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古村镇古民居
本站首页古村古镇图片集锦影音之窗趣闻轶事历史遗存传统建筑研究评论民俗文化动态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评论
湘西概貌



  (一)湘西的地理自然环境

  1、湘西的地理位置及范围

  湘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湘、鄂、川、黔四省边区,乃古“蛮夷”之地。湘西的总面积约二万多平方公里,约占湖南省总面积的十分之一,东接石门、桃源,东南接沅陵、辰溪、麻阳,西北与贵州、四川、湖北三省相邻。

  湘西在建国初期分属沅陵专区和永顺专区。1952年8月成立湘西苗族自治区,首府设在吉首市。1955年3月改为湘西苗族自治州,1957年9月成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仍设在吉首市,共管辖吉首、古丈、泸溪、凤凰、花垣、保靖、永顺、龙山、桑植、大庸等十县(市)。1992年武陵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1994年成立张家界市,辖永定区、武陵源景区、桑植县、慈利县。

  2、湘西自然环境

  (1)地形地貌

  湘西地理坐标在东经109°10′至110°55′、北纬27°44′至29°47′之间,地处云贵高原的余脉武陵山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依川鄂群山为屏,重峦叠嶂,海拔在800~1200米之间;东南以雪峰山为障,丘陵起伏,海拔在200~500米之间。由西南至东北走向的武陵山贯穿古丈、保靖、永顺、张家界市,支脉绵延全境,构成千峰耸立、气势磅礴的武陵山系。

  境内山水之间多小型盆地,土地肥沃,山上梯田层层。北部大公山主峰——斗蓬山是全境最高峰,海拔1894.4米。许多地区山上有山,山中套山,形成了多处驰名中外的风景区,如张家界市西北的武陵源景区、正南的天门山等景区。

  湘西境内共有大小河溪一千多条,主要有澧水、酉水、武水、沅水及流归沅水的辰溪,谓之“五溪”,流域总面积共约16000平方公里。澧水是湖南省四大水系之一,从西向东纵贯张家界市,向东注入洞庭湖。酉水发源于湖北鹤峰西北,流经龙山、保靖、古丈、永顺等县,汇入沅水。武水发源于凤凰县西部的马颈潭,向东流经吉首、泸溪县境,汇入沅水。全境水资源丰富,各河上游河床落差大,虽无航运之利,但水力资源丰富。下游通航里程达935公里。河溪两岸多冲积平地,这些小块平地是湘西水稻、烟叶、芝麻的重要产地。

  湘西是湖南省重要的林区之一,森林覆盖率约占全州土地面积的35%,林木种类繁多,主要林木(如杉、松、柏等)遍布全境,经济价值很高,也是修房建屋的主要材料。

  湘西还有较丰富的矿藏,其中汞矿、锰矿、铅土矿居全省首位。

  (2)气候条件

  湘西属亚热带山区气候,自然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春季平均气温15.6~16.7℃,夏季26.7~28.2℃,秋季16.7~18℃,冬季4.6~5.3℃。年极高温度多出现在7月下旬到8月上旬,一般在38℃左右;年极低温度多出现在1月至2月上旬,一般在-6℃左右。由于境内地形起伏,平地与高山气温悬殊较大。在高山深谷地区,有时山麓是亚热带气候,山腰是温带气候,山顶则是寒带气候,形成一山有四季的山区气候特点。该地区雨量充沛,且多集中在春夏两季。年平均降雨量在1290~1600毫米之间,东北部降雨量多于西南部,北部八大公山地区是全境降雨量最多的地方,平均降雨量达2300毫米。年平均无霜期为250~287天。由于境内高山云雾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只有1200~1500小时。一年之中,日照时数以5~10月份为多,这对主要农作物的生长是有利的。

  (二)湘西的民族概况及其分布

  湘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山区。据1982年统计,全州人口为2749700人,占全省总人口的5%。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544900人,占湘西总人口的56.2%。最多的土家族有949800人,占总人口的34.5%;其次是苗族,有587900人,占总人口的21.4%;其他回、瑶、侗、壮等族7300人,占总人口的0.3%,汉族则有1204700人,占全州总人口的43.8%。

  1、土家族

  土家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五代以后就形成了单一民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并兼通汉文。从南宋到明代,土家族地区建立了长达数百年的土司制度,土司王既是政治的最高统治者,又是各自辖区的最大封建领主。清代中期,实行改土归流,废除了土司制,由封建领主经济过渡到封建地主经济,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土家族农业、手工业、商业逐渐接近当地汉族地区的水平,并创造出具有本民族特点的历史和文化。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桑植、永顺、龙山、保靖、古丈等县及张家界市。

