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乡土孕育一方乡民,一方乡民有一方民俗。娄底乡民朴实,民俗淳正。境内方志和族谱都有记录,与湘中各地民俗大同小异。本书择其特色,简述数例。
一、四礼当先
中国是礼仪之国。族谱称,“先王制冠、婚、丧、祭四礼,以节后人。载在性理大全及家礼仪节者,皆奉国朝颁施者也。民生日用礼行,此为最切。惟礼,则成父道,成子道,成夫妇之道。无礼,则禽彘耳。”境内众姓家族都把“四礼当行”作为族规,载入族谱。
1、冠礼
古时,凡后嗣年届15至20者,于庙冠以阼醮,或成婚之前,或成名之日行之最为佳期。冠礼责以成人之道,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古时冠礼类似于现今成年宣誓之礼。
2、婚礼
夫妇为家庭之始,男子生而愿有室,女子生而愿有家,父母之心也。古制,男年16至30可娶,女年14至20可嫁。古云,娶妇必须不若吾家者,嫁女必须胜于吾家者。娶妻惟求女淑,毋慕声华;嫁女必择婿佳,毋尚势利。婚嫁当以及时为是,早婚多聘不可也,年不匹配不可也,尊卑不明不可也。凡男悖约女悔盟,族有犯此者,众共罚之。
清末、民国时期,娄底沿袭旧习,婚姻程序大体如下:
议婚 媒人介绍、双方家长互相了解,认可后,女方开具生庚八字,由媒人送男家,卜定八字相合,便议联姻。
订婚 双方认定联姻后,男方送彩礼给女方,双方互换生庚。
结婚 男方择定吉日通知女方,称“送日子”。经同意,届时男方备彩礼花轿到女家迎亲,女方备妆奁装嫁。彩礼、妆奁视家庭情况而定。富者彩礼备活猪、活羊、吹吹打打迎亲;妆奁是牙床、衣架、四箱、四柜及全套家具,并有田契。中等户,彩礼用五牲(鸡、鸭、鹅、鱼、肉),妆奁是“三桌三凳”(大桌大凳、火桌火凳、书桌书凳)、栈架、排柜、被帐等。贫困户,只有少量鱼、肉,很少妆奁,有的连被帐都无。结婚先晚,女方召开家庭会,教育其女如何侍奉翁姑、尊敬丈夫、和睦妯娌……闺女上轿时向祖宗拜别。男方亦举行告祖礼。新娘坐花轿,由父兄及至亲好友“送亲”。花轿到达男方时,男方请一人站在大门正中,高唱趋吉避凶赞语。新娘进屋,阿姑将其头巾掀去,由两童子秉烛引新郎新娘到厅堂举行婚礼,先拜天地祖宗,再拜父母,次拜其他长辈,然后夫妻交拜,引入洞房。晚上闹新房,不论男女老少均可参加。
回门 婚后第二天或多几天,新郎备礼携新娘到岳家拜亲,称“回门”。
3、丧礼
众谱称:为人之子,父母在生时当以礼事亲,必诚必信,勿之有悔;殁时亦当以礼治丧,必诚必信;勿之有悔。孝子治丧未葬曰丧礼,即葬曰祭礼。
清末、民国时期,娄底丧葬有以下习俗:
送终 死者临终时,子女赶回守候床前,聆听遗嘱,咽气后以3斤6两钱纸(杉山、西阳9斤6两),烧于尸前,称为烧“起身盘缠”钱。将床铺垫草烧掉,如夫妇俩死一个,则烧一半,称“烧孽床”。
请水 入殓前,取井水为死者沐浴,叫“请水”,前面打锣,后面烧纸,子女跪拜,按死者年龄,每岁打一下锣,烧一夹纸,子女拜一拜。为死者沐浴时全身抹七布,上四下三,然后为死者理发、穿衣、戴帽、着鞋,衣穿三或七层,叫“装尸”。
入殓 用棕席将遗体裹入棺内,口中放米7粒,手执纸扇1把,饭坨1个,檬冬管1根,复盖寿被3或7层,男红女绿,达官权贵大多口含金、玉,身着官服,并伴葬其他珍贵物品。
报丧 向亲友报丧,有口头、讣告、讣书三种形式,亲友闻讯后,届时前来吊唁。
