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古村镇古民居
本站首页古村古镇图片集锦影音之窗趣闻轶事历史遗存传统建筑研究评论民俗文化动态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评论
蒋祖烜同杨慎初教授关于岳麓书院的对话



  庭院深深深几许

  蒋祖烜同杨慎初教授关于岳麓书院的对话

  蒋祖烜:杨教授,您好,岳麓书院作为一座著名的文化建筑,在中国建筑文化的历史上占据着怎样的地位?在书院文化的强势影响下,其建筑文化的光泽与魅力是否有意无意被遮盖?

  杨慎初:我国古代书院都有共同的规制:讲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从历史来看,岳麓书院最早形成了这样完整的一个规制。书院讲学就不用说了,这是它的基本内容,藏书、祭祀也是它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岳麓书院的建筑一直秉承书院的文化特点,符合讲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

  岳麓书院刚开始由和尚办学,到北宋开宝九年也就是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接管来办书院时就已粗具规模。那时在岳麓山抱黄洞下,开设了讲堂5间、斋序52间。过去讲房子、讲古建筑规模都是以“间”为单位,为一个开间,建筑面积不像我们现在讲平方,而是以多少开间为面积,几开间,几开间来讲。书院早期讲学,住宅规模加在一起为五开间,一直到现在为止还是五开间的房子,斋序52间是指两边的斋舍52间。

  岳麓书院始建于北宋初年,距今一千多年,它一直是我国后来书院普遍的规制和样板。从元代起,人们提到南方的书院是岳麓书院和白鹿洞书院,其实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当时规模较小;提到北方的书院就是嵩山书院和睢阳书院,睢阳书院在河南商丘,那个书院办得太早了,被遗弃了,当时它们是南北书院的样板。元人概括岳麓书院的布局为:“前礼殿,旁四斋,左诸贤祠,右百泉轩,后讲堂,堂之后阁早曰尊经……”反映了它运用传统院落布局形式,适应书院的功能要求,如今遗构仍然显现出继承关系。在明代供祀部分得到发展,按县文庙的规制在书院侧扩建并列一院。二者形成了强烈对比,但又巧妙地联系在一起,既保持了书院中轴的突出群体,又不致使文庙喧宾夺主,表现出文庙“圣域”的独立特殊地位,构成了建筑空间的有机结合。这是新旧关系处理上的一种成功手法。清代在书院后侧扩建专祠,既照顾到师承地位的安排秩序,又构成小院落的庭院层次,紧凑纵深的院落布局是南方传统建筑的特色。书院利用了山麓地形,逐级抬高,高低错落,更突出主体,衬托出麓山秀丽的景色,也使书院显示出庄重、幽静的气氛。古人称赞:“为爱其山川之胜,栋宇之安,徘徊不忍去,以为会友讲习,诚莫此地宜也。”爱晚亭还被公认为中国古代亭台中的经典建筑,位列四大名亭之中,足见其评价之高、影响之大。

  

  

  岳麓书院一角

  但是岳麓书院在千年历史中久负盛名却不是因为其建筑方面的艺术成就。书院,是古代一种非常特殊的教学场所,是与当时官学共存的私学,许多古代著名的学者都借助于书院广纳门徒,旷日讲习,传授学派的主张,像二程、朱熹、张栻、王阳明都创办书院,传播学术主张。而岳麓书院创办后,首先是以其办学和传播文化而闻名于世。在南宋时张栻主教,朱熹两度讲学,书院盛极一时,“湖湘学派”就是从那时发展而来的。明世宗御赐“敬一箴”,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分别御赐“学达性天”和“道南正脉”,都说明书院在传播学术方面的深厚影响力。而书院建筑的设计、规划都是为了办学这个主题的,像主体建筑中的头门、二门、讲学、半学斋、教学斋、百泉轩、御书楼、文庙,都直接体现了书院的三大功能;而赫曦台、爱晚亭、自卑亭、吹香亭等景观,又营造了一种学人氛围;书院保存的大量碑匾如“程子四箴碑”“忠孝廉节碑”“整齐严肃碑”等都强调着学院风格,渗透出浓郁的书院文化。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几经历史变迁,其他三家都已不再办学,甚至有的遗址尽失,唯独岳麓书院作为著名学府一直没有间断,在这里书院文化得以继承和光大。而岳麓书院作为极有魅力的文化建筑和文化载体也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更多的挖掘,继承和光大岳麓书院的建筑文化是千年书院留给今天的新课题。

  蒋:岳麓书院早在宋代就已经奠定了其基本的格局与风貌,但现有的建筑多为明、清建筑,其江南风格在书院有哪些体现?建筑群落美从哪些方面去领略?我们该怎样把握岳麓书院的建筑文化思想?