  以“毕兹卡”为族称的湘西土家族,长期聚居在酉水流域的溪畔河边及武陵地区。《史记》中称“西南夷”,以后的史籍先后称“武陵蛮”“荆州蛮”“五溪蛮”或称“土兵”“土丁”“土人”“土军”等。

  上述对土家族“夷”“蛮”“土”的称呼,是对土家族不同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认识过程的反映。至于“土家”这个称呼,是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进入土家族地区后逐渐形成的,世代相传而成了习惯的称谓。

  关于土家族的族源,研究土家族问题的专家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湘西土家族是居住在这里的古代土著先民的后裔。土家族自称“毕兹卡”,即“本地人”之意,对苗族则称“白卡”,即“邻居的人”,称汉族为“帕卡”,汉语意为“外来人”。从以上称谓可以看出,土家族是土生土长的。此外,在里耶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也说明了酉水流域、武陵山区是古代土家族先民繁衍生息的地方;另一种说法是,巴人入主五溪。古代巴人曾在今川东、鄂西一带建立了巴子国,一度十分强盛。据文献记载,巴人确实流入了湘西土家族地区。巴人在文化和军事上比当时的湘西土家族先民发达,因而对土家族的经济、文化和军事影响较大。可以认为,巴人和湘西土家族先民一道,共同开发湘西山区,发展并加强了这个民族的经济、文化和军事实力,并逐步形成了共同的语言和风俗习惯;第三种说法是,江西彭氏入主五溪。五代时原在江西的彭氏,因据地丧失,率其部属及百艺工匠千余人归属楚王马殷。后彭、马结成亲缘关系,彭氏在马殷的支持下,向五溪逼进,逐步征服了五溪几个少数民族。至清代,更加确立了彭氏的统治地位,这时彭氏首领彭士愁拥有保靖、永顺等13州,成了湘西土家族的“土皇帝”。彭氏势力逐渐强大,野心勃勃,开始向外扩张,挑起历史上著名的“溪州之战”。彭虽战败,但由于统治阶级内部在相互斗争中又相互利用,使“溪州之战”和平解决。彭氏缩小了疆域,但仍保住了统治地位,经历了五代及宋、元、明等朝代,至清代“改土归流”以后才结束了彭氏对湘西土家族的统治。彭氏原不是土家族,但在漫长的岁月里,在同湘西土家族人民共同生活的过程中,受到土家族语言、风俗习惯的长期影响,他们的后代也逐渐融合成土家族的一员。

  2、苗族

  苗族是我国人口较多、分布较广的古老民族之一。约在三千年前,苗族的先民就活动在长江中游的“荆楚”地带,后来逐渐从洞庭湖溯沅江而上,到达湘西和黔东。苗族有本民族的语言,但无文字。和土家族一样,苗族先民也历经了土司制度和改土归流的过程。苗族人民长期生活在长江中游和西南广大山区,为这些地区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湘西苗族主要分布在花垣、凤凰、吉首、保靖、龙山、古丈等县(市)。

  湘西苗族是我国苗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史料、历史传说以及出土文物等资料分析可以得出结论,现在的湘西苗族是以远古的仡熊、仡夷为主体,融合三苗、盘瓠两部落中的一部分先民组成的。他们从黄河流域和江淮水乡经过长期战争迁徙,最后来到湘西地区定居。

  在古代,他们自称仡熊、仡夷,也称仡索、仡僰、仡庸、仡夔或仡猫(读犸)、仡狗,后来仡狗被放于崇山变为南蛮。仡狗在武王伐纣后与南蛮中的仡芈结合,组成楚族。以上提及的四个古代部落在当时被称为苗民、南蛮、黔中蛮、武陵蛮、五溪蛮、苗众、溇中蛮、澧中蛮、酉溪蛮、黔阳蛮、辰州蛮等,都是指居住在湖南西部的苗蛮集团。

  苗蛮集团在崇山中有个相当长的休养生息阶段。歹劝榜垄开始创造鬼教,尊称巴代劝(即鬼主劝),后逐渐完成了鬼教的鬼词、鬼仪,从此苗蛮集团进入了巫咸、鬼主统治的农村公社制。其实巫教起源于古代黔、泾、巴、夏的巫山,随东夷、南蛮的迁徙遍布江、淮流域。先有巫咸,后有鬼主,要通过巫才找到鬼,巫是人鬼之间的使者。《尚书·伊训》曰:“按湘楚之俗尚鬼,自古为然”,其实这些风俗就是巫鬼文化,亦即苗蛮文化。

