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古村镇古民居
本站首页古村古镇图片集锦影音之窗趣闻轶事历史遗存传统建筑研究评论民俗文化动态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评论
古村落传统节日民俗体育的特征和价值——以板梁古村元宵节“倒灯”为个案的研究



古村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是我国古老文明的生态化记忆。然而,随着社会的转型与变迁,很多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面临着时代前进和环境剧变所带来的巨大冲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现存的古村落数逐年锐减,古村落的保护刻不容缓。古村落的保护,不仅要保护其建筑、物质形态,更重要的是保护其世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村落传统节日民俗体育是我国民俗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项目都已成功申报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研究以湖南省永兴县板梁古村元宵节“倒灯”的历史形成、传承发展及其当代价值等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多维度的分析研究。以期为我国村落民俗体育文化研究方面提供可资参考的研究样本。

1板梁古村元宵节“倒灯"田野调查

1.1板梁元宵节“倒灯”的起源与发展

板梁古村位于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高亭乡西北部,全村同姓同宗,是典型的湘南宗族聚落。据村内刘氏族谱记载,板梁村始建于宋朝末年,鼎盛时期为明清时代,距今大约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板梁古村至今仍保留着连绵成片的湘南明清时代的古民居建筑360多栋。2010年板梁古村成功人选全国第五批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国家AAA级景区和湖南省历史文化名村。2013年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板梁暴动夺枪旧址——中村宗祠捆绑在湘南起义旧址群入列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名单。板梁古村蕴藏着中国古老的宗法仪式、儒学传统、风水观念、哲学意识、建筑技巧、生态原理等,被誉为规模最大、保存最全、风水最好、文化底蕴最厚重的“湘南第一村”。

传统节日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结构,又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现象。节日是民族文化的盛典,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的精华。在每年的元宵节,板梁村民都要举行一次隆重的“倒灯”活动。“倒灯”是板梁人喜闻乐见的一项集舞龙与民间信仰于一体,独具地方特色的仪式性体育活动。它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的身体文化符号,现已被列入郴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元宵节“倒灯”活动彰显的是板梁人对龙的崇拜。古人将龙视为能呼风唤雨、降福消灾的神兽,舞龙灯就是为了祈祷神龙的庇佑。元宵节晚上的“倒灯”是板梁古村一年里最隆重的活动,伴随着龙灯的舞动,村民会自发的燃放烟火、爆竹,更显得喜庆热烈的壮观景象。板梁“倒灯”从最初用来敬神求雨、祈福镶灾的初衷,逐渐演绎成了人们娱神娱人、贺岁拜年的一种形式。时至今日,这一习俗已成为当地人元宵节期间最喜庆热闹的一种方式,人们以此来表达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和庆贺丰收,也是当前乡土社会中比文明、比富裕、比进步、比团结的一种村落民间文化。“倒灯”的壮观场面被誉为“江南奇观”,是当地群众不能错过的一顿精神大餐。

1.2板梁元宵节“倒灯”的仪式过程

1.2.1“焚香起龙”

春节过后村民会组织成立龙灯理事会,其成员主要由村干部、村中年长有威望的人组成,是“倒灯”活动的最高组织机构。龙灯理事会成立后,首先商定“起龙”的具体时间,并在“起龙”前组织编扎好龙灯,购买“倒灯”所需的物品,并对参与“倒灯”人员进行分工。“起龙”当天早上,在龙灯理事会的组织下把龙灯请到村里的公祠里进行焚香鸣炮请龙神,并神龛上点燃用来敬奉龙神的“神灯”。正月十五那天村民会提前准备好“倒灯”所需的道具、用品等。傍晚时分全体村民到祖祠前集合,参加“起龙”仪式。“起龙”的具体时辰有讲究,必须经过老一辈懂看时辰的人查阅“黄历”来确定。时辰一到在龙灯理事长的一声令下,村民将点燃的香烛插在稻草扎制的龙上,依次从龙头到龙身再到龙尾。随后将准备好的河灯点燃,放人江中。顷刻间,礼炮齐鸣、烟花竞放、锣鼓喧天,起龙仪式正式开始。舞龙者持龙灯从朝门进入刘氏祠堂,由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辈点燃神龛上的香烛、鸣炮举行虔诚的祭祖敬神仪式,并将龙头上的第一炷香,插在神龛的香炉里,至此整个“焚香起龙”环节结束。

1.2.2“扫邪”

