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古村镇古民居
本站首页古村古镇图片集锦影音之窗趣闻轶事历史遗存传统建筑研究评论民俗文化动态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评论
老巷,也是美好的



  老的,也是美好的

  ——走访大码头的老巷

  老巷老了,随处可见岁月的沧桑。青苔斑驳的砖墙,漆色灰暗的门窗,岌岌可危的木梯,似乎随时都可能遭遇塌陷,而居家的一应设施,显得多么简陋与陈旧。只有老屋里的居民在老旧的环境与崭新的生活中平静地周延。

  但是,老巷在大码头上首,以一片完整的宅群遗存至今,在城市的景观中却是如此不可多得。其建筑形式、建筑材料、构造与装修都已成为城市快速风化中的活化石。天井的格局与功用,风火墙的实用价值与装饰意味,高墙之间,凌空飞架的一道道拱券,在完成牵引与支撑的力学作用后,昭示着与直线和立面对比的一种圆弧形的美感。街巷之间,约略是六尺宽的幅度,使人联想起“六尺巷”的故事。狭长而弯曲的巷道,与现代街道的笔直与通畅构成对比,勾连出对前方隐隐约约的好奇;麻石的路面有些凹凸不平,回响出错落的足音;院宅内部,行走通达,视觉上又有必要的割断与私密性;两边的高墙剪裁出一线云天,更释放人们对高远的遐想。据考证与推测,老巷是20世纪初的产物,至今还发挥着未曾替代的作用,通风、排水、采光的功用不曾退化,而所有住宅的基础都大大高出街巷的路面,充分考虑了临江而筑与春夏豪雨可能带来的水患,说明当时的设计与营造的技术水平。

  老巷以砖石见证着逝去的历史:过去的繁荣,过去的传统,过去的习俗。尽管多有损毁,这些建筑的存在和基本形态依然是社会的、文化的、生活的和空间结构的整体。从老巷被拆除挪作他用的石匾上,不难分辨出“江西会馆”“陕甘会馆”的字迹,可以遥想在以水运为主要交通方式的当年,作为资水进入洞庭湖的最后一个主要码头,此地曾经多么繁华。寻访老巷,还能找出封建的秩序与邻里和睦相处于一个屋檐之下的民风,日不闭户,多少可以窥见其淳厚与融通的关系。那是富有而美丽的精神空间,是关于家乡的经典的意念与意象的载体,是城市人灵魂与情感的柄息地,是古城的性格史和心灵史。

  老巷映衬着时代的变迁。如果把益阳朝阳高科技园列入第三城,标志着碧水青山中的信息文明,而以桃花仑为中心的地区可视为第二城,标志企业相对集中的工业文明,大码头街区的老巷则是第一城了:农业社会为主导地位的商业和手工业文明。老巷的存在使得城市的文脉——自然生态环境、气候及周围其他的构成物和地方传统、风俗习惯、审美尺度、文明程度、文化特征——线索清晰、具体可感,使来宗与去向有所参照,又增加着城市的深度与厚度。如果没有这片历史深厚的老巷,城市将少去许多底气和底蕴。

  近些年,各地不断传出老街旧宅被发现又被毁损的信息,益阳老巷却始终默默无闻。也许因为年头不够,也许因为建筑考古的价值不高,也许没有也许,在于我们自己的孤陋寡闻与无动于衷。益阳女作家叶梦曾经以《永远的城池》为题,记述与感叹过老城、老街、老屋的冷落与被弃。十多年过去,今天,老巷也行走到命运的边缘,不是在现代文明的征伐中被强行割裂,便是在风烛残年中走向终点。但我宁肯将它的未来作更为乐观的设想。也许不是在旧城的拆迁中灰飞烟灭,而是在老城的改造中获得重生。我们曾经痛心疾首于自然界物种的灭绝,能不能把老巷视为日渐稀有的文化的物种,加以特别的珍惜和保护,关键在于城市管理者的觉悟与远见,在于城市居民对于自己历史的尊重与珍视。让人欣喜的是,听说资阳区的分管领导已经将老巷列入提案,并拿出了改造与修缮相结合的草案,市里的领导人也开始把目光投向这片曾经被遗忘的角落。

  老去是无法逾越的规律,我们晚辈可做的是,让老巷老得美丽。

来源:《念楼骄---蒋祖烜建筑随笔》
时间:2001-05-11
湖南图书馆 版权所有 201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