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类起源,我国有女娲氏用土造人的传说,基督教《圣经》里说上帝用泥造人。神造人的说法,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当然无法立足。那么,谁是我们的祖先,他们怎样生活在今人所熟悉的这块土地上呢?这不仅是我们十分想知晓的答案(或许这个答案永远无法得到),更是致力于人类起源与文明起源等方面研究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工作者们共同追寻的目标。在中国,这方面的重大突破发生在1929年,这一年发现了北京猿人的第一个头盖骨,并震动了世界学术界。而中国南方的旧石器时代考古比北方进展稍缓,就湖南来说,到20世纪80年代中晚期,在这一方面才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1987年,考古工作者发现了新晃大桥溪遗址,文化遗存在潕水左岸的第二阶地的桔红色网纹土中,同层虽不见动物化石,但考古专家根据地质地貌判断其地质时代应为晚更新世早期或稍早。先后发掘出土的石制品有数十件,以灰色砂岩、条带状砂岩砾石为主要原料,少量为石英原料。石制品有石核、石片等。石器类型有砍斫器、刮削器、尖状器等。加工方法以单面加工为主,均用锤击法。石核石器与石片石器比例大致相同,不同于华北旧石器。石片多扁薄宽大,台面狭长,半锥体不明显,破裂面平缓,明显有别于之后发现的澧水流域旧石器,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为潕水文化类群的典型代表。大桥溪旧石器地点为我省第一次发现的旧石器地点,它的发现不仅使我省旧石器时代考古实现了零的突破,且同时表明,距今10多万年以前,生活于沅水流域的湖南先民已用双手揭开了湖南史前历史的篇章。

东安出土的打制石器

新晃出土的打制石器
此后,湖南旧石器考古进入了一个莺歌燕舞、姹紫嫣红的新天地,在湖南湘、资、沅、澧四水流域河流阶地的堆积中,发现了多处旧石器遗存。如1987年发现了石门县易家渡卫家山遗址及新关镇清河村大圣庙遗址,1988年发现了桑植县澧源镇朱家台遗址,同年在澧县鸡公垱遗址发现了石核、石片、石球、石锤、砍斫器、刮削器、尖状器等打制石器数百件,属旧石器时代中期遗物,从而证实了大约在10万年前洞庭湖区就有人类柄息和活动。1991年在浏阳永安发掘的旧石器文化遗址也出土了一批以单面打击为主一次成型的尖状器和砍斫器,其年代距今约15万—20万年。而最有代表性的,是发掘于1988年的津市虎爪山遗址,考古专家根据该遗址旧石器埋藏的地层关系确认其年代为中更新世早期晚段,是当时湖南发现最早的一处旧石器点。2009年,考古工作者在酉水河二级台地保靖龙马嘴仓库发掘出一距今5万年以上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数件人工打制石器,这不仅充实了酉水流域远古人类活动的历史研究资料,也为进一步了解和研究古人类在酉水流域的活动范围和生活习惯提供了重要线索。1990年、1993年发掘的石门燕儿洞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为湖南省唯一的古人类化石点,先后出土的股骨、牙齿、下颌骨等人类化石,经鉴定属于晚期智人化石,被考古界称为“石门人”。这些旧石器遗存和古人类化石的发现,不仅填补了湖南旧石器考古的空白,为长江中游原始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亦是湖南这块土地在距今约四五十万年前即有人类活动迹象的实证。