  商末,以鬼教为纽带组成的鬼国联盟相当强盛,参加武王伐纣的八个西南少数民族国家,就是鬼国联盟的八个小鬼国。《尚书·牧誓》记载,参加武王伐纣有“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伐纣中仡廪和仡芈两个南蛮氏族鬼国,功劳显著,武王克殷,封仡廪为子国(即巴子国),赐姬姓。仡芈封于楚,巴、楚列入“绥服”,巴居渝(今四川重庆),楚居丹阳(今湖北秭归县)。其余都鬼主、大鬼主、小鬼国仍回原地,属“要服”“荒服”。仡芈,熊姓,其祖先叫鬻熊,即九熊九夷之后。西周时期,熊绎的子孙奋发图强,吸收中原文化,丰富了苗巫文化,创造楚文化,不断扩大疆域,立国号为楚。到春秋时期先后吞并了45个诸侯国和小鬼国,疆域更大。仡芈史称蛮芈,确实是南蛮15个氏族中的大氏族,以仡芈为首组成南蛮。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写道:“在广大的国境内,有苗族、华族和其他小族,居民互相间交流文化,产生以巫文化为主体融合华夏文化的楚文化。……楚国八百余年扩张经营,是秦汉创立伟大封建帝国的重要条件之一。七国中秦楚应是对历史贡献最大的两个国家。”楚国贵族确是苗蛮,楚民大部分是苗降于华夏部落中的荆蛮——盘瓠部及部分降于华夏部落的山猫部、共工部、鲧部。楚文化比巫鬼文化先进,它虽以苗巫文化为主体,但已吸收中原先进文化。

  3、其他少数民族

  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不多。瑶族分布在保靖、龙山、永顺等县;回族主要分布在龙山、永顺、桑植、凤凰等县;其他民族有侗族、白族等散居全州各地,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

  (三)湘西的风景资源

  湘西是一块秀丽迷人的土地,风景资源极其丰富。这里,山川美景遍布,有异于名山大川的独特姿容和风采。人们去攀登青岩石,泛舟酉水河,浏览吉首市,漫步凤凰城……就可以尽情领略它的奇与美。著名的风景区有武陵源、不二门、猛洞河及德夯等。

  1、武陵源风景区

  武陵源景区1992年被联合国定为世界自然遗产,它包括张家界森林公园、慈利县的索溪峪自然保护区及桑植县的天子山自然保护区。景区位于张家界市永定区西北35公里处。

  景区的特点是以超尺度的石峰群构成山的海洋、山的世界,这里千峰耸立,万石重叠。据统计,似刀削斧砍的峭壁绝岩有两千多座,高达300米的石峰比比皆是,其中以金鞭岩最为壮观,它下连河谷,上插云霄,以其高耸和红褐色峰体在阳光下反射金辉令人叫绝,也因此得名金鞭岩。当游人仰视突兀峻拔的群峰,喜观徐徐展开的画卷之后,不知不觉已步上了1300多米的高程。到达黄石寨,居高临下,俯视峰林峡谷,由于风水气运瞬息多变,更增加了山林的动态美。天空晴朗之际放眼群山,只见石峰如林,绿丛如海,层层叠叠似可极目千里之外。每当风雨骤至,山色变得深邃浓重,茫茫云海如波推浪涌。在城堡似的瞭望台上俯瞰,云飘雾漫,深不可测。雾海中,群山露出尖尖的峰顶,若即若离,时隐时现,朦胧而神秘,令人顿感天地交融、乾坤一色,其势动人心魄,美不胜收。

  景区不仅以岩峰见奇,还以清水显幽,全境小溪流水长年不断。40里金鞭溪,溪水晶莹清澈,蜿蜒于山谷间,两岸怪石嶙峋,气势非凡。逆水而上,一路步移景异,时而跃过跳石,时而趟越浅水,水声潺潺,似窃窃私语,又似瑟瑟琴声,而在溪水迂回的深谷里,水声又如雷似鼓,在寂静的山林中回响不绝。

  除山高水长处,更有珍贵树木,郁郁葱葱,覆盖在奇峰怪石之上。有的独株挺立于峰峦之上,有的横破岩壁凌空而出,也有的莽莽苍苍林海一片。正是这些枝繁叶茂的林木,使得整个风景区周身披绿,随着季节的变化不断地更换着色彩。

  武陵源景区可用奇、绝、妙来概括,似鬼斧神工,天造地设。中国画中的各种皴笔、点法,水彩画的漫染,油画的多层次色彩,都可以在这山山水水里找到艺术的原型。

  2、不二门风景区

  湘西以石林为主题的景区不胜枚举,开发较早并享有盛名的有不二门风景区。不二门风景区坐落在土家族聚居的湘西重镇永顺县南郊猛洞河畔。“不二”这个名字,表示宗教信徒们的“佛法不二”。