“焚香起龙”之后紧接着就是“扫邪”,这是整个“倒灯”活动中参与人数最多、最有看头的一个环节。龙灯队伍由一条布龙和一条草龙组成,开始挨家挨户进行“扫邪”。在宽敞地方龙灯队伍会进行动作展演,舞龙动作主要有“龙摆尾”、“龙翻腾’、“登云破雾”、“龙蟠柱”等等。龙灯所到之处,鼓乐喧天,处处人流如潮,村里小孩则会跟在龙灯队伍后面,每人手持点燃的香烛,点点红光连成一线。为迎接龙灯的到来每家每户都会在各自门口“装香”、点红烛,龙灯队伍一到便燃放放烟花、爆竹,个个喜气洋洋地出门“接龙”,将早已准备好的红包交于走在龙灯队伍最前面的“引灯人”。此刻接龙人会抢下插在龙头上的“龙头香”,插在自家的神龛上,再将自己准备好的“线香”插到龙头上去,据传抢来的“龙头香”能给主家带来平安健康、幸福吉祥。整个“扫邪”过程,村里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灯火辉煌,鞭炮声、喧哗声、欢呼声、鼓乐声响彻整个村庄。

1.2.3“送龙入海”

经过几个小时的“扫邪”后,“倒灯”活动进入最后一个环节“送龙人海”,此环节把整个活动推向了高潮。全村男女老少浩浩荡荡来到村前的“母亲河”——九山河边,进行隆重“龙灯人海”仪式。首先,在河边举行一个祷告仪式,然后点燃香烛、放“河灯”。当挑选的时辰一到,瞬间烟花、鞭炮齐放、锣鼓喧天。龙灯在进行一番快速舞动之后,在几十名村里青壮年的簇拥下,奔向原定的“倒灯”处。一阵“哟——嗬”声后,众人将“龙灯”抛人河中。意喻“龙”归“大海”。据传说送龙人海那一刻“哟嗬”的声音要响亮有劲,一鼓作气将龙灯抛向河中央,动作干净利落,喻示着让龙把一年的晦气、霉运全部带走,把运气和福气都留下,给人们带来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至此,整个“倒灯”活动宣告圆满结束。

2板梁古村元宵节“倒灯"文化特征

2.1古朴的原生态特征

在全球化的今天,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文化形态充斥着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人们在充分享受西方现代化带来的快感时,突然发现这些模式一致,标准一样的“泊来品”已经取代了旧有的传统的东西,变成规格相同差异较少的东西。人们在极力寻找本民族本源的传统文化,反思自己本源的传统文化,挖掘自己民族最本土化的传统习俗。长期致力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词作家陈哲认为:“如果部族还延续原来的习性、习俗,以及这个民族劳作、歌舞、表达情感、婚丧嫁娶等等这些形式还存在,如果这个文化在这种环境中诞生,就是原生态文化。”板梁“倒灯”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而且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独特性,所以受到外界文化的冲击较少,更为鲜明的是板梁“倒灯”那种气势恢宏的热闹场面,所体现出来的浓浓的地方民族传统特色,在商业化大潮的冲洗下显得尤为耀眼,这就是板梁“倒灯”最为宝贵的财富,也是板梁“倒灯”得以延续至今的最重要原因。

2.2活态的体育人文遗产

“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各国传统文化不同程度的损毁和加速消失,这会像许多物种灭绝影响自然生态环境一样影响文化生态的平衡,而且还将束缚人类思想的创造性,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社会的全面进步”。村落仪式性民俗体育文化是一种“活态人文遗产”,它们具有活态性、地域性、民俗性、群体性等特征。这种“活”,本质上表现为它有灵魂的。这个灵魂,就是创生并传承她的那个民族(社群)在自身长期奋斗和创造中凝聚成的特有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集中体现为共同信仰和遵循的核心价值观。而“倒灯”作为当地的一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其表现形式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动态的文化体系,其精神价值取向刚健有为、团结协作,这一点在板梁“倒灯”发展过程中表现得极其鲜明。至于“倒灯”作为活态文化遗产的地域性来分析,从这个极具地方特色的称呼中就可以看出其强烈的地域性。同时,村民积极的参与为这一村落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提供了保障,让其在村落社会中具有蓬勃生机。

2.3节日的依附性

风俗是在一定社会共体中,普遍公认、积久成习的各种行为方式的总和。简而言之,风俗是一定族群中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方式。中国古代民族历来都有一种宣泄情绪的活动,这种活动总是和民间的节日庆典相融合,便要举行一种仪式,举行仪式就要提供一个场所。这样的节日,都是从娱神——自然神、祖先神,到自娱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张扬,自我生命力的赞美、歌颂,成为人们的狂欢。板梁古村“倒灯”从它起源之时便是与正月十五元宵节联系在一起的,它依附于节日而存在,又因能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强化集体意识、增添节日气氛、祈福来年平安吉祥而得以保留和传承下来,是板梁人过元宵不可少的民俗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它又成为很多重大节日的表演节目,给更多的人带去愉悦和快乐,烘托节日气氛,表现出很强的节日依附性特征。