祭奠 安葬前举行丧礼,形式不一。有请道士、和尚做道场的,有请儒生行祭礼的。规模根据死者家庭经济情况,有一朝一夕的,有二天三晚的,有三天四晚的,有七天七晚的。有儒、释、道三者同时并举的。清代茶园山官绅刘康侯丧事,三教并举,做道场七七四十九天,附近几十里路穷人前来求乞的达数百人,人多拥挤,争先恐后,踩死踩伤10余人。被踩死者,每人给缗钱1串了事。冠曹胡福七丧事,送葬人上路达七里多长;灵屋以大竹为柱,用楼梯糊纸;乞讨的每人1串钱1升米,也因人多拥挤踩死5人。无论做道场或儒祭,均于出葬先晚举行祭奠(也称堂奠),死者亲属戚友备文致祭,先家奠(子女及其他亲属参加),再客奠f婿及亲友参加)。道场祭奠后焚化灵屋。
安葬 按卜定日期抬柩赴坟山安葬,鼓乐前导,旗幡招展。孝子披麻戴孝,跪拜哀送。亲友护送上山。
拜坟 安葬后三天,家属上山拜坟。
守制 父母亡故,子女要守制三年。逢考不能应试,为官离任回家,叫“丁忧”。眼丧期间不能办婚嫁喜事,百日内孝子不能理发。
4、祭礼
祭祀尽其诚以追远报本之义也。“益讲求尊祖敬宗之礼,以自全其仁人孝子之道耳。”
冬至祭始祖 此厥初生民之祖也,冬至一阳之始,故象其类而祭之。
立春祭先祖 始祖之下高祖以上之祖也。立春生物之始,故象其类而祭之。
季秋祭祢 季秋成物之始,故象其类而祭之。
众谱详细记载了祭祀礼仪、陈设、乐章、对联。陈设附有图示,乐章是歌童朗读的诗词,现转录如下:
乐章
迎神乐章 于灿洒扫,苾苾芬芬。明发不寐,先祖是承。以孝以享,赉我思成。陟降厥家,尚有典型。
初献乐章 念昔先人,骏明其德。克昌厥后,亦芾金口。稼穑匪懈,古训是式。孝孙有庆,享祀不忒。
亚献乐章 令闻令望,德音不忘。则笃其庆,长发其祥。誉髦斯土,跻跻跄跄。勿替引之,顾予蒸尝。
三献乐章 清酒既载,騂牡既备。君子有禄,丞畀祖妣。神罔神恫,绥予孝子。惠于宗公,厘尔女士。
辞神乐章 工祝致告,神具醉止。租赉孝孙,介以繁祉,克广德心,式燕且喜。以似以续,由来无己。”
二、时令季节
境内方志和族谱记录的时令季节,包括民间传统节日和农事节两大类,并收录了民间流传的歌谣。这些都是一方乡风民俗记录。
1、传统节日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称春节,又叫大年初一。《荆楚岁时记》载:“正月初一,鸡鸣而起,燃放爆竹。”娄底历沿旧习,凌晨一点左右,家家开门焚香秉烛,鸣放鞭炮,称之求财。早餐后,向父母、伯、叔等长辈拜年。初二日起,拜贺亲友,先岳父母,次及其他亲友。进屋时喊“拜年”、“恭喜发财”等语。清末,对长辈要下跪磕头,平辈亲友拱手作揖。春节期间,文娱活动繁多,有耍灯(龙灯、狮灯、花灯、车灯)、打牌(麻将、骨牌、纸牌、字牌)等活动。有些穷人在春节时以送财神、赞土地、送春牛等形式谋乞糊口。
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晚间家家灯火辉煌,猪圈、厕所、杂屋都点上灯。俗云:“三十夜的火、元宵夜的灯。”晚上全家团聚,吃元宵团子。十六日转入正常生产劳动。
花节 农历二月十五为花节。传为百花生日,少女采花插头,家长给女孩穿耳戴环。民国时期穿耳习俗减少。
清明 家家剪制纸幡、纸钱,插上祖坟,称为“挂青”,各姓入祠祭祀祖先称“祭清明”。新亡,于清明前一日寒食节挂青,称“扫寒食”。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国民政府定清明为民族扫墓节,中央祭黄陵(黄帝陵墓),各地机关团体为当地抗日烈士扫墓。
