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古村镇古民居
本站首页古村古镇图片集锦影音之窗趣闻轶事历史遗存传统建筑研究评论民俗文化动态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评论
湘西苗侗族乡土建筑现状



  一、湘西苗侗族村寨乡土建筑发展历程

  “建筑”作为一种造型活动和营造活动,包含的内容很多,物质的、技术的、经济的,差不多都涉及了。湘西乡土民居建筑不同于我国其他地区的民居建筑,它以其独特的建筑规模、形式、空间、功能和雕刻装饰以及文化内涵构成了自己的存在价值和特色。同时,湘西苗族、侗族村寨乡土建筑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总是和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建筑技术的发展是同步的,湘西地区地处湖南西北和西南部,生活着苗族、瑶族、侗族等民族。由于他们长期共同劳动和生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湘西地域文化现象,体现在各民族中有着共同的图腾、民俗习惯、生产和劳动方式等方面。而作为湘西地域文化表现形式之一的湘西传统乡土民居建筑,其资源特别丰富、至今还保留了一批非常有特色的、完整的明清时期乡土建筑群。传统的湘西苗族、侗族乡土建筑可分为三个发展时期:

  第一时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前,传统的湘西苗族、侗族乡土建筑北部苗族传统的土、石、木和少量的石头建筑,一般家庭以杉树皮或茅草覆盖,还有部分极端贫困的家庭住茅草棚,南部苗族、侗族一般平民大部分为一至二层的地板屋,同样以杉树皮或茅草覆盖,大户人家建造三层吊脚楼并有围墙,多使用小青瓦覆盖。

  新中国成立后为第二发展时期。苗族、侗族在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没有了民族歧视,分到了田地和山林,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民居建筑普遍向更好的条件发展,北部苗族民居一般以土石木建筑,上盖小青瓦,南部苗族、侗族木结构“干栏式”建筑以地板式变为吊脚楼,正面的板墙变过去的开槽密封为平板密封,茅草和杉树皮变为小青瓦。

  第三时期为改革开放以后,其主要标志是现代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使湘西苗族、侗族乡土建筑从窒外到室内得到了改变,一些先富起来的村民将原有的土石木或木结构房拆去,修建了现代的钢筋水泥房。

  

  传统土石木建筑中的现代建筑

  二、湘西苗侗族村寨乡土建筑现实中的不足

  湘西地区在地理上是被武陵、雪峰两大山系阻隔而形成的相对独立的自然带,土地辽阔,山峦起伏,在崇山峻岭中,民众生活的原始遗风随处可见,他们过着平静而安宁的生活。历史上这里的行政区划从战国以来同属于黔中郡所管辖,具有相同的经济基础和文化背景,历来为汉、侗、苗、瑶、土家等32个民族的聚居地,长期以来,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形成独具特色的湘西传统文化,在以农耕文明为主的年代,湘西地区的苗族、侗族乡土建筑主要以土石木结合、石木结合、木结构建筑,在历史上都曾有过辉煌的一页。

  长期以来,因受大山的影响,湘西交通极不便利,各个村寨又分散在崇山峻岭之中,村民基本处在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一些必备的生活物质只能靠肩扛手提进山,大宗材料及物质无法进山,因此整个湘西地区村寨都处在一个信息闭塞、经济相对落后的环境中,住居条件十分简陋,给湘西苗族、侗族寨民生活带来很大不便。

  1、湘西苗族乡土建筑在现代生活中的不足

  湘西苗族呈南北分布居住,南北苗族因地理环境因素影响,在建筑上也有很多差异,分布在北面的苗族民居建筑多以土石木结构为主,还有少部分石木结构建筑,土石木结构建筑从建筑的发展史来看,最初的建筑仅仅是为实用而建的,结构简单、营造粗糙、条件简陋,只能起遮风避雨、防晒御寒、避虫御兽等作用,缺少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加上土石木建筑土砖是裸露而易因雨水侵蚀或山洪导致倒塌,房子光线也不好等诸多不利因素,在经济条件较差的年代,人们大部分时间在为生计奔波,无暇顾及自己的居住条件。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小城镇建设突飞猛进,使得原有大量的城市边缘地带呈现郊区化、乡村景观城镇化趋势。尤其,随着工业化潮流兴起,大量农村人口走进城市,提高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经济收入,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带给他们的不但是经济上的改变,更是城市居住条件的实用、卫生、舒适,给他们的启发使他们对乡土建筑看法上的改变,表现最为强烈的就是他们用全家省吃俭用的收入对自己原有的土石木进行重建,大量混凝土方盒子建筑在乡村社会和城市边缘地带毫无规章的凸起,原有自然和谐的乡村聚落景观遭到破坏。尤其现在大部分湘西乡村只剩下老人和小孩留守,大量乡村出现“空巢”现象,致使许多乡土建筑无人照管,任凭风吹日晒雨淋,年久失修,乡土建筑的有机更新被中断。