3板梁古村元宵“倒灯"的文化价值

3.1“倒灯”习俗是民间体育传承的载体

每年的元宵节板梁村民将“倒灯”习俗与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祈盼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所以对“倒灯”活动极其重视。“倒灯”活动一般定在正月十五的晚上正式举行,但实际上当地群众从春节前就开始“倒灯”的组织和训练工作。德高望重的家族族长从春节前到正月元宵节当天,要完成“倒灯”人员的组织、舞龙动作的编排、舞龙技术的培训、仪式活动的安排等一系列工作,每家每户则按民俗惯例为“倒灯”人员提供物质上的资助。所以,板梁“倒灯”习俗不单单是村落社会中的一项民俗活动,它还是村落民间体育文化传承的载体,为村落民间体育搭建了良好平台,让湘南地区很多村落社会中这种精美的扎龙、舞龙艺术传承至今。同时,精彩的“龙戏水”、“盘龙人海”、“二龙戏珠”等舞龙动作才能延续到现在。

3.2“倒灯”习俗的文化教育价值

板梁“倒灯”作为一种村落民俗文化,集村落社会中民众价值观、生活追求、道德伦理于一体,它来源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也是村落民众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倒灯”活动反过来又深刻影响着人们自身和村落社会的发展,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文化教育功能。“倒灯”习俗的文化教育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播,“倒灯”习俗中蕴含着丰富的民间传统文化信息,诸如传说典故、忠义廉耻、礼仪规范、纲常伦理等。其文化内涵丰富,整个活动过程也可以算作是一个体系相对完整的文化教育传承系统。二是村民道德品质的塑造,“倒灯”是在村落社会中孕育、发展,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娱乐方式和文化载体,蕴含了丰富的文化观念和信仰习俗,习俗反映出村落社会的朴实、真切,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他们坚持追求的轨迹和坚强信念的历程。这种教育形式主要是通过身体实践活动让其潜移默化的实现,可谓寓教于乐。

3.3“倒灯”习俗是社会的安全阀

“社会安全阀”,就是社会中存在一类制度或机制,为公众提供一些正常渠道,以宣泄和消解敌对和不满情绪,进而缓和乃至解决社会矛盾冲突。无论是传统节日,还是现代节日,均具有极为重要的社会和文化功能,尤其是传统节日更具有悠远的渊源和丰富的内涵,更深入乡村社会、长盛不衰,是民族历史的记忆,是民族情感的寄托。元宵节“倒灯”习俗是吉祥的、淳朴的、欢乐的,参与者也具有广泛性、群众性,在促进社会和谐、化解生活矛盾和冲突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倒灯”这种具有历史和文化积淀的村落仪式性民俗体育活动,是村落社会中老、中、青、少各年龄阶段共同参与的节日盛会,通过“倒灯”活动,加强了村民彼此之间的交流,促进了代际之间的相互理解。大家在参与的过程中体现出的是相互信任、齐心协力、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发扬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一年一度“倒灯”文化习俗,对缓解传统村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矛盾、促进代际间的相互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

4结语

经济全球化的背后是不同文化的冲撞与交融,是不同思想的激荡与扬弃,是不同文明的竞争和共存。民俗体育与村落语境的关系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忽视。板梁古村“倒灯”习俗具有比较悠久的历史。它的形成与村落所处的地理环境、浓厚的宗族伦理以及村落民众的心理及其审美观念密切相关。“倒灯”活动的形式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色。作为一种传统村落社会文化,它承载着村落民众的价值取向,体现出村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以及参与活动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一切都将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笔者通过对板梁古村“倒灯”仪式进行深入的田野考察和文化人类学解读,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挖掘村落民俗体育文化的价值功能,让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将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春腊,刘沛林.北京山区沟域经济建设背景下的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研究[J].经济地理,2011,31(11):1923-1927.

[2]卢玉,陶丽.许村大刀舞的文化特征及其价值[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38(11):79—83.

[3]杨建设.中国传统节日体育的功能及发展趋势[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26(2):l94—197.

[4]石奕龙,丛云飞.一个客家山村的元宵游神赛灯活动[J].民俗研究,2007(3):87—94.

[5]王俊奇.“边缘文化”语境下民俗体育发展的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26(4):448-450.

[6]李先长,涂传飞,严伟.百年来中国民俗体育研究述评与展望[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6):16—22.

[7]郭修金,虞重干.从村落看村落体育[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3):1—6.

[8]罗湘林.对一个村落体育的考察与分析[J].体育科学,2006,26(4):86—95.

[9]郭琼珠.民间信仰仪式性表演类民俗体育探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6):29—32.

[1O]杨建设.中国传统节日体育研究综述[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24(3):51—54.

来源:军事体育学报
时间:
湖南图书馆 版权所有 201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