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古村镇古民居
本站首页古村古镇图片集锦影音之窗趣闻轶事历史遗存传统建筑研究评论民俗文化动态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评论
“南岳古镇三街”文化景观格局设计初探



  中图分类号:TU984.181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2096—059X.2016.01.018  文章编号:2096.059X(2016)01—0072—03

  一、 基本概念概述

  (一)文化景观《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中明确定义:“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它表现出人化的自然所显示出来的一种文化性,也指人类为某种实践的需要有意识地用自然所创造的景象。”[1]

  (二)景观格局景观格局一般指景观的空间格局,是大小、形状、属性不一的景观空间单元(斑块)在空间上的分布与组合规律,包括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数目及空间分布与配置,比如不同类型的斑块可在空间上呈随机型、均匀型或聚集型分布。[2]

  二、 “南岳古镇三街”文化景观格局设计内容

  (一)“南岳古镇三街”景观空间格局的整合

  景观各要素的数量、大小、类型、形状及在空间上的组合形式构成景观的空间结构,即景观空间格局。文化景观空间格局是景观中景观文化要素在空间上的组合配置关系及其变化规律,是景观的结构和景观生态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南岳古镇三街”景观节点的设计

  文化景观节点是构成承载着文化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元素之一,它具有功能性和艺术性,在满足人们使用需求的同时起到了丰富景观环境,展现地域文化、塑造景观特色、满足群众精神需求、增加生活趣味,营造良好人居环境的作用。

  三、 “南岳古镇三街”文化景观格局设计策略

  (一)“南岳古镇三街”文化景观空间格局设计策略

  南岳拥有以南岳大庙和古镇十字街为代表的众多人文景观,融宗教文化与民俗文化于一体,南岳衡山风景名胜区在总体布局上呈现以南岳古镇为“掌心”,以各景区和功能区为“手指”的放射状结构形态。“南岳古镇三街”运用了文化景观空间格局的连贯性原则,规划了空间的序列,使整个空间具有叙事性。具体的设计策略有:

  起承转合,遵循古秩,运用景观空间格局的连贯性原则,规划街区的空间格局呼应山体的空间格局(图1)。(1)建立完整的祭祀游线:将古镇核心十字街区融合在整个风景区的祭祀体系和旅游体系中,完成连续的由人间闹市到天府仙境的祭祀轮回,构建完整的和连贯的祭神礼祭游线。

  (2) 呼应山体空间格局:南岳衡山整体的空间格局为“起、承、转、合”的空间序列;起于南岳衡山牌坊,承于南岳大庙,转于南天门,合于祝融峰顶,具有连贯性。

   

  

  (3) 形成主街空间体系:在古镇核心十字街区南街段,即南岳衡山牌坊与南岳大庙主要连接道路,规划呼应南岳衡山整体的空间序列,形成起于秀峰如飞节点、承于荷韵蛙鸣节点、转于寿岳赐寿节点、合于金龟引路节点的规划区内的“起、承、转、合”连贯性空间序列。

  (三)“南岳古镇三街”文化景观节点设计策略

  依据旅游市场需求及“南岳古镇三街”的核心产品特色,将“南岳古镇三街”规划为:“三区、两带、十景点”功能结构布局模式。即三大核心文化区、两条沿湖风光带、十个景观文化节点(图2)。节点的打造运用了文化景观空间节点的主题性原则,围绕地域文化特色为主题,注重空间的文化表达,形成对地域环境的文化认同,获取归属感。下面主要介绍一下十个景观文化节点。

   

  

  1.秀峰如飞

  位于祝融路与衡山路路口北侧,设计以南岳七十二峰为主题,通过特色铺装和南岳真形雕塑吸引游客进入南街。(1)特色铺装:以南岳地区书法水墨画为原型,经过现代工艺制造打造出特色的百寿图铺装图案和一条曲折迂回的山形钢板铺地。(2)南岳真形雕塑(图4-18):根据《南岳志》记载,朱雀是南岳衡山的真形;设计采用五岳真形图案中的‘’作为景观雕塑造型样本,同事利用锈钢板的特殊质感增加雕塑的历史感。(3)南岳地域图:利用激光技术在锈钢板上预制雕刻一幅南岳地域图作为地面铺装,与雕塑上下呼应,展现山水画卷的城市理想。

  2.荷韵蛙鸣

  位于水府桥的北侧,原址为南岳区水利局,设计以南岳蛙会为主题,通过荷花雕塑和蛙形石像表现古镇的美丽生态景观。(1)引河入街:在现状河岸的基础上,将东河引入场地,建立适合蛙类生存的生态岛,重现南岳“蛙会”。(2)导风景观墙:场地作为南街的主要引风口,设计五处导风墙,将河道上的风引入南街,增加游客体验的舒适性;同时,将导风墙艺术化景观化,通过浮雕的表达形式,展示古镇的历史、文化和民俗。