”石门人“牙齿化石

零陵望子岗遗址出土的磨制石器

澧县十里岗遗址出土的碳化稻米
旧石器时代是指人类使用打制石器工具的时代,是人类历史的最早阶段,距今大约1万—300万年,延续的时间十分漫长。这一时期,一般认为农业尚未出现,原始初民主要靠采集、渔猎等手段获取食物以维持生存和发展。据考古发掘资料看,在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湖南即已有了稻作文化的萌芽,于此最具说服力的实证,是道县玉蟾岩遗址和澧县十里岗遗址出土的稻谷遗存。
湖南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主要集中在湘北地区及洞庭湖一带,从考古发掘所提示的文化内涵看,彭头山文化时期湖南可能出现了原始农业,这为湖南成为“鱼米之乡”奠定了基础。特别是距今6000年左右,湖南原始文明有了很大发展,聚落环壕,土筑的城垣遍布,水稻开始成为了主要农作物,彩陶制作水平有了大幅提高。
陶器是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是人类自学会打制石器以后的一个杰出创造,是远古人类智慧发展的产物。那么,中国制陶技术始于何时?过去有学者认为,中国最早的陶器出现在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时期,距今已有近8000年历史。而湖南考古发现证明,此说似已过时。1988年,湖南考古工作者在常德澧县彭头山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存中发现了近百件早期陶器,这些陶器均为夹砂夹炭陶,未见泥质陶,陶器皆为手制,其有比较原始的贴塑成形的圜底器和少量三足器。陶胎呈黑色或深灰色,外表呈红色,胎壁中夹有稻壳,主要器形有大口束颈深腹圜底绳纹罐、小口细颈双系圈底罐、卷沿扁腹圜底罐、卷沿扁腹圜底绳纹罐、敞口浅腹绳纹盘、大口收腹圈底三角戳印纹圜底盆和敛口鼓腹圜底绳纹钵、三足罐和猪嘴状支座等。经北京大学考古系用碳14测试,其年代距今约9100年,前后误差不超过200年,比河南裴李岗文化早1000年左右。根据已出土陶器看,湖南具有地方特色的古陶器首推洞庭湖区安乡汤家岗、澧县三元宫等古文化遗址中出现的印纹白陶,白陶器形主要有敛口圈足盘。基本图形由方、圆、点、线、三角锯齿、“S”、“X”等几何图形组成,组合形式多变,十分精美。澧县三元宫出土的牛奶状附加堆纹盆、湘乡岱子坪出土的捏流长颈鬻和盆形扁足鼎,也很有特色。怀化洪江高庙遗址出土的距今7000余年的印纹兽面圈足的陶盘,更独具风采。怀化高坎垄古文化遗址出土的单耳小口高足瓮和单耳深腹高足杯,造型质朴而粗犷,也是难得一见的珍品。古陶器不仅见于古文化遗址,在不少古窑址、古城址、古墓葬中亦多有出土,如江永上江圩浩塘山、资兴香花镜塘、嘉禾钟水等古窑中亦发现了不少古陶器。汨罗古罗城址、保靖四方古城址、宁远泠道古城址、道县营浦古城址、蓝山南平古城址、长沙北津城古城址等处不但出土了大小不一的绳纹筒瓦、瓦当和板瓦,还出土了大量的生活日用陶器,如绳纹鬲、灰陶豆和印纹陶坛罐等。这些发现都表明了湖南制陶业之源远,陶文化底蕴之深。

三元宫遗址出土的彩陶

彭头山遗址出土的红陶残片

彭头山遗址出土的红陶
至今湖南正式发掘和试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几乎囊括了新石器时代早期至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各个阶段,即彭头山文化、皂市文化类型、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等时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几乎都有。
彭头山文化是目前长江中游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分布在武陵山余脉与洞庭湖之间的过渡地带。从石制工具分析,当时原始人类的经济生活仍以采集、渔猎为主,稻作农业刚刚起步。目前发现的彭头山文化类型代表性遗址有湖南澧县彭头山、李家岗、八十垱等。
新石器时代皂市类型文化是因最早发现于湖南石门皂市而得名,这类遗址主要集中分布在湘西山地边沿至洞庭湖一线的河谷地带,多为台地遗址,目前湖南发现的皂市文化代表性遗址主要有澧县丁家岗、安乡汤家岗等遗址。
大溪文化是与仰韶文化齐名的新石器文化,因四川省巫县大溪遗址而得名。此文化的分布范围东起鄂中南,西到川东,南抵洞庭湖西段的南岸,北达汉水中游沿岸。从属于此一时段的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分析,大溪文化以稻作农业为主,兼及渔猎等。尤其是平原地区农业经济发达,有了较为普遍的水稻种植。在大溪文化遗存中经常发现一些稻草、稻壳等印痕。由于农业和其他生产活动的需要,原始的手工业也有了相应发展,包括制石、制陶、制骨、纺织和编织等。在大溪文化早期,磨制石器虽然开始普遍使用,但仍以打制石器为主。中期,石器的切割、琢制、磨制和钻孔技术得到广泛使用,表现出了较高的石器制作技术。骨制生产工具有凿、锥、针、矛、镞、鱼钩等,陶器生产工具有网坠、纺轮等。此一时期文化遗存中还发现了玉石器装饰品,种类有佩戴的璜、环、手镯、耳坠、佩刀等。生活用具主要为陶器,以红陶为主,普遍涂红衣,有些因扣烧而外表为红色,器内为灰、黑。陶器以素面为主,纹饰有刻划小纹眼、戳印纹、压印纹、旋纹、瓦棱纹、篦点纹、附加堆纹、镂孔、彩绘等。最具代表性的纹饰是戳印纹和彩陶纹饰。戳印纹多饰在器皿的圈足上。彩纹多见于碗、杯、罐、筒形瓶、豆、盆等器物上。器形多为圈足器,平底器少,有少量三足器和圜底器。到大溪文化中期,三足器增多,最有代表性的器物有曲腹杯、双折壁圈足碗、单耳彩陶杯、筒形瓶、钟形豆、圈足盘、算珠形纽器盖、猪嘴形支座等。优美的纹饰和丰富多样的器形,体现了我们祖先的智慧和艺术才能。从发掘的大溪文化遗存中还发现了一种奇特的葬俗,这种葬俗以鱼随葬,往往是整条鱼,有的把鱼摆在死者身上或置于口边,有的则把两条鱼分别压在两臂之下。这种现象或许是原始先民的一种原始宗教意识的反映。

