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古村镇古民居
本站首页古村古镇图片集锦影音之窗趣闻轶事历史遗存传统建筑研究评论民俗文化动态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评论
苗族建筑:一部不朽的文明史



  在千百年的社会发展进程中,苗族人民创造出许许多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民族的建筑杰作,这些杰作随着时代的发展融合到各民族的建筑之中,各民族的建筑同样影响着苗族建筑的发展。岁月流逝,潮起潮落,不满足于现状的苗族人民在与大自然为伴中,创造出特色各异的苗族建筑。其中,远古的建筑只能留在先民的记忆里,近现代建筑正以特有的张力创造和发展着。苗族建筑文化也以它特有的方式无声无息地生存着,显示苗族建筑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丰富多彩的苗族建筑文化被闲置而无人问津,研究文稿更是寥寥无几。没有成功的规律可以遵循,更没有现成的资料来参考运用,全面系统地研究苗族建筑文化的著述尚属首次,一切在研究探索中,要准确诠释千百年来的苗族建筑文化其困难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在这里,我们只不过留下寥寥数语,远不能全部描述整个苗族建筑艺术与建筑文化。

  

  镇竿民居

  我们知道,记载几千年中华文化的典籍浩如烟海,然而,关于建筑技术的书籍只有北宋的《营造法式》和清代的《工程做法则例》两部,我们不能不为此留下一种深深的遗憾。在封建社会里,记载帝王宫廷就如此稀少,少数民族的建筑记载就可想而知了。直到三十年代初,梁思成先生创建了中国的营造学社,它的创建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梁先生从那时开始潜心研究中国建筑发展史。创建了中国建筑学,因此他成了中国建筑学的开山鼻祖。

  我们没有看到古代有关苗族建筑的记载,但这不等于苗族就没有建筑。在中国建筑历史上,我们所看到的总是帝王宫殿,而且是破碎而美丽的皇宫。如中华民族建筑象征的万里长城,八百里秦川中咸阳的那片麦地里,浮现在视野中的一个个小土丘,就是被项羽一把火焚烧之后的阿房宫。虽然它早已被历史所吞没,但杜牧笔下《阿房宫赋》中的诗句至今让人激动不已。“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同时还记载了皇帝的奢华生活。“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多么气派,多么宏大。连绵三百余里,博大的空间让人难以置信。这等场面与辉煌早已烟消云散,只有“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全埋在这座座荒丘下。还有气势磅礴的大明宫,国人饱受耻辱的圆明园,无情的大火烧毁一栋栋精美建筑,烧毁一代代帝王梦。从这大火中唤醒一代代优秀的中华儿女。

  

  补抽苗寨

  我们站在湘黔群峰中,举目远眺,浮现在我们视野中绵延百里的山脉,其间镶嵌着似莽蛇过江、蜿蜒曲折、忽闪忽现的中国南方长城——苗疆边墙,它被愤怒的苗族人民一次次推倒又一次次重建,望着那孤独的碉楼与残缺的城墙,这像世纪老人残缺的牙齿,讲述着民族惊心动魄的辛酸史;仰望着那一条条豁牙毗连的山脊线,狰狞的荆棘爬满每块残垣断壁,厚宽不一,大小各异的土砖石块接受着岁月的洗礼,锈迹斑斑的铁门也打上了历史的封条。这一切都迫使我们长时间地品位起那刻骨铭心的历史,心田里总是浸润着种种历史情绪,留给后人的却是一种历史的遗憾和空缺,让我们迫不及待去填补,去沉思。我们无需去考证南方长城的设计者与建造者,它与阿房宫一样,只留下一段辉煌,更留下一段遗憾。正如《南长城之歌》中唱道:

  你耸立在巍巍武陵,

  你遥望着日月星辰,

  一支古老的歌哟,

  从古唱到今。

  啊!南长城,

  几多风花雪月,

  几多残垣断壁,

  你带走千年遗憾,

  留下一片神奇。

  你横卧在神州大地,

  你深藏于崇山峻岭,

  一段不朽的往事哟,

  已化着永恒。

  啊!南长城,

  几多春夏秋冬,

  几多哭笑人生,

  你带走千年遗憾,

  留下一片神奇。

  苗族建筑历史和建筑文化同样博大精深,它与雍容华贵、璀灿无比的苗族服饰一样,被世人所仰慕。只可惜岁月沧桑,随着历史而逝,这些层层叠叠的建筑历史文化在飞舞的云烟中飘向远方。这些镌刻着厚重历史文化的不朽建筑,汇集成一部部厚实无比的人类文明史。

  

  苗乡古桥

来源:《湘西苗族建筑文化》
时间:2007-07-31
湖南图书馆 版权所有 201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