  3.寿岳赐寿

  位于独秀路与南街的路口:设计以寿文化为主题,以特色铺装和古树为寿文化的载体,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文化体验。(1)象形寿字铺装:寿字,从商代开始被应用,最初的雏形来自甲骨文中的文字“”,“”的本意是弯弯曲曲很长的田垄,有长久长生之意。(2)山形主题景观墙:以水墨画“衡山七十二峰”为设计主题,将衡山的自然山脉抽象化艺术化,通过景墙的景观表现方法,在广场公共空间起到视线焦点的功能,配以南岳奇石作为假山。(3)引山入街:(3)引山人街:根据民间典故“谢恩赐寿”,将西北角设计为一处许愿祈福的场所;栽植素有“长寿树”之称的槐树;铺装形式近似年轮,寓意长生长久。

  4.金龟引路

  位于东西街与南街的路口,设计以寿文化为主题,通过特色铺装作为寿文化的载体。(1)龟背纹铺装:一种形似龟背的六角装饰花纹。在秦篆出现之前,寿字的写法千变万化,画龟就是其中一种:画上一个圈,长四爪,长一头一尾;同时,龟背指向南岳大庙中的千年龟,一内一外,交相呼应。(2)古镇戏台:位于东西街与南街的路口,设计以寿文化为主题,通过特色铺装作为寿文化以衡山影子戏为表演主题,平常定期进行戏曲表演;尤其在朝圣拜香的日期,场地内同时举办舞龙及戏曲表演。

  5.福气东来

  位于东街人口处,结合方位,设计以福为主题,通过将百福图抽象化成特色铺装,配以灵动的特色铺装,增强福气东来的感官体验。1)轴线空间:运用轴线空间景观,建立东街与步行街的连续引导性,同时运用声光电等高科技的景观手段,给游人带来不同的游览体验。百福图的铺装也表示福气东来的吉祥寓意。(2)特色铺装:结合场地绿化种植,构筑特色的铺地景观使场地更具灵动性,增加游览时的趣味性体验。

  6.绮绣探春

  位于西街人口处,绮绣意为彩色的丝织品,由抽象的湘绣图案构成景观中的雕塑、景墙等构 筑物,探春则通过植物来表达对娇俏可爱的春季 景观的期许和赞美。(1)绮绣雕塑:从中国四大 民间刺绣之一的湘绣中抽象出较工整的图案,用 现代的磨砂玻璃及金属材料配合灯光打造出绚丽 夺目的夜景效果。(2)植物景观:植物多采用当 地早春发芽植物及春色叶、春季先花后叶的植物 品种,营造出春意盎然的观感体验。

  7.寿樟

  引泉位于东寿涧河道上,设计以保护古樟树为切人点,选择将山墙元素引入到设计中,达到景观墙、雕塑和护栏等多种景观元素融合于一体的设计效果;同时,将现存的水塔进行景观改造,使之成为街区进入河道的视觉焦点,达到吸引游客游玩东河的目的。

  8.西涧井院

  位于旷家园古井处,设计旨在围绕古井打造一处休息乘凉的场所;寿文化主题的石桌石凳,为游客和居民提供休憩的场所;移栽衡山上的古树到古井周边,达到引山人街的景观理想;同时,设计了三处民俗景观铜像,为游客展示古镇居民的民风民情。

  9.清池涵月

  位于东街的司马桥,设计以保护石板桥现状为主题,对古桥周围进行景观化的生态改造;引入城市农田的概念,将现状民居后院中的菜地改造成为具有雨水收集功能的农田。10.柳月风荷

  位于西街的西桥,设计中重新进行景观整治,优化铺装、植被和泊岸的生态价值;同时,优化人车分流的动线组织,有效改善高峰期的交通组织。

  参考文献:

  【1】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J】.同济大学学报,1972:89.

  【2】肖笃宁.景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01—103

  InitialStudyofCulturalSightseeingDesignofThreeStreetsofNanyueOldTownYIJiajun(1.CollegeofArchitecture&Art,CentralSouth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083,China;2.PlanningArc~tecture&DesignResearchInstitute,HunanCityUniversity,Yiyang,Hunan413000,China)Abstract:Theculturallandscape”conceptisthetheoreticalbasisofthispaper.“TheThreeStreetsinNanyueoldTown”isanimportantcarrieroftheprotectionofChinesehistoricalandculturalheritage.Itwillexpandthetraditionalcultureanditpromotestheconstructionoftownincasewecanconserveandutilizethemproperly.Itis,therefore,thatisextremelyessentialtomaketheculturelandscapepaRemdesignoftheabovesaidThreeStreetsinNanyueTown,Thiswouldbecomeatrend.Keywords:“ThreeStreetinNanyueOldTown”;culturallandscapepattern;preliminarydesign

  

来源:
时间:
湖南图书馆 版权所有 201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