高庙遗址出土的兽面印文陶器

大溪文化之后便是屈家岭文化,它是因湖北京山屈家岭遗址而得名。其分布范围几乎与大溪文化的范围重合,中心区域在湖北的江汉平原和湖南的洞庭湖周围。从这一时期文化遗存中出土遗物看,生产工具仍以石制为主,器形较大溪文化时更为丰富,有长方形和梯形石斧、穿孔石斧、石锛、梯形与圭形石凿、长方形石刀、弯背直刃石镰、杵、臼、钻、球、刮削器、网坠、矛、镞以及石耜、双肩石锄等。陶制工具有陶球、陶锉、陶纺轮。骨制工具有锥、针、镞、鱼钩、匕等。这一时期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主要表现在制作石器比以前精致,以磨制为主,大多精磨,器形更轻巧,种类增多,钻孔也比以前普遍。制陶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彩陶丝轮。黑陶多,灰陶次之,黄陶和红陶偶见。器类有鼎、甑、豆、壶、罐、盂、盆、碗、三足碟、杯、缸等。圈足碗分孤壁、双腹、翻唇孤壁几种。鼎以罐形鼎多见,还有盆形鼎,豆为高圈足,罐常见的是折沿和高领两种器型,杯有高圈足杯、蛋壳彩陶杯、喇叭杯等。还发现了一些大型陶鼎、大陶缸、大陶锅、大陶罐等。如距今5000年的怀化高坎垅稻作文化遗址不仅出土了象征酋长权力的精美玉铲,还出土了可装载70多斤粮食的大陶罐。屈家岭文化时期最有代表性的陶器有双腹碗、双腹豆、双腹鼎、壶形器、盂形器、高圈足杯、蛋壳采陶碗和杯、卷边足的罐形鼎、深腹的圈足罐形甑等。从出土的大规模稻作遗迹及出土的骨类遗物看,屈家岭文化时期家畜以猪和狗为主,有了大规模的水稻种植,农业生产仍然是此时期的主要生产活动。
石家河文化时期是新石器时代最后一个阶段,其得名于1955年发掘的湖北天门县石家河镇的几处遗址,过去有些研究者称其为“湖北龙山文化”、“长江中游龙山文化”等。这一时期快轮制陶技术得到普遍采用,磨光黑色陶器数量史多,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称“黑陶文化”,是中国制陶史上的一个高峰。此时期除陶器外,还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蚌器等,此时期先民们仍以农业为主兼营狩猎、打鱼、饲养等业。制玉业较发达,玉工已较成熟地掌握了浮雕、透雕和圆雕等技法。已有骨卜的习惯。且可能已经出现了铜器。历史上夏、商、周的文化渊源,都可能与石家河文化有一定的联系。

汉寿马栏嘴遗址出土的陶器
就目前湖南已发掘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而言,主要还是集中在大溪文化至石家河文化这个时段,如安乡汤家岗遗址、澧县城头山遗址、澧县三元宫遗址、华容车轱山遗址、安乡划城岗遗址、澧县丁家岗遗址、临澧邹家山遗址、湘阴青山遗址、长沙县腰塘等,均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代表性遗址。当然,由于湖南具有良好的自然地理环境,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利于原始初民从事采集、渔猎和原始农耕等生产活动,是初民生息繁衍的理想之地,湖南境内尚未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存肯定多不胜数,然彭头山、八十垱、城头山古城址、石门皂市下层、洪江高庙、汤家岗、三元宫、丁家岗等一大批全国著名的重要遗存及遗存中极具考古价值的各类遗物的发现,无不让今天的我们惊喜且自豪,它们不仅是湖南远古先民们在漫长岁月中延续不断写就的壮丽史诗,也是湖南史前文明发达的实证。同时,从所发现的文化遗存出土与分布情况看,洞庭湖流域是长江中游史前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洞庭湖地区的特色文化表现在稻作农业的长足发展、史前城址的发展、史前艺术的高超和祭祀场所的出现。在文明起源时期,洞庭湖地区的发展程度几乎可与中原地区相媲美。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在中国历史上,湖南的古人类,为开拓和征服三湘四水,为创造湖南的文明,迈出了最初也是最艰难的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