立夏 立夏日,农村家家磨粉做丸子,传为“吃了立夏丸,石头踩成泥”。耕牛这一天休息,沿袭至今。
端阳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阳节,又称蒲节,俗云“过端午”。各户门上插艾叶、菖蒲,采集山药洗澡,饮雄黄朱砂酒,除病驱邪。家家吃粽子、包子、大蒜、苋菜、盐蛋等过节。沿涟水、孙水两岸的松江、恩口、娄底、高车、犁头嘴、磨子石、新边港、傅家湾等地,从四月下旬开始划龙船,一直到五月初五日。
夏至 石井乡一带,有过夏至节的习俗,作为一年中重要节日之一。是日家家备酒肉,敬奉夏至公公,叩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尝新 以农历六月逢“辛”的一天为尝新节。品尝新米,家家户户具备丰盛酒食,敬拜天地祖先。尝新时长辈先尝,然后全家再吃。
天贶 农历六月初六日为天贶节。家家翻晒衣服、书籍、契据等。各姓定此日为晒谱日。
中元 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又称“七月半”。传说七月初十,阎罗王开放地狱,让鬼魂回家受祭享。各家于十一日晚(新亡于十日晚),整洁堂屋,燃烛、鸣炮,拜跪迎祖先灵魂。以后三日,早、中、晚三餐,均陈盛馔向神主牌位祭奠。十四日晚祖魂重返地狱,以纸钱、衣冠箱等焚化于门外送行。娄底镇历年于是日在大慈林延僧举行盂兰会,超度本境无祀孤魂,晚上放河灯,用篾片和彩色纸扎成一小船或灯笼,下托木板,中燃蜡烛,一店一盏,漂流河中,银光灿烂,颇为壮观,谓之送瘟神远去。
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城乡均有赏月习俗。沿河码头群众,以砖瓦砌成圆形尖塔,架柴燃烧,称“烧宝塔”,互相竞赛,到处火光熊熊。农村也有烧宝塔的,只是不太普遍。是晚,还有不少人偷些蔬菜,在郊外煮吃,传说:“吃了偷菜不腰痛。”
重阳 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传说是日登高可以避灾。清代、民国时期,前往万宝乡仙女寨胜岩洞登山的学校师生和群众络绎不绝。此俗一直延续到今。政府定此日为敬老日,即老年节,机关单位邀集本单位离、退休干部及老年人开茶话会、聚餐或登门慰问,以示敬老。
过小年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为小年。过小年菜肴较简单,地主家如来年不再请原有长工,过小年时,请他坐上席,暗示辞退。商店要辞退职工,也于是日请坐上席。娄底民间有敬灶王爷习俗,传说二十三日晚灶王爷返天述职,户户以香烛敬送,祈求上天奏善事,降吉祥。除夕,再以香供将灶王爷接回。
除夕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月小则为二十九日)过大年,晚上称除夕,为一年中最重大节日。半月前,家家户户即作过年准备,杀猪、打豆腐、捕鱼、采购年货、缝制新衣、打扫房屋、沐浴、洗涤……三十日叫过大年,外出的一般都要赶回与全家团聚,欢度佳节。晚上,炉火要烧得旺盛,以兆来年兴旺。是晚,通宵不睡,称为“守岁”。大人给钱与小孩,称“压岁钱”。与外面来往账目必须于是日结清偿还,不少穷人因被财主逼债,过不成年,甚至衣服、家具被拿去抵债;有的连少量过年肉也被拿走,穷人称过年为“年关”。