  不二门景区是沿着猛洞河纵向展开的。进入景区后,数座高耸石峰拔地而起,相互偎依,阻隔了去路,其中一座“石裂双扉,天逼一线”,构成天然石门,成为风景区的入口。“不二门”三字镌刻在门楣上,迎门刻着一副对联“半窗阴雾藏高木,一片青山衬夕晕”,南侧石壁上刻有苗族著名作家沈从文书写的“石门天凿”四字。

  进入石门,是一道四米宽的峭壁石廊,两边高达30多米的石壁上刻有大量意境深邃、书刻俱佳的诗词和题字,以赞美不二门风光的题刻最多。这些题刻在书法艺术上也是难得的珍品,篆、隶、楷、行、草体例俱全,交相争妍。据考证,摩崖石刻开创于1810年(清嘉庆十五年)。穿过石廊再往前行,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风姿绰约的“观音岩”。据《永顺县志》记载,它“状类古佛,人以其形似,呼为观音岩。建庙于下,倚山临泉,风景绝幽”“岚光蔽其顶,河水浸其足。”观音岩孤高磊落,独立无倚,通体红褐,高达30多米。岩下观音庙殿宇宽敞。自山门起,逐级上行,建筑轴线与观音岩重合,成为建筑与山石结合的佳作。

  穿过寺庙群前行,到达千奇百怪的石林,俗称“八卦阵”。在约1公顷的地段上聚集的石林,有的壁立,有的横陈,有的对峙。它们高低有别,高者达十几米,低的二三米。这样的山石布局在国内各风景区实属罕见。

  沿河而下,约1公里处,有几眼温泉,四季水温在40℃左右,内含多种矿物质,对身体有益,游人可在此沐浴。

  3、猛洞河风景区

  从永顺县王村出发,乘船逆酉水而上,至两河口,进入支流猛洞河,河道骤然变窄,两岸山峦依然葱茏,溪谷依然翠绿。两旁陡立峭壁的山石纹理构成了巨幅天然“壁画”。河水晶莹碧透,景象清晰地映入水底,上下各以天空和青黛山峰衬托,气势浩然苍茫。阳光下“画面”呈土黄、暖褐色,强烈的阴影增加了深浮雕的造型美。在阴天或阴影里,“壁画”又如蒙上一层轻烟淡雾,更显得扑朔迷离,抽象的图案,使人沉浸在无限的遐想之中。继续前行,两岸有许多溶洞,河流中段,岸边悬崖十几米处,有一个两米见方的洞口,内有一条暗河,长百余米,宽四五米、七八米不等。置身洞内,虽无采光洞口,却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光感。暗河内可泛舟荡漾,令人顿生步人仙境的感觉。沿猛洞河再往上行,河道更窄,两边植被几近搭接,当地俗称“猴儿跳”。两岸石壁更陡,一束阳光从一线天似的缝隙射向深潭,几只白鹭在静寂的水中嬉戏。这山水之气构成的白色雾带,划破一潭深绿,天地造物之神奇,令人赞叹。

  4、德夯风景区

  德夯风景区是集自然风景、人文风景为一体的富有特色的综合景区。其自然风景亦属武陵源,纵横分别为25、23公里,包容雄奇秀丽的景点百余个,各景点千姿百态,素有“武陵源迷宫”“仙家之地”之称。

  人文风景有矮寨坡公路(也称排壁公路)奇观,公路全长六公里,从壁顶至壁麓要转13道弯,十分险峻。路旁巉岩峭壁,有一天然石桥如彩虹腾空,桥下有路,路上有桥,天堑变通途,绝妙无比。

  该景区内尚有几处富有浓郁苗族风情的古老村寨,如矮寨、吉斗寨、德夯村。矮寨似天然盆景,自矮寨坡可鸟瞰村庄、田园、河流交相辉映的佳景。吉斗寨位于悬崖绝壁之顶,白云深处,十几户人家居住,屋前视野开阔,村中阶梯、坪场、寨路均用方正青岩板铺就,平整干净,古朴优雅。德夯村位于峡谷深处,周围山势绮丽,绝壁冲天,恬适幽静,是全风景区的中心。区内尚有典故传说景点,如盘古峰、火阵关与椎牛界等,都饶有趣味。

  (四)湘西的历史、文化、宗教概况

  湘西长期以来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到过这里的人,都对她的山川景色、民族风情赞不绝口。湘西的神秘感和民族的独特性孕育在惊心动魄的自然环境里,同时与促进社会发展的巫楚文化有很大的关系。

