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洞坐落在催龙山(现名大坡)下,紧靠酉水支流——清水江,山水秀丽,林木幽静,明代以来曾为边陲名胜所在。永历年间,少傅督师四川遂宁吕大器曾登临茶洞香炉山上,欣赏美景,刻石记事。惜石碑已毁,无法查考,但此事已载入史册。
香炉山系茶洞名胜所在,此地林木翠绿,殿阁巍峨。八景乃此小名胜之精华。一曰“石炉晓烟”。山前面有一块石头,成圆柱形,直径7尺多,高约丈余,状如香炉,每日天将亮时,白烟袅袅从石隙中冒出来,盘旋升腾,太阳出后即停止,蔚为奇观,香炉山以此得名。二曰“龟蛇献瑞”。山门外的左方,有一椭圆形大石,形似龟状,石身斑驳,有头有尾,引颈前望,好似觅食乌龟。山门下的石缝处,生一根遒劲巨藤,粗壮如手臂,长可10多丈,傍山门向左蜿蜒伸到龟后,像一巨蛇,蛇形似龙,龟是长寿之物,故名“龟蛇献瑞”。如今巨藤已朽,石龟尚存。三曰“灵泉涌翠”。山门下不远处一石穴中涌出股泉水,四周长有树木杂草,阳光照射,树木映入泉水成翠绿色,像沸水一样冒出,可饮用。四曰“虹桥月影”。山后方,沿石级而上,有一石砌拱桥,雨后初晴,山上雨水缓缓流经石桥下,积水成池,清澈如镜。每当雨后初晴,天上出现彩虹映入水中,放出异彩;或月明风静之夜,一轮皓月当空,把桥和月映入池中,光辉四射,蔚为奇观。五曰“仙人石室”。出山门,向左行,约10丈许,有一石室内有一石像,峨冠玄服,似仙人打扮,俯身低头,顶礼朝拜,故名“仙人石室”。六曰“酉水洄澜”。茶洞对面洪安小河之水,从西流至“三不管”陡滩下与茶洞大河之水相汇,两水回旋相碰,激起无数水花,奔流直下。由香炉山远望,很是壮观。七曰“水帘百尺”。登上山顶,向东望去,只见八排洞头上有一瀑布,由上而下挂着,长约百尺,好像白色竹帘一样。八曰“龙凤兆祥”。从香炉山顶向对河望去,右边一山商耸,叫凤鸣山;左前面一高山屹立,叫九龙坡。两山对峙,秀逸可观。龙与凤系古代传说的祥瑞之物,两山辉映,定生祥瑞,故名“龙凤兆祥”。
香炉山顶建有魁星阁,阁有4层,由底层登梯盘旋而上可达顶层。顶层供奉魁星菩萨,其足踏鳌鱼,手执彩笔,作点各状。过去赶考之人,常在此烧香烧纸,祈求保佑金榜高中。魁星阁下面即文昌宫,供奉文昌帝君。正殿两旁墙壁上,书写忠、教、廉、节4个大字,遒劲有力,每字高6尺,听说是茶洞田心如老先生从长沙岳麓书院用纸拓下,带回茶洞制成。1950年元月14日,龙和尚的徒弟陈万金失火,香炉山正殿与厢房均烧毁,后面的文昌宫与魁星阁因年久失修,现已倒塌,尚待修复。
茶洞城西南方有一高地建有天王庙,有大殿3间,左殿龙王宫,右殿娘娘殿,中间大殿供奉三位天王爷。两边厢房中间的一块大坪地铺着石板。正殿对面有一座戏台,作酬神演出之用。戏台下面是庙的大门,善男信女由此进出。此处地势较高,西南有城墙围绕,大门和小门仅有一小路可通。站在庙侧城墙上可以俯瞰茶洞与洪安等地。过去茶洞镇公所设在此地。1956年茶洞发生火灾,西南门一带公宅私房80多栋付之一炬,已改作粮库的庙屋厢房及数十万斤粮食,赖民二师师生奋力扑救而幸免。尔后庙屋搬至南门外教场坪,改作粮仓,今此地已成空坪。
从天王庙大山门往下均为石阶,弯曲盘旋,下行约百余步,建有美丽夺目的绿阴阁。阁成宝塔形,有5层,每层有4个上翘的飞角,每角系铜铃一个,迎风摆动,发出悦耳的声音;阁高3丈余,周围苍松绿竹围绕。阁面对大河,微风吹来,游人到此,顿觉凉爽愉快。阁顶盖琉璃瓦,反射出绚丽的风采。绿阴阁临河是一深潭,人们把它叫碧潭津,碧绿的水中映着蓝天白云,亭台楼阁,城墙竹木,确为一景。因年久失修,现阁已毁坏。
茶洞北门内有古庙一座叫马王庙,又叫关岳庙。一进大门,头上是一座戏台,本地爱好戏剧者和外地来茶洞演出的剧团,都在此演出。戏台前是一块平地,地面铺着石板。再进二十几步,即庙正殿。正殿中央供奉关羽和岳飞神像。神像高大威严,每逢节日,来祭祀者络绎不绝。戏台楼下两边,各有泥塑骏马一匹,做工精细,栩栩如生。正殿后有石阶10余级,两边是木楼厢房,正中央供奉马王菩萨。此庙现已改建为电影院。北门外靠近河边有一宝塔叫水府宫寺塔。全系石块砌成,高约丈余。据传说,修建此塔是用来镇压水府妖魔,保护茶洞人民安宁的。现此塔已坍圮。