旧历节序歌
正月初一出天行,新衣新帽敬天神。
拜年须说吉祥话,酒肉茶堂待客人。
正月十五闹元宵,龙狮灯火竞争豪。
元宵团子锅锅煮,爆竹花筒处处烧。
三月初三好踏青,绿女红男结伴行。
扯回地菜烹鸡蛋,争说延年却病灵。
寒食清明扫墓坟,挂山钱纸插西东。
焚香秉烛低头拜,庇佑儿孙祷祖灵。
五月初五是端阳,结艾悬蒲葛蔓长。
白糖粽子雄黄酒,山中采药好收藏。
六月初六天贶节,男晒图书并谱牒。
女晒衣裳不起虫,头发除尘尚清洁。
七月中元有四天,神主排排祀祖先。
烧包或做盂兰会,耗费金钱万万千。
八月十五是中秋,赏月从来有典由。
月饼麻糖还醉酒,团团聚笑乐无忧。
九月初九是重阳,登高古意避灾殃。
名山顶上开心眼,络绎中途往返忙。
冬至时逢复一阳,肩挑被担进祠堂。
大祭常年资大嚼,齐鸣钟鼓宰猪羊。
腊月念四过小年,俗称司命奏皇天。
师人赚得钱和米,奴奴赦罪没回签。
一岁之终是除夕,欠债人家都着急。
富家团年酒肉醺,守岁辞年看新历。
2、农事节气
我国古代的农历24个节气,是根据每年12个月气候变化与农事季节规律的总结。下面这首四季农谚歌通俗地阐述这两者的关系。
四季农谚歌
正月小寒又大寒,正好计划搞生产。
二月立春雨水催,小麦大麦把肥堆。
三月惊蛰又春分,植树季节莫放松。
四月清明又谷雨,早插稻棉玉粟黍。
五月立夏小满来,割麦插禾栽红薯。
六月芒种夏至炎,踩田追肥勤锄棉。
七月小暑大暑临,收割早稻摘棉心。
八月立秋处暑到,播种秋作割中稻。
九月白露又秋分,油茶栽种要度冬。
十月寒露霜降至,种麦又摘桐茶籽。
立冬小寒十一月,冬耕积肥是时节。
大雪冬至天气寒,护牛修塘莫空闲。
3、醒世训词
本书从娄星区文史丛书中收录了一首《醒世训词》,它以每年12个月的一种鲜花,作为时令季节的象征物,以花为题,引发醒世训言,训以为人、处世、持家、立业的哲理,这叫气象歌谣。但这类训言的内涵是人生的哲理,其义永恒,似与季节气象无关。训言以花寓理,其意是要让人世像鲜花一样四季常开,构造一个美好、温馨的和谐社会,意义深刻。本书特以转录,以飨读者。
醒世训词
茶花开来早逢春,媳妇贤良敬大人。
孝敬公婆年百岁,门前大树好遮荫。
你若不把公婆敬,生男生女是虚荣。
杏花开来是春分,孩儿明礼敬双亲。
若要后代尊敬我,我今先孝两双亲。
不信但看檐前水,点点滴滴不差分。
桃花开来是清明,夫妻恩义要相亲。
丈夫不可嫌妻丑,妻子不可怨夫贫。
互敬互爱携起手,同心同德奔前程。
蔷薇花开立夏近,兄弟和睦过光阴。
千朵桃花一树生,真诚相处向前进。
兄弟姐妹一条心,门前黄土变成金。
石榴花开是端阳,姑嫂做事多商量。
姑娘敬嫂宽宏量,嫂嫂贤惠敬姑娘。
当面背后一个样,姑嫂相逢笑声扬。
荷花开来好光阴,邻舍相处情意真。
若是小孩偶争闹,各叫儿女回家门。
远亲不如近邻好,急难之时帮忙勤。
凤仙花开拂秋风,劝君做事要思量。
五更鸡鸣清早起,三日早起抵一工。
遵纪守法要得紧,切莫违法乱规章。
桂花开来近秋分,有钱不可笑穷人。
穷人不会穷到底,勤俭节约富郎成。
有钱有权莫仗势,要做世间正直人。
蕴花开来霜降临,不要顾虑无子孙。
有钱无子非为贵,有子无钱不为贫。
只要修德行善事,无子终归有子心。
芙蓉花开是初冬,劝君从善莫行凶。
虎洞牢狱恶人坐,哪有良民在狱中。
容人让人非畏人,坚持原则福气兴。
荔枝花开冬至期,恶人莫把善人欺。