  杨:从岳麓书院建筑上的样式来看,从创建到后来是有发展的,特别是祭祀方面的内容越来越多,最早岳麓书院只祭祀孔子,接着祭祀学派的代表人物、开创人物及山长,以至其他地方的著名人物或书院的著名学生,这都是后来拓展的。我曾经归纳了书院建筑文化的基本思想和特点:

  第一,天人合一。书院特别讲究环境,要与环境协调,所以我国著名书院多半都在名山圣地,湖南岳麓书院如此,江西白鹿洞书院、蒋:现在讲起来就是注重环境美。

  杨:对。它把教育与环境统一,所以它的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毋庸置疑的统一。书院不仅选择环境而且建设环境、利用环境,不仅注意自然景观还注意人文景观,所以这些书院都比较讲究保护这个文化体。比如这个麓山寺碑,在书院里保护至今就是不简单的,因为书院与宗教是有矛盾的,它选择这些名山圣地首先是与宗教争夺阵地,很多文人感觉名山圣地都被佛教、道教占领非常不舒服,非常恼火这件事情,为什么我们儒家就不能占领呢?它首先有个争夺,当然也有个应和,书院与宗教的一些做法、一些教育方法也有类似之处,所以它们是既争夺又应和,这是中国文化的特点,以儒家为主,佛、道为辅,所以麓山寺碑能够在这里有一席之地。麓山寺碑对这个书院原本是不感兴趣的,因为这块碑落在这里就是讲这个地方原来是宗教的麓山寺的,这都是由于书院的保护,反复修亭子才把它保存至今,还列入了书院八景之一。这都说明了书院建设中的文化思想。

  所谓书院它有一个特点是课余之时老师就带学生在外面游览、交流,所以把环境当做第二课堂,这是当时官学办不到的。官学学生平时见到老师都不打招呼,学生和老师没有什么感情,而书院就不一样,师生朝夕相处,言传身教,因此天人合一是岳麓书院一个突出的特点。

  第二,礼乐相成。这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特点,礼是讲中国是“礼”制思想统治的国家,讲究内外有别、非礼勿动、非礼勿言,理学家更加对礼仪加以强化。“礼”其实就是讲序,“乐”就是讲和,既要有序,又要和谐统一,书院房子安排都是井然有序的。以讲堂为中心,两边是斋舍,进一步是藏书楼,后面是祠庙,祠庙都是有秩序的。总体布局遵循“左庙右学”的规则,严格遵循儒家上下尊卑的礼序。按传统礼仪方位西为上东为下,北为上南为下的次序排列。书院坐西朝东,自西至东很讲究序,几个部分很统一。

  在“乐”的方面,中国的院落本身就体现了“和”。像北方的四合院,大家都很留恋,有一种生活的情趣,那种气氛和现在住宅一排排一栋栋各不相干,天天见面互不交流,是不一样的。

  

  我们南方和北方的建筑是有区别的,北方讲究四合院大院子,南方讲究天井,这是因为气候关系,北方冷要争取阳光,南方热就要背光,尽量少晒太阳。但是“和”的意思南北一样,每个院落很独立,而院落与院落之间又很有秩序,这是中国建筑的特色。我们现在的房子讲究空间,实际上中国古代也是很讲究空间的,有虚有实,虚虚实实,传统建筑都有这个特点,但是书院建筑和其他建筑又有所区别。我把中国传统建筑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官府建筑,就是讲宫殿,还包括文庙一类,比较突出礼,礼重于乐,突出权威,所以我们到故宫看到它的形式压倒一切,故宫里并不好生活,有压抑感,所以历代有许多皇帝更喜欢到颐和园和承德山庄去生活。第二类是民间建筑,和官邸不一样,少数民族则更加百花齐放,这里更突出的是“乐”,总的来说它没有“礼”的概念,更加灵活。还有就是书院,它既要有礼,又要达到乐的要求。

  

  吹香亭

  第三,善美同义。善美同义,强调的是善作基本,在这个基础上来体现美。这个尤其在理学家讲本中有体现,所以书院建筑比较朴实,它不是画栋雕梁,它讲究亲和实用,雅俗共存。拿国画来说,宫廷犹如工笔画,五彩缤纷,金碧辉煌;民居则相当于年画,生活气息很浓,乡土气息很浓;而书院则相当于文人的水墨画、写意画。所以我把书院建设归结为文人建设,既不同于官府,又不同于民间,与民间的祠堂、会馆、寺庙不同,虽然也是这样的院落,但天井布置、气氛完全不同。

  蒋:它有一种文人趣味。

  杨:对!有文人的精粹!

