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古村镇古民居
本站首页古村古镇图片集锦影音之窗趣闻轶事历史遗存传统建筑研究评论民俗文化动态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评论
历史长河中的苗族建筑工艺



  追溯苗族建筑产生的年代,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原始洞穴,进化到巢居,到简易的茅草居,到木质结构的瓦居;从而发展自流灌溉水利,战争防御工事,民间桥艺,各种雕刻艺术……。这其间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它随社会的发展变化和生存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这些不同风格,不同模式的建筑都是人与大自然的完美结合,无不打上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烙印。

  

  凤凰回龙阁建筑

  苗族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民族,少数地区直到解放前夕还过着刀耕火种的山地农业生活,生产力极其低下,主要以家庭农耕经济为主,同时产生地主经济,不少地方由于血缘组成的社会家庭,过着较为贫穷的原始共产主义生活。在经济尚欠发达的社会里,苗族民居建筑规模、风格、质量、装饰有极为明显的差异性,更无质量可言。进入封建社会后,虽然居住条件有所改善,但封建地主与贫民百姓之间的建筑相距甚远。

  苗族的建筑与苗族的社会结构、历史发展、宗教信仰、民风民俗、生活方式及经济状况关系十分密切,同时与地理环境相关;居住环境、生活方式和生产劳动都有一定的影响。如高山与平地的居住明显不同,其民居结构,居室布局,建筑风格及运用的材料各具特色。最大的特点就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运用适应于生存环境而构建的建筑工艺,充分地利用生态资源来建造自己美丽的家园。

  

  镇竿民居

  我们无意中就能碰到那些散落在乡间野外的建筑遗迹,初看起来它们都显得微乎其微,只要你细细琢磨,立刻就会发现其闪烁出的艺术光芒。你试看:

  碉楼——苗族建筑一种样式,以土、石、木为材料,它浑厚朴实,适于居住,并具防御功能。

  水槽——用正直木挖槽引水,上下自流,实现灌溉。用大竹凿通接处,大小衔接,从上至下,形成自来水管,全封闭,干净卫生,苗家作为自来水引它进村入户,这大概是人类最原始的自来水概念了。

  吊脚楼——苗族多居山区,因地势与环境,民居多建在山间丛林中或依山傍水处,不平坦处撑木柱,驾高底部,以防潮湿;还因山势陡峭,为增加实用空间,把柱头前部分挑出,形成回廊,可在上面习文绣花,这种建筑称为吊脚楼。

  在普通的民居建筑中,我们同样可以品出其中的科学成分。民宅选择除根据风水术外,还有地势、资源、水源、土地、交通等因素,主要是便于生产劳动和生活方便。各地的苗族建筑也因山势的高低,山脉的走向,水资源的配置,而受到影响。一般苗家民宅是坐南朝北,通风向阳。正因为有了苗族建筑的科学性,才呈现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多彩。

  在吉首市社塘坡乡的关候村,只要你随便在寨中走走,一眼就能看到一处处让你惊讶的大门。用整块条石合成的四方石门,沉沉稳稳地立在你的眼前,那粗壮憨实的石柱,规整地用细镤而成,斗拱同样显得厚实,有的雕信奉中的吉祥图案,没有刻意进行彩绘,完全是一种自然本色,在平淡中见奇特,这个建筑浸透了沧桑岁月。当你走过这扇大门,扑面而来的是一种远古的情调,丝丝缕缕,不知不觉中就感染着你,耐人寻味。我们对于这些苗族古建筑总是掌握不好分寸,把握不住火候。当看到有的被毁时,留下的遗憾又何止一代人?

  一眼望去,依山而建,高低有致的一幢幢吊脚楼形成别具特色的苗族建筑风格,是苗寨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是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来源:《湘西苗族建筑文化》
时间:2007-07-31
湖南图书馆 版权所有 201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