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是来早与来迟。
腊梅花开冷清清,劝君须有爱国心。
人无国家乌无巢,一旦沦落极酸辛。
帝国鬼子逞强暴,飞机大炮肆横行。
杀我同胞毁我城,毁我文明不安宁。
要想民富国家昌,匹夫之责要加强。
团结奋斗一条心,战胜敌人享太平。
三、乡民风尚
境内方志和族谱收录的乡规民约、民间箴语、名家格言、宗规条例、先祖遗训、齐家铭言等等,也反映了一方的乡风民俗,它告诉乡民,什么是真善美,应该提倡;什么是伪恶丑,应该反对。是非分明,成为规范乡民族众言行的伦理准则。这是一种内涵深刻的历史文化,至今都有着积极意义。
1、扶正抑邪
《十恶歌》、《酒色财气四箴》两首,劝诫人们破恶习,抑邪气,树新风,扬正气。
《十恶歌》
(一)鸦片恶,害人多!昼夜颠倒,膏血销磨,几个觉悟?扑火飞蛾!
(二)赌博恶,丧良心!作弊弄假,犯法逞凶,废时失业,产荡家倾。
(三)花鼓恶,丑态扬!装扮淫巧,诱惑愚氓,失节堕德,俗败风伤。
(四)早婚恶,不近情!未脱童体,抚养孩婴,弱国亡种,幸福牺牲。
(五)庸医恶,纸包枪!之无不识,妄断阴阳,包封到手,病者完场。
(六)烧纸恶,当金银!中元火化,千万成空,是否做假,蒙哄祖宗。
(七)缠足恶,实可哀!贫家愚妇,压迫女孩,虽说渐少,一个不该。
(八)风水恶,冀将来!地生播弄,升官发财,十九构讼,福去祸来。
(九)坐拚恶,真野蛮!小事弄大,聚众凶顽,荡人家产,手辣心残!
(十)束胸恶,压乳房!有伤肺脏,更减儿粮,不急解放,贻害无疆。
酒色财气四箴
杜康酒,谁不饮?切莫贪杯醉不醒。一斟一酌是贤良,行也稳而坐也稳。
美姿色、杀人剑,切莫贪心苦苦恋。鸳鸯枕上弄干戈,恩爱多来反成怨。
世间财,谁不爱?公道取之人不怪。若将无义骗得来,来得快也去得快。
英雄气、切莫尚,保身守家休放荡。他人欺我且由他,我肯放时天不放。
2、家风家教
《朱柏庐家训》、《文昌帝君百字铭》、《安贫乐》三首,是讲做人、处世、养性、持家的道理。
朱柏庐先生家训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逾珍馐。毋营华屋,勿谋良田。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奴仆毋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质朴,训子要有义方。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择佳婿,勿索重聘;娶媳求淑女,毋计厚奁。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贱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勿多言,言多必失。毋持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牲禽。乖僻自是,悔误必多;怠惰自甘,家业难成。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施惠毋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文昌帝君百字铭