  第四,情景交融。书院为什么那么重视祭祀,由专人管理呢?它是这种教育方式,使你到这个地方,看到这个人就要学习他、纪念他读书的精神,因此特别讲究祭祀。但是它和宗教祭祀是不一样的,宗教把祭祀对象当做了神,书院则强调学习这个人。

  蒋:用环境来改造人。

  杨:是的,通过营造气氛来继承传统,大部分书院都受理学影响,而理学代表人物特别是王夫之,他的匾额、对联都出自亲笔,还特别注重碑刻的保存。我们走进讲堂,看见“忠”“孝”“廉”“节”几个大字,它实际上能给人潜移默化的影响。一般讲堂都让人肃然起敬,造成这么一种气氛,它在建筑上装饰很少,就是通过这种气氛感染人、影响人,达到了典雅的效果,这是文人建筑中特别突出的特点。同时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也综合在其中了。

  从建筑群的角度来看,书院建设亦是颇具匠心。中国古建筑中一栋房子算一进,前面这个门原来是没有的,只有旁门,从两边进,因为不便管理,修复时才修了一个门。过去的房子包括文庙都有这个特点,从两边进,中间是一个照壁,照壁是挡邪气的,原来前面是一个赫曦台,进去后是一间大堂,一间小堂,一共有五进,所有的房子都规划有序,依山而建,逐步抬高,这便于通风、采光、排水。两边是斋舍,一般老百姓的大房子叫正屋,小的叫厢房,东西厢;民居里大屋叫堂屋,一条条的,房子是几进几横;书院一般斋舍在讲堂两边。如果有机会去云山书院、东山书院看看还是这个格局,讲堂在书院中间,学生住的斋舍形成庭院。小庭院给学生单独的空间,便于他们自学。书院是自学为主的,相对来说应有个安静的环境,这也是一个普遍的特点。岳麓书院的房子多数不高,但是它后面却有一栋两层的藏书楼,它算是书院最高的房子,是书院里比较安静的地方。

  蒋:岳麓书院新旧建筑各占多大比例?

  杨:书院中轴线,也就是从大门、赫曦台到讲堂都是老的,两边的斋舍抗日战争中被日军炸掉了,抗战后修复了一半,对面这个半学斋,这一次又重建了一部分。这一次是从1982年开始修复扩建的,重建了教学斋、百泉轩、藏书楼等,书院总建筑面积七千多平方米,扩建用了12年时间,一直到1994年。

  蒋:您是哪年第一次见到的?书院看上去不像是新修复的而像是古代建筑,历史感很强,修复和扩建中是怎么实现整旧如旧的追求的?在书院修复和发展中您起了哪些作用?

