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古村镇古民居
本站首页古村古镇图片集锦影音之窗趣闻轶事历史遗存传统建筑研究评论民俗文化动态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评论
湘西苗族居住方式



  在远古时代,苗族的祖先生活在原始丛林中,生活在易居的大平原上。在发展之初,总是以简单的巢居洞穴为伴。这是因为,他们渔猎一天后,需要一个安全的地方休息,同时还要照料年迈体弱的老年人与无知的小孩。当然,还有避雨、防晒挡风和阻止毒蛇猛兽袭击的需要。

  我们所讲的巢居是原始初民的朦胧的居室了。它建筑在一棵大树或几棵大树交叉而形成的较为平坦的叉枝上,然后用石斧或其它工具将中间挡的树枝砍断,根据树叉生长姿势,用野藤缠树枝,顺势从上往下搭起盖顶,然后用小树枝或树皮上下左右盖好,在沿树根处留下一个能进出的口子(后来称门),方便进出。这是后来房子的雏形。这种棚子现今在东南亚热带丛林生活的部落或非洲部分地区仍有余存。

  

  先民居住的木棚

  穴居是原始先民又一种居住方式。先民们选择地势开阔,水草肥美的平原上,一则放眼开阔,辩认方向;二则便于采果渔猎。先民们选择不易被水冲毁的高处,用石斧或树枝等工具挖穴,上盖树枝或土坯。坐南朝北,穴口多建南面,以抵挡风寒。上部多用野草、树叶、水草等松软的物质作为盖项,御寒保暖。在现今考古发掘中仍发现不少。

  进入山地的原始先民便寻找地势高处,洞口隐蔽的山洞居住。同时为预防毒蛇猛兽或外氏族的袭击,在洞口处用石头砌成一道挡墙,只留一个门进出。老人和儿童一般常居洞内,白天先民们男男女女便出来打猎或采集野果,夜晚成群结队满载而归,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生活。

  随着社会的发展,先民开始觉得洞居的采光度不及平地建房方便和舒适,于是又从洞中搬到野外,用木头树枝造房。集结众人,白天一同出门狩猎,晚上一起群居在原野上。苗族最原始的屋顶是“人”字形,便于导水,后来科学技术与艺术美学在建筑上得到充分运用,反檐飞翘,打破传统的“人”字形,创造了崭新的视觉艺术。我们注意到苗族民居建筑屋顶的“人”字形造型是否是深居大山而受到启发,雨水下峰的水迅速往山下流的翻版。苗族的居住受之启发的结果。我们姑且不去讨论它的科学与否,它足以说明苗族对大自然营养的吸取与创造性地发明。

  星移斗转,社会进步。人类社会由母系氏族社会进入到父系氏族社会,先民的生活格局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人们开始由蒙昧时代跨入血缘关系的时代,在潜意识中,先民把图腾物作为自己的徽标。

  国内苗族从其自称中就有图腾命名的遗迹。苗族古籍《休巴休玛》中道出湘西苗族(东部方言)自称为“仡熊仡鬻”,说明苗族先民的图腾为熊,为熊氏族。据汉族历史记载结合苗族历史传说和出土文物证明,湘西苗族在古代是以仡熊仡鬻为主体,融合三苗、盘瓠等部落,构成湘西苗族的原始初民。由于地域广大,人数众多,其自称各不相同,有“仡熊仡鬻”、“仡索仡棘”、“仡庸仡爨”、“仡猫(读犸)仡狗”等。仡猫后来被放于崇山而变南蛮,仡狗在武王伐纣后与南蛮中的仡芈结合,组成楚族。这四个古代部落部族,历史上被称为“苗民”,或被概称“南蛮”、“黔中蛮”、“武陵蛮”、“五溪蛮”、“娄中蛮”、“澧中蛮”、“西溪蛮”、“黔阳蛮”、“辰州蛮”之中。以上全指居住于湖南西部的苗民集团。现今湘西苗族服饰仍有图腾物的遗迹,如龙头皱纹手圈、龙头耳环、凤凰银发髻簪、银花蝴蝶髻簪等等,妇女衣在胸部、袖口、裤口等处均绣有龙、凤、蝶、爨等花纹图案,连绣花围腰也称围腰颛和围腰熊。此外,还有昆虫图腾。苗族古籍《枫木歌》说,从蝴蝶生出的蛋孵出了苗族的祖先和其他动物。这就表明,苗族中的蝴蝶图腾是比其他动物图腾高一级的图腾。以上说明,苗族亦是一个曾以动植物为图腾名称的民族。

  