寡欲精神爽,思多血气衰。少杯不乱性,忍气_免伤财。贵自辛勤得,富从俭约来。温柔终有益,强暴必招灾。正直真君子,刁唆是祸胎。暗中休放箭,巧处藏些呆。养性须修善,欺心枉吃斋。伦常勿乖舛,族党要和谐。安分身无辱,防非口莫开。畏天存一念,灾退福星回。
安贫乐
黄菜叶,白盐炒,只要撑得肚皮饱。若因滋味妄贪求,须多俯仰增烦恼。
破衲衣,无价宝,补上加补年年好。盈箱满柜替人藏,何曾件件穿到老。
硬木床,铺软草,高枕无忧鼾不了。锦衾绣褥也为眠,未必长生能不老。
旧房屋,只要扫,及时修整便不倒。古来多少红楼台,半成瓦砾生青草。
3、乐善好施
本书卷六《公益建筑》所述,都是娄底先民为公所建,展示了乡民乐善好施的风尚,本卷不再重述。万宝槠山刘氏五修族谱卷末有《公益志》,记录了历代先祖乐善公益11例,本书转录如下:
槠山刘谱公益志
赈灾济民
祖洪云涟(1448~1524年),大乾公长子,号洞安,为人慷慨好义。成化十一年(1475年)乙未,湘邑(即今湘乡,双峰及娄底一带)饥馑,公捐银3000两,垫完邑人欠饷,县令详请奏奖,天子嘉之,赐五品冠服以彰其义。
浪潭建渡
在孙水河流经新边港至毛田中段处无渡可济,我族由各房公田中捐资在浪潭修建渡船及码头,并设渡船会,管理公资,常年使用。
好义奉公
再诚慕蕾(1533~1620年),号石塘,倡众输粮,民免追究传呼,1599年时湘乡县知事史公匾其闾曰“好义奉公”以示风励。五修时,其匾被其裔正南追回收藏。惜乎匾上字迹于上世纪中叶被人为毁掉。
修桥便民
璜鹤少洲公,明万历年间人氏,为人乐善好施。茶园山有一小溪,两岸隔绝,无桥可过,往来不便。公以巨资,修建石拱桥二座于河上,大桥名为接龙桥,小桥名细石桥,桥宽三米,长十米。此两桥至今完好。
修路置渡
培垕康候公,因父霞仙墓地在湘乡巴东,路经麻浮,无渡可济,交通不便。公用巨资在一八八0年间修筑了从湘乡谷水下羊古凼经麻潭到巴乐的石板路,全长约三十华里,并在麻潭处,修建船渡码头及渡船一艘,并以租田,四十石为渡船常年费用。便利了来往行人。
为民截盐
1939年11月,娄底商会李春茂等包揽配盐,转手渔利,激起民愤。我滇房裔培淮硕仙等组织数百人,在谷水石牛滩拦截盐船,将计口食盐配售丰云延乐四乡乡民,获乡民好评。
自费修路
1939年,祖洪房本昌象贤出卖稻田20亩,独资修建自楠竹山(今双板桥火车站附近)至新边港河运码头的运煤大道,全长8公里,路宽1.7米。使挑脚运担的苦力者有较好的道路可走,亦方便了往来行人。
让书赠书
祖洪房本昌象贤先祖霞仙公的养晦堂藏书,多为元明精刊本,并编有《养晦堂书目》。一九四二年昌以廉价出让的形式,将部份藏书捐赠湘乡县图书馆买了馆内藏书。其总值法币十六万多元。
办学利民
1945年,为纪念抗日胜利,祖洪房国维仲廉与曾少孺等在茶园山升阶庄倡办“九三中学”,便利了当地学子,对提言同民众文化素质起了一定的作用。
建坝利农
再忠笃贞公(1515~1588年),一贯重视公益事宜。茶园山河上有土坝一座,名青山坝。公见此坝遏洪水即被推坏,遇旱无法阻水灌田,于明嘉靖年间将土坝改建成石坝,以计久远。此坝至今完好,仍为抗洪防旱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怀祖嘉风
常生南惠,祖滇房裔,居万宝旺兴村。不畏风雨,常年清明为我始祖扫墓挂青。壬午春,纠集众人,带头捐款为八世祖考坟茔修墓树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