  1、巫楚文化

  湘西位于长江中游,与湖北的荆州地区同属古代楚国(见图),被称做楚乡。早在原始社会晚期的新石器时代,就形成了原始文化。春秋时期,楚王饮马黄河,问鼎中原,成为春秋霸主之一,奠定了雄踞南方、与中原列国对峙的局面。战国时期,楚国已是势力雄厚、疆域辽阔的泱泱大国,东并吴越,西控巴蜀,南抵粤滇,北临黄河,统一了半个中国。在这段历史过程中,楚国吸收融合了中原地区和南方各民族的文化,并创造了具有高度文明的楚文化。

  

  传统楚文化源于巫文化,楚乡民间,巫风极盛,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驱逐病魔,纳财降福,无不施以巫术,因而在人们的审美意识中,充满了神秘色彩。和许多少数民族发展初期一样,孕育并发展了原始宗教——巫教。秦以前,巫教是我国唯一的宗教,尧、舜、禹、殷、商、周都是以神道设教,巫风盛行,特别到了殷商时期,统治阶级“率民以事神”,巫教发展到了顶峰。夏朝由氏族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是国家和阶级形成的转折时期。这时民间流传巫风、巫术,继而由信仰形成了巫教,渗入到政治领域,表现为“巫权”,当时上至帝王,下至部落的首领,身兼巫职者颇多,如夏禹不仅是一位隆祭祀、敬鬼神、重乐舞的皇帝,而且他本人又是一位大巫。这种身兼两职的首领,权势大,威望高。东汉之后,道教兴起,佛教传人,巫教逐渐衰落,只在民间继续流传。道教是从巫教中脱胎出来的,以后又演变成不同的派别,其中的一派是巫道合一的,称“巫道”,也叫“巫鬼道”。行道者多为下层劳动人民,并活跃在民间。

  湘西民间由原始信仰(万物有灵观、天人感应)逐步形成原始宗教——巫教,进而发展到巫道合一,以后受华夏文化的影响,佛教也一度流传。但是可以说,“巫”和巫术活动在苗乡一直盛行并传承下来。

  巫文化中的神怪巫术、祥瑞征兆形成了这个地区人民的审美情趣。其核心是神权观念,它认为宇宙间的一切运动、人的命运都由神来主宰,天灾人祸,生老病死,无不受神的支配。因此当人们遭到不幸时,就请巫师向神祈祷许愿,希望得到上天的帮助,化险为夷,驱鬼逐疫,招祥纳福。湘西民间巫祀活动名目繁多,归纳起来有祈神降福许愿类、酬神欢庆了愿类、超亡做斋类等。如果仔细剖析巫祀活动,原来它是一个奇异的混合物,既有装神弄鬼、宣传迷信的唯心观念的一面,又掺杂着民间歌舞艺术,同时也反映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憧憬,用祭祀活动慰藉心灵,如超亡做斋是件悲伤的事,在湘西却采用了歌舞形式,其目的不是为了死者,而是为活着的亲属,为他们排忧解愁,使心灵得到安慰。

  在现代生活中,巫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其封建迷信、唯心的一面,逐渐被人民所唾弃;另一面它又是客观存在的一种民俗文化。我们应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将“巫”置于大文化的背景之中,从其渊源、发展等方面去认识分析,以获其真谛,为乡土文化增色添彩。

  据考证,“巫”字“像人两袖舞形”。古代之巫“实以歌舞为职,以敬神,乐人者也”(《郑氏待谱》)。巫觋历来被认为是古代专职的神职人员兼舞蹈家。屈原的《楚辞》被誉为巫楚文化的杰出代表。经文坛专家考证,《九歌》就是在沅江流域民间祀神歌舞的基础上润色加工创作的。此外,巫祀活动常常以民俗活动形式出现,有些则在发展过程中,巫风渐渐淡化,演变为纯粹的民俗活动,成为乡土文化的组成部分。