  美丽的排鲁家苗寨

  图腾和姓氏有着密切而直接的联系。中国俗语“百家姓”其实何止百姓,据阎福卿等人统计,中国有姓氏5730个。湘西苗族姓氏就有仡熊、仡鬻、仡颛、仡菜、仡恺、仡鲧、仡芈(十二支)、仡沙、仡颧、仡轲等,习惯称为五宗七族;历代封建王朝赐汉姓有吴、龙、廖、石、麻、田、杨、贺、包、唐、白、王、刘、李、张等共148种。初民时代的图腾名称即是现代人说的所谓“姓”。我国古代的学者对姓氏和图腾的关系极为关注,《说文》云:“姓,人所生也。”《白虎通·姓名篇》曰:“姓,生也,人年禀天气所以生者也。”《论衡·诘术篇》谓:“古者,因生以赐姓,因其所生赐之姓也。若夏吞薏茨而生,则姓茨氏。商吞燕予而生,则姓予氏。周履历大人迹,则姬氏其立名也。”他们认为的“姓”就是“生人之物”。也就是指现代人说的“图腾”。现把湖南湘西境内苗族的五宗七族演变情况简述如下:

  1、禾削(GhobXot)、禾弄(GhobHlongb)。此系属于吴姓,居住在今吉首市所属坪垄、犁口嘴、三岔坪、地岭坡及凤凰县阿拉营、鸭堡寨、暴木营、沙坪一带为多。

  2、禾篾(GhobMiel)。此系属于龙姓,居住在今吉首市岩板桥、排补兄、古丈县九龙洞、凤凰县总兵营、花垣县排达一带为多。

  3、禾瓜(GhobGhueas)。此系属于石姓及廖姓。因廖、石两姓古时相传原是同支系的,故汉姓异而苗姓血系同,所以现今廖姓同石姓均无开亲之例。石姓以花垣县芷耳寨、排腊以及保靖县之翁科、大岩,吉首市之排帮为多。廖姓以凤凰之廖家冲一带为多。

  4、禾卡(GhobKhad)。此系属于时姓,又谓小石。但时姓不知何故,又有改为石姓者,所以今写成石姓。故有石姓与时姓开亲之说,其实他们双方的信教及所安地楼之方位均不同,在苗族中一向可以辨别,毫无疑义。外县之人有不知石姓是两姓者,往往误传同姓结婚,以为笑谈,皆非议也。此姓以吉首市之大伯冲、瞿家庄、大兴寨、小兴寨、乱岩滩、矮寨沿河一带为最多。禾卡还生麻姓。凤凰县之边区、林栗、课家、花垣县之卫城较多,其他各地俱有。麻姓亦有叫禾流。

  5、禾扁(GhobBiant)。此系属于隆姓,俗称小隆。近代不知何故,有写成龙姓者。花垣、保靖、吉首、凤凰、古丈之边境均有之。

  以上为苗族五大姓之系别。

  6、禾枷(GhobKheat)。此系属于杨姓。吉首市之中阿岭、寨阳、矮板、阳孟寨、洞上、排补兄一带极多。

  7、禾莱(GhobLel)。此系属于田姓。花垣县之麻栗场、卫城较多,其他县亦有。

  

  山乡苗寨

  湘西苗族先民是以图腾为群体的名称,有固定的宗族支系且不多不杂,在当今的分布情况仍以宗族为村寨或生活点。青一色的姓氏为一村寨的不胜枚举遍及湘西苗乡。人们以氏族为单位独立生活,这个氏族就是现在的民族,这一阶段的人们过着族居生活。这一时期的劳动生活主要结合形式是以血缘为纽带而集合起来的氏族统一体,随着社会的发展,氏族人员增多,形成胞族,尔后又慢慢发展成民族。

  在苗族的民间传说和史料记载中,苗族古时候的由北而南,至东而西的大迁徙,就是以姓氏为单位而迁徙的。我们从苗族古歌中就能找到答案。现居的湘西苗族中,部分还保留这种姓氏居住的原始风貌。如麻家寨、龙家寨、吴家寨、石家寨,有的寨名就直接用苗姓来命名。这种以姓氏为居住方式还是苗族地区的主要居住方式。近年来,苗乡与外界交往增多,混杂而居有上升趋势。据调查,花垣吉卫镇葫芦坪,现住居民118户,其中麻姓89户,龙姓22户,石姓2户,洪姓3户,彭姓(汉族)1户,邓姓(汉族)1户。麻姓中有5户不同支系外,其余84户全是果贺(GhotHob贺太公)和果片(GhotPianb片太公)的子孙。据说他俩是兄弟,于近200年前从吉卫腊乙迁来的。22户龙姓中,由4个不同的宗支组成,分别从贵州省松桃县那茅坨、柔焦(RoubJol)和本乡的过水寨、凉帽寨先后迁入,时间约数十年到百余年。其他姓迁入时间不长,彭姓属解放后移居户。

  诚然,散居为原始先民的栖身形式,群居是原始先民生存惟一的选择,族居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体现,寨居是民族发展的重要标志。在这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姓氏,对建筑的要求有所区别,在建筑材料,造房的式样,屋内装饰,及祖先灵位的安放上都有不同,这从客观上就形成了苗族建筑的丰富性与多变性。这里我们只简单扼要地勾勒出苗族历史画卷,有关问题放在后面章节中探讨。

来源:《湘西苗族建筑文化》
时间:2007-07-31
湖南图书馆 版权所有 201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