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古村镇古民居
本站首页古村古镇图片集锦影音之窗趣闻轶事历史遗存传统建筑研究评论民俗文化动态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评论
历史街区的场所精神表达——以长沙望域靖港古镇复兴为例



1研究背景

在当前全球化和城市快速更新的背景下,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复兴方兴末艾之时也面临着地域特色消隐、历史文脉割断、精神内涵丧失的难题。某些地方甚至为了标榜所谓的“传统文化”,在破坏真文化遗产的同时又兴建大量的“假古董”,这些空洞没有情感的“舞台布景”让历史街区中的最大主角——街区居民仿佛离日常生活世界越来越疏远,精神的缺失让历史街区的场所意义受到了极大地损害。因此,如何摆脱历史街区的复兴流于形式和表面辉煌?如何在延续历史风貌的同时真正有意义地传承历史文脉?如何保存具有地域特性的文化精神?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所关注,而以如何能反映一个场所的自然特色、历史、人文为关注重点的场所精神理论的引入让生活于机能化城市空间布景下的人们看到了曙光。

本文以长沙望域县靖港古镇保护与复兴为例(图1),在对其物质实体进行真实性和历史性再现的同时,传承其精神内涵,表达出古镇的场所精神。

2原有靖港解析

靖港位于长沙望城县西北,距省会长沙25km,距县城10km,东濒湘江,南临老沩水,西与格塘接壤,北面毗邻乔口镇。其中,靖港古镇是靖港的核心组成部分,其面积约75-6hm2。靖港自交通咽喉地位丧失后,随着时代的变迁,古镇也渐趋萧条,人烟也越来越稀少,原真性开始丧失。但靖港古镇依然保存着清晰的区域形态和基本格局,地域特性明显的民居依然有较多的保存,风火山墙(图2)、木构架、挑桅、门楼等独特的建筑细部符号依然清晰可见:当地居民依旧津津乐道于传统民俗活动。由此可见,靖港依然是一个“活着”的古镇,通过“高超的内外科手术并用”可以整治的古镇.依然具有很高的功能、历史以及文化价值。

3整体构思

靖港古镇的复兴在整体构思上形成以三轴线,九节点以及六区域的历史片区肌理。其中,在顺应沩水河的片区,作为表达靖港历史年轮与记忆场所的核心部分,形成“线性”的规划空间结构,即西入口景观区——传统商住街坊区——夹河酒吧休闲区——水上休闲区——东入口休闲区等若干空间层,在明晰各区域主题的基础上,通过古镇特色商业轴和夹河酒吧休闲轴使区域之间和谐统一,同时,作为背景的传统建筑贯穿于各区域之间,保证历史建筑与区域主题文化融合共生,实现保护与利用并行。

4策略解读

4.1融合自然,展现地域特性

靖港古镇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网发达,水源充足。在清晰地把握了自然环境特征的基础上,古镇的复兴在整体形态上沿沩水河岸顺势展开,呈现随弯即弯的特点;临沩水一侧,建筑以吊脚楼的形式横跨水面之上,建筑空间与水面交融在一起,居民的生产、生活、交往也与沩水产生了密不可分的关联;为防潮,建筑的底层标高相对抬高,部分建筑还设置了利于采光通风的天井;为防雨和遮阳,大量设置的挑檐加速雨水的排泄并在夏日里提供大量的阴凉空间,同时,这些半室内半室外的灰空间也实现了公共——半公共——私密等由环境到建筑之间的平稳过渡,很多室内活动延续到室外进行,形成交往的场所。

由此可见,古镇在复兴中以吊脚楼、悬挑、高台、天井、挑檐等独特的建筑语汇反映出地域特性,同时,与居民产生亲密的关系并成为居民日常交往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表达出场所精神。



4.2修旧如旧,恢复原真风貌

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复兴讲究“原汁原昧”,讲究“延年益寿”,而不是“返老还童”。靖港古镇在复兴中主要采取“修旧如旧”的原则,在对已有建筑所镌刻的时间、记忆寄予最大敬意的同时进行真实性与历史性再现,体现出特殊的认同性,表达出场所精神。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整体上,主要采用坡屋顶,适度地设置一些平屋顶,对现代建筑形态的运用采取慎之又慎的态度,建构出高低错落的统一整体建筑形态:延续人性化的空间、尺度、序列和场所,营造出强烈的亲切感;木材、青砖、麻石等传统地方材质的运用,表达出温馨、灵性的氛围:色彩则主要运用黑、白、灰等素雅的颜色,同时,有节制地运用原木色、黄褐色等长沙传统民居常用的颜色,赋予古镇以安静、朴素的特性。

对建筑单体而言,恢复体现江南水乡韵昧的临水建筑:修缮具有特色、年代久远、保存较为完好的木构建筑;重点修复宁乡会馆、宏泰坊等承载重要历史信息的建筑物。

而在细部上,檐口、门、窗以及楼面的护栏主要运用纹饰、多层线、泥灰堆砌等传统的装饰手法处理:门牌、店面招牌以及小品则采用当地传统的材料和形式予以构筑。

同时,在复兴中,不仅复兴了古镇本身,同时也对沩水等周围环境进行了整治,是基于将古镇以及所处自然环境整体的复兴,很好地延续了靖港古镇整体的历史风貌。

4.3回归生活世界,延续人文魅力

“不迁走任何一位原住居民,回归生活世界”是靖港古镇在复兴中坚持的策略。回归传统的日常生活,使古镇居民能够在自由地享受个性生活的同时,维持和谐的邻里关系和丰富的社区网络,展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氛围;同时,强调恢复古镇原有的宗教文化、节庆习俗、民俗艺术以及商业文化等活动,使居民在参与中获得多样和丰富的生活体验。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了靖港的人文魅力,诉说着靖港的历史年轮,强烈表达着现代城市所没有的亲切感和认同感,体现出场所精神。

4.4引入异质要素,接轨可持续发展

传统的东西之所以被保存下来,其实是取决于积极、大胆地引进未来,引进“异质”要素的开放政策。靖港古镇在复兴中大胆地引入酒吧、疗养、商业和旅游等“异质要素”,既丰富了古镇的内容,又能够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使现代生活和传统古韵相得益彰,这种将传统与现代融合共生的手段有利于靖港古镇的自我有机更新,为靖港古镇场所精神的保存和发展做好了铺垫;其次,引入异质元素能够在肯定场所认同性的同时,并以新的方式加以诠释,使靖港古镇的场所精神成为一种“活”的传统,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接轨可持续发展。

5实践感悟

历史街区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孕育下形成发展,促使其形成相应的特性和风貌,并与生活在其中的居民之间产生有意义的关联。因此,历史街区的场所精神必然可以通过地域环境、人文环境以及人的生活等要素来整体表达,同时,历史街区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其场所精神能够长期保存与延续下去,就应该积极引人“异质内容”,接轨可持续发展,为城市空间建构和功能调和提供各种可能性。靖港古镇在复兴中。充分挖掘了靖港古镇的地域特色、传统风韵和人文魅力等宝贵的特性,重现了其背后一个个动人心弦的故事,是场所精神理论运用于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复兴的一次有益尝试和探索,这对于历史街区在保护与复兴中如何延续原真风貌的同时传承其背后的地域文化精神,促进望城建构城乡结合、人居和谐和文化延续都将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阮仪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呼唤“理性回归”[J].城市观察.2011一O6—2O.

[2] 黑川纪章著,覃力等译.新共生思想[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来源:
时间:
湖南图书馆 版权所有 2013年7月