  2、湘西先民图腾说

  图腾,是史前先民将某种自然现象,或动物或植物,视作民族血缘标志的一种图像。远古时期,湘西苗族先民以什么作为图腾崇拜?许多民族学家、历史学家发表了不少著述,但未得出统一结论。归纳起来,动物图腾有鸟图腾说、犬图腾说、龙图腾说;植物图腾是多向的,不断演变发展着,其中关于“瓜”的图腾传说较多。以上图腾说,起源于远古时期,又折射到现实生活中来,这些都可以从湘西的工艺图案、建筑装饰、歌舞等民间艺术中寻找踪迹。如对龙的崇拜,不但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龙的神话和传说,有些还和风景、名胜、典故的名称相结合,如湘西有两处著名的瀑布,取名“大龙洞”和“小龙洞”,为此还兴起了很多敬龙的风俗和节日,有的是以村为单位进行集体祈祷的祭龙、招龙仪式,有的是单家独户进行接龙。村镇房屋营建中要看风水,相龙脉,不少村镇有龙池作为全村吉祥的象征。此外在名目繁多的传统节日中,“龙舟节”是极有特色的。湘西的民间舞蹈有接龙、龙舞等,这些都是龙图腾崇拜的痕迹。“龙”是华夏的象征,为众人所共认,湘西民间对龙的崇拜,也可说明土家族、苗族早已成为华夏大家庭成员。“瓜”图腾源于洪水齐天的神话,在洪水泛滥时,一对兄妹坐在雷公赠送的胡瓜子速生的胡瓜里,没有被水淹死,后结为夫妻,繁衍后代。“胡瓜舞”不但是儿童的一种游戏娱乐,也是苗族先民的远古图腾的遗迹。这在建筑装饰上亦有所反映。湘西土村苗寨多吊脚楼,当地称它的悬柱柱头装饰为“瓜子”。由于最先装饰图案为“瓜”的造型,因而得名,后来演变为无论用什么图案装饰悬柱柱头均称“瓜子”,成为民间建筑装饰专有名词。

  鸟图腾在工艺美术的装饰图案、建筑门窗、格扇以及床龛雕饰花纹中有所反映。随着历史的发展,氏族的扩大与分裂,图腾崇拜也随之不断演变。正因为如此,湘西先民出现了多图腾崇拜的现象。

  3、湘西民间风水说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阴阳观念。阴阳五行说在建筑上的应用,逐渐发展为带有“玄学”色彩的风水说——关于选址建房的哲学意识。长期以来,在中国广大地区,上至皇家,下至平民,风水说有着相当广泛的影响。湘西民间也长期流传着带有朴素民间哲理的风水说,较之皇家的风水说,则带有原始的浪漫色彩。苗族、土家族人民为了弥补没有文字记载的缺陷,用诗歌、咒语以及口诀传承的方式,使风水说代代相袭。

  (1)选址

  古代对许多自然现象的神灵化,反映在对地形地貌的崇拜上就是风水的起源。沿袭下来对村址及建房基地的选择,都要相“地理”,即风水。选址讲究来龙去脉,村镇后方要有靠山,并顺应山势,背靠众山之“势”,即山脉都朝着一定方向,主脉两侧有余脉,呈环抱之势,谓之有气势。对于普通村镇及平民住房的选址,气势不宜过大,否则居民承受不住,难交好运,龙脉的龙头属于仙地,宜建庙宇不可建民房。村镇的前面则要“空”,湘西民间流传着“坟对山尖,屋对坳”的谚语,说明村镇和屋前要视野开阔。其中还包含着较深的哲理,即“无”(虚无)、“玄”(神秘)。

  因而,湘西背山面水的村镇屡见不鲜。

  (2)建房

  在历史的进化中,风水说中那些原始的、带有前兆迷信的成分逐渐转换为信仰,并与民间审美观念糅合在一起,对建筑布置产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合八字”是湘西建房民俗的重要方面,即以罗经定方位,把坐标分为二十四向,配以宅主家庭主要成员(父、母、长子)“生辰八字”的测算,确定房屋的具体方位。对于平行于等高线布置房屋的村镇,多数住房在总的方向为坐北朝南的情况下,向东或向西偏转一定角度,使住宅的布置既有规律,又灵活多变。其偏转角度均不大,恰与现代居住区规划中提出的最佳朝向范围吻合。

  建房时,要求村镇街巷两侧门户不得相对,尤其大门不能对小门,否则小门门头上必然安装一块小镜子或饰以太极图,以避“邪气”。这一禁忌给幽深的街巷景观增加了某些韵律感。小巷不宽,约二至四米不等,用石板或卵石铺路,两侧较高的白色院墙围成了内向封闭式的院落。灰瓦墙檐上露出院内的古树,阳光下树影投在围墙粉壁上,斑斑驳驳,一樘樘形式各异、深灰色基调素雅端庄的大门错列布置,组成了多样变化的构图。

  (3)“风水树”

  人类对大自然的崇拜,是由于对一切自然力和自然物的恐惧,认为它们和人一样有“灵性”,风的呼啸、雷的怒吼与人的愤慨,被看成同一现象。这种“灵”的观念都是从人的自身体验和意识中产生的,因此无不赋予人性。加上人们对命运的美好憧憬,便产生了信仰。

