,阶通自然。洞上有洞,洞下有厅,洞厅相通,已探明大小洞厅38个。各厅景观奇异,钟乳石千姿百态,精美至极,有如人间仙境,使人眼花缭乱,称奇叫绝。洞景集险、深、幽、趣、美、奇为一体。洞底层有暗河,水流量200升/秒左右。河内有鱼,名黑鲶,肉细味美,可供垂钓。河水清甘,源头不详。洞外峡谷陡深,小桥流水,农舍星聚,环境十分优美,并存有部分古迹,传说众多,是一片使人赏心悦目的田园风光。 

圣仙洞观音殿

  圣仙洞对面的洪家大山,海拔875.9米,是境内最高山峰。山势雄伟,山峦起伏;野花异卉遍于山野,灌乔林木遮天蔽日;山泉喷涌于石罅之间,鸟鸣宛转于密林枝头;微风起处,松涛阵阵。森林植被保留有少量的天然原始次生林。针叶林、阔叶林、混杂交林,草本自然植物群落广为分布,计存森林面积2万余亩。山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登临峰顶,可“朝观日出,晚赏夕照”。相传古代曾有皇帝到此游览。 

  5、水府庙 

  水府庙水库位于城东,跨娄底、湘乡、双丰三县市,由三县市共管。库容3.7亿立方米,面积相当于9个杭州西湖,库岸线长100公里,有大小岛屿34个。其中属境内的水域面积6900多亩。水库水质优良、清澈碧透,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湖岸青山,湖心小岛,构成一幅“青山倒影湖中印,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画面。水库沿岸田连阡陌、稻谷飘香、茶园泛绿、桔柚争黄,显现出一片恬静、闲适、淳朴的湘中田园风情。岸边有历史悠久、颇具影响的陶龛学校。水库的优美自然风景,不仅是旅游、避暑胜地,也是水上体育训练和假日娱乐的理想场所。

水府庙

来源:《娄底古镇史记》
时间:2012-12-22
湖南图书馆 版权所有 201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