  杨:我在20世纪40年代第一次看见书院,那时书院是湖大办公楼。抗战胜利前,书院做过医院,解放后还是办公室,湖大校长还在里面办公,一直到调整院系,师范学院的办公室仍然在里面,师范迁出之后,又被公园占了一部分。1958年,河南大学有个教授叫王啸苏,教中文的,他是岳麓书院的学生,对书院很有感情,他在写一本书《岳麓书院,千年学院》,准备在1967年出版,他就特别带我来岳麓书院过了一个假期,所以那时我对书院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后来“文化大革命”一搞,这些东西就搞不下来了,他的书也没有出来,很是惋惜。1975年,岳麓公园要修复书院,请我搞设计,没有说是公园的事,怕我不干,当时给了我一张图纸,局部的,要把书院改成琉璃瓦,红墙建筑,我想如果搞成那样就不伦不类了。现在很多地方用琉璃瓦、红柱子装饰房子,我认为那样不是书院的风格。我们把墙上的油漆刮掉看最底层是什么颜色,底层是黑色的。赫曦台上的“福”“寿”二字,修复时是黑色,我们把黑色一刮,里面是黄色的。分析用黄色合理,因为从记载上讲有个传说,有个道人在这里睡了一晚,第二天走了留下这两个字,可谓仙迹;第二种说法是一位皇帝留下的,应该是黄色,这与他的权力吻合,因此我们把它恢复成黄颜色。我们还从赫曦台墙面发现了戏班子写的词,证明它上面确实演过戏。屋脊上装饰的那些漆瓦,有些损坏了,我们把它拆下来,搬到铜官瓷厂照样做,他们做好样子,我们看过同意了他们才烧。我们力争保持它原来的面貌,不需要换的尽量不换,非换不可的才去换。屋顶盖小瓦片也有些毛病——漏雨,我们在屋顶上加工后再盖小瓦,没有改变外观,新盖的房子实际是水泥结构,水泥顶上盖小瓦,采用现代技术和现代材料,保留了它的旧貌。当时对书院修复是用木材还是用水泥是有争论的,考虑到这个地方比较潮湿,假如用木结构,时间长了会腐朽,为这件事,我们几个去国家文物局作了专门汇报。现在书院每年都要维护,坏了的东西取下来补好或做一个一模一样的安上去。早两天又有两根木头坏了,把它取下来后修好又重新装上去,基本上还是原汁原味。

  

  古老的麻石地砖

  蒋:当时是否成立了专门的修复班子,有没有总工程师、总设计师?

  杨:当时成立了一个名义上的修复委员会,原来说是省、市、学校几方面都参与,但委员会没有组织起来,不过图纸上还是打了委员会的招牌。实际上从施工到设计主要是我来抓的,我组织两个施工人员在书院进行工程管理,另外组织了建筑系的老师进行设计。那时花的钱不多,如果是现在就不同了。这件事在建筑史学界还引起了关注。过去国家对书院是没有专门研究的,从来没有介绍书院建筑方面的东西,现在岳麓书院作为研究书院建筑方面的一个依据,有了一个脉络。

  

  古老的牌坊

  在书院1982年开始修复前,我花了一个月时间待在省图书馆,把历史资料彻底查了一遍,之后我写了一篇题为《岳麓书院——千年学府,千年之计》的文章寄到省委去了,书院的历史、修复情况和使用等情况都写了,主要论证它是千年学府,它一定要和湖南大学联系起来,才能体现价值,而且应继续发挥历史文化作用。当时省领导作了批示,其实当时书院已归岳麓公园,主要是要推翻这个,最后省委开了一个办公会议,才有了如今这个局面,由湖南大学来管理书院。书院与湖南大学的关系也很有意思,以前它一直是当做湖大的办公室用,这次回归湖大后,有位校领导提出建筑修复方案中要有办公室设计,占用一些房子。岳麓书院要保护,从公园管理规划到大学管理就是要保护它,发扬它,不能叉变成办公室。当时,这位校领导的话就让我顶回去了,他也就不再提了。

  蒋:岳麓书院的最后一次修复已进展到什么阶段,目前有哪些新的设想与动作?

  杨:岳麓书院的最后一次修复是从1982年到1994年,但是书院修复扩建工作如今并没有结果,还有一部分需要改造和复原。书院后来有几张地图,一种是抽象的,只有大概的几栋房子在一起,还有一张是清朝同治年间扩建时书院这一部分的,文庙没有画进去,这张图还比较清晰。

  蒋:我们修复主要依据这张图吗?

  杨:没有完全按它的,基本上还是考证更前的东西,因为清朝后期书院有了变化,学堂有改造,我们的一个原则是依据现存的建筑情况,再加上历史较突出的记载情况,综合起来考虑。比如后边的园林从宋代就有,一直到清代中期还有,清代后期就废掉了,但是从宋代到清代这是很重要的时期,体现书院的真正特色,所以这次扩建中应考虑到。

  半学斋经过学堂改造,后来抗日时被炸之后又复原,复原当然不是原来的完全面貌。陈列室那一部分是抗战以后修复保存下来的,以前是小间小间的宿舍,也就是斋舍,如完全按以前的修复就不好用了。

  在书院后面我们看到中间有一个祠堂,历史上都在这里,只是清朝时改成了文昌阁,祭文昌帝君的,祭文昌帝君是清代追求科举考制的标志。凡是考上科举的就列名在那里,平常是拜祭塑像、菩萨像,烧香求拜求功名,这种东西原来书院没有,不能代表书院的真正形象。书院开始是反对科举考试的,认为单纯追求科举没有用,它讲究培养人才,后来在官府控制之下才促进学生追求科举。