  我国很多少数民族地区,自古有敬奉树神的习俗。先秦有司木之神,“句芒”就是古代的树神,沿袭下来,许多村镇中都有神林。湘西村镇也有保留风水树的习俗,有的独株,枝叶葱郁,年逾百旬,形奇色美,多为名贵树种。有的是多类树种群植,四季色彩不断变化,往往一树叶落,另一树却在萌发,周而复始,交替繁茂,是生命和吉祥的象征。湘西流传着“明坟暗屋”的民间谚语,村镇口植风水树,对视线既起遮挡作用又起引导作用。私人住宅也用同样的手法,在院门旁独株、群植树木或竹林。

  风水树多位于村镇的入口处,也常植于村镇的戏台旁、水井边,或伫立在村民集会和进行各种活动的中心场坝上,大树参天,是村民互相交往、劳动歇息与纳凉之地。村上办丧事,送葬队伍出村时也要绕树一周,象征死者对乡土的依恋。风水树,如同村镇的守护神,给村民心灵上以无限的慰藉。

  (4)“龙池”

  一些村镇或富户的大宅前多设“风水池”,又称“龙池”。许多村镇有围绕“龙池”的居住群组,“龙池”敞开的一面多为村镇入口,时常配以风水树,树下还设有石砌的神龛,形成完整的图像。龙池和风水树一样,是村民心目中的吉祥象征和全村安宁、幸福的保护神。风水池尚有防火、养殖、改变小气候等实用价值,而且给村镇景观增加了多样化的亲水空间群组,使人赏心悦目。

  4、建房习俗

  湘西民间建房,自古视为大事,喜吉利,奉神灵。建房工匠中技艺高超者,首推木工,因而普遍崇敬鲁班,不仅把鲁班视为大工匠的典范,而且还视为神匠仙工的祖师爷——神灵的象征。由此可以看出湘西先民由早期对自然之神的膜拜,演变成把有益于人民的英雄、功臣也视为神灵。在湘西民间建房的仪式中,每个阶段都要念咒语,咒语的开头均为“鲁班先师,弟子在此……”民间建房先立框架(即穿斗架),然后上梁,上梁是整个仪式的高潮。梁木多为杉木,被尊为最重要的构件,对其特别崇拜。砍伐树木也有仪式,一般午夜即起,挑选村上八个“吉利人”,他们多为儿女双全、热心为公众服务并在村民中有较高威望的人,其中包括技艺高超的木匠。砍木时先念咒语:“鲁班先师,弟子在此请梁,此木生在昆仑山上……”等语。念完就开始砍伐,砍罢由八人抬回,一路号子声阵阵,浩浩荡荡,十分气派。抬回后安放在事先用红布装饰的木马上,接着画墨、砍平、刨光。次晨上梁时才砍梁口,并在梁的中部用锉刻一深三分的小方块,内放少许朱砂、茶叶、米粒等吉祥物,然后用方块木盖好,裹上红布,四角再用铜钱钉牢。

  梁木整理好后,准备上梁,木匠师傅领做仪式,大家保持肃静。师傅登梯上屋,每上一级,唱颂歌一段,直至中柱顶端。再由两个帮助上梁的人,分别从正堂两边中柱顶处抛下两匹红绸,由地上人拴住屋梁的两端,静听木匠师傅颂唱上梁歌,当听到升梁之词时,点燃鞭炮,吹奏唢呐,帮助上梁的人扯布提梁上屋顶,直至把梁搁稳于堂屋两边的中柱顶,方才礼毕。接着由木匠师傅抛糍粑,糍粑是湘西人民喜庆节日常用的一种点心,用糯米制成。把糍粑抛给前来助兴者,实际上是主人对乡里的答谢礼仪。晚上,在新堂屋烧旺柴火,宾主对歌,通宵达旦。整个过程,热烈欢畅,是饶有风趣的民间习俗。

  湘西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工匠利用巫、蛊、咒等手段惩治或报复富户东家的故事。工匠们在建房过程中,在建筑的关键部位暗下“镇物”,诅咒东家家破人亡。据说有一家财主,建房后死丧不断,40年后,风雨毁坏了屋脊,在修理时发现梁中应置吉祥物处,放了一块“孝布”。也曾听到个别“镇物”不灵的故事,工匠们解释是“镇物”相克的结果。迷信“镇物”,主要源于工匠相信自己的技艺高超神奇。