  特别是近年来,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很多地方政府为了表现新农村建设的政绩,大量形象工程和招牌项目将原来凝聚丰富多彩文化气息的乡土建筑一一推倒重建。取而代之的地区统一模式和帽子工程,使原有乡土建筑的特色丧失殆尽、千篇一律,将原本具有强烈地方色彩和民族文化特色的乡土建筑生硬的图纸化,使得乡土建筑自然更新的活力被中断,也使得科学的乡村发展规划缺失,很多原本具有优质遗产素质的村落景观被无序地打乱。

  2、湘西侗族乡土建筑在现代生活中的不足

  湘西南部乡土建筑侗族与苗族及其他民族基本相同,使用“干栏式”楼居与地居结合的建筑型制,“干栏式”建筑有正房、偏房之分;正房有火堂、堂屋、卧房,偏房为圈牲畜以及堆放杂物及农具。

  

  “干栏式”楼居的底层

  在造型特征、内部空间、平面布局、装饰风格等方面都各有独创,是“干栏式”建筑与山地的生态环境及生计方式结合的创造性。整个建筑以取自当地杉木为主材,条件好的家庭用薄杉木板做隔墙,条件差的以杉树皮及粗陋的原木为隔墙,盖青灰瓦,屋顶盖稻草或杉树皮,由于墙体隔板较薄,在日晒雨淋后木板极易变形,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缝隙,冬天北风穿堂而过,十分寒冷,夏天不能隔热,隔音效果也不好,居住条件十分艰苦。

  村落民居没有独立的卫浴及伙房,生活污水任意排放,且人居和圈养牲畜基本在同一空间,卫生条件较差,人畜排泄物、生活垃圾、污水得不到有效处理,夏天整个村子和居民室内气味难闻,又容易滋生蚊虫,火堂生火又使整个居室空间充满烟雾,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对村民的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改革开放后,寨村中青壮年劳动力几乎都外出务工,村中除了家中有小孩和老人们生活的房屋有得到了及时检修外,一些全家外出打工,房屋长期没人住居,许多房屋坏了后又长期得不到检修,导致一些空屋破败不堪,甚至倒塌。

  

  正在拆除的侗寨民居

  三、多元文化冲击下的湘西苗侗族乡土建筑现状

  湘西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区域,自然资源丰富多样,民俗文化独具特色,历史上由于受大山阻隔,交通不便,受地理条件和交通的双重制约,湘西经济相对滞后。近年来,国家开展新农村建设,发展了农村经济,有效地改变湘西农村落后的面貌,新农村建设使长期围绕湘西村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得到了划时代的改变,每个村都修通了水泥路,方便了村民的出行,改变了村寨祖祖辈辈手提肩扛的劳作方式,“村村通”使曾经闭塞的信息变得与外界同步,外界新生活观念的影响,尤其新生代的村民外出务工谋生,接受了新的价值观和生活观念,城市生活居住环境的舒适性和实用性,给了他们极好的范本,在现代化的影响下,人们的观念、追求发生了变化。在社会发展的同时,传统建筑逐渐消失。而其本身的文化元素、民族符号等也随着传统建筑的消失而消逝。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水泥建筑,并且这个趋势还在逐渐上升,传统建筑与现代化建筑的冲突正在上演,社会的现代化发展给传统工艺的延续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带来了一个严峻的课题。

  经济生产得到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随着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苗族、侗族乡土建筑的生存正面临及其严峻的考验,“人为的建设性破坏”正在破坏着村寨的传统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和谐之美,使得一个个苗族、侗族村落面目全非。

  1、现代建筑元素渗入苗寨、侗寨民居建筑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现代文明与汉文化的冲击下,湘西苗族、侗族地区传统的建筑风格正在逐渐消失,尤其近年来在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政策支持下,一些较早出去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回乡村民开始谋划自己美好的居住空间和环境,根据自身经济条件对自家原有住居的“土、石、木”或木结构“干栏式”进行了改造、改扩建,极大地改善了自身的住居条件,也改变了湘西地区村寨破旧的居房面貌,但也存在了许多不可回避的问题,即:

  第一,在改造过程中把现代建筑材料和现代建筑技术用于改造自己的住房,他们的住房不再是原来的土木结构也不是木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而是由钢筋、水凝土、瓷砖和玻璃等建筑材料组成的现代洋房。有的村寨出现土洋结合的建筑,即第一层楼用钢筋水泥建造,二楼却是标准的侗族风格的建筑。

  第二,改造过程中过度使用现代材料,在对现有的住房在改造过程中出现了对现代建筑材料盲目崇拜和不加选择地使用,认为只要是现代东西就是最好的,完全抛弃了湘西传统的本土建筑材料,比如将原有的木质栏杆换成现代的不锈钢材料,将木质雕花窗格换成了铝合金或塑钢材料,原有房进行改造以后,就变成大杂烩,这样严重破坏了原有的建筑整体风貌。

  