  根据书院管理要求,到1994年除自卑亭外,31项修复完工。1999年自卑亭也修好了,第一、二期工程全部完成。第三期工程中杉庵已经兴建了,中国书院博物馆、后山门、竹泉精舍以及后面的一个民居都要新修和改造,还要建一个防护工程,主体建筑是四项,包括博物馆、杉庵、牌楼、精舍,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按省计委批复的文件要求在2000年5月完工,因手续比较多,还没有完成。

  

  岳麓书院凝兰亭

  蒋:我们局外人常朦胧感觉到湖大与书院相得益彰,书院着落在湖大可以得到一脉相承的人文关怀,同时兼得得天独厚的专业关怀。湖大究竟为书院建筑作过哪些具体的贡献?

  杨:岳麓书院产权属于国家文物局,它是委托湖南大学来代管的,目前湖南大学正在争取岳麓书院的产权。

  在全国文物管理方面,我们这里是国家文物局管理得最好的一个。国家文物局的局长、副局长多次率领专家组来书院进行考察,他们对这里的管理是相当满意的,无论是修补、保护以及整理,评价都比较高。1988年书院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1989年被评为优秀设计一等奖,还被建设部评了三等奖。这是因为湖大有管理优势,有高级专门人才,副高以上职称占很大一部分,研究人员13人,11人是副教授职称,这个比例全国任何一个文物单位都没有。

  蒋:是啊!到今天湖南大学起了正面积极的作用,以后会更好地利用书院为湖大增辉添彩,而不是去占用几间房子。岳麓书院给湖大带来的不仅是几间房子的效益,也不是门票收入,而给整个湖大的品位、湖大的历史感是花多少钱也买不来的,如果提高到这种观念上来,湖大应更加重视书院。你看全国任何一所大学都没有这么一座书院,没有这么悠久的历史,这是湖大足以骄傲的东西。杨教授,我们是否可以把这个问题再放大一些来讨论,时值世纪之交,书院以地理和历史的高度俯瞰着古城长沙改天换地的营造热潮,书院能否给今天的建筑规划、设计和当代建筑师以某些启迪?

  杨: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增长,城市发展、扩张成为必然。现代都市大多向高空、向郊区扩张,这是过去的思路。我认为城市存在着历史的脉络,尤其像长沙这样的古城,把握住历史文化的脉络,才能显现我们这座城市的魅力。长沙有马王堆汉墓,有天心阁古城墙,有麓山文化风景区,还有新近出土的竹简,在城市建设的整体构建中怎样强调这些文化特色又融合环境特色,的确是我们应该思考的。我写过一篇文章《岳麓书院与岳麓山》,也说到了这个问题。文化与风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人们总要赋予自然以文化内容和特色,给人以精神影响作用,使之流传久远。

  岳麓书院在近千年的建设中,对麓山风景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麓山风景表现出深厚的文化特色,我们从中可以明白书院建设中继承传统、保存古迹、古今相融、流派结合,从总体出发因地制宜、文景结合等这样一些建筑文化的精髓是应该在今天城市建设中继承和发扬的。比方说,挖掘麓山的旅游价值是时代的需要,但仅仅着眼旅游,追求游乐效益,势必损害麓山的文化特色,近年麓山建成的两栋高层旅馆,有人称之为“两只老虎”。曾经有过在半山兴建旅游宾馆和修建跨江大桥直通麓山的提议,这是很荒唐的,是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破坏。我不是反对盖高楼,但首先要保护文化,体现文化特色。麓山建设如果体现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内容,就将更有吸引力。把长沙建成第二个香港,东方的芝加哥,高楼林立,这其实是一个误导,并不能说这就是现代化。

  我认为,营造有湖湘文化特色的城市景观,应该是今天建设规划的方向。优秀的建筑设计师和城市规划者更应该在古今文化交融中去寻找设计空间,刻画城市特色,这些问题应该得到各方面的关心和重视,还要更深入地去研究,更有眼光更、有魄力地去规划。

  蒋:好,杨教授,感谢您对千年书院和建筑文化所作的贡献,也感谢您接受我的访问。您的论述很精彩,但愿古城长沙的明天能实现您的建筑理想。

来源:《念楼骄---将祖烜建筑随笔》
时间:1998-05-11
湖南图书馆 版权所有 201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