  (五)湘西独特的民族风物

  地灵人杰常常是共生体。湘西山青、水秀,当然人美、手巧。这里谈一下湘西独特的民族风物。

  1、服饰

  湘西人的审美情趣表现在妇女的装束上。一般服饰的材料是用木机织成的深色土布或格子花布,颜色多为墨蓝、浅绿、浅蓝。苗族妇女服装袖口裤脚常采用几道杂彩美丽的花边,有的饰以别出心裁的刺绣,还有的用普通花布零料拼凑而成。胸前常戴一个别致的绣花围裙,一条手织花腰带,配上乡村银匠制作的首饰,在色彩搭配上,达到整体和谐优美的效果。山村姑娘黑中透红的脸庞和健康姣美的身材配以这些华丽的服饰,更加楚楚动人。苗族男子只在节日着民族服装,上身为土产花格子对襟衣,裤管短而宽。老年人裹黑布头巾,打脚腿、束腰带与当地汉族相似。土家族的服饰,衣着颜色尚蓝,男女都缠包头,多黑色或白底蓝格子土布。服饰不仅是人们爱美的集中表现,还是整个民族的深厚悠久文化的结晶。而他们的心灵也和这里的山川一样美好,和外表完全统一,健康、朴素、真诚、单纯,对个人的明天和社会的未来都充满快乐的期待和成功的信心。

  2、歌舞

  这里还是歌舞之乡,在村落和田间,不论早晚都可以听到美妙的歌声。按照季节,敬神祭祖必唱各种神歌;婚丧大事则唱庆贺或悼念之歌;生产劳作时,随时唱着各种悦耳开心的歌。苗族有赶边边场的风俗,青年男女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赴边边场约会,彼此交流感情寻找意中之人。在逛集之后,男女青年双双对对漫步至附近的山林,男问女答或女歌男对,情歌此起彼伏,在山谷里回荡。

  土家族、苗族人民善舞。舞蹈内容丰富多彩,有的反映民族的远古图腾,如苗族的胡瓜舞、接龙舞、龙舞等;有的反映社会生活,如在湘西苗族广为流传的鼓舞。苗族的神舞《还傩愿》等,名为祭神、跳神,实为对自己历史的一种纯艺术创造。

  据考证,土家族的大型歌舞《摆手舞》源于唐代。以前湘西土家族聚居的村寨,差不多都有摆手堂。摆手舞分大摆手舞和小摆手舞两种。大摆手舞规模庞大,以祭祀“八部大王”为主,在摆手堂进行,仪式隆重,祭祀礼毕即跳摆手舞唱摆手歌,有时持续三天三夜,每天都有不同的祭祀活动和歌舞节目。如永顺县马蹄寨,每逢大的祭祀都聚满了从远道赶来参加、观看跳舞的人和做生意的人。湖北、四川的土家族也纷纷赶来,最盛时可多达五六万人。这种大规模的文艺活动,实属少见。“打溜子”是土家族流传最广、深受人们喜爱的打击乐器,每逢年节、婚礼、喜庆日子,必打溜子,它曲牌丰富,相传有150多套,每个曲牌不仅丰富多变,而且有很强烈的韵律感。

  湘西土家族、苗族舞蹈,无论哪种类型,都是用形象优美、富有节奏的人体动作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它们直接反映社会生活,其整体就像一部优秀的民族历史“史诗”。

  3、民间工艺

  湘西的编织刺绣、蜡染等手工艺品久负盛名。这些工艺品图案活泼、生动、纯真,表现生产生活并极富创造性,它们和苗族的山歌、土家族的舞蹈一样,是从一个有着古老传统的民间艺术土壤里产生成长的,在凤凰一带,手工艺品常用凤凰穿牡丹、喜鹊登梅等图案。几何图形图案在湘西使用更广。苗族的包头、腰带、背包以及土家族的织毯等花纹,千变万化,有的黑白交织,有的色彩斑斓。它们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湘西民间雕刻、绘画、剪纸也颇有功力。雕刻主要是木雕与石雕。木雕的原料是梨木、白杨木和黄杨木等。雕刻多用于建筑与家具的装饰上,如建筑的梁、栏杆、门窗等。日常用品(如椅、桌、凳)也饰以精美的雕饰。尤其民间的床龛,有里外三层雕饰,玲珑剔透。石雕艺术原料多为青石,常用于建筑的岩门、柱础以及墓碑等。湘西许多艺人,凡会木刻、石雕者,都能绘画,一般均先画后刻。也有专门的绘画艺人,他们多为道士、土老司绘制各种神像。湘西的剪纸也很有名气,民间刺绣往往都是先贴剪纸样再绣,纸样一般分剪花与锉花两种,常用于衣帽、鞋和各种手帕、帘上,图案精美,花样繁多。纸样本身也成为独立的工艺品。

  这里有着特别的风土人情和民间习俗,风景得天独厚,艺术家尽可以在这里汲取营养。

  

来源:《湘西风土建筑》
时间:2010-10-12
湖南图书馆 版权所有 201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