  改造过程中过度使用现代材料

  改扩建中建筑形式的传统和现代组合,即在保持原有主体建筑的基础上,将架空层以砖混结构代替,并在外墙装饰上学习大部分城市建筑外墙装饰的手法,贴上不同色彩的墙砖,这样就形成一栋房屋上下两部分传统与现代不同风格的格局。还有在主体建筑以外增加一部分住房,用做卫浴和火房,但增加的建筑完全是现代砖混结构盒子的建筑,新加的建筑不管在形式和还是材质上与原有的建筑完全脱节,形成强烈的反差。一些村民由于全家长期外出,造成住房年久失修已不能入住,或者是一些村民经济实力强大,抱着炫富的心理将原有的“土、石、木”拆除后重新建房,这些新建房是完全抛弃湘西传统民居建筑风格和建筑材料的现代砖混结构洋房,外墙贴了墙砖或涂了涂料,铝合金窗或塑钢窗,所有建筑材料和建筑式样都体现出现代风格,在青山绿水和一片低矮的青灰瓦的木质建筑群的和谐共生中十分扎眼,严重破坏了整个村落传统的建筑风貌图。更甚之,有些采用现代建筑材料对原有的住宅进行改造;有的建起土不土、洋不洋的新式民居,同原有建筑极不协调;有的为了扩建,随意侵占公共场地。

  凡此种种,使得侗寨原有的建筑风貌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目前湘西地区苗族、侗族村寨民居在改造、改扩建、新建中出现的问题已对湘西民族地区村落民居的传统风格构成了极大破坏,割裂了自然、历史、地域、生态、文脉、人本性,且有愈演愈烈之势,除了一些著名的旅游景区采取相关措施外,一般村寨如果不采取相关措施而任其自然发展,若干年以后,就会落于和其他地区农村民用建筑一样,形成千村一面的建筑风貌,给湘西村寨民居传统建筑文化及湘西地区整体旅游开发带来严重的后果。

  

  传统村落建筑中的现代民居

  2、普通苗寨、侗寨公共建筑破落和消失

  湘西苗侗族传统的村寨建筑除了民居建筑外,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其公共建筑,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大量外流,公共建筑在寨民心中的地位逐渐减弱,除了一些村寨因乡村旅游需要对公共建筑进行保护以为,在一些普通的村寨,大部分公共建筑因缺乏有效管理和保护加上年久失修,苗寨、侗寨的公共建筑做楼、风雨桥、戏台、寨门和萨堂处于崩溃边缘,显得尤为破旧。在受到汉文化深刻影响的苗侗族地区,人们除了户口上的民族以外,其他习俗已与汉族无异(注:笔者曾对苗族、侗族学生进行调查,大部分学生对自己民族传统已无认知),传统的建筑文化形式基本消失。已经看不到这些代表苗侗族建筑风格的公共建筑了。

  

  现代建筑材料的村寨民居

  苗侗族村寨的公共建筑,是建筑风格和民俗文化的标志,它们蕴涵着丰富的民族信息,传承着民族的千年文化。随着它们的破落和消失,苗族、侗族的民俗文化特别是建筑文化也将逐渐没落。

  

  现代侗乡人家起居空间

  四、苗侗族村寨传统建筑风格的变化及原因

  1、外来文化的影响

  在国家惠农政策及对农村基本建设投入的加大,尤其村村通广播电视,湘西苗族、侗族村寨在资讯上已与整个社会同步,加上国家长期对少数民族教育的投入,村寨青壮年多受过一定程度的教育,村寨在资讯上的同步使村寨青壮年收到外来现代文化的影响,苗族、侗族村民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改变。随着湘西旅游业的发展和交通条件的好转,外来的资讯迅速增加,苗族、侗族年轻一代对新事物和外来文化的盲从,对原生态民族文化的抛弃,是苗族、洞族建筑风格发生变化的原因之一。

  

  染着红头发的侗族小男孩

  2、传统环境的制约

  湘西地区由于受地理环境及交通的制约,传统的乡土在建筑从材料使用上遵循的是就地取材的原则,这样可以节约,减少投入,随着经济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外来建筑材料可以很快进入村寨,使传统的建筑材料受到多方面的挑战,各种各样的建筑材料,从城市渗入乡村,改变了洞寨的传统建筑风格,取而代之的是砖混结构的“方盒子”,越来越多的“方盒子”逐渐改变了传统民居,破坏原先质朴的、融于自然的建筑风格。

  

  砖混结构“方盒子”

  3、苗侗族村寨家庭成员和社会结构的改变

  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给村寨富余劳力增加更多挣钱的机会,外界经济发展的诱惑,导致大量的苗族、侗族村寨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使苗族、侗族寨民手里的钱逐渐多了起来。改造房子对他们来说相对容易了。青壮年劳动力是家庭主要成员,他们可以决定自己房屋改造新建的选择,在选择木屋与砖房哪个更好时,青壮年村民因外出务工受城市影响,就会选择砖房的敞亮、卫生、方便。青壮年村民大致的态度是,有钱基本还是想修砖房的。一方面,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也是村民受现代化观念影响的体现。但是受到地势、交通、造价、取材等的影响,也还有修木房子的,只是趋势较小。家庭成员结构发生改变,建筑的族姓聚集布局形式受到影响和破坏。随着社会结构的改变,家庭的经济来源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对居住条件的新要求及新建筑材料、建筑模式的渗透。

来源:《湘西苗侗族乡土建筑与装饰艺术研究》
时间:2013-01-05
湖南图书馆 版权所有 201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