出北门向左行,过小桥,到桥脚,不远处有庙宇两座:一曰万寿宫;二曰禹王宫。前临河边,后抵马鞍碉,两庙四周皆为高墙围绕,面向大河各开大门。大门内各有戏台一座,高约丈余,宽约3丈多,亦为酬神演出之用,戏台前均为石板铺成的空坪,上石阶十余步即为正殿。禹王宫是因大禹治水有功于民,群众建庙供奉祭祀。正殿后为痘神殿,供奉痘神娘娘,群众常来祭祀,希望保佑儿女有病早日康复,无病岁岁平安。万寿宫的正殿供奉江西福主许仙真君。正殿后是财神殿,供奉财神菩萨。一般做生意的人,多来此求神保其生意兴隆,财源茂盛。此二庙抗日时期为国立茶师女生部,现为茶洞镇人民政府所在地。
由禹王宫出门,沿河下行百余步,有一白色阁楼,屹立于水门口。阁高3丈左右,阁下层甚宽,既是来往行人孔道,又为休息处所。设有栅门,栅门关闭,来往行人无法通过,后因洪水暴发被冲坏。阁已倒塌,现设茶洞水电站。阁左边是大河滩,河滩中有一巨石,形如牯牛,叫牯牛岩。河水流向牯牛岩,激起无数水花,甚是好看。古有牯牛砥柱卧水门之传说。
由水门口回转到塘沟湾,上有庵堂一处,叫二僧庵。据说是由催龙山上的慈云庵迁移到此。此庵只住女和尚,男和尚称大僧,女和尚称二僧,故名二僧庵。大殿之间,供奉很多菩萨,并设有钟鼓。左边是厨房,右边是僧人宿舍。晨钟暮鼓,修女在此不知渡过多少寂寞岁月。此处已于抗日时期修建茶洞师范学校。
在水门口与二僧庵之间,有一高坡,形似马鞍,叫马鞍碉。清嘉庆年间,上面建有石头碉堡,派兵驻守,防止外犯。因地势较高,登上碉顶,可以望观周围数十里地方,与天王庙遥相对峙,互为犄角,是茶洞城防的天然屏障。
隘门口接官厅对面,有一祠堂,叫昭忠祠,周围砌有石墙,大门口建有戏楼,戏楼与正殿之间是平地。祠内供有若干牌位,原系清朝建立,凡保卫清朝统治有功而死亡的官佐,均立牌供奉。此祠后为茶洞师范学校男生宿舍,现改为茶洞敬老院。
昭忠祠的左侧上方,有一庵堂,叫观音堂。周围树木甚多,山门外是灵官殿,供奉灵官神像。进山门后有殿堂供奉地母娘娘和韦陀菩萨。韦陀对面是一大殿,一排三间,两边厢房,中供释迦牟尼佛,左为观音菩萨,右为灶王府君,两厢是十八罗汉和二十四位诸天菩萨。一边挂钟,一边架鼓,到处金光灿烂。大殿后边有一石井,井水终年不枯,可供来庵烧香拜佛之人饮用。庵殿年久失修,大部已毁,现为茶洞竹编社地址。
茶洞东门水井湾内有一庵堂叫茅庵。此处原为清末官兵火药局所在,火药局撤后,茅庵迁至此地,改为普庆庵。此庵现有菩萨数尊,女僧2人,是边城保存较好的庵堂。
茶洞西门外河码头对面,有一片10多亩的沙洲,位于三省市交界处,称“三不管”。这块地方是由流经茶洞的清水江与秀山洪安注入的一条小河交汇后冲积而成,它距三省市的地界都很近,都可以管,但都不愿管。有人打架斗殴,到那里打死了也无处告状申冤,所以叫“三不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正式划归四川秀山管辖。
边城香炉山的景点是几经修葺、扩建才逐步臻于完善的。道光年间,茶洞朱正乾、熊建杰2人,家里富有,见茶洞城北有座大山即香炉山,高约300米,山上古树参天,野花争艳,站在山巅,可展望附近数十里。山顶原一小庵,业已陈旧,与此山胜景太不称,欲捐资扩建。2人经与茶洞协台商议,协台应允。朱、熊各捐银400两,购买建筑材料,雇工请匠,在山顶修建木房1栋,前3间,后3间,两边是厢房,中间是天井。建成后前3间做客房,后3间为佛殿,左边厢房是厨房,右边厢房是僧人宿舍,并请艺人在殿内雕塑诸多神像,上山之路也修整一新。工程竣工后,朱、熊邀请各衙门负责人和茶洞有名望的文人郭熙元、杨松儒、段悟轩等人到山上参观。大家皆赞朱、熊2人颇有远见,为茶洞风貌增添了光彩。
道光末年,四川省秀山县平凯镇富贵寺清云和尚听说香炉山风景清秀,来茶洞观看,果如所闻,也想投资加修,作为富贵寺脚庵。得到协台许可后,便购置田土20余亩,佃给别人耕种,所得租谷,用作住庵和尚生活费用。又资修登山之道,使原泥道五分之四皆由块石砌成,在山门外还修筑围墙一道,长约20米。同时在殿内加塑了一些神像。一切就绪后,清云和尚派他的徒弟净超(法名)和尚来香炉山住庵。从此,上山游人逐渐增多。
咸丰年间,茶洞有名文人田心如、郭润声、罗勉卿、杨抱真、龙晓初等人,各解囊捐献一部分资金,并在茶洞地区向官府、富豪募捐,多方集资对香炉山的殿堂楼阁加以维修完善。各项工程竣工后,茶洞有名文人与书生常来文昌宫观赏美景和互相切磋学问,从此香炉山庙宇远近闻名。
香炉山的三次修筑已立碑记载,置于文昌宫外砖石栏